敬一丹朗讀信件視頻
「雯,我是在東北苦鬥了14年,我曾經身經百戰血染成袍,我曾經彈盡糧絕,挨過長期的飢餓,用草根、樹皮、馬皮等充饑,我曾經在塞外零下40度的朔風中,露天度過漫長的冬夜,我曾經受過重傷,曾經在槍林彈雨、血肉橫飛中衝殺艱苦卓絕,忠貞於祖國和人民。」
這是一封家書,寫信的人名叫馮仲雲,收信的,是他遠在上海的妻子薛雯。
那時,兩人已經分離了12年。
圖為馮仲雲、薛雯夫妻
我望穿秋水,你思卿盼歸
馮仲雲,是東北抗日聯軍的著名將領。
在清華大學數學系畢業之後,在國家危情之際,毅然棄筆從戎,與青梅竹馬的妻子一起到哈爾濱開展地下工作。
然而,好景不長,1934年,由於叛徒的出賣,馮仲雲和薛雯以及剛出生的女兒馮憶羅被迫分離,這一別就是12年。
薛雯獨自撫養女兒
思念丈夫的薛雯,常常就摟著女兒在家門口前的河邊哼唱那首《秋水伊人》。
《秋水伊人》歌詞片段:
望穿秋水,不見伊人的倩影。
往日的溫情,只換得眼前的凄情。
夢魂無所寄,空有淚滿襟。
幾時歸來呦,伊人呦,幾時你會穿過那邊地叢林。
只有你的女兒呦,已長的活潑天真。
只有你留下的女兒呦,來安慰我這破碎的心。
馮憶羅回憶:「媽媽和我說,你爸爸在東北打日本鬼子,我不知道東北在哪兒,只知道,這個地方特別遙遠。「
「那個時候中秋節,我和媽媽倆人看月亮,我問媽媽,東北到底在哪兒?咱們這時候看月亮,爸爸是不是也在那裡看月亮?「
「你爸爸一定會看月亮的,他也想你。「
她們不知道的是,遠在他鄉的馮仲雲同樣也非常想念自己的妻兒。那些曾在東北戰鬥過的朝鮮女兵告訴她們母女,馮仲雲常常獨自吟唱一首《湘纍》,她們在一旁聽著,也都學會了此曲。
《湘纍》歌詞片段:
淚珠兒要流盡了,愛人啊,還不回來呀。
我們從春望到秋,從秋望到夏,望到海枯石爛了,愛人啊,還不回來呀。
我們為了他,淚珠兒要流盡了,
我們為了他,寸心兒要破碎了,
愛人啊,還不回來呀!
兩首歌遙遙相應,雖然無法填補這十二年的離別之苦,但總是漫長等待中的一點慰藉。
薛雯從未中斷過抗日任務,她常常與新四軍保持密切聯繫,進行輔助工作。
當年薛雯和馮仲雲還一起在東北做地下工作時,馮憶羅剛出生不久,地下工作艱險萬分,薛雯為了躲避日本人的搜查,曾經將文件包藏在女兒的襁褓中,甚至在日軍巡邏時用力擰女兒,用她的哭聲掩蓋印刷機的聲音,這一段傳奇的抗戰故事,也被改編到了電視劇《夜幕下的哈爾濱》中。
第二排中間的女戰士正是馮憶羅
這份愛國之心和智勇的本事,從馮仲雲夫婦之處傳承到了下一代子女身上。
耳濡目染的馮憶羅和堂姐,也堅定地踏上了抗日的道路。
「我就跟媽媽說,我也有願望,我也想打日本鬼子。等我國小畢業,就要去參加新四軍。「
「你膽子那麼小,又怕鬼又怕黑又怕水,怎麼參加新四軍?「
「於是,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鍛煉自己,努力加入新四軍,一為打鬼子,二為找爸爸。我的爸爸是共產黨員,同為共產黨的軍人,終有一天會在軍中再相見。「
從前的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人
在失聯的漫長時光里,馮仲雲一直不知道妻兒的生死。直到一次給父親寫信,才意外得知妻兒依然活著的訊息。
又驚又喜地他寫了不少信給妻子。
「雯、親愛的雯,今天上午接到了敬公父親的三封信,使我喜淚交接,想不到年邁的父親,現在還健在人間,所痛心和悲哀的,是可愛的母親(人名)已經辭別人間,永遠也不能再見了。」
「我爸爸那個愛情信,現在年輕人我看都寫不出的。」馮憶羅說。
他就是我的「男神」父親?
直到抗戰的勝利曙光臨近,一家人在經歷了12年的尋找、堅守和等待,終於在1946年5月得以團聚。
薛雯帶著孩子們一路陸路、水路,車馬火車毫不停歇地換乘,終於從江蘇來到了東北。
馮憶羅還記得:「媽媽把我推到前頭,讓我走樓梯,完了一步一步的往上走,那一步走的可能起碼兩分鐘,為什麼我一看上面那個男同志,怎麼搞的跟我媽媽跟我形容的不一樣」
時別12年的一家人重逢時,卻激動地不知所措。
「我媽說他個子高高的,而且頭髮比較長,是我爸很漂亮,但是我這時候看著那個前面,怎麼頭也禿了,那個眼鏡戴的也不知道怎麼戴的,個子也矮不是我媽說得那樣,我媽把我形容的像現在年輕人說的是「男神」,很崇拜的。」
馮憶羅看著眼前的這個不算高大,略有「禿頂」,甚至還有點「傻」了的男同志,怎麼也和媽媽口中「個子高高、頭髮較長」的「很漂亮」的「男神」爸爸掛不上鉤。
「結果我們後來就慢慢走,媽媽讓我羅喊爸爸,我說我自己這個時候,都沒辦法說話了,說不出話來了,我當然也喊不了,可我媽也不喊她叫我喊,所以後來走到樓上,我也沒喊,我爸呢也傻了,一個他沒有思想準備我們去找他,另外一個他也就是他也特別的激動,他也傻了。」
馮仲雲和女兒馮憶羅
這在校園裡風流瀟洒的教授,在軍隊中英勇睿智的將領,卻在久別重逢的妻女面前連句招呼話也不利索。
有些話不用說,有些事無需做,彼此心中不言而喻,馮仲雲夫妻二人心裡頭都明白,等待了整整12年,他們一直都沒有變。
或許就是愛情最好看的樣子
後來,重逢后的馮仲雲和薛雯,從一個小小的兩口之家,慢慢壯大為三口之家,四口之家,他們育有兩子兩女,女兒馮憶羅的名字是為了紀念被暗殺犧牲的羅登賢同志,為了紀念東北這片他們戰鬥過的地方,他們還分別給兩個兒子取名為「松光」、「江華」,含義為「松江光華」,愛國熱情與拳拳報國之心在孩子們的名字中得以呈現,也繼承到了子女的血脈里,流淌成不朽的英雄之魂。
這對愛侶相伴到白頭。
直到現在,他們的子女再有子女,薪火相傳,已是23人的五代同堂大家族。
每年清明,馮憶羅都要給父親母親獻上一束紅玫瑰表達緬懷之情。
紅玫瑰緣於當年,馮仲雲夫妻二人在東北做地下工作的時候,以紅玫瑰傳遞暗號,表示平安與否。
薛雯有個非常漂亮的花瓶,上面插著紅玫瑰的時候,就表示平安無事。如果看不到,她馬上就要轉移,不僅是她自己轉移還要通知其他的人轉移。
這嬌艷的紅玫瑰,似也給那個戰爭時期增添了一抹浪漫之色。
那時的愛情,總是這樣簡單,愛國同心、理想同行,認定一人便是全心全意;那時的愛情,又是這樣艱難,山河破碎、戰火紛飛,一別杳無音信茫茫12載。
馮仲雲夫婦用12年詮釋了對愛情的忠誠和對信仰的堅定,這或許就是愛情最好看的樣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傳CHUAN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