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說到便利店,北上廣在深圳面前為什麼靠邊站?

24小時便利店,一直是許多人心中最溫暖的城市微光。寒冷的冬夜可以吃到熱乎乎的關東煮,炎熱的夏夜可以買到爽口的冰激凌,不滅的燈光迎接早起的上班族,也等待晚歸的夜行人。

便利店的發達程度,某種意義上意味著城市的服務功能配套的先進合理程度。在DT君重點研究的捷運商圈中,周邊服務配套功能也是重點考察的指標之一。

那麼,在哪座城市落腳,你才能隨時找到一家便利店?

深圳三年位居全國便利店指數榜首

一說起這個問題,幾個一線大城市又要開始吵個不停,我們可憐的帝都又會被全國很多其他(南方)城市拿出來群嘲,畢竟DT君的好基友也用大數據寫過這樣的文章《24小時便利店早已遍布上海,為啥北京卻還是小賣部的天下?》。

但是當DT君將目光轉向南方時卻發現:上海和北京算什麼,深圳才是深藏功與名啊。

最近幾年,在連鎖經營協會(CCFA)統計併發布的「城市便利店指數」中,深圳幾乎蟬聯冠軍,說它是最便利的城市一點也不為過。

上面這張排行榜中,深圳特別顯眼,將北上廣加起來一起甩在了八條大街後面。作為一線城市,深圳不僅在便利店的存量上保持領先,在近年來的便利店數量增速上也高歌猛進,和其他二三線新發展的城市相比也不遜色。

為什麼這麼說?根據CCFA的解釋,便利店指數是一個綜合指標,通過對連鎖品牌化便利店數量、便利店數量增速、24小時便利店比例及政策支持力度等核心數據綜合得出(DT君註:總得分=增長率得分×30%+飽和度得分×40%+24H得分×10%+政策支持得分×20% )。

據粗略統計,目前在深圳,基本上每個大型住宅區附近500米內,都會有至少一家便利店存在,其中70%還是24小時營業的。怪不得有人在知乎上還說:「我去過不少城市,感覺深圳便利店密集程度絕對數一數二。」

深圳人看起來已經被便利店「養刁」了,在這裡生活久了,居然會患上「便利店依賴症」。

DT君一個「深二代」朋友大學期間離開深圳去到南京,感覺自己最不習慣的一點就是缺少便利店:

突然來到一個沒有便利店的城市,感覺就像出門忘記帶手機一樣,缺了點什麼。尤其時晚上,路邊小店只賣飲料、煙酒,想吃點熱食只能去餐館或者大超市,但大超市夜裡關門比較早,晚上為找口吃的竄幾條街是常有的事。

「病入膏肓」的他每次放假回深圳,都要特意去家樓下的7-11吃一碗車仔面配魚蛋。

看起來,便利店有如此這般讓人無法忘卻的魔力。DT君倒是很好奇,作為的「便利之都」,深圳的便利店到底發展到了一個怎樣「令人髮指」的地步呢?

深圳連鎖便利店「勢力榜」:美宜佳是老大

我們先來看看CCFA指數排行榜中所說的連鎖便利店的情況。

連鎖便利店在深圳的發展源自1992年,小平南巡,改革開風氣之先,當時頗有預見性的美國便利店連鎖品牌7-Eleven(又稱「7-11」)在深圳開了大陸第一家門店。隨後,各類連鎖品牌不斷進駐,見證了整個城市90年代到新世紀的高速經濟發展。

這裡目前擁有的連鎖便利店品牌超過10家,除了來自美國的7-11和來自日本的「全家」之外,國內連鎖品牌更是成了深圳便利店的「大戶」,其中尤以美宜佳、喜洋洋、華潤為多。不過更值得注意的是,深圳人還「原創」了百里臣、萬店通等本地連鎖品牌,這些品牌的店鋪數量相對比較均衡。

值得一提的是位居深圳便利店店鋪規模勢力榜首的美宜佳。這家便利店來自東莞,號稱是規模最大的便利店企業。成立於1997年的美宜佳目前在全店鋪數量超過4600家,主要「勢力範圍」在廣東和湖南等地。而另一家叫做喜洋洋的連鎖店,誕生地也是東莞,布局主要在廣東省境內。

當然,人們對「便利之都」的印象,絕不僅僅停留在到處可見的連鎖品牌上。

深圳便利店分佈全景:人均便利店數量遠超標準

為了能看清深圳便利店的全貌,DT君爬取了大眾點評上深圳「超市/便利店」目錄下的全部店鋪信息,從中去除了大型超市,餘下3800多家。在挑選比對后DT君卻發現,仍然有很多店新設便利店沒有被囊括。

想想也不能怪數據。基於CCFA的統計,深圳2016年的便利店增速達到25%,讓大眾點評緊趕慢趕也是很難趕上開店的步伐(DT君註:深圳速度在這裡居然得到了另一種體現也是妹想到)。

執念的DT君沒有放棄,抱著儘可能嚴謹的態度,在大眾點評數據的基礎上,逐品牌查詢了便利店的官網,並將能夠找到的店鋪信息進行補充,最終補充完整后,錄入資料庫的深圳便利店(連鎖和非連鎖)總量為4749家。(當然,也許在DT君寫作的這幾天,深圳又開了幾家新便利店也說不定。)

這個規模意味著什麼呢?

依照《2016年深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統計的全市年末常住人口1190.84萬人來計算,這意味著深圳每2508個人就擁有一家便利店。而按照哈里斯國際市場營銷機構(HIM)和7-11連鎖便利店品牌的聯合調查數據,每3000人擁有一家便利店,被看作是便利店密度高低的分界線。按照這個標準,深圳的便利店密集度高出標準一大截。相比之下,在鄰近的廣州,每9107人才擁有一家便利店,兩個城市在這一指標上的表現涇渭分明。

簇擁在深圳的近5000家便利店,都是什麼來頭?DT君根據地理位置信息和簡單分類,在地圖上找到了它們的位置:

按照DT君統計的資料庫,深圳的便利店連鎖品牌為1449家,而非連鎖店則有3300家之多,達69%,這些相當於是便利店中的「散戶」。

看到這裡你也許要說,哦原來深圳是小賣部的天下。

非也。這些非連鎖店,很多是從原來的小賣部演變而來。深圳人特別會抓准發展投資的時機,當初便利店剛剛興起,這些小賣部的主人就嗅到了新的商機,效仿這種模式對店鋪加以改造,並添加一些提供熱食冰飲的服務,再給自己的店取個名,就大功告成,如今,這些原來難以管理的小賣部已經自行發展成了深圳便利店大軍中的重要力量。這種情況,和北京盤踞著無數衚衕里的傳統小賣部是完全不同的。

便利店的數量分佈密集程度,是檢驗商業區活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熟悉的人都知道,深圳因為建設經濟特區的原因,歷史上將這座城市分為關內和關外。關內的特區包括羅湖、福田、南山、鹽田四個轄區;其他的地方就屬於關外。

由於特區政策存在,以前關內關外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非常大。此後特區的歷史使命完成,深圳開始逐漸拆除各個關口,現在「關外」的建設發展速度正在崛起。

近年來便利店的分佈,也打破了關內外這條在深圳人心理涇渭分明的線。

從上面的深圳便利店全圖中可以發現,早期深圳的老城市中心羅湖、如今的中央商務區(CBD)福田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為代表的南山,便利店十分密集。而其他傳統意義上的「關外」地區,比如龍華和光明新區,便利店的密集程度也不甘示弱。

不過,關內的鹽田區,關外的坪山新區、大鵬新區在便利店上的分佈上都比稀疏。

新區密度低可以理解,畢竟尚處在發展初期,但關內的鹽田為何也會如此?

DT君從深圳市統計局找到了答案:

從這張深圳各區的人口數量與人口密度圖上,我們不難看出,羅湖、福田在人口密度上遙遙領先,而鹽田、坪山新區、大鵬新區這個三個地域無論從常住人口,還是從人口密度上講,都是倒數前三名。

(圖片說明:鹽田港;圖片來源:網路)

對於鹽田來說,由於其最早發展的產業是港口,相對人煙稀少,不像同屬關內的羅湖與福田發展的商業、貿易、金融一樣更聚人氣。去過的人會知道,鹽田街道作為鹽田港的大後方,貨櫃車多如牛毛,粉塵、噪音不分晝夜,不太適宜居住。

不過同屬鹽田區的梧桐半山片區,居住環境則很好,而梅沙,主要拿來開發旅遊,環境也不錯,布局了一些高級住宅;沙頭角就更不用說了,政府、法院、圖書館都在這個裡,加上整個鹽田的房價要低於羅湖,越來越多的人會來這裡買房,未來或許會吸引更多人口聚集。

和鹽田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寶安和龍華新區成了常住人口最多的區。由於這裡大量的廠區聚集了人氣,最著名的比如寶安的富士康和龍崗的華為。員工不僅白天在這裡上班,很多人也會租房或者置業在此。另外,由於關外生活成本相對低,很多關內上班的人也會選擇在住在這裡。便利店就跟隨人群的觸角,遍布到這些地區。

捷運站周邊,便利店還有發展空間嗎?

既然深圳便利店如此發達,那捷運周邊的商圈是不是都布滿了便利店呢?

DT君將捷運站周邊500米範圍內的便利店拿出來做了一個統計,情況如下:

從上圖中看,富民、華強路、沙尾這些捷運站周邊的便利店分佈密集,周邊半徑500米的範圍中,便利店達40至50家之多。

這主要得益於其附近的巨大的人流。華強路是商業匯聚人氣的代表,其南側著名的華強北,號稱最大的電子產品集散地,屬於集科技、商業、金融為一體的綜合性商圈。

從天亮到傍晚,這裡的人流絡繹不絕,甚至到夜裡十點鐘,附近的電子產品經銷商依然在忙著的進貨、發貨。巨大的客流量吸引了大量的連鎖品牌便利店,百里臣、吉米、易站等都有分佈,有些品牌還一口氣在這個區域里開設了三四家店面。

與華強路以商業聚集人氣不同,福民、沙尾、下沙站則是典型的居住區,周邊零星分佈著數個城中村,人口密度高,便利店也蜂擁而至。

除了關內的這幾個區域之外,坪洲、翻身這兩個站點遠離遠離中心,開發比較晚,房價、租金比較低,會匯聚很多年輕人,也是居住型站點。這裡年輕人的特點是早出晚歸,往往沒有時間做飯,而便利店的熱食為這個問題提供了很好的解決方案。

捷運線路遠離城中心的終點站,由於通常會鏈接一些居住區、工業園,便利店分佈會比較多。這一點在3號線、11號線的終點站上表現比較明顯。

不過,從圖上看,很多捷運站附近仍然存在一些便利店的空白區域。DT君發現,這其中大部分是屬於人們通勤的途徑地,在這裡上下車的乘客比較少,不足以支撐便利店的經營。另外,像白石洲站雖然是人流進出大站,但附近餐飲小吃、大小超市已經很豐富了,尤其是博耐家居廣場門前發達的餐飲行業,為便利店留下的經營空間可能並不多。

(圖片說明:白石洲捷運站附近石洲中路街景;圖片來源:百度街景)

不過讓DT君的好奇的是車公廟站作為4條線路的換乘點,人流不言而喻,卻也呈現出了便利店空白。雖然捷運便利店租金高、面積小,但DT君覺得,對於很多實力雄厚的連鎖企業來說,密集人流帶來的高曝光率對品牌傳播來說,也將是一筆非常划算的買賣。

DT君在實地探訪時還發現,深圳有著與捷運關聯的巨大地下商業空間,其經常像紐帶一樣將辦公、商業、捷運關聯在一起,聚集了大量大人流,但出了大型購物中心的地下一層之外,在品牌業態上大多呈現出略顯低端和大眾化的特點,而且極少會發現便利店的存在。

(圖片說明:深圳老街捷運站內的地下商業空間;攝影:DT君)

便利店在深圳這座城市的地下空間里究竟還有沒有生存空間呢?DT君打算未來繼續探尋一番。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