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思想酷‖為何大多數國人出國后更加「愛國」?

提到愛國,您腦海中也許會浮現出那些成群結隊的紅箍和淺粉,您有可能忽略另一個重要的「愛國陣地」---海外的華人朋友圈中,常常是,觸目皆為正能量,甚至有些連淺粉都不好意思的文章也高調轉發。我曾為此而探詢,朋友答:「你沒生活在國外,你不懂華人處境的了。只有祖國做我們的後盾,我們才能挺直腰桿。」您如何理解這句話?

你也許常常見到:那些所謂「侮辱了國家」的人,被各路愛國群眾踏倒在地,並踩上很多隻腳。但一直以來讓我不解的是,這些愛國群眾當中不光有國內的,更有那些「叛變了革命」的美籍華人,那些到資產階級世界去接受水深火熱鍛煉的留學生。按說,這些「用腳投票」的人沒有理由如此「愛國」,為啥每次同樣甚至更加大動肝火呢?

後來我明白了,原來,這裡面,涉及到在美華人生存邏輯的重大轉變。

過去華人對美國的認識偏理想主義。最早一批美籍華人是八九十年代乘著改革開放春風留學那批人。那時美國挾冷戰大獲全勝之威,以唯一超級大國的身份領袖群倫,軍事、經濟和意識領域均確立了絕對優勢,牢牢把持住了自由世界掌旗官和民主制度捍衛者的位置。這樣一個文攻武衛兼行王霸兩道的國家,在華人心中儼然是基督教義中「山巔之城」般的存在,讓人心嚮往之。新東方是怎麼牛起來的?那些當時還屬於天之驕子的大學生們憋著勁考托考G,還不是為奔向藍色彼岸那流著奶和蜜的應許之地?有人回憶:「那時考托福得一大早去報名點排隊,北大清華的學生在寒風中排成兩列,有人弄亂隊伍保安就會上去踹他一腳,這些天之驕子都保持沉默,忍了下來。這個國家最優秀的年輕人,為了逃離自己的祖國,什麼苦都能吃!」

這些忍辱負重終於實現理想的人抵美后非常知足,覺得好山好水、鄰里和睦、氣氛寬鬆,就安分守己待了下來,按部就班地讀書、就業、生活,把吃苦耐勞的作風帶到美國,同時也秉持著我們古老的生存智慧:中庸、不出頭,與政治保持距離。美國人口統計局2013年調查發現,雖然超過一半的華裔都在管理、商業、科學和藝術創作等較高收入行業,但參與政治的熱情都不高。比如,持有H1-B簽證的大陸人士在申請永久居留的過程中如遇來自僱主的刁難或官僚機構的低效,只有極小一部分人維權;再如,華人的投票率和政治捐款歷來在各族裔之後。不參政、不議政、不幹政,成了社會對華裔的刻板印象。一言以蔽之,這時華人在美國的生存邏輯是:悶聲發大財。

但時移勢遷,華人對美國的看法在變化。隨著美國接連對外用兵,在華人心中,其道義優勢下降;國內存在政治衰敗風險,制度優勢下降;利用后發優勢和人口紅利崛起,在美華人發覺國內「窮親戚」的生活有了質的飛越,有些人甚至變成「壕」。優越感不僅不存在了,還有可能演變為「相對剝奪感」,千辛萬苦出國為的是啥?你們倒好,咔嚓一下強大了,這找誰說理去?

現實中更有一些問題需要去面對:

歧視問題。在美國,華人是唯一被立法歧視的族裔,七十年過去了,明火執仗的歧視不好找,但總會有不讓華人痛快的地方:2001年美國首位華裔眾議員吳振偉在受邀去能源部演講途中被大樓保安攔截,出示證件后保安仍一再追問他是否美國公民。知名人士尚且如此,普通人更不用提了;

吳振偉演講:釣魚島自古以來就屬於

融入問題。華人始終對美國有一種疏離感。有華人半開玩笑地說:可能直到我死了,埋地里,才算融入美國了。

以上兩個問題還只能說是「困擾」。有人說,要想生活過得去、頭上就得帶點綠,調節一下心態,日子還能接著過。可是有兩個生死攸關的問題怎麼忍都繞不過去:

一是不安全。華人大多老實巴交,沒啥戰鬥力,勤勞致富,手裡錢多,是完美的犯罪對象,一些暴徒就愛搶劫華人,還有某說唱歌手錄了首歌說「下手就要找華人社區,因為他們從來不相信銀行」。

一是公共資源分配不公平。具體一點,華人正在被剝奪受教育的機會。加州參議院2014年曾通過了SCA5(加州憲法第五修正案),參議員Hernandez提出憲法要允許公立大學錄取考慮種族背景,平均受教育權力,而目的是限制亞裔學生入學比例,提高非裔和拉美裔入學率。華人就是靠成績好、學歷高才在美國社會獲得一席之地的,這等同於是刨華人祖墳了。在華人團體強勢抵制下,Hernandez撤回提案,但此例已充分表明華人在涉及公共資源分配等重大議題上的弱勢地位。

從人類社會發展歷程看,華人的處境只會更糟。熊彼特說資本主義是破壞性創造的過程,靠創新驅動,先有基礎科學理論取得重大進步,在這個基礎上應用技術才能有革新,先進生產力淘汰落後生產力,帶動經濟發展。因此,每當科研獲得重大成果之後,必然會出現經濟高速發展——GDP增長、就業機會增加、公共財政寬裕、公共資源充足,在政策制訂上趨向福利主義;在政治文化上趨向寬容、開放;在認同感上,不同族群、階層之間更易達成共識,整體體現為左傾的、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相應,在基礎學科始終沒有突破,應用技術無法進步時,經濟就會衰退,而文化相對主義將讓位於絕對主義,種族主義、國家主義、精英主義露頭;各族群階層之間趨於分裂,整體體現為右傾的、保守主義的意識形態。

看看現在的世界,英國脫歐、蘇格蘭公投、勒龐殺入法國大選最後一輪、川普當選……種種跡象表明,我們目前正處於後一個歷史時期。失業率增加,底層食不果腹,勢必有更多暴徒把主意打到生活富足、武力低下的華人身上;公共財政緊張,教育資源尤其是優質教育資源越來越稀缺,那些不善於學習的少數族裔必將想方設法擠占本屬於華人的上學機會。

悶聲發大財?繼續悶聲,別說發大財了,能不能守住現有這一畝三分地都成問題。別忘了,在上一個相似的歷史時期,有一個和華人相似的族裔,他們也聰明、勤勞、受過良好教育,他們也有錢、不爭不搶不謀求政治地位,他們叫猶太人。他們的故事,我們在歷史課本里都讀到過。

在美華人腦子都很聰明,以上道理他們都明白。現在,包括留學生在內,他們的生存邏輯變了:

從消極轉向積極,從妥協轉向抗爭,從悶聲發大財到嗆聲爭權利。

這種抗爭有個人層面的:像喬治亞州的水產店老闆娘陳鳳珠,隻身開槍擊斃三名入室搶劫者,這種英勇行為一改過去華人懦弱形象,贏得人們的尊重,在美華人為之叫好。

但個人的力量終究渺小,組織的力量才是無窮的。凜冬將至,就應抱團取暖。在抗爭邏輯指導下,美國華人開始越來越多團結起來,有組織地表達訴求。一方面是積極組織各種遊行示威,規模較大的有:2013年抗議Jimmy秀不當言論,2014年抗議加州SCA5法案,2015年抗議哈佛錄取歧視,2016年抗議華裔警官被判有罪,2016年10月更是組織了一次華人攜槍遊行,抗議針對華人的猖獗暴力犯罪。另一方面,積極投身政治,謀求更大話語權:2016年華人參政走上歷史性台階,普通民眾投票率大幅提高,受SCA5法案刺激,華人紛紛參與投票,把亞裔投票率整體拉升至55%;精英人物廣泛地參與競選,當年宣布競選國會參議員的有兩個,競選國會眾議員的有八個,競選連任國會議員的有三個,各州政壇華人亦有亮眼表現,多人競選州議員成功。

無論遊行抗議還是選舉推「自己人」上台,都要以組織力量為保障,依靠整個族群的一致行動能力。那麼問題來了,都說我們人最擅長窩裡斗,如何團結起來、組織起來?得有一個大家都認同的理念,這個理念就是——華人的民族認同:認同華人身份、認同華夏文化、認同這個能代表中華文明的政治實體!

為什麼說「人越出國越愛國」?這不只是去國懷鄉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出於自身利益考量的理性選擇。只有不斷強化民族認同,才能最大限度激起同胞的同情心、同理心,形成共識,進而緊密聯繫起來,最終達到強化組織行動能力的目的。這個一致行動的能力,會具象為華人為自己候選人捐的錢、華人集體遊行時的吶喊上,最終輸出為對在美華人有利的政策。

這一切實在好處的邏輯起點,都是一個抽象的民族認同。民族認同這個東西很奇妙,它可以很強大,砸斷骨頭連著筋,也可以很脆弱,說沒就沒了。所以,華人不遺餘力去呵護它,讓它成長壯大。這種呵護有行動上的,祖國有難捐款捐物;有語言上的,辦華文媒體,教下一代學漢語;有輿論上的,表達對祖國的讚美和支持;有符號上的,漢服、中餐、舞獅、福字,用符號強化和民族的聯繫。

如此努力地培育民族認同,在美華人當然不會允許有人來削弱民族認同了。開頭提到的那些「侮辱國家」的演講啊、言論啊,在華人眼中那就是削弱民族認同。你說不行,那就是說中華民族不行,一個不行的民族,又怎麼能讓人感到自豪呢?沒有自豪感,又怎麼能產生歸屬感?沒有歸屬感,又哪來認同感?沒有認同感,怎麼把華人團結起來?華人一盤散沙,怎麼去跟其他人斗?鬥不過人家,豈不就是任人揉捏呢嗎?

落腳點:那麼,這日子還能不能過了?!

從這個角度看,某些人的演講與在美華人開展鬥爭的整體方略背道而馳,估計很多人都在想:我們在這忙活著為華人爭權益,你倒好,背後給老子捅一刀,這不添亂嗎?

以上分析,絕非臆測,事實上,弗朗西斯•福山講美國政治衰敗的三大風險,其中之一就是族群意識過強,導致沒有從多元走向共識,反而是走向了分裂。這種族群抱團、強化民族認同的行動邏輯,當然符合各個族群的利益,但對美國整體而言,最終將有確鑿傷害。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