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央廚房」是否會夭折這種爭論有意義嗎?

英國廣播公司 「The News Hub」 實景圖(題圖)

黎明/傳媒大觀察特約撰稿

近日,《澳大利亞媒體的「中央廚房」已紛紛夭折》一文再次引起媒體圈討論。文章援引浙江日報全媒體編輯中心夜編部副主任章先清去年11月底在澳大利亞的調研成果,主要介紹了當地媒體採納「中央廚房」模式的失敗現狀。

2015年,澳大利亞費爾法克斯媒體集團因為新媒體實力薄弱,採用「中央廚房」模式效果不佳,2016年不得不取消。

澳大利亞最大的新聞通訊社AAP,也曾推出過類似「中央廚房」模式的「超級工作桌」(Super desk),但是沒有探索出成功的商業模式,最終沒能發展起來。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2014年重金打造「中央廚房」模式,卻因為整合力度不夠,平台各自為戰而遭遇滑鐵盧。

這篇文章本身只是對澳大利亞傳媒業的發展情況做事實性探討,但是卻引發了國內媒體人的廣泛爭論。這源於一種同病相連的憂慮:在媒體業發達的西方世界都沒有成功的「中央廚房」,能否成為解救媒體的良方?

針對這篇文章提出的問題,很快就出現了爭議的聲音。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某公號的駁斥,他們通過採訪提出澳大利亞「中央廚房」探索中耗資巨大、無法破除部門壁壘、內容同質化、無法常態化運行等問題,是基於澳大利亞當地的傳媒環境,媒體在實踐中已經得出了答案,總結起來就是兩點:

「新舊融合、一次採集、多種生成、多元發布、全天滾動、多元覆蓋」是基本共識,作為一種綜合理念不存在失敗。

「中央廚房」是一套資源整合的機制,內容效果才是檢驗中央廚房的唯一標準。

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前文主要探討「中央廚房」的操作性問題,後文則從意識和理念層面討論它的必要性。目前媒體圈的大多數相關分析都可以被歸入這兩種路徑,雙方實際上並不在一個平台上討論。在這種情況下爭論「中央廚房」是否會夭折沒有實際意義。最恰當的方法應該是回到「中央廚房」本身,從它為什麼產生以及遇到的問題著手探討這種模式的適用性。

簡而言之,「中央廚房」是為了解決媒體融合過程中,傳統媒體報道和新媒體報道兩張皮的問題,也就是傳統的內容生產如何才能同時滿足新媒體時代多樣化的受眾需求。報社通過建立一個統一的控制中樞(基本由傳統的編輯構成)來統籌采編資源,實現新聞內容的一次採集,然後加工成符合不同新媒體平台特徵的模式,最後統一分發和監控。這是報社面對生產技術的革新和市場的經濟壓力,所必然產生的制度改革的內生驅動,試圖重建內部生產流程來爭取新的利潤空間。

但是其中的一個根本問題是,如何衡量新機制的成本-收益比。按照經濟學原理,如果收益不能支付成本,則制度持續推進的可能性就比較小。當然這裡面的成本和收益都是多方面的,媒體的特殊性必須同時考慮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其中黨報和都市報、省報和地方報的考量都存在差異,不能一概而論。但是總體來說,只要綜合收益大於成本,「中央廚房」就不會夭折。

就操作性而言,新機制的另一個優勢是減輕舊體制的溝通成本。扁平化的組織架構相對於層級化的模式減少了中間的信息傳遞程序,更加適應新媒體時代即時、快速的傳播要求。如果能夠打破傳統的機構設置,實現大指揮中樞和大記者群的配置,記者的靈活性和內部工作效率都會大大提高,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模式。

但在現實層面,這種機制要求編輯從服務性流程變為指導性流程,很多能力和規範都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這就產生一個時間成本,也是造成目前前景不明朗的重要原因。另外,舊的組織架構仍然同時存在的情況下,「中央廚房」實際上疊加了一個新的溝通過程,增加工作負擔。所以大多數情況下「中央廚房」在諸如兩會、聯考這種大型新聞事件中效果更佳。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很多討論都沒有重視新聞本身的維度。新聞作為「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具有極強的不確定性,大多數不能通過策劃實現。「中央廚房」的統一性流程可能與新聞的突發性產生衝突。並且新聞生產是一種思維活動,記者需要更大的空間和靈活性。這種模式化處理對新聞生產的影響有待進一步觀察。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