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平生痴迷處,瓦礫廢墟中 | 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張忠培病逝

22歲師從北京大學蘇秉琦教授,38歲創辦吉林大學考古專業,53歲就任故宮博物院院長,74歲主持考古學會……考古歷史不及百歲,他置身其中65年。

全文2722字,閱讀約需4.5分鐘

▲2013年9月,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張忠培在浙江遂昌博物館摩挲史前陶豆。高蒙河 攝

姓名:張忠培

性別:男

籍貫:湖南長沙

終年:83歲

去世時間:2017年7月5日

去世原因:病逝

生前職業:著名考古學家、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故宮研究院名譽院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3本書稿整理完畢,張忠培感覺有些疲勞,消化不暢。

83歲了,患病以後,他就全身心整理書稿。向來能聊工作到凌晨的他,去世前5天,給年紀最小的學生段天璟打電話,最後說了句,我累了。

7月5日早上6點多,張忠培起床上衛生間,兒子攙扶著回床時,他倒下了。

血氣方剛時,他曾埋怨儘是些罈罈罐罐、磚頭瓦塊。可後來,腳步遍及全國,他追尋的,還是這些瓦礫廢墟。

━━━━━

不講情面

遺址現場嚴格教徒

80歲生日時,張忠培意識到,自己老了。

因為肺病,他離不開吸氧機。想弄台攜帶型吸氧機,到山西興縣看看新發掘的石城石砌房址,也最終未能成行。

那天,學生們送他一份禮物:《陶鬲譜系研究》。這本書收錄了他們關於陶鬲的系統研究,故宮研究員楊晶花9年時間編纂完成。

歲月失語,惟石能言。張忠培繼承老師蘇秉琦對陶鬲的關注,以這種「活化石」為脈絡,串聯起文化早期3000餘年的歷史。

「學術的人生,是無涯的苦海啊!但當我們握住一點星光的時候,內心掀起的喜悅、興奮,實難自已!」他捧著這本書,感慨不已。隨後轉向坐在一邊的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誠懇地問:能不能再給我們一點支持,讓我充當去捕捉前方星光的策劃人呢?

這位「指路人」,在學生身上花的精力,遠超子女。1978年入學、跟隨老師近40年的高蒙河記憶中,師生在房間一聊就是半天、一天,老師的孩子只是偶爾進來倒水、送水果,隨即退出去。

張忠培悉心培養學生,他對門下27名國內外碩博士的學位論文選題,進行整體謀篇布局。在吉林大學創辦考古專業后,每年他都親自帶學生去遺址現場考古。

嚴厲,是出了名的。河南省博物館學會會長張文軍記得,在考古現場,老師盯得很緊,要求挖探方必須整整齊齊。

高蒙河提取一個器物碎片時漏了一片,拼不起來。張忠培便虎著臉,讓他中午「別休息了」,去工地篩土,找出遺漏的碎片。

許多年後,面對老師,高蒙河還是忐忑,怕他不滿意。如果看到誰的工作「偏離」,老師會把他拉回來:你是不是可以在核心的考古學領域,做一些應該做的事?

「俗話說『看破不說破』,但老師看到問題就直接說破,有時候讓你下不來台。」高蒙河說,老師心裡沒有「情面」二字,有的只是「情義」。

學生們也幾乎沒當面受到過表揚。十年前,凌家灘遺址出土一隻罕見玉豬,楊晶陪他去發掘現場。路上閑來無事,兩人猜測玉豬形態,老師認為應該是活靈活現的,她卻覺得最多有個大致的豬形。到現場一看,楊晶是對的。

張忠培當時沒說什麼,但事後跟另一個學生提起時,他嘖嘖稱讚:「這傢伙厲害!」

▲7月11日,八寶山殯儀館,考古界、文博界人士送別故宮老院長張忠培。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

痴迷考古

聊起考古忘記如廁

張忠培一生痴迷考古。他常對學生說,干考古的,看家本領就是會「挖」。

上世紀50年代末,他帶著北大大學部生在陝西華縣和渭南做考古調查,「挖」出了元君廟墓地,後來被視為仰韶文化的源頭。

這段考古經歷,成為張忠培人生中「決定性瞬間」。其後出版的《元君廟仰韶墓地》一書,也是為數不多令他滿意的作品。

更重要是,這次發掘改變了他的考古方法論。此前,考古學家是把材料往西方經典論述里套。「讓材料牽著鼻子走。」張忠培提出,希望用材料「替死人說話」。

他忠實於一手材料,改變了以一個遺迹為單位的做法,把整個墓地作為一個研究單元,發現墓地的社會組織和性質。這被海外學者稱為打破了「硬套社會發展規律的怪圈」。

此後,張忠培的論著中幾乎不談「奴隸制」「封建制」等概念,他信奉從考古發現中得出的認識。在蘇秉琦主持下,他和同輩考古專家嚴文明等人著成《遠古時代》,用史前考古成果探尋文化的源頭。

他極其重視考古材料,最新的考古報告一定要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朱延平回憶,身體允許時,張忠培頻繁出現在考古現場。有時忘記帶換洗衣服,但煙總忘不了。

每次出差,到了晚上,他常常要在賓館房間接待好幾批考古學家,侃侃而談,不問時間。聊到興起時不讓人走,凌晨2點還意猶未盡。

前幾年他去上海出差,在復旦大學考古與博物館學系當教授的高蒙河去賓館看望,兩人一口氣聊了4個小時。話題終了,剛一起身,張忠培就沖向廁所。

「只要聊起考古,老師就停不下來,甚至忘記如廁。」高蒙河說,這不是第一次了。

━━━━━

筆耕不輟

年產十萬字均用手寫

在吉林大學執教26年後,1987年,張忠培接到任務:到北京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張忠培無意於行政工作,「扛」了半年,才離開長春。

來北京的頭一個星期,他躲在賓館里,不願見人。生怕老友問:老張,你怎麼不做學問做官了?

但在任故宮院長的幾年裡,他成績卓然,很多舉措影響故宮至今。「當時14個單位擠在故宮裡,先生來后,提出要保護完整的故宮,讓其他單位慢慢都搬出去了。」單霽翔院長說。

故宮也有計劃地引進大批高校相關專業人才,建起「學術故宮」。最近幾年,張忠培還倡導成立故宮考古研究所,開始宮廷考古,幾乎每個項目都有重大發現。

1991年,張忠培告別故宮院長職務,卻迎來20多年的學術研究「井噴期」。高蒙河感覺,老師進入「集大成」階段,把早年積累系統總結成「譜系論」「國家論」和「文化論」,尋求「考古學之道」。

他每年產出10萬到20萬字,全部用圓珠筆手寫。因塗塗改改會打斷思路,他在書桌前練就一個獨門絕活:一筆成。心裡打好腹稿,一口氣寫下去,一開始一天「寫不了幾個字」,到後來一百字、兩百字……直到寫一千多字,都基本不用修改,他對此甚為得意。

「要說老師的樂趣和長處,都在這些地方了。他一生滴酒不沾,粗茶淡飯度日,沒有什麼業餘愛好,進廚房都找不到碗的。」高蒙河欣慰地看到,恩師暮年,又在學術上找到樂土。

前幾年患病後,張忠培自感時日無多。「我活了80來歲也夠了。」他一邊釋懷,一邊拚命在書房寫作,希望把最後三本書編出來。

三本書分別是《走出自己的路》、《說出自己的話》、《盡到自己的心》,評述百年考古史,總結了他的考古學思想。「先生沒有遺憾了。」朱延平說。

30年來,張忠培一直住在小石橋衚衕這套房子里。書房朝北,不見陽光。高蒙河說,老師就在這裡,寫出「給考古學帶來陽光」的大作。

「張先生完整地保護了故宮,他認為故宮應該是世界最壯美的建築群,也是收藏文物藏品最多的博物館,不應該支離破碎。直到現在,故宮裡還保留了很多張先生留下來的痕迹,比如故宮的學術研究,底子就是張先生打的。他的逝世是故宮的巨大損失。」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

「張先生很關心家鄉的考古事業,去年夏天還回長沙參加三國吳簡國際學術研討會。他語重心長地勉勵我們做好研究,走好自己的路,要有自己的研究成果。今年他還想回家鄉看一次,可惜沒有等到。」

——長沙簡牘博物館研究員宋少華

新京報見習記者 倪偉

「相親價目表」打響階層保衛戰,「式相親」會幸福嗎?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