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地震科普宣講的內容組織和形式設計初探

通常我們認為開展科普工作有幾個方面,一是場館建設運營、二是科普產品產出、三是科普活動組織。科普宣講是貫穿在上述所有科普工作方面的潤滑劑。首先,場館運營方面,科普宣講是溝通科普展項和觀眾之間的橋樑,通過科普宣講,可以把展項呈現的知識富有啟發性地傳達給觀眾。其次,藉助於互聯網的力量,優秀的科普宣講本身就是可以進行擴散傳播的科普產品。最後,在科普活動組織中,直接與觀眾面對面的科普宣講,是決定科普活動效果最重要的一環。

地震科普宣講是地震科普工作非常重要的環節。在關於地震的場館運營、產品產出和活動組織方面,科普宣講也日益呈現出極高的重要性和需求程度。如何做好地震科普宣講的內容組織和形式設計,是各地在開展地震宣講工作時都要面臨的問題。筆者結合這兩年從事地震科普講解實踐以及參加全國防震減災科普講解大賽的經歷,就這個問題總結一些體會。

1.地震科普宣講的基本定位

1-1地震科普宣講的功能定位

地震科普宣講,主要是通過宣講人的口頭表述,向聽眾傳達有關地震的科學知識、防震避險和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以及防震減災的法規政策等。一般而言,為了讓聽眾獲得比較好的理解和感受,宣講人需要藉助於圖片、影音、模型等工具來輔助宣講。

地震科普宣講的開展模式有兩種。一種是「走進來講」,主要是各類地震科普場館的講解、組織社會公眾參與的專題科普活動講解等;另一種是「走出去講」,主要指通過「科普進機關、進基層、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公共場所」等送科普的形式,把地震科普宣講作為一種產品形式,主動對接受眾進行宣講。

1-2地震科普宣講的時長定位

就某一個科普知識主題展開宣講,一般而言,受眾能保持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超過10分鐘。曾有人這樣理解和形容「演講」,說這是聽眾拿自己的時間成本來和你演講內容里對自己有用的那部分進行交易。雖然科普宣講不能和商業演講那樣追求銷售效果相提並論,但用最少的時間、最精鍊的語言,表達最準確的內容,這仍然是必要的追求和要求。全國科普講解大賽把作品講解時間限定在4分鐘,在互聯網上傳播流行的TED演講,單個作品的演講時間一般也不超過10分鐘。開展地震科普宣講,某一個主題的宣講時間,建議儘可能地控制在10分鐘以內。對於時間要求比較長的課程,比如40分鐘的地震科普課,可以設計三到四個互相關聯的主題統籌考慮。

1-3地震科普宣講的受眾定位

按照《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的提法,科普宣傳針對未成年人、農民、城鎮勞動者、領導幹部和公務員4類群體應當有不同考量的重點內容和形式。地震科普宣講按照科普工作「六進」的要求,所要面對的受眾對象符合上述的分類。尤其針對未成年人的地震科普佔比最高,在未成年人群體里,又要針對未成年人知識結構成長和心理發育程度,匹配最合適的宣講方式。

2.地震科普宣講的內容組織

2-1地震科普宣講內容的科學性

科普宣講不同於演講的最大區別在於,演講更側重於觀點的傳播效果,而對觀點的科學性正確性要求不高;而科普宣講的核心要求是內容的科學性,兼顧演講藝術層面的技巧要求。地震科普宣講內容的科學性是內容組織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

由於對地下結構了解的局限性,科學上對地震的認識仍然相當有限,從開始嘗試用數學和物理學來研究地震距今也就三百多年,對地震成因、布局研究等有重大突破的板塊構造學說,問世到現在也就半個世紀。地震科學進展中大部分成果至今仍然是假說,不確定性是存在的,對地震相關內容的理解多數都要從概率的角度。

地震科學的特點,決定了地震科普宣講,從內容上要遴選那些被學界普遍認可的觀點,而不是爭議很大也沒有驗證依據的觀點,從語言上要強調概率意義的準確,而不是簡單的準確。

地震科普宣講人應當首先確保自身可以理解內容的科學性,才能通過自己的語言組織和再加工把內容更好地傳達給受眾。如果自身對內容的科學性理解有困難,切不可囫圇吞棗內容照搬。宣講人自身都難以理解的科學內容,要讓受眾獲得較好的理解效果是不可能的。所以,宣講人要對宣講內容進行認真仔細的理解,尤其是固定名詞、慣有說法等,要有清晰準確的思考和理解,確保理解科學性,否則,要麼調整內容方向,要麼可以試試反向的質疑。比如這些年在傳統媒體以及互聯網上傳播甚廣的「地震逃生黃金12秒」,其實是不科學、不嚴謹、不準確的概念,如果不加思考的複製傳播,其實是在誤導受眾。

2-2地震科普宣講內容的關聯性

地震科普宣講內容有兩個關聯方向,一個是地球科學,另一個是公共安全教育。

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研究地震的方式方法屬於自然科學範疇,地震是地球能量釋放的一種形式,人類通過對地震的認知進一步了解地球,同時,人們又從地球科學其他相關學科的角度對地震進行研究,比如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地質學、土壤學、水文學、海洋學等,因此地震知識通常被列入地球科學範疇。對地震知識的科普宣講,離不開對地球科學基本內容的了解,地球科學是地震科普宣講獲取素材和靈感的源泉。地震科普宣講人在內容組織時,應當嘗試以地震為線索,把知識覆蓋範疇延伸到整個地球科學,把地震融入地球科學,讓地球科學支撐地震科普宣講。這要求地震科普宣講人注重對地球科學知識的日常學習,厚積薄發,方能旁徵博引。

地震科普宣講內容的另一個關聯方向是公共安全教育。較大地震發生時,建築及其附屬物受地震力影響產生搖晃,可能對生命安全形成威脅。地震避險逃生是地震科普宣講的重要內容,就是基於地震的破壞能力和安全威脅,尤其對未成年人而言,應對這種安全威脅的能力較弱。教育部對中國小生公共安全教育非常重視,制訂和推進了《中國小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地震知識和避險逃生技能列入了自然災害安全模塊。地震知識的教育教學,充分引入了安全教育循序漸進的階段性教育理念,按照中國小生年齡分段,從知識、技能、態度多維角度開展安全教育。地震科普宣講,應當依照中國小生公共安全教育的一般性原則,內容上要體現分類和側重,線索上要遵循個人安全到公共安全的過渡,探求最適合受眾群體知識結構和心理結構的內容和方式。

2-3地震科普宣講內容的趣味性

趣味性是科普宣講的重要標誌性要求,趣味性是一種使人愉快、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地震科普宣講內容在什麼樣的情況上具有趣味性呢?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感情和情緒因需要的滿足與否而具有肯定或者否定的性質。可見,內容應當在滿足受眾需要的前提下才能引起受眾的興趣。

地震科普在屬性上是容易受歡迎的,一是因為人們對探求未知領域具有天然的好奇心,二是因為人們通常都有掌握應急技能的心理需求。地震科普宣講在內容上要盡量朝著「好奇心」和「應急技能」方向選擇,把一些不太符合受眾需求的內容點弱化。人們願意接受科普的根本原因,是相信宣講的內容里有對自己和身邊人有用的部分。對照受眾的需求,內容組織上滿足受眾的興趣點,這是地震科普宣講內容組織的重要原則。

語言組織上要符合趣味性的要求。即便內容是滿足了受眾的興趣需求,在講述內容的語言組織上,盡量用通俗、簡單、風趣、幽默的話語,善用比喻和聯想。同樣的內容,在地震專業課堂上可以講半天,可以用許多理論和公示進行計算演示,但科普宣講不可以,前者是枯燥的,後者是有趣的。科普宣講應當要對科學內容進行改造加工,改造的標準就是讓內容更加有趣,容易理解和消化。

2-4地震科普宣講內容的結構組織

開展地震科普宣講,根據宣講時間做好內容結構的設計,對於宣講效果的達成非常重要。

內容結構意味著宣講思路和線索設計的布局,通常有經驗的科普宣講人善於做一些精巧的內容結構設計,以有效抓住聽眾的注意力。以一個4分鐘時長的科普宣講為例展開敘述。

第一分鐘:開門見山。可以考慮針對宣講的主題,做一些案例的引入,比如某一個大地震的震例、某一個災后救援的困難情況等,引入的案例要和宣講的主題有符合邏輯的聯繫,並且案例本身要有吸引力,不管這個吸引力是來自案例內容還是形式。案例有了吸引力,才會把聽眾的注意力順利過渡到宣講主題本身。案例的引入展開盡量控制在30秒以內,到1分鐘快結束之前,一定要基本將宣講的主題亮出來。

第二分鐘:庖丁解牛。這個時段要集中話語對宣講主題的科學原理做細緻的闡述。注意對科學原理的闡述要通俗易懂,盡量採用類比和聯想的辦法,藉助於生活中常見的例子,讓聽眾對原理本身有概念性的理解。這個時段主要涉及闡述科學原理,對宣講人運用科普語言的改造功底考驗極大,講解生動與否,直接關係到能不能延續聽眾的注意力。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時段是宣講主題信息的集中解析,組織的信息量不能太滿,別讓聽眾一次記住太多的信息。有研究表明,大多數人一次可以記憶的條目不超過4個,一次的信息量太多會對聽眾的理解記憶產生負面效果。

第三分鐘:強化鞏固。這個時段主要對前面的科學原理的理解效果進行強化鞏固。科普宣講人介紹了一個新的需要記憶的信息點,一定需要用示例或者練習來強化它,以便讓它從聽眾的一般印象轉移到長期記憶中。注意配合知識點理解的示例或者案例不能複雜,以簡單有效為原則。

第四分鐘:畫龍點睛。一般而言,聽眾接收信息注意力最強的階段集中在開篇和結尾,所以,收官階段內容組織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一個優秀的科普宣講作品一定是「虎頭豹尾」的。收官的「點睛」之筆可以從宣講主題的延展入手,設計一兩個帶有啟發性的話題,或者簡單的應用案例,以及對未來的期待,也可以對宣講主題進行提煉之後的強調,加強記憶。

3.地震科普宣講的形式設計

3-1地震科普宣講人的基本要求

地震科普宣講人自身的基本素質要求,對宣講效果有很大關係。

其一,宣講人要具有平等交流的親和力。雖然親和力的要求無分性別,但就客觀現狀而言,目前從事科普宣講的隊伍里,女性比例要遠高於男性,是因為女性宣講人對受眾(尤其是青少年)更加有親和力,更加容易讓受眾放鬆和接受。而男性宣講人要獲得受眾的心理接納,無疑要在親和力塑造方面做足功課。

其二,宣講人要自信表達,吐字清晰。宣講人的自信應當建立在對宣講內容的熟悉和了解基礎上,建立在對受眾年齡段和知識結構了解基礎上,建立在對自身語言風格把控上。宣講人的講解吐字要清晰,發音要洪亮,並且針對講解內容,在語氣和節奏上有意識地作一些區分,比如講故事案例的時候,語氣要舒緩平順,講重點知識點的時候,發音要鏗鏘有力,重點加強。

其三,宣講人要儀態端正,著裝整潔。通常在科普場館的講解員都有統一的著裝,以黑色系的職業套裝為主。良好的著裝有助於給受眾留下不錯的印象,比如通用款的職業套裝,簡潔大方,適用於大多數科普講解環境。也有一些特殊的情況,比如講解自救互救知識,講解員以救援隊長的形象出場,有助於建立受眾對講解員的信任感;而面對低幼齡兒童,講解員採用卡通形象包裝,則有助於瞬間拉近與孩子們的距離。

3-2地震科普宣講的技術手段搭配

地震科普宣講需要藉助一些技術手段,輔助宣講內容,幫助聽眾理解宣講主題。主要的技術手段有藉助於投影技術的宣講課件和科普道具模型。

通常的課件是PPT模式,也有直接以視頻模式作為課件進行講解的,區別在於PPT模式機動性和可調整型強一些,但畫面感不如視頻模式優美流暢。作為宣講課件的PPT,要注意三點,一是文字盡量精簡,多用畫面和符號,聽眾在聽講解的同時,注意力不會過多集中在PPT的文字上,但瀏覽畫面則不受影響。二是整體風格要貼近受眾的喜愛程度,力求輕鬆活潑,不可以把科普宣講的PPT做成學術報告的畫風。三是畫面元素之間的切換要融合連貫,重視動畫效果的運用,讓宣講課件隨著宣講人的講解「動」起來。

科普道具模型可以是購買的地理課堂教具,當然,最好的教具來源於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稍加構思就成為科普講解的道具。比如講解利用地震波探測來了解判斷地球分層,可以類比生活中憑藉拍西瓜的震動手感,來判斷西瓜內部是否成熟,西瓜就成為科普講解的道具。這些靈感大多來源於宣講人的日常積累和敏感聯想,當科普宣講人經常琢磨如何讓科普宣講對聽眾產生足夠的吸引力,就會逐漸獲取科普道具就地取材的靈感和能力。

圖1.全國防震減災科普講解大賽選手用玩具當道具

3-3地震科普宣講的節奏控制

在地震科普宣講中注意節奏控制,目的是為了儘可能地讓聽眾對宣講內容保持注意力。當聽眾出現走神的時候,需要宣講人調動多方面因素,重新凝聚聽眾的注意力回到宣講的軌道來,但是,這些調整要在合理的內容架構下進行,宣講內容條理清晰、邏輯清楚始終是保持聽眾注意力的關鍵,講解技巧和形式手段,是幫助聽眾集中精神理解和消化宣講內容的輔助。

通常而言,開篇階段聽眾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是最高的,隨後則可能會下降得很快。同樣一個宣講作品,宣講人需要在實踐中反覆觀察聽眾的注意力,準確判斷聽眾出現注意力渙散的時刻,並有針對性地在宣講節奏中作一些調整。比如,在聽眾注意力不佳的階段,切入有意思的案例,或者設計一個與主題相關的互動實驗。這個就好比電影講究點燃觀眾的「興奮點」,影片剪輯隔幾分鐘就要出現一個興奮點一樣。另外,宣講人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手勢、表情、動作等肢體語言,尤其是面對青少年的宣講,富有童趣的肢體動作往往能吸引聽眾的注意力。

一個優秀的地震科普宣講作品,節奏把握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反覆實踐中根據聽眾的注意力反應,對講解內容、講解形式、講解語氣和動作等進行合理的調整,這需要宣講人在實踐中認真鑽研,尋找靈感,加強科普語言轉化和形式設計,調整到最佳的科普宣講狀態。

筆者參加了首屆全國防震減災科普講解大賽並獲得了一等獎。回顧參賽過程,從初賽、複賽到決賽,每次比賽的講解作品都有不同程度的調整,有從內容角度化繁為簡加強提煉的,有從分段布局角度調整講解比重的,有從加強聽眾注意力角度設計「燃點」實驗的,也有從烘托主題角度設計情景互動的。一路調整,一路淬鍊,終於把一部宣講作品打磨成相對的精品,並且獲得了聽眾和評委的認可。這次參賽過程感觸最深、獲益最多的,就是在比賽過程中與選手和評委老師之間進行了很多思維和靈感的碰撞,加深了對地震科普宣講內容組織和形式設計的理解。於是整理總結了上述一些體會,以期對後來的參賽者和廣大地震科普宣講人有一些啟發。

圖2.筆者參加首屆全國防震減災科普講解大賽比賽中

參考文獻:

[1]吳瑞英.論科普作品的趣味性[J].科技期刊研究,199893

[2]仇娜,張高健.氣象科普講解技巧[J].陝西氣象,20101

[3]邱成利,劉文川.提高科普講解能力的方式與途徑初探[J].科普研究,20155):83-90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