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孩子的衣服不要超過5套?心理學家的分析令人折服

人的幸福感很大一部分來自物質條件的豐盛,經歷過物資匱乏的一代人,相信是對此深有體悟。如今的孩子,如同掉入了蜜罐,父母總想給他提供最好的衣服、鞋子、玩具、食物,毫不吝嗇地為此買單。可是,孩子會因為擁有的東西越多,而感到越幸福快樂嗎?

選擇越多,幸福度反而降低

心理學家巴里·施瓦茨說:過多的選擇,是生活滿意度下降的罪魁禍首。

記得兒子小的時候,最喜歡的玩具是我送給他的一輛小汽車,如獲至寶,每天睡覺都要放在枕頭邊。朋友家孩子的玩具比兒子的多得多,不僅有小汽車,還有卡車,消防車,警車等,滿滿一簍子。

一次,帶兒子去朋友家玩,原以為他會玩得很開心,可實際情況並不是。

一開始,兒子玩卡車的時候,很興奮。後來他的興趣轉移到了消防車上,玩了一下消防車,又去玩警車,最後和朋友的孩子為爭奪救護車而鬧彆扭。

我對兒子說:「你看,有各種各樣的車玩,為什麼要這麼貪心呢?」兒子很委屈地哭了。

後來我明白了,這不是貪心。而是,當選擇比較多的時候,孩子難以從這些玩具中得到100%的快樂,幸福感反而降低了。

假如孩子能選擇的東西沒有那麼多,只能一心一意地玩一樣玩具,他才能盡情享受其中的樂趣。

這讓我想起另外一件事。

小時候,我特別喜歡一個洋娃娃,因為太貴,母親不同意買,心裡特別難受。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差不多快忘了這件事。在我生日的這天,母親讓我打開柜子,這個洋娃娃出現在我面前,當時欣喜至極,開心地跳起來。

這個娃娃伴隨我走過童年時光,如今,我已為人母,至今還珍藏著它,每次看到它,都能勾起我一段甜蜜幸福的回憶。

選擇越多,孩子的專註力越低

除了降低孩子的幸福感,選擇越多,孩子的專註力也往往會更低下。

一位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在研究中,他將孩子們隨機分成兩組來畫畫。第一組孩子可以從3支畫筆中選1支,第二組則可以從24支中選1支。結果第一組孩子的作品要比第二組孩子畫得精彩得多。

隨後,研究者們讓孩子們從中選1支自己最喜歡的筆作為禮物,接著說服孩子們放棄這支筆,再選擇另1樣禮物,結果是第二組的孩子更容易放棄他們所選擇的筆。

過多的選擇,會引起注意力分散。孩子在面臨很多的選擇時,內心往往是糾結和猶豫的,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得到之後也不懂得珍惜。孩子一旦養成注意力分散的習慣,便難以養成專註的品質,遇到困難也更容易放棄,這些都不利於孩子未來的發展。

什麼樣的孩子才是幸福快樂的?

物質——讓孩子的選擇少而精

玩具不多不少,5個最好

美國弗吉尼亞學者認為,應該給孩子提供5件左右的玩具。孩子在可選擇的範圍內,專註於自己喜歡的玩具,反覆研究、琢磨、思考,創造出多種新的玩法,這時玩具的價值才能得到最大化的體現。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這幾類玩具堪稱經典,對孩子的成長最有意義:

拼裝類玩具(積木、雪花片):樣式簡單、玩法多變,發揮孩子創造力;

運動型玩具(小球、推車):促進孩子動作發育;

塗鴉類玩具(畫筆、彩紙):發揮孩子無限的想象力;

毛絨類玩具(布娃娃、玩具熊):被孩子賦予生命,是孩子最初的玩伴;

音樂玩具:(小鼓、玩具琴):促進孩子的聽覺發展。

鞋子不要買多,最多3雙

日本曾有心理學者建議:4歲以上的孩子,每個季節的衣服無需超過5套,甚至更少,這完全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同時,給孩子提供的鞋子,不需超過3雙(含家居拖鞋),帽子只需1頂。

過多的衣服、鞋子讓孩子有 「選擇困難」,分散精力;另一個原因是:一個整潔的房間,能讓孩子更專註地投入到玩耍和探索中來,而生活在一個雜亂的空間里,更容易讓人感到煩悶壓抑,缺少耐性。除了玩具、衣服,我們在給孩子提供其它物質時,也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則。每一樣物品都能物盡其用,發揮它最大的用處,這樣才能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快樂和滿足感。

精神——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孩子是一個「精神胚胎」,自出生起不斷地通過對世界的體驗、感知,與周圍環境的互動而獲得成長,就像一個海綿,源源不斷地吸收環境給予的一切。父母作為連接孩子與世界的第一人,陪伴的方式和質量決定著孩子如何與世界共處以及如何自處。

孩子渴盼與父母相處的時光,這時光在孩子成長中的意義,是遠勝於任何物質所能給予的。

孩子需要父母充滿愉悅的陪伴,在家裡溫馨的一角,享受著媽媽做的飯菜;爸爸榨的果汁;一起做做家務;共讀一本書;玩玩親子遊戲……這些時刻將永遠印在孩子心裡,成為滋養他們一生的源泉。

孩子就像河水的源泉,活潑而無拘無束,一旦被導向某一方向,就能轉變它的流向。在這個物質豐富的年代,給予孩子富足生活的同時,我們更應關注孩子的精神世界。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