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非遺丨非遺助力博物館的創新思維

非遺走進博物館

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博物館,為其帶來新的發展機遇與平台。博物館長期以來對於物質形態藏品的研究與利用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制度與方法,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於其本身的特性,需要依託行為人自身而存在,並通過技藝、聲音等載體口傳身教來得以傳承。所以如何在博物館將非遺有效地傳承和保護下去,還有許多問題值得探討。如何從博物館教育入手,探析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依託博物館平台向公眾進行傳播,成為當前博物館工作的重要一環。

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的不僅是收藏保管,更重要的是傳承與活態展示,這在一定程度上與博物館的教育活動相吻合,博物館可藉此形式讓非遺項目在博物館中「活」起來,這不僅拓展了博物館教育工作的內涵和外延,也使博物館教育內容更加豐富起來。

觀眾現場觀看雲錦織造表演

「人的精神基因——四川博物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講座」在第四屆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舉辦期間,主辦方就與四川省文化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處、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合作,挑選的主講人既是非遺項目的傳承人,同時對其傳承的非遺項目又有相當的研究,能夠比較深入地向公眾闡述其代表的非遺項目的歷史脈絡、發展狀態,並進行現場展示。

如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南路邊茶製作技藝(雅安藏茶)」的國家級傳承人甘玉祥,在講座中不僅對藏茶文化做出了詳細的講解,現場泡煮了藏茶請觀眾一一品嘗,還專門從雅安請來藏茶製作師傅現場表演製作茶磚的過程,許多觀眾親手體驗了製作藏茶的樂趣。藉助活動的宣傳和推廣,雅安藏茶從雅安「走」到了成都,使這項非遺項目傳播得更遠。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都漆藝的傳承人尹利萍從工作室帶來了漆器製作各階段的毛坯品、半成品、典型漆藝成品,並針對成都漆藝的歷史及基本技藝為大家做出了詳細的講解。有觀眾表示,通過漆藝講座,對川博館藏的漆器有了更形象和直觀的了解,真正看懂了文物。通過在博物館的展示活動,成都漆藝獲得了更多人,特別是青年人的關注。

尹利萍正小心翼翼地為漆胚上底灰。資料圖片

「秋宵步月——四川博物院琴動中秋古琴賞析會」是一場以非遺為主題的教育活動,賞析活動經過兩個多月籌備,主辦方通過活動冊頁、博物院官網、微博、掌上博物館、教師沙龍、文博興趣小組等方式發布活動信息,以家庭為單位接受公眾通過電話和郵箱報名。除了廣泛接受社會公眾報名外,四川博物院還與部分「共建學校」進行前期溝通,形成對口宣傳點,向教師、學生及家長進行活動推廣。這些宣傳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活動報名僅啟動一周,人數已滿。

古琴演奏。資料圖片

活動當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蜀派古琴的代表性傳承人俞伯蓀遺孀、古琴名家黃明康及帶領的成都東坡詩琴社同仁30餘人,在四川博物院為200餘位觀眾帶來了古琴賞析專場活動,結合中秋佳節,打造良辰美景博物館之夜。

賞析會上,四川博物院的工作人員為現場觀眾解析了古琴文化、歷史知識,演奏家們為觀眾演奏、吟唱了《關山月》《史記·司馬遷》《峨眉山月歌》《普庵咒》等名曲,成都傳統文化保護協會漢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的演員們為觀眾表演了漢代拜月儀式。

在博物館里過中秋,浸潤傳統文化,賞析古琴藝術,很多觀眾反映,這是一個有文化味道的中秋節。正所謂「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始終是那輪江月;作為樂器文物來講,文物還是那件文物,聽琴者已從明皇變今人,樂聲可以自由穿越古今,這是最直接打動人心的文化傳承的神韻。

非遺進課堂與實地考察

在社區非遺文化活動中,青少年缺位情況比較普遍。在博物館舉辦以講座為形式的活動中,18歲以下的觀眾所佔比例也是最低的,但在以互動形式為主的教育活動中,青少年參與的比例最高,說明體驗式的活動最能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

四川博物院在成都高新芳草國小等學校開展的「第二課堂」,就主要以學生互動參與活動為主,如拓片、動手繪製畫像磚圖案、素坯陶瓷彩繪等,同時也將綿竹木版年畫等非遺項目納入教學計劃中,在青少年中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

博物館可以充分發揮其策劃與組織教育活動的影響和優勢,設計非遺實地考察、參觀路線、製作非遺導覽冊,組織觀眾到非遺的原生地了解其生存、生產狀態。通過考察前的非遺知識講授,考察中的專家導覽、解惑,考察后的座談、回顧、成果展示等形式深化參與人員對考察項目的認知和了解,從而通過他們向更多的人傳播非遺,實現非遺在社會公眾中更深入、更廣泛地傳播。

另外,博物館還可以通過不定期邀請傳承人進博物館進行非遺項目「活態展示」、冬令營、夏令營、進社區開展非遺互動活動,以及流動博物館巡展等形式傳播非遺,與非遺管理和研究機構等合作,形成互為補充、互為支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系統。

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博物館,是博物館事業的一個新課題,也是博物館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除了創新博物館類型,我們應當思考如何挖掘傳統博物館的潛力,創新博物館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去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圖文來源:文化報

歡迎分享轉發!

統籌監製:李元 責編、審校:李鵬臻 製作:趙琳 供稿:程紅

聲明:本微信是國家民委主管的民族報社主辦的官方新媒體平台,發布的內容不代表本方立場。內容主要來源於民族報和互聯網,旨在傳遞更多信息及用於網路分享,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也不具有任何商業目的。如果您對我們發布的內容有異議或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修改、刪除。

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感謝您對本微信的關注!

民族報微信、微博歡迎各界朋友踴躍投稿。

郵箱:[email protected]

聯繫電話:82685958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