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認知語言學的語言神經理論新趨勢

語言和認知的神經研究一直對認知語言學研究有著重要的影響。早在1978年,美國認知心理學家Kay和McDaniel對視覺生理學如何制約顏色術語系統的研究,就對早期認知語言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發軔至今,認知語言學已有40年的發展史,從一個飽受質疑、備受爭議的非主流語言研究範式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業已被廣泛接受的主流語言和認知研究範式。現今,認知語言學家們所提出的獨立理論框架不下十餘種,而且被廣泛應用於哲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和文化歷史學等領域,甚至開始對自然科學產生影響。

認知語義學的語言神經基礎

語言和認知的神經研究一直對認知語言學研究有著重要的影響。早在1978年,美國認知心理學家Kay和McDaniel對視覺生理學如何制約顏色術語系統的研究,就對早期認知語言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由於認知是神經細胞和環境互動的結果,故認知語言學認為語法本質上是一個神經系統,語法特徵是具有人文體驗性的神經系統特徵。有鑒於此,語法神經理論是認知語言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從研究路徑看,認知語義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論是:意圖在理智和意義這種非物質心理活動和人類生理這種物質活動之間建立起密切聯繫。它意圖把前者的概念化過程最終主要降解為以生化反應為基礎的神經系統活動。根據認知語言學創始人之一萊考夫教授的研究,認知語義學的基礎是模擬語義學,其理論核心是理解是一個想象性的模擬,那麼,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神經網路如何能表徵各種概念的意義?

從模擬語義學的神經學機理角度看,鏡像神經元把我們和其他人聯繫在一起,這個機制使得我們的概念生成和構建契合了世界與其他人協調,並擁有人際之間共享的概念。也正是這個機制使得人類身體與其所處環境之間的互動成為可能。

較早的語言神經研究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語言神經理論項目。該項目由萊考夫和 Feldman教授於1988年創建,其致力於探究:「如何把關於人腦如何工作的已知事實和可實證觀測到的語言現象整合起來,以便為語言習得和使用模式的構建提供重要的限制。」

語言神經理論項目的理論本質是把語言學習和使用看作是一個體驗的神經系統,研究者試圖運用大量的分析、實驗和模式化理論工具來模式化神經系統的網路表徵和計算特徵,以便構建語言學習和使用的語言神經模式。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更多學者開始從神經科學的角度研究語言。其中,比較成熟的研究是Bailey於1997構建的一個致力於模式化孩子學習行動語詞的計算機程序。該程序致力於解決的問題是:一個行動語詞的意義怎麼可能是一個廣泛分佈的神經元網路的活動呢?為解決這個問題,Bailey提出的一個關鍵理論假設是:語言只能給我們所能意識到的行動特徵貼標籤。我們能意識到各種體驗特徵,但我們意識不到各種神經活動特徵。行動語詞的語義結構正是源於我們所能意識到的各種體驗特徵,而我們無法意識到的神經特徵本質上是行動語詞的語義結構的神經基底。Bailey提出用「參數化」模式表徵那些我們所能意識到的體驗特徵,進而揭示出孩子學習行動語詞的語言神經模式。比如,「緊握/抓(grasp)」這個詞,關涉許多協調的神經發亮、肌肉收縮等,但我們意識不到這些細節。我們能意識到並且能夠談論的是與「緊握/抓」這一行動有關的一些參數——力、方向、效應器(effector)、姿勢、重複等。因此,行動的參數化是孩子學習動作語詞的關鍵。

也是在1997年,Narayanan提出隱喻神經理論,指出隱喻義的理解具有神經基礎。Narayanan 構建了一個在生物上可行的模式,以解釋行動語詞隱喻義的底層體驗義基礎。該模式假定:人們是通過潛意識地想象或者模擬被描述場景的方式來理解敘事。換句話說,所有抽象概念的理解都關涉對合適的體驗經驗的模擬或者展現。Narayanan認為,閱讀者闡釋一個對應於某個運動術語的短語時,他事實上正在其當前所處的語境中對關涉的運動事件進行心理模擬。人們能夠隨時對與身體沒有聯繫的各種結構進行圖式化處理,但對行動語詞的圖式化處理不會導致我們直接去實施語詞所表徵的動作,但會促發我們在想象場景中模擬相應的動作。模擬或者想象場景的能力是人類智力的一個核心成分,並且是Narayanan的語言神經模式的中心。Narayanan的隱喻神經理論對隱喻推理的方式、內容和時間進行了詳細的預測。Narayanan後來的研究工作致力於通過計算機模擬來闡述人類大腦的功能構造和已知信息的處理限制如何自然而然地產生隱喻。

語言神經理論的發展與挑戰

2005年,Gallese和萊考夫把鏡像神經元理論和認知語言學結合起來,提出「認知模仿觀」這一語言神經理論。2006年,Feldman出版《從分子到隱喻:語言神經理論》一書。基於人類思維是神經計算這一理論假設,他提出了一個把語言體驗本質考慮在內的計算理論:語言神經理論。基於此研究,萊考夫於2008年提出隱喻神經理論。

Feldman的語言神經理論主要致力於解釋「我們理解和學習語言的時候,有多少大腦功能(包括情感和社會認知)協同工作」?在該書中,他解釋了經常被用作心理語言學模式的局部神經網路如何能表徵各種概念的意義。Feldman把三角節點這一概念引入神經網路,每個三角節點聯繫著諸多其他節點,那些節點代表一個概念、一個角色和一個核查機制。這些神經網路通過一個被稱作吸收/補充學習的過程得到訓練。由此,Feldman通過整合概念理論和連接主義模型的方式,從神經計算的角度解釋了概念和意義的生成和表徵。

語言神經理論認為,對於動作動詞而言,支持相應動作的各種複雜的神經元協同作用就是其核心語義。比如,「Grasping這一行動既有一個運動成分(在緊抓/握時你所做的動作)和各種不同的感知成分(某人緊抓/握時看起來的樣子以及可緊抓/握之客體看起來的樣子)。還關涉各種其他模態,比如身體感官成分(緊抓/握某物時或者自己被緊抓/握時觸感如何)。一個語詞的意義與其定義性行為都是語境依賴的——依客體和目的不同,你緊抓/握的方式不同」。

2007年,認知語言學家Leonard Talmy指出當下神經科學的研究動向是:探究「任何一種被人們慣常地看成一個單一事物的連貫性行為之下的、諸多大腦成分之間的互動」。鑒於認知語言學家把語言系統推論為「大腦中一個更小的神經核心繫統」,且認為不同形式如口語和手語的產生是語言這一核心神經系統與其他外部系統如大腦系統和認知系統之間互動的結果。因此,順應當下神經科學的研究潮流,未來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方向之一,勢必是從神經科學的角度研究語言系統與其他外部系統之間的多維度和多向度互動。

經過近30年的發展,語言神經研究雖然取得了不少進展,產出了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是,其物理主義方法論仍然面臨理論挑戰。學界素來對意圖把理智和意義這種概念化過程最終主要降解為以生化反應為基礎的神經系統活動這一物理主義研究方法存有爭議。「如何用腦過程這種低層次的現象去說明心理操作過程這種高層次的現象」?或者說如何把神經元網路感知這種「低」認知過程與語言處理和理解這種「高」認知過程聯繫起來?基於神經和計算科學的發展,認知語言學家期望從神經計算角度解決這個問題,即寄希望於通過語法神經理論的發展以最終解決意義如何由低層次神經元網路活動創生而來的問題。

另外,語言神經理論的一些基本理論假設不但缺乏心理現實性,而且既不可證實,也不可證偽。決定語言神經理論發展的關鍵在於神經計算科學的發展,取決於腦科學、神經科學和計算科學到底能走多遠。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