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神秘的黎族紋面女——除了高黎貢山獨龍族外,存世者均70歲以上

---跨越80多年,兩代德國攝影師記錄下的海南歷史

海口騎樓老街,修繕一新的中山路上,有個「南洋騎樓老街文化展示館」。在這裡舉行的「重走史圖博之路——中德攝影作品展」,兩代德國攝影師,用影像記錄下跨越80多年的海南歷史。

德國人類學家、上海同濟大學教授史圖博,曾於1931年、1932年兩次以海口騎樓老街為起點,開展文化人類學考察,留下了許多珍貴照片。2013年3月,德國著名攝影師維奇先生重走史圖博之路,用攝影機鏡頭收錄下歷史的變遷。

在諸多的反映島上黎族人生活發展歷史照片中,最為引人注目的,還是那些綉面紋身的黎族女人。當然,今天所能見到的紋面女,都是至少在70歲以上。

我曾去過滇西北的高黎貢雪山和擔當力卡山的峽谷中間的獨龍江,只知道那裡的獨龍族還有健在的紋面老太。在海南也有紋面女,我是第一次聽說。

紋身,黎語叫「打登」,亦叫「模歐」。海南漢語叫「綉面」或「書面」。西文則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種傳統習俗。黎族人民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偉績,並告誡後人:女子綉面、紋身是祖先定下的規矩,女人如不綉面、紋身,死後祖先不相認。

綉面、紋身,黎族人稱為「開面」。黎族女孩,長到12、3歲就可以開始紋身紋面,據說還有一個正規的儀式。紋面女臉上的紋路通常相對簡單,腿上的紋身圖案就複雜很多。

黎族女人綉面紋身的習俗,由來已久。我看到最有理有據的文章說,這個習俗是從唐末宋初開始的。據說那個年代,海南當地烽火戰亂,各種矛盾衝突日益增多,受害最多的當屬黎族百姓,尤其婦女,是燒殺掠奪的受害者..於是,漸漸形成了紋面紋身的習俗..慢慢更賦予了很多關於族群的文化習俗。

紋身的藍色液體,是用干香草加炭灰炮製的,然後用竹刺一針一針綉到臉上和身上。下面這個阿婆,12歲紋了臉,15歲紋了雙腿。綉面用了好幾天時間。而紋腿用了一星期,紋后阿婆也整整在床上躺了兩個星期。

據說,黎族不同的族群, 不僅方言有差異, 紋面的圖式也不相同。有的族群簡單,有的複雜,也有不紋腿的。在我們看來分別不大的綉面紋身,在族群人看來區別很多..他們能一眼分別出這是哪個族群、哪個村落的紋面。

八十年後黎族人生活的巨變

1931年和1932年,德國學者史圖博(Stubel)兩次來到海南,從海口的騎樓出發,經過儋州的南豐,進入白沙峒,盤桓七叉盆地,翻過雅加達嶺,途經紅毛峒…深入五指山腹地對黎族村寨進行考察,拍攝照片270多幅,撰寫了《海南島上的黎族》(1937年在德國出版,後日文譯為《海南島民族志》),從人類文化學的視角,向世界揭示了黎族的生活面貌和文化密碼。

史圖博把海南稱作「華南文化史的標本」。2013年春天,德國攝影家彼得羅維奇(Petrovitsch)也來到海南,得知海南大學圖書館館長詹長智博士倡導發起的與同行一起重走史圖博之路,再次用鏡頭記錄了八十年後黎族生活的巨變。展覽通過新舊圖片對比,為觀眾展示出了一幅人類進化的歷史長卷。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