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薦讀 | 親歷上海灘風雲變幻,見證一代傳奇人物

點擊上方「社會科學報」關注我們哦!

《沈寂人物瑣憶》

沈 寂◎著韋 泱◎編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7年5月出版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開 篇

先引入本期主要人物之一沈寂】

黃賓虹

沈寂,原名汪崇剛,浙江奉化人,1924年9月生於上海,肄業於上海復旦大學西洋文學系。在《小說月報》《萬象》《春秋》《紫羅蘭》等雜誌發表短篇小說40餘篇,並出版小說集《撈金印》《兩代圖》《鹽場》《紅森林》。1946年起主編《幸福》等雜誌,1948年創辦人間書屋。沈寂結識了當時活躍於上海文壇的柯靈、張愛玲、徐等不少作家,亦熟悉阮玲玉、周璇、黃金榮、杜月笙、哈同等上海灘風雲人物 ,出版有傳記文學《一代影星阮玲玉》《一代影星周璇》以及關於黃金榮、哈同的傳記小說《大亨》《大班》,是寫老上海人物的行家裡手。1949年後曾任上海文史館館員、上海電影製片廠編劇。2016年5月病逝於上海。

BY

沈寂先生交遊甚廣,依據所見所聞寫下文壇名家的回憶,不僅真實可信,而且生動活潑,人物栩栩如生,經韋泱先生精心整理,兼具歷史與文學的價值。

——傳記文學作家 葉永烈

沈寂是老上海,又是作家,實在難得。上海自開埠以來,名人湧現不少,實在需要沈寂這樣的作者給他們立傳,把他們的事迹記錄下來,把上海許多寶貴掌故記錄下來。

——兒童文學作家 任溶溶

大約四十多年前認識沈寂先生,他是一位卓有成績的文化人,早已聞名上海,他對上海人文、歷史非常熟悉,文筆甚為精彩,出現在讀者面前的,又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書。

——翻譯家、詩人 吳鈞陶



-❶-

「我學過《靈飛經》的」



文人能寫文章,但不一定個個都能寫一手好字,無論硬筆還是軟筆。因我自小對書法有一種天然的興趣,長大后在學習前輩作家的寫作經驗時,也特別注意他們的書跡。

十多年前,吳鈞陶老師對我說,沈寂先生患前列腺癌,剛動過手術,一起去看看他好嗎?我當然十分樂意,就陪吳老師第一次來到上影公寓,見到了久慕其名的沈寂先生。相敘中,見沈老談笑風生、精神矍爍,不像術后病人,可見他其樂觀。記得他贈予我一本出版不久的《一代歌星周璇》,取出書沙沙寫了幾筆,字體極其流暢有力。我謝過之後,就鄭重地把書放入包里。待回家打開扉頁細看,才兩眼放光:沈老的簽名多好啊!字體中規中矩、有稜有角,遒勁而有法度,真是難得一見。以後,每有新著出版,沈老總會簽名贈我,一手鋼筆字體,一脈相承的書寫風格,令人賞心悅目。

沈寂漫畫像

幾年前,我在寫《文人字瑣談》一文時,忽然想到,沈寂的字,也是文人字呀。他鋼筆字寫得別具一格,毛筆字也不會差吧。一次,我帶上毛筆墨盒,以及幾頁箋紙,試探性地問他:能用毛筆寫寫字嗎?不料,他倒爽氣地說:「好的呀!」我頓時心花怒放,趕緊筆墨伺候,又取出幾首我事先用水筆抄好的唐詩,說:「抄幾首唐詩吧?」沈老提筆便寫,那麼熟練,那麼自然,好像他天天如此這般。唐詩是七言絕句,他在箋紙上抄寫一句,就抬頭與我講上幾句。他說:「唐詩是古代文學精華,寫得真是好,就講這首詩,我頂喜歡了。」接著抄寫第二句,寫完這句,他又抬頭說:「小辰光,我學過《靈飛經》的,我爸爸文化程度不高,卻叫我從小寫好字,買回了《靈飛經》字帖,讓我照著寫。」第三句寫完,他又對我說:「早時在聖方濟勵志英語補習學校時,跟我同桌的是王孝和,他後來是電力公司地下黨,被敵人殺害了。

他寫字比我好,我的英文比他強,我就向他討教寫字,他也問問我英語課的作業,我們互補長短。」我看沈老只顧講話,忘記寫字了,趕緊說:「沈老儂看,墨汁快乾脫了。」他「哦」了下,好像醒過來一樣,趕緊寫第四句。有了這次良好開端,我心裡就有底了:沈老毛筆書法一流啊。

沈寂墨跡

以後,他又多次為我寫箋紙、條幅和齋名。他欣賞同事斯民三為他寫的對聯:「大亨大班大世界,好人好心好文章。」我不失時機地請他用毛筆寫下來。有家出版社要出版現代作家錢今昔的文集,我知他倆相識於1940年代文壇,是老友了,便建議沈老題寫書名《花與微笑》。因為別人不知沈老的書法功力,很少有求他寫字的人,我請他寫字,他感到新鮮有趣。其實,文人字寫得雖好,卻很少有被稱為書法家的,魯迅的字舉世公認,但毛澤東只稱他為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郭沫若的字也不錯,頭銜也只是文學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沈寂的文人字好看耐讀,卻已成絕響。



-❷-

孟小冬不姓孟孟小冬不姓孟



李祖永在客廳門口等候。我向杜月笙道謝,他竟送我——是送那位「嚴先生」到門口。據說杜月笙到香港后,從來不送客。「嚴先生」究竟是誰,我至今也不知道。

青年孟小冬

車夫拉開車門,我發現車廂里有鳥籠一隻,就是我剛才在客廳無聊時觀望的那隻鳥籠。我不禁奇異,車夫鄭重地解釋:「這鳥籠是杜先生送給沈先生的。」我從不養鳥,香港狹小的住屋放不下這扁長的精巧鳥籠,就要車夫退還。李祖永在旁插言:「杜先生的東西,你要也要不到。他送給你,只許收,不許退。你不要,我拿回去。」上車后,李祖永還沒問我與孟小冬的見面情況,我就照實相告。李祖永邊聽邊點頭,好像知道所有內情:「那把胡琴,是杜先生氣喘病發后,孟小冬自拉自唱余派戲,安慰老杜。那張照片?我猜想是她把梅蘭芳扮王寶釧的半張照片像反折了壓在後面。」說罷,得意地哈哈大笑,忽然又泄露秘密似的告訴我:「孟小冬本不姓孟!」這對我是震動人心的隱私。

不等我提問,李祖永便直言相告:「我聽杜月笙說,清末民初一個冬天,孟家班去北京城郊宛平縣,班主孟七率領十數人在董家村祠堂演出文武戲目,從未觀看過京戲的鄉民濟濟一堂,空前熱鬧。日夜兩場,總有一個六七歲模樣的小姑娘衣著單薄立在戲台前,抬頭仰視,戲台上帝王將相、鑼鼓聲和琴弦聲以及角色的唱腔都使小姑娘著迷。她目不轉睛地從開鑼戲看到完場,日場看完,她就消失,夜場還未開鑼,又已搶先立在台前。直到夜場結束,她又不知去向。

第二天,她照樣無聲無息地來來去去。鑼鼓聲吸引她,各類角色在台上演戲,她在台下模仿。演員們在舞台上發現台下這個小姑娘從未看過京戲,怎麼一下子成為戲迷?日夜場之間,她去哪裡吃飯?夜場后已是深夜,滿天風雪,她又怎麼冒著寒冷摸黑回家?演員們愛上了這個小戲迷,看到她日場散場后不走,就將自己吃的窩窩頭送給她。她羞怯地低聲道謝,將窩窩頭塞進嘴裡,看來她是忍飢挨餓來看戲。

中年孟小冬

第三天結束,戲班向觀眾告別,她就不走,又羨慕又難捨地目睹演員們躺下睡覺,她才悄悄離去。第四天早晨,戲班收拾戲箱,正要出發,小姑娘急急趕來,跪在孟七身前,懇求孟七讓她入戲班。整個戲班震動了,他們都喜歡這個小戲迷,她入班后一定能為孟家戲班增加光彩。可是唱戲是一個非常艱苦的行當,小姑娘能否經受得住?而且,私自帶走孩子會犯拐騙之罪。孟七在兩難之中,去見小姑娘爹娘。小姑娘父親姓董,所養子女六個,衣不蔽體,食不充饑。這幾天,小姑娘看戲入迷,家裡根本找不到她影子,她的魂已被戲班勾了去,留住她何用?於是一口答應。孟七付給他們一筆錢,父親拒絕,他不是賣兒賣女,而是希望女兒找到一條生路。小姑娘姓董,無名,大家叫她小董,進了孟家戲班,要改姓孟,又是在冬天進戲班,藝名就叫『孟小冬』。」

李祖永津津樂道地敘述孟小冬不姓孟的故事,我卻仍在回想剛才在孟小冬閨房看到、聽到的種種細節,尤其是當我提到梅蘭芳的名字時,她的表情和一閃而過滿溢著感情的眸光。她和梅蘭芳分離后,身在杜家,陪伴病人,喂葯服侍。白天她自拉自唱曾與梅蘭芳合演的《武家坡》,夜晚夢見自己與梅蘭芳合演的《游龍戲鳳》。20多年來,她始終孤苦伶仃、獨自一身,沉湎於寂寞、冷靜、澹淡空虛的生活里。這一次,我提起梅蘭芳,使她從迷夢中蘇醒,才恢復片刻的神氣,但以後的日子又將如何度過?

《沈寂人物瑣憶》

沈 寂◎著

韋 泱◎編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7年5月出版

歡迎轉載原創文章。如轉載,請在文章前註明:本文首發於社會科學報。

做優質的思想產品

社會科學報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