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圖書資訊丨「宋代的視覺景象與歷史情境」會議實錄

主編

李凇,湖北荊州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獲博士學位。曾任教於西安美術學院,2003年調到北京大學。主要研究領域為漢唐美術史、佛教美術史、道教美術史。主要著作有《長安藝術與宗教文明》、《論漢代藝術中的西王母圖像》、《遠古至先秦繪畫史》、《陝西古代佛教美術》等。2009年獲首屆「美術獎:理論評論獎」(國家最高美術獎項);2002年獲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學術(著作)獎」一等獎;2004-2005年度北京大學教學優秀獎。

內容簡介

「黌門對話」是北京大學研究所院主辦的專家主題論壇,以學術性、對話式、跨學科、互動型為基本原則,邀請知名專家和學者為嘉賓,參與對話交流和互動研討。2015年10月30-31日,「黌門對話」之「宋代的視覺景象與歷史情境」在北京大學舉行。論壇由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李凇主持,來自、美國等地的歷史學、考古學、美術史、音樂史、文學史專家二十餘名齊聚一堂,聚焦宋代的藝術和文化,以視覺材料(繪畫、雕塑、建築、考古出土物等)為線索,就美術史、歷史學、考古學等學科之間的學術問題進行對話和交流,探究歷史情境的呈現方式與解讀渠道。本書即是對本次論壇活動的全紀錄。

全書共分為「宋代藝術與政治文化」、「墓葬藝術及其與周邊文化交流」、「捲軸畫與文人生活」、「宗教藝術與民間信仰」四個議題,分別由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主持討論。「宋代藝術與政治文化」一章,主要通過對《清明上河圖》、大晟鍾、金石著錄書籍以及帝後圖像等宋代歷史遺存為切入點,探討宋代的政治、文化特點。「墓葬藝術及其與周邊文化交流」,以出土的宋遼金墓葬結構、葬俗為線索,分析宋朝與周邊諸國的文化交流。「捲軸畫與文人生活」一章,圍繞著《西湖清趣圖》、《祥龍石圖》以及北宋畫院等議題展開,透過藝術來探析宋朝的生活情趣和藝術趣味。「宗教藝術與民間信仰」,則將視點集中在宋遼金時期的佛教、道教圖像上,概述了宋代的宗教遺存,梳理了宋朝的宗教交流情況。每一章節之後,還有各位嘉賓的討論發言。

一系列頗具深度的報告、討論,反映了不同藝術史觀、價值觀的變化,展現了多元的研究方法,達到了多學科交流的目的,也使我們看到了在美術史的視野下,不同學科之間的互補性。

歡迎辭

李凇

各位黌門客,大家上午好!

黌門,又作黌宮、黌校。當然,不是隨便哪個學校都可以自稱黌門的。黌門客,泛指讀書人、秀才。今天在座的各位,不論是享譽學界的泰斗,還是入門不久的莘莘學子,大家都是黌門客。

北京大學的「黌門對話」是一個持續、系列的活動,2015年共設計了十場,我們的「宋代的視覺景象與歷史情境」即為其中之一。「黌門對話」以學術性、對話性、跨學科性和互動性為特色。不同於一般的學術研討會,以「對話」見長。

我們邀請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除美術史領域外,還有其他文化史和社會歷史的專家。既有德高望重的老專家如薄松年、包華石教授,也有一些中青年學人,甚至還有人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大型國際學術活動。我們期待不同領域、不同專長、不同年齡的學人們相互啟示、交流、切磋,甚至質疑、批評。睿智和銳氣將會碰撞出耀眼的光芒,投射出宋代歷史文化的瑰麗色彩。

北京的藍天近些年比較難得可貴。繼前不久出現「閱兵藍」之後,經過多日沉悶的霧霾,這幾天終於又以湛藍的面容迎接大家。或許正因為在座各位高手來京相聚,我們如果不避俗氣,也可以把這種藍天稱作「大宋藍」。山清水秀的宜人環境,我們常常只能從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里去尋找,去回味,可惜這幅名畫至少相隔五年才肯出來露一次面。故宮博物院似乎比老天更為吝嗇,美麗的視覺景象總要靠我們的想象來呈現。

2015年9月故宮博物院推出了「石渠寶笈特展」,其火爆程度令世人大開眼界。每天數千名觀者寧願排隊三到十三個小時來看畫。相當多的觀者是奔著一幅宋代繪畫而去,即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其實每位觀者只能在畫前觀賞兩三分鐘時間。在該畫最後一天展出時(10月11日),最早的觀者從凌晨三點開始趕赴故宮排隊,而最後一群觀者進入展廳的時間是次日凌晨四點,創下了超過二十四個小時排隊看畫的歷史紀錄。這種在歷史上絕對沒有出現過的將藝術經典作品「神聖化」的大眾情結,尤其給我們這些研究宋代藝術和文化史的人以極大的鼓舞。

今天,宋代文化各個領域的高手相聚一堂,以我們的學識、智慧和想象力,從千年前傳承下來的藝術與歷史文物中努力建構那個令人羨慕和仰視、扼腕和嘆息的大宋時代(及遼、金、西夏、回鶻、大理等周邊少數民族政權)。近來出現了一個新詞「宋代主義」,有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宋代是歷史上最好的時期,也是人類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我記得一位歐洲著名歷史學家說過,如果他有重新選擇生命時光的機會,他最嚮往的是10—12世紀左右的吐魯番(這個時間大致對應於北宋前期)。昨天包華石教授自豪地聲稱他就是一個「宋代主義者」,這也使我大受鼓舞,我這般普通的腦袋居然在研究著人類文明的高峰,頓時有了一種「高大上」的完美感。或許大宋三百年沒有如此完美,正如沒有完美朝代一樣。但似乎也不一定是專制統治下的民不聊生,宋代繪畫中大量無名群眾成為畫面主角,如《清明上河圖》,似乎在某種程度上昭示著對社會主體的新認識。在座各位在宋代文化的土地上已經辛勤耕耘多年,努力用自己的雙手和鍵盤,撥開歷史的重重迷霧,給那三百年時光一個真切而清晰的描述。

我相信,有在座各位黌門客在場,我們兩天的討論會一定會表現出卓越的水平,既與那個夢想中的燦爛年代相稱,也配得上新裝修使用的這個燕京學堂一流會議廳的面貌。

期待著各位學人的智慧之光灑向燕園。

目錄

歡迎辭 李凇 1

第一部分 宋代的藝術與政治文化

宋代的新史學與北宋文人的仿古理念 包華石 2

圖繪市易:重讀《清明上河圖》 曹星原 10

宋代金石收藏文化:一個政治脈絡的解讀 許雅恵 38

「睿智」昏德公:大晟新樂與政治文化——以徽宗所鑄大晟鍾為例 李幼平 50

南薰殿宋代帝后像原位的圖像考察 黎晟 66

嘉賓對話及討論 82

第二部分 墓葬藝術及其與周邊文化交流

寶山遼墓:契丹墓葬藝術中的「國俗」與身份建構 李清泉 102

瀘州宋墓石刻中的生活故事 揚之水 114

10-14世紀多民族藝術史的重構:以西藏石窟與寺院個案為例 謝繼勝 124

論大定規制對女真貴族墓葬的影響 張鵬 132

形式與意涵的多元化:論兩宋考古資料中的十二生肖像 鄧菲 142

嘉賓對話及討論 154

第三部分 捲軸畫與文人生活

《西湖清趣圖》與臨安勝景圖像的再現 李慧漱 172

六十年來宋畫研究的簡要回顧 薄松年 188

宋代宮廷繪畫里的政治秘辛 餘輝 196

再現神跡:傳宋徽宗《祥龍石圖》新探 黃小峰 208

宋代「畫院畫家」與「宮廷畫家」、「畫院畫」與「宮廷畫」辨析 韓剛 218

嘉賓對話及討論 226

第四部分 宗教藝術與民間信仰

關於宋代宗教物質文化 李靜傑 234

雷電風雨圖像的生成與轉換:一種跨宗教的文化表現 李凇 246

宋遼金元佛教圖像志簡析 張總 260

三佛與三世佛:陝北宋代石窟的主像構成 白文 270

嘉賓對話及討論 284

總結髮言 李凇 302

總結髮言

李凇

我們這次的研討會非常精彩,非常激烈,剛才台上差一點吵起來,其實吵起來更好,我們還是太溫和,對話嘛,就得要吵一吵。有一些不同的意見非常好,有一些可能是對的,有一些可能是有誤會的,所以要通過這樣比較明確的對話、辨析、討論,大家才能夠生成新的認識。

剛才寧強教授提到「宋代」或者是「10 世紀到14 世紀」這個概念的問題,有一個學術背景,大家可能沒有想到。在,我們做這一段時間研究的,一般把它叫宋代,而在美國乃至西方常常叫作10 世紀、11 世紀、12 世紀。因為我們說宋代的時候常常會有一個漏洞,現代的跟宋的版圖是不一樣的,宋朝廷和一些少數民族政權的關係,不是像現在的中央政府和省或自治區的關係,我們下意識地會忽略這種區別。所以我們會說,包括大理、回鶻、西夏,等等,其實可能跟宋有一個若即若離甚至認為是平等的關係,從我們宋代角度來說,顯然有一些學者是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的,寧強教授提出的可能是這樣的背景。這個問題在美國是一個問題,在不是一個問題。為什麼在不是一個問題呢?因為我們用宋代這個詞的時候,其實是包含了遼、金、西夏這樣一些少數民族政權,我們沒有直接說出來,有時候是帶括弧的,我們把這些少數民族政權括進來了。所以「宋」可以是一個大的符號,延續三百多年的一段時間,而不是一個非常明確的出了宋的邊界以外的事情都不說的一個王朝概念,其實是一個時間概念。我想,這個就是中西學術語境的這麼一點點差別,所以我特別說明一下,不然我將會議起名叫「宋代的視覺景象與歷史情境」好像犯錯誤了,如果活動名叫「10-14 世紀的視覺景象與歷史情境」,在語境里反倒有些彆扭。

我們整個會議,我覺得達到了預期目的。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專家、不同的視線,與會者既有享譽世界的包華石先生、薄松年先生這樣的老一輩,也有在座的這一批中年學者,還有部分三十多歲的年輕學者。大家談的角度都不一樣,有的很宏觀,包華石教授的「文化政治」這個概念提示我們,要注意這個時候藝術發生很多變化,其動因主要是出自於政治體制,出自於文人、貴族、士大夫逐漸崛起,他們對社會的影響力加強。我覺得這個提醒得非常好,從宋代已經逐漸談文人畫了,為什麼?實際上就是這些貴族尤其是文人貴族,大家都是考官考上來的,讀四書五經讀上來的,文人貴族的話語權越來越高。在此之前對藝術的記載,像張彥遠、朱景玄他們的著述,不是從文官角度來看的,所以他們的記載主要是職業畫家。但是文人們有了話語權以後,藝術史逐漸有某種傾向,逐漸有所強調和選擇。剛才李惠漱教授談到弗利爾美術館的《西湖清趣圖》,這是很有意思的一個話題,我尤其感興趣的是最開始他們幾個人去看這幅畫的時候,她在那裡持續看了幾個小時,而傅申先生看幾分鐘就走了,傅先生覺得沒有什麼看頭。幾分鐘和幾小時,這實際上就是兩代人的不同價值觀,反映了兩種藝術史觀在交替。文人的價值觀早先從北宋開始,比如蘇軾、米芾,他們強調文人的價值,其他那些民間職業畫家他們就不記了,不說了,脫出文人的視野,甚至繪畫技術的重要性都不去強調了。

我想起最近在北大大學部生的課上,一個同學跟我講,故宮「石渠寶笈特展」裡面有金廷標的一張畫,畫的清代的世俗的人物為什麼沒有辮子,他很有興趣,他想寫這個,就問我有哪些金廷標的材料可以找。我檢索了一下,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金廷標的作品在故宮裡面還不少,但是你要檢索一下那套二十三卷的《古代書畫目錄》,書裡面金廷標的材料很少,總共只有五條收藏記錄:上海博物館、廣東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還有遼寧博物館幾家,故宮裡邊就只收錄了兩件作品,相反金農的倒是收得特別多。因為該書按拼音順序排,金農和金廷標在目錄上就列在一起了,金農作品的收藏是滿頁的,翻了一頁再翻一頁,全是金農的。這又是一個藝術史的話語權的問題。大家知道,乾隆時期金廷標是一個非常紅的宮廷畫家,幾乎每一幅金廷標的畫上都有乾隆的題詩,金廷標很多作品都是應乾隆之命而作的。那個時候,對同一個時期在揚州活動的金農等世俗畫家,皇上是完全看不上眼的。可是到了20 世紀80 年代,故宮如徐邦達這樣一批最牛的鑒定專家,花了幾年時間在全國各地博物館清倉查庫鑒定,清理現存歷代書畫的總賬。他們認為金農的很重要,金廷標的不重要,這就是一種價值觀的變化。故宮收了百十來張金農的,那是皇宮裡原來沒有的,都是新成立以後慢慢從各地弄過來的,新增的名單中包括了鄭板橋、石濤等人,以前都沒有。石濤是康熙時期的人,乾隆時期的《石渠寶笈》就記了一件半石濤的畫,其中一套石濤的冊頁,乾隆寫了「次等」;另一件「上等」的是他和王原祁合作的,實際上是王原祁補筆的原因,乾隆才寫了一個「上等」。這樣的評價標準,啟發我們美術史觀察的角度一直在變化,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就選取什麼樣的人。實際上藝術史收錄的序列隨時變化,一些人增選進來,另一些人又被淘汰,體現了標準和價值觀的變化。

當然包華石先生可能又會悄悄地提醒我們,我們需要比較宏觀地考慮文化大的變遷,從大的層面上考慮。

另外有一些作者的眼光很細膩,像揚之水先生看那些精緻的小物件和細節,這大概就是前一段流行的名詞「物質文明」。包括黃小峰老師談到的這些很細的東西,我覺得是得益於我們現在數字時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現在有條件看那些高清圖了,現在幾乎所有研究人員的手裡,都有研究對象的各種各樣的高清圖。如《清明上河圖》那麼小幅的畫,以前也有局部印刷品,但現在大家在電腦上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任何一個細節都可以看出,哪裡是補繪的,哪裡是原來繪的,都可以藉助電腦看得出來。所以,自然科學的這些發展使我們有可能更加細緻地去看對象,更加深入地去研究。比如上海博物館藏的一幅小畫,原來認為主題是商旅,現在藉助高清圖,你看其中那些細節,有一隻犬、一個炕桌什麼的,這下明白了,原來不是商旅而是搬家,一下子主題就變了——是靖康之難后的逃難,而不是去經商發財。

學界現在做宋史研究,尤其是在歷史方面做得很好,有許多成就,本次會議還有歷史學的一些專家來參加。很遺憾這次鄧小南教授沒有過來,她去了台灣講學,她非常想過來,但被手續問題所困。這一學期她在台灣,中間要回來的話就要辦一個多次往返的往來證,但是人家說你只能辦一次往返,不讓她中間回來,所以她就沒有辦法來參加這次會議。另外還有宋史研究裡面的「大佬」包偉民教授,他是在浙江大學和人民大學兩邊兼職,這段時間又到浙江大學去了,所以也沒有來。中央美術學院做捲軸畫史研究的薛永年教授也是收到邀請的,他已經答應過來了,很願意過來參加。可是天不作美,前一段他在家裡滑了一下,年齡大了經不起滑,不便出門,但願他早一點康復。還有人民大學的陳傳席教授,最近到義大利去辦畫展了。其實文人作畫在歷史上是常態,現今的職業分工過於專門了。很遺憾這些人來不了,我們臨時又擴大了一些,又找了一些新生代的人來參加。有一些頭一次進入到我們這個學術圈,大家的發言對我們的幫助很大,包括我自己聽了以後覺得很有意思、很有感觸。各個學科是分別在做研究,可是我們一定有相互靠攏、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的一種傾向,很簡單,因為我們研究的是同一個對象,用的基本上是相同的材料。當然,做歷史學和社會學研究主要是依據文獻材料,我們做藝術史研究主要是依據視覺材料,就是這樣的一個不同。可是我們常常會強調這種互補性,我們做藝術史常常會找文獻,包括考古文獻。相反,歷史學家常常用圖像材料,圖像材料比起文字材料有一個比較大的優勢,就是真偽性好識別。當然我不是說宋畫,很多宋畫的真偽值得討論,但是總體來說圖像材料的真偽性會要好辨別一些,因為文字的材料有時候可能有偽托或版本的問題等,做文獻的人常要考慮什麼版本、誰寫的,越是早期文獻越是有這個問題,還可能有不同時間修訂和疊加問題等。

薄松年先生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提示,就是民俗學方面的資源。這次沒有約請到宋代民俗學方面的專家,有一點點遺憾。如果民俗學方面的專家來參加我們的這個活動,我想會更加精彩一些。《清明上河圖》他至少可以講一天。之所以沒有邀請,因為宋代的題目太大太大,就設了目前這四個題目,大家一直踴躍地談,都停不下來,這兩天的午飯都誤了,到了食堂都沒有吃的了,還得麻煩食堂專門給我們做。今天又是這個情況。這也說明了大家的熱情,說明了我們的工作態度非常好。

宋代王希孟在畫完《千里江山圖卷》以後呈獻給徽宗皇帝,徽宗將畫賞賜給了蔡京,蔡京就把這一過程以及王希孟的簡要身世都寫到了畫後面。最後一句是記錄徽宗對蔡京所說的一句話:「天下士,在作之而已。」徽宗肯定了青年畫家王希孟,說大家都在盡心儘力地做自己的本分事情。對這樣一張精緻的畫作,徽宗用這樣一句非常樸素的話來讚揚,這是皇帝唯一的一句評價,蔡京覺得很重要,所以錄在跋文最後一段。今天在座的大家也都是「天下之士」,正因為大家多年來都在很盡心地做,非常努力地做著本分工作,追尋著自己的職業興趣,我們才有機會相聚在北大。

最後我想請密歇根大學的包教授說幾句話。

包華石:李凇先生剛才說得非常完美,我是要表示感謝,對「老外」來說這是非常難得的機會。到底是不是老外這個難說,我聽說很久以前有一個人曾說四海之內皆兄弟、天涯同路人。就這樣,謝謝!

再請許雅惠教授。

許雅惠:我跟包教授一樣非常高興,這次很榮幸有機會來這邊跟大家交流。其實這是我第一次到北大來,跟北大的老師們、同學們交流,很高興可以來參加。這兩天會議內容非常集中,討論也很專業,很高興有機會參加這個會議,謝謝!

頭一次請音樂界的人來,非常精彩和有激情的發言,大家一定印象深刻,將來大家誰的發言可能都忘了,但是敲鐘的那個景象就是宋代的視覺景象。

李幼平:宋代確實是一個令人嚮往的時代,宋代確實是每一個我們在座的同人、老師們應該去付出的時代。謝謝!第一次到北大,感謝這個機緣,真的感謝各位同學,感謝各位專家的報告,收穫很多,謝謝!

這兩天的討論確實非常成功,感謝大家遠道而來,尤其是從美國來的幾位朋友,前面忘了介紹還有芝加哥大學的蔣人和教授。也有一些與會者是第一次請來。在座的許多人是我多年的朋友,昨天我們一塊聊天,像寧強、李崇峰,我們有些人相識二三十年了。在20 世紀80 年代中期,我們就開始在一起學術討論,那個時候寧強還在敦煌工作,崇峰剛去了印度,80 年代後期白文也去了敦煌,這個朋友圈其實不大。如果你終身做這個事,很多人會是你終身的朋友。朋友圈總是在擴大和更新,現在大家也認識了一些新的朋友,年輕人尤其要加強聯絡,相互激勵和學習,將來有可能成為終身的學術朋友。

謝謝大家來參加我們的「黌門對話」主題論壇,以各自的光彩照亮北大!

書影

北京大學「黌門對話」專題系列

「宋代的視覺景象與歷史情境」會議實錄

李凇 主編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7年1月

ISBN 978-7-5495-9281-4

定價 46.00元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