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百年觀漢中|130多年前俄國畫家筆下的漢中

日前,在一本由沈弘編著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西方人眼中的近代:晚清映像》書中,看到了130多年前俄羅斯畫家皮亞賽特斯基有關漢中的畫和文字,被深深的吸引和感動了,1874年3月14日,俄國軍官皮亞賽特斯基博士前往莫斯科與探險隊隊長索斯諾夫斯基和攝影師波亞爾斯基會合,一起踏上深入腹地的漫長探險歷程。攝影師波亞爾斯基拍攝了200多張當時的照片,其中有11張是在漢中拍攝的,已作過介紹,這裡介紹介紹一下這位多才多藝的皮亞賽特斯基,帕維爾·亞科夫里維奇·皮亞塞特斯基 (Pavel Iakovlevich Piasetskii)博士是這支考察隊的科學官員,同時也是一個技巧嫻熟的畫家和文筆細膩的散文家。他在近兩年的旅程中一直堅持記日記和畫速寫。因此,當他的遊記《穿越蒙古與的旅行》問世之後,立即在歐洲引起了轟動,並被翻譯成多種文字,一百多年來一直不為人所知。作家沈弘節選了其中的一部分,取名為《俄國探險家陝南印象》收錄在《西方人眼中的近代:晚清映像》的第四章,裡面文字部分多是介紹在安康的經歷,插圖和文字說明部分有一半是介紹漢中的,現介紹如下:

一、 美麗的漢中。

1、漢江邊上的縴夫

原註解:在快到達了城固縣境內的那段漢江邊中,水流得十分湍急。江邊經常可以看到拉著船逆流而上的縴夫。在有些江段中很難找到可以讓船順利經過的航道,人們不得不拖著船從沙灘上經過。圖為皮亞賽特斯基用筆記錄下的這一場景。

2、興華府,漢中的又一別名?

原註解:從環繞全城的興華府城牆頂上,作者看到了城牆內側的一個寺廟和會館,那個寺廟建築屋頂的曲線十分誇張。這種建築風格跟四川的非常接近。

《深圳特區報》刊載這張照片時,註解為「在陝西省漢中市,從環繞全城的興華府城牆頂上,三人看到了城牆內側的一個寺廟和會館,於是將這個景觀拍攝下來。那個寺廟建築屋頂的曲線十分誇張。這種建築風格跟四川的非常接近。」認定此畫中的場景是在陝西省漢中市,筆者查閱了漢中城的老地圖,在南門望江附近確實有如文昌宮、萬壽寺,還有一個叫兩湖會館的。據說漢中的一位攝影前輩也收藏有這幅圖片。在這篇遊記中安康被稱為「興安府」,「興華府」在哪兒?百度了半天也沒有結果,難道興華府是漢中的又一稱謂?

3、萬壽寺。

原註解:在漢中府的城內,皮亞賽特斯基為一座佛教寺院的建築風格所吸引。寺院的院子很大,院子中央是一個高大的亭子,後面是一個殿堂,再後面就是大雄寶殿。院子的兩旁另有廂房。

這幅畫畫的是漢中的萬壽寺,並且還保存有圖片,當時在府城內南門附近。

4、漢中東門。

原註解:漢中府的街道非常狹窄,以致兩輛獨輪車交會都很困難。但是它的城門卻顯得高大堅固,而且十分古老。城門上面還包了鐵皮。可是即便這樣,敵人有時候仍然能夠攻進城來。

2008年10月,澳大利亞友人弗蘭克向市檔案館捐贈了一批珍貴老照片,其中一張就是這張畫拍攝的圖片,當時標註為:1884年一位傳教士畫筆下的漢中東門。現在看來,原標註有誤。

5、漢中的學校。

原註解:在漢中府城隍廟的旁邊,這位俄國人發現了一座學校,學校里有一個非常寬敞,光線很好的大堂,有大約十二名學生在大聲朗讀他們的課文。還有兩名年紀很大的教師在管束著這些學生,哪個學生背不出課文,他們就會拎著學生的耳朵,用戒尺打他們的手心,並且罰他們跪在大堂中央。

漢中過去最有名的就是漢南書院了,最初以為是漢南書院,可是漢南書院和府城隍廟相距較遠,所以應該不是。查了一下《重刻漢中府志》,有這樣的記載:「有設學六所,一在府學東,一在縣治西,一在城隍廟南,東西南三關各一,皆知府陳璣建設久廢」,此處應是一官辦的初級學校。

6、山城略陽。

原註解:過了勉縣之後,俄國人棄船改走陸路,一路上領略到了更多陝南的風土人情。皮亞賽特斯基為略陽縣的景色所吸引,記錄下了上面這個山村的如畫風景。

二、待解的謎題。

1、船隻失事地點之謎。

原註解:俄羅斯探險家們乘坐的船在經過一個急流險灘時,不慎船底觸礁進水,開始沉沒,在縴夫們的全力搶救之下,船終於逃脫了滅頂之災。

對於船隻失事的地點,遊記中沒有交代,與《漢中地區志》中引用的一幅照片「漢江黃金峽(船隻失事、在河灘晾晒衣物)」比對,發現兩者之間有著密切聯繫,筆者推算,當時是春季,天氣比較冷,船觸礁后,衣服被水侵濕后比較涼,所以在河灘晾晒衣物。假如《漢中地區志》標註的地名(黃金峽)屬實,那麼,出事的地點應該是在洋縣的黃金峽了。還有另外一種推測,失事的地點在陝西和湖北的交界處附近,依據是同行的攝影師在湖北各處都拍攝有照片,進入陝西后直到洋縣才照片,在安康一張都沒有,個人判斷是不是因船隻進水,攜帶的照相機不能用了,直到漢中洋縣才修好。當然還可以根據漢江航道的地形來判斷。

《漢中地區志》漢江黃金峽(船隻失事、在河灘晾晒衣物)

2、造紙村——張家壩今何在?

書中有一段《參觀造紙作坊》,內容如下:

後來,我們在一個叫張家壩的村莊附近停了船。方先生告訴我們這個村莊的大部分村民都從事用一種叫木樹的樹皮來製作紙張,他還自告奮勇地帶我們去看這些造紙的作坊。我們爬上了陡峭的河岸,朝著一個在外牆上貼著白紙的小房子走去,那房子被一個滿目青蔥的小花園和一個小菜園所環繞。在花園的後面是鄰居的一堵土牆,在土牆的後面,還可以看到桃樹、草莓和其他果樹。在對面山坡上也可以看到一些帶有土牆的房子,以及它們的階地、花園和花圃。

我們穿過第一座房子的圍牆,進入了一個收拾得井井有條的院子,我們看到有一個人正坐在台階上工作。我們這些不期而至的"洋鬼子"顯然給這位天朝子民帶來了極度的恐懼;他的臉唰的一下就變得慘白,比他身上所穿的白衣服還白。說實話,我們可以理解他的恐懼。這個人從沒離開過這個山區,他一輩子只認識他的鄰居們,從早到晚都在照料他的花園和勞作。每天早晨起來他就確信自己只會看見昨天看到過的東西。他會夢見過一次自己到了外國,以及跟那兒的居民在一起嗎?他正在安靜地工作,突然看到有兩個不知道從哪兒來的人站在自己面前。我敢肯定,假如我處在他的地位,我也會感到害怕的。要不是方先生看到了他的表情,竭力使他安靜下來,我真不知道那個場面會有什麼樣的結局。方先生向他解釋了我們是誰,以及我們從哪兒來,於是那個人放下心來,很有禮貌地請我們進到院子里去。

造紙作坊,假如我們可以這樣稱呼那個院落的話,包括兩個部分,以及需要有五六個工人。把樹的木頭或樹皮改變成像絲綢般紙張的過程非常簡單。將樹皮跟生石灰一起搗碎之後,首先在烘爐里焙燒很長時間;然後用榔頭將它們敲碎,還將它們壓扁,捲成圓柱形,然後再切成跟灌腸一樣的小段。所有這些小塊的原料放在石臼里,用一種很原始的機械錘搗碎,直到成為一個麵糰的形狀。這個麵糰被放在一個水盆里,並讓其在盆里溶化。然後人們拿一個孔眼很細的竹編篩子,平行放入水盆之中,再把篩子拿出來時,水從孔眼中流走之後,篩子的表面上形成了一層很薄的纖維。將那個篩子反撲在一張紙上,於是便得到了一張新的紙。就這樣一張一張疊上去,周而復始。當達到一千張以後,人們便將它們一起拿去進行乾燥,於是這些紙便可以用了。這種紙被稱做"樹紙"。

在有各種各樣不同的紙張,紙的形狀、大小、堅固程度、顏色和原料也都隨著生產者的變化而變化。至於生產流程,全都是獨特的,而紙的原料可以是毛竹、棉花、碎絲、草本植物、動物的毛髮,甚至內臟。

原註解:在一個叫張家壩的村莊參觀一個設在農舍院子里的造紙作坊,哪兒有七個工人在把楛樹的木頭或樹皮做成像絲綢一般柔軟的紙張。

義大利傳教士南懷謙於1904—1914年間在漢中傳教期間,拍攝了大量社會、人文、風情、景物、傳教活動照片,其中就有一張反映當時漢中鄉村造紙的場景(見下圖),可見當時漢中確實存在造紙作坊,這裡的問題是上面提到的張家壩村到底在哪裡?提起造紙術人們馬上就想到了洋縣的蔡倫構皮造紙術,從上面提到的造紙工藝來講,和洋縣蔡倫構皮造紙術比較像,從百度上搜索地名,在洋縣的草廟確實有個叫張家壩的村莊,也在漢江的邊上,但是依然不能確定遊記中提到的張家壩是在洋縣或者在漢中,也許是安康的某個村莊,有待進一步考察。

義大利傳教士南懷謙拍攝的造紙工場,右側池中裝載著竹木製成的紙漿。

三、 關於這次考察在漢中的時間。

根據有關文獻記載,考察隊從聖彼得堡出發,取道烏蘭巴托(蒙古)、北京、天津,抵達上海,然後繼續沿長江經絲綢之路(武漢—襄樊—安康—漢中—略陽—天水—蘭州)穿過哈密綠洲、齋桑泊,最終回到俄羅斯,時間從1874年到1875年,在遊記中附有一張地圖(如下)。根據同行的攝影師波亞爾斯基對照片時間的標記看,在湖北的時間均為1874年(包括漢口、襄樊、羊樓洞村滄浪亭),到了陝西和甘肅的時間為1875年,因此,筆者判斷這支考察隊到漢中的時間應是1875年春季,之前有的網站將這次俄國探險家的陝南之行時間標註為1874年應該有誤。(原載漢中日報)

我要投稿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