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推薦四本好書,伴你度過整個炎炎夏日丨讀書者說

每到七月就習慣性地想放暑假。想起之前奢侈的暑假,每天吃、睡、看劇,像癱瘓一樣卧床不起,一邊忍受爸媽的嘮叨,一邊大快朵頤,那樣逍遙的日子一去不復返咯。

不過,現在有點後悔了,暑假還是應該更好地利用起來,多讀書或者去實習、出去看看世界。

所以,親愛的讀者,你們暑假都做什麼呢?

本周照例薦書。

目前手上在看的有幾本都想推薦給大家。

《使女的故事》

The Handmaid』s Tale

近來這本出版於1985年的暢銷小說突然又火起來了,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原因之一是最近這部小說被改編成了電視劇。

其次是因為,阿特伍德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所創造的反烏托邦世界(dystopia),如今讀起來卻有一股熟悉的氣息。

阿特伍德在採訪中說,她於1984年開始著手創作這部小說,她當時身處西柏林,用一台租來的印表機寫作,腦袋裡一直想著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的《1984》。當時她搜集了很多新聞剪報:

There were stories of abortion and contraception being outlawed in Romania, and reports from Canada lamenting its falling birth rate, and articles from the U.S. about Republican attempts to withhold federal funding from clinics that provided abortion services. An Associated Press item reported on a Catholic congregation in New Jersey being taken over by a fundamentalist sect in which wives were called 「handmaidens」—a word that Atwood had underlined.(from New Yorker)

包括羅馬尼亞禁止墮胎和避孕的新聞、加拿大抱怨出生率下降的報道、美國共和黨人試圖拒絕資助提供墮胎服務的診所的報道,還有美聯社關於基要主義派別接管新澤西天主教團體的報道,而這一派別把妻子叫做「handmaidens」,阿特伍德在這個單詞底下畫了線。

毫無疑問,這些報道給阿特伍德帶來了創作靈感。

小說講述在不久的將來,美國經歷了某種生態災難后,人們的生育能力大大減退,然而所有的鍋都要女性來背。女性被剝奪了幾乎所有的權利,包括工作、財產、追求幸福等等。

在這個叫Gilead的、以《聖經》為聖諭的神權政治社會(fundamentalist theocratic society)里,女性最大的價值是生育能力——行走的子宮。

按照職能,女性被分成:

▷ Wives,上流社會純潔的女人,身穿藍色服裝象徵聖母;

▷ Aunts,類似於清宮裡調教嬪妃的嬤嬤,又有點像女德宣講師;

▷ Marthas,類似於女僕,未婚沒有生育能力的女人,在上流社會家庭工作;

▷ Handmaids,具有生育能力的女性,但被認為道德敗壞,或是同性戀、或做過第三者、被強姦過、墮過胎、性工作者等,分配給上流社會妻子未生出孩子的家庭,身穿紅色袍子頭戴白色檐帽的代孕工具;

▷ Econowives,下層社會男人的妻子,在家同時擔任上流社會的wife, Martha和handmaid多個角色;

▷ Unwomen,如果handmaids犯了罪或者跟多個上流社會男性嘗試多次無法懷孕,則將被送到充斥放射性廢物的地方處理垃圾直至死亡。

光看這個分類就很讓人毛骨悚然了。此書出版不久即成為暢銷書,賣出去幾百萬本,翻譯成多國語言,包括中文。

這本書在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之後又火了起來。19世紀末期開始的女權運動,一路走來取得了很多成就,然而人類社會的進步不可能是直線的,總有「push and pushback」。

年初世界各地舉行了女性大遊行,阿特伍德也在遊行的隊伍中。

Among the signs she saw that day, her favorite was one held by a woman close to her own age; it said, 「I can』t believe I』m still holding this fxxking sign.」 Atwood remarked, 「After sixty years, why are we doing this again? But, as you know, in any area of life, it』s push and pushback. We have had the pushback, and now we are going to have the push again.」 (from New Yorker)

那天她看到很多標語,其中最喜歡的是一個年紀與她相仿的女人舉的(阿特伍德78歲):「無法相信我現在還要舉這種該死的標語。」阿特伍德說:「60年過去了,為什麼我們現在又遊行?你懂的,無論生活哪個方面,都有前進和倒退。我們已經受夠了倒退了,現在我們需要往前推。」

最近英國影星艾瑪·沃特森在巴黎捷運里也藏了數本The Handmaid』s Tale

炎炎夏日,快來一起閱讀這本書吧!

《兒童法案》

The Children Act

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更像是一部專業的法律著作,然而其實是一本小說。作者是英國著名小說家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

這本200多頁的小說據說是繼《在切瑟爾海灘上》(On Chesil Beach)之後,麥克尤恩又一創作巔峰。我本人非常喜歡《在切瑟爾海灘上》,電影也已殺青,作者本人參與編劇,所以非常令人期待。

《在切瑟爾海灘上》劇照

麥克尤恩出道時以「恐怖尤恩」的稱號聞名。原因是他的處女作短篇小說集《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First Love, Last Rites)講了一系列恐怖故事,該書獲得了「毛姆獎」,麥克尤恩一舉成名。

書中的小說內容多與孩童相關,筆調冷靜,在貌似還算平和的敘事中,突然冒出猥褻兒童、亂倫、強姦或者其他類似情節,讓讀者心靈慘遭重擊,久久無法恢復平靜。

而後,他的寫作內容逐漸轉變。評論家將他與英國哲學家、作家艾瑞斯·梅鐸(Iris Murdoch)相比,二者都試圖在小說情境中去探討倫理、宗教等問題。

在《兒童法案》中,麥克尤恩探討了交織在一起的法律、宗教和倫理問題。小說講述了59歲的女主菲奧娜·邁耶的一段經歷。

開篇,身為高等法院法官的菲奧娜面臨結婚35年來作為靈魂伴侶的丈夫出軌離家的痛苦局面。然而菲奧娜沒有時間去痛苦,她手上的案件一個接一個,需要她集中精力去作最後的裁決。

一天晚上她接到一個電話,又來了一個棘手的案子,需要很快給出裁決。案子的主角是一個差三個月即成年的17歲猶太男孩,身患白血病需要輸血,否則只有死路一條。然而作為虔誠的耶和華證人宗教團體成員,男孩全家都拒絕輸血,因為輸別人的血會玷污自己神聖的身體,這是他們的教義不允許的。

不過,因為小男孩未成年,在法律上依然受到《兒童法案》的保護,即「法庭在解決任何關涉……兒童養育問題時……應優先考慮該兒童的福祉。」

法官探訪小男孩之後給出了裁決,而這次探訪對小男孩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之後的情節發展也非常地麥克尤恩,甚至是非常艾瑞斯·梅鐸。就不劇透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去讀,中文譯本上個月上市。

小說以菲奧娜的視角出發,以意識流的敘述方式,描寫各種困難重重的案件和菲奧娜可以寫進教科書的經典裁決。小說的最後以一種胸口一記悶拳的方式戛然而止,引人深思。

《貝倫與露西恩》

Beren and Lúthien

世紀文景出版的又一部J·R·R·托爾金(J.R.R Tolkien)著作,關於一段美麗的愛情故事,由托爾金的兒子,現年93歲的克里斯托弗·托爾金,根據父親在不同階段寫作的文稿整理而出,書里配的是著名拖延症畫家艾倫·李(Alan Lee)的插畫。

這段偉大的愛情故事發生在精靈公主露西恩和凡人貝倫之間。凡人之子貝倫在家族慘遭魔苟斯的毒手后,一個人闖進了精靈的領地。他目睹了精靈公主露西恩在林間的舞蹈,深深愛上了她,露西恩意識到凡人的存在,也漸漸愛上了他。

後來,貝倫被精靈發現帶到了精靈王辛葛的面前,他抒發了自己對露西恩的愛慕之意,辛葛對貝倫嘲諷一番,提出要求:去魔苟斯那裡取回一顆精靈寶鑽,就答應把公主嫁給他。

魔苟斯是初代黑暗魔王,比《魔戒》中的索隆還要強大恐怖,他的手下也異常邪惡。凡人貝倫明知危險重重,但為了露西恩只身前往魔苟斯的領地,被魔苟斯手下夙巫囚禁險些喪命。露西恩為了救出自己的愛人,施展魔法,從精靈王的軟禁中逃跑出來。在神犬胡安的幫助下,露西恩救出了貝倫,並施展魔法竊取了魔苟斯王冠上的一顆精靈寶鑽。

最終胡安在與最邪惡妖狼的戰鬥中喪命,貝倫也死去。悲傷的露西恩去曼督斯(掌管亡靈的主神)的面前求情,曼督斯破例讓貝倫重回世間,但二人只能以凡人的身份生活,終有一死。為了貝倫,露西恩放棄了不死的精靈之身,甘做凡人。

托爾金一生與妻子伊迪絲(Edith Bratt感情篤深,在妻子去世后的那一年,他給兒子寫了一封信表達了錐心的喪偶之痛。托爾金希望把「露西恩」刻在妻子墓碑上的名字底下。后一年,托爾金辭世。

在托爾金的筆下,露西恩是無與倫比的精靈公主,擁有絕世的美貌和舞姿;在現實中,露西恩就是他的妻子。按照克里斯托弗的說法,托爾金與妻子「於1916年3月結婚,當時他24歲, 她27歲。他們起初生活在斯塔福德郡的大海伍德村,但在那年6月初,他出發去了法國,參加了索姆河戰役。由於染病,他於1916年11月初被遣回了英格蘭。在1917年春天,他駐紮在約克郡。」

在給兒子的信中,他回憶了貝倫與露西恩的故事源於何處——「在約克郡的魯斯附近,她曾在一小片開滿了野芹花的林中空地上翩然起舞。」

「她就是那個後來成為《精靈寶鑽》首要部分的故事的源頭……在那段日子裡,她秀髮烏黑、肌膚光滑,眼睛比你所見過的還要明亮,她能歌——而且善舞。」

就像貝倫與露西恩一樣,托爾金與伊迪絲的愛情也來之不易。

由於父母早逝,托爾金和弟弟希拉里在天主教神父監護下長大。托爾金在16歲的那一年遇到了比自己大三歲的伊迪絲,二人很快墜入情網。儘管是秘密約會,但很快還是被周圍人知曉。

伊迪絲和托爾金

神父擔心戀愛會影響托爾金的學習,出手干涉。雖然約會不能繼續,但是小情侶還能時常看到對方。果然,第一年托爾金申請牛津大學獎學金失敗,神父下狠心要求托爾金年滿21歲之前未經允許不得與伊迪絲往來。第二年,托爾金成功獲得獎學金,進入牛津學習古典學。

在失聯期間,擔心自己年紀漸長的伊迪絲與別人訂婚了。托爾金終於等到了自己21歲生日,開始給伊迪絲寫信,才得知24歲的伊迪絲已經跟別人訂婚了,但是托爾金告訴伊迪絲他對她的感情沒變,他們見面了,托爾金成功說服伊迪絲嫁給她。然而,事情依然不順利,托爾金是天主教徒,伊迪絲是英國國教教徒,伊迪絲被叔叔趕出家門,不過好在神父接納了他們。

晚年的托爾金和伊迪絲

在貝倫與露西恩的故事裡,在精靈王的強烈反對之下,精靈與凡人戰勝重重困難第一次結合。《魔戒》中的人類之子阿拉貢就是他倆的後裔,而在《魔戒》的最後阿拉貢也迎娶了精靈公主。

妻子去世了,托爾金寫道:「故事脫離了正軌,我被拋下了,而我無法去鐵面無情的曼督斯面前懇求。」

要說浪漫,誰能比得上托老?

在這本書中,克里斯托弗節選了《神話概要》、《蕾希安之歌》、《諾多史》等詩歌中關於貝倫和露西恩的片段,展示了貝倫與露西恩的故事隨著托爾金創作的推進發生的演變。

本書譯者依然是石中歌、杜蘊慈和鄧嘉婉三位《魔戒》的譯者,譯筆準確、流暢、優美。故事中邪惡貓王一段的描寫十分滑稽有趣,可見托老是極度討厭貓,又極其喜愛狗的。

《丹麥人為什麼幸福》

The Little Book of Hygge

最近這本設計精美、暢銷歐美的小書登陸大陸。這是一本解釋丹麥詞語hygge的百科全書,介紹了丹麥人幸福生活的方方面面。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popularity of books about Danish hygge, such as The Book of Hygge and The Year of Living Danishly: Uncovering the Secrets of the World's Happiest Country, hygge has become a trendy lifestyle philosophy to pursue happiness, just like danshari several years ago.

近年來關於丹麥hygge的書很流行,比如《Hygge之書》或者《像丹麥人一樣生活一年:揭開世界上最幸福國度的秘密》。Hygge這個概念逐漸變成了一種生活理念流行起來,像幾年前的斷舍離一樣,人們想要通過踐行這個概念過上幸福的生活。

《丹麥人為什麼幸福》的作者麥克·維金說:

"The reason why there is so much global interest in hygee, Denmark and happiness these years is because of the global feeling that a lot of countries have got richer without their people getting happy. So, people are looking for inspiration from successful cases.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looking into Denmark for inspiration for quality life."

「世界各地的人們對hygge、丹麥以及幸福這個概念產生這麼多的興趣,是因為很多國家雖然變富了,但是人們並沒有變得幸福。所以大家想從成功的案例中尋找靈感。越來越多的人想從丹麥這裡尋找優質生活的靈感。」

Hygge在英文或中文裡都沒有對應的辭彙來精準解釋它的含義。可以說是:「製造親密的藝術」、「靈魂深處的舒適」、「煩惱盡消」、「享受當下一切讓人欣慰的愉悅」、「溫暖的相聚」或是「燭光伴熱朱古力」。

Hygge, a noun, an adjective or a verb in Danish, means "cozy intimacy" that one shares with one's family and friends.

Hygge,可做名詞、形容詞或者動詞,意思是與家人和朋友共享的「舒適的親密感」。

維金是哥本哈根幸福研究院的首席執行官。他在書中舉了一個典型的hygge案例:

He and his friends were spending a weekend in an old cabin one winter. It was the shortest day of the year. After a long walk outside, they arrived at the cabin, put on warm sweaters and sat near the fireplace, each holding a cup of hot drink, and talked until everyone fell asleep. The silence was enhanced by the sounds of bubbling beef stew and crackling firewood.

他和朋友有一年冬天在一個老木屋裡度過了一個周末。那天是冬至,經過戶外漫長的步行后,他們抵達木屋,穿上溫暖的毛衣,圍著點燃的壁爐坐著,每個人手捧熱飲,聊聊天直到昏昏欲睡。周圍一片安靜,只能聽到鍋里燉牛肉的咕嘟聲,以及柴火噼里啪啦的聲音。

If the weather outside turned worse, with the wind howling and the rain pouring, it would have been a more hygge time for them, he writes in the book.

如果外面的天氣狀況再糟些,風雨交加,對他們來說氛圍會更hygge一些,他寫道。

維金說,hygge就是一種氛圍和經歷(a kind of atmosphere and experience),與愛的人一起玩耍,有歸屬感(hanging out with loved ones and feeling a sense of belonging)。

"(The lifestyle of hygge) is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something inexpensive and accessible," he says.

「Hygge的生活方式就是對幸福的追求,不貴,人人都可以做到,」他說。

維金還列舉了hygge的十個關鍵詞:

▷ atmosphere (dim the lights),

氛圍(調暗燈光);

▷ presence (turn off the phones and be attentive),

當下(關掉手機,集中注意);

▷ pleasure (coffee, chocolate, cake or candy),

愉悅(咖啡、朱古力、蛋糕和糖果);

▷ equality (share tasks),

平等(共同承擔任務);

▷ gratitude, harmony (it's not a competition, so no need to brag),

感恩、和諧(沒有人要競爭,不要吹噓自己);

▷ comfort (it's all about relaxation),

舒適(一切都是為了放鬆);

▷ truce (talk about politics another day),

休戰(改天再談政治吧);

▷ togetherness and shelter.

親密無間、歸屬感。

前些年日本整理專家的「斷舍離「概念很流行,可是當人們處理了大多數不需要的物品,也清空了積壓內心多年的心理垃圾之後,是不是會感到內心有些空虛呢?

那麼就不妨參照上面的十個關鍵詞,試試丹麥人的hygge大法吧。

推薦閱讀

謝耳朵最愛的中餐原來是它!歪果仁眼中那些中餐的真相……

你生活在哪座城?你的城市,有怎樣的味道?(有福利)丨讀書者說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