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AI伊人,愛你還是恨你?寫在新工業革命的前夜| 獨家

人工智慧可以極大提高經濟效益並改善人們的日常生活,前提是人要有足夠的駕馭能力。

去年十月,Uber自動駕駛卡車小試牛刀:載著一車百威(Budweiser)從柯林斯堡(Fort Collins)出發,沿州際公路一路驅馳200公里,最終到達目的地科羅拉多斯普林斯市(Colorado Springs)。車上有一名司機,但司機大部分時間都愜意地躺在卡車卧鋪上監控著卡車的自動駕駛系統。

值得注意的是,該測試距離Uber宣布推廣自動駕駛服務僅有數周時間。這一切要歸功於Uber不久前收購的自動駕駛技術公司Otto。新技術會往往影響經濟走向,而經濟又將帶來深遠的政治影響。

計算機何時能統治公路,我們無從得知。但目前,所謂的「自動駕駛汽車」仍需要有司機監控,並在必要時「反客為主」。

去年12月末,即將離任的美國政府在一份報告中指出,美國正面臨著損失數百萬就業崗位的風險。由歐巴馬總統的高級經濟和科學顧問所撰寫的《人工智慧、自動化以及經濟》(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utomation, and the Economy)報告明確指出,飛速發展的AI和自動化技術將影響就業情況,並為即將到來的經濟動蕩提供了一系列冗長的建議。

報告估計,自動駕駛將影響到220萬到310萬人的工作,其中有170萬是拖車和重型鑽機司機。報告還指出,長途司機「目前在同等教育水平下享有工資溢價。」這意味著,失業對卡車司機的打擊是巨大的

讀到白宮的報告,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報告發布六周前的總統競選。美國總統的位置最終會花落誰家主要取決於位於「鐵鏽地帶」(Rust Belt)核心的幾個中西部州。

圖中黃色區域為以汽車、冶金、石油工業為主的Rust Belt

對於這些區域的很多投票者而言,經濟,或者更準確來說,有油水的工作才是支持與否的最高准則。在天花亂墜的競選發言中,全球化和海外製造業成了失業的替罪羊。

遙想當年的美利堅,崛起的中產階級在本土大興鋼鐵等製造業,如今「美國重整雄風」(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口號,在某種程度上成了輝煌不再的哀嚎。

很多經濟學家認為,要為製造業崗位缺失及中產階級縮水背鍋的是自動化,而非全球化。事實上,歐巴馬總統在芝加哥的告別演講中曾告誡道:下一波經濟衰退不是源於海外,而是源於讓很多優秀中產階級失業的冷血自動化。

白宮報告特別提到了目前的AI浪潮。報告將2010年認定為AI起點,那時機器學習發展迅猛,大數據炙手可熱,空前的計算能力也讓計算機能夠精準地識別圖像。

報告還指出,AI和自動化能通過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刺激經濟增長,並且提高了商業效率。

但它也有不利的一面:破壞就業結構,並且擴大收入不平等。至少現在,「受教育程度低的工人更容易受到自動化的衝擊。」

報告提到,自動化技術目前還不能取締高技能工人,但「隨著AI和新技術日益成熟,人的技能優勢將愈顯蒼白。」

數年來,不少經濟學家一直在抨擊數字技術對就業的影響,而白宮的報告也印證了經濟學家的發現。報告指出,機器人是否會完全取代人類工作者還難以斷論,它並非迫在眉睫的問題。

但是,白宮的這份報告向華盛頓政界出示了一張黃牌:自動化和AI正在影響就業——是時候考慮一下如何利用教育及勞工政策,來挽救受技術力量衝擊的工作人群。

MIT經濟學家達倫·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表示,自動化對就業的影響讓政治領導人「措手不及」,自動化已經在包括製造業在內的多個領域內侵蝕人類工作崗位。

現在,AI及製造業、金屬產品、製藥業、食品業等領域的工業機器人都在加劇這一影響。

「我們對這些影響視而不見,甚至一直在掩蓋事實。」

被拋棄

人們通常認為,技術進步會導致就業巨變,並隨著新工作崗位的設立帶來經濟的增長。但數字時代的AI與自動化技術並非「池中之物」,所以事情也沒有那麼簡單。

美國西北大學著名經濟史學家喬爾·莫基爾(Joel Mokyr)傾其畢生精力研究工業革命,包括技術進步如何從根本上轉變人與社會。他指出,目前的經濟失衡「迅疾如風,侵略如火」——這種情況前所未有,系統能否像過去一樣適應新技術還是個問題。

美國西北大學著名經濟史學家喬爾·莫基爾

在對待AI的態度上,莫基爾認為,自己「不那麼悲觀」。技術進步總比技術停滯要好,即使前者有可能造成就業損失。

但問題是,如何幫助步伐緩慢的工人呢?

他表示,在現代資本主義制度中,職業就是身份,這點毫無疑問。

因自動化技術而失業的人將遭受痛苦與屈辱,這是「問題的關鍵」,而且非常棘手,但又不是技術進步所不可避免的。

實際上,在技術變革中迷失的人們並沒有得到美國政府的太多幫助——他們的社會、教育以及財政問題很大程度上都被聯邦政府忽略了。

據白宮報告,美國為應對工作變遷的支出費用僅占GDP的0.1%,遠少於其他發達國家,並且這一數字在過去30年內還在持續不斷縮水。

美國為幫助工人適應經濟轉型而投資的項目資金,遠遠落後於其他發達國家,美國工人只能自力更生。

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高級研究員馬克·穆羅(Mark Muro)表示,真實情況要比上圖所示的還要糟。現有的聯邦「調整規劃」囊括了從關閉軍事基地到阿巴拉契亞煤礦社區需求等各種細枝末節的措施,有的數據甚至能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

即便如此,這些措施也沒有一項是專門幫助因自動化而失業的工人。不僅資金有限,過於零散的援助在自動化的強力衝擊下也顯得不痛不癢

在一些矽谷人士的帶領下,一些觀察人員開始要求政府提供「無條件基本收入」來幫助失業人群。但白宮很明智地拒絕了這一方案,因為它「放棄了工人再就業的可能性。」

穆羅則提出了所謂的「無條件基本調整收益」(universalbasic adjustment benefit)。與無條件基本收入不同,無條件基本調整收益至針對尋找新工作的人群。它會提供諸如工資保險、工作諮詢、搬遷補貼等金融和職業幫助。

但在中西部製造業有工作經驗的穆羅也坦言,政府不會在短期內提供這種慷慨福利。但他認為,總統競選會喚醒很多人。在某些方面,自動化的影響還不為人知,但人們有很多焦慮和沮喪情緒。」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暗渡陳倉的AI是否會讓形勢雪上加霜。

沒人確切地知道,AI和先進的自動化技術會如何影響未來的就業形勢,對新舊工作更迭的預測也是百家爭鳴。

一項2013年的研究被普遍引用,研究估計,美國會在未來二十年內損失47%工作崗位,因為這些崗位很容易實現自動化,但也有其他一些報告得出了較小的百分比。

自動化會使美國有47%的工作崗位受到威脅

最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的研究估計,美國9%的工作崗位處於被取代的邊緣。但有關就業的其它方面,比如增加多少新崗位,這些都還無從得知。就如同在1980年,有誰能預測如今的APP市場。

過去,新技術總是依託就業機會而節節攀升,但這絕非經濟學鐵律。一些經濟學家警示道,我們不要對自動化及人工智慧過於樂觀

AI尚處於起步階段,我們不知道AI會有何作為——它對就業會有什麼影響也不宜早做定論。問題的關鍵在於,AI會在何種程度取代人類工作。或者換句話說,AI能多大限度地輔助人類。

過去數十年的技術,包括計算機、互聯網等技術確實取代了銀行支票員、出納員等閑雜職位。但這些技術更是增強了個人能力,並提高了工作效率。

這種正反饋模式會持續嗎?有了機器人和人工智慧,人類也有可能更強大

低薪工作更易受衝擊,導致貧者益貧

自動化和人工智慧不僅有取締人類工作者的傾向,政府政策在這種轉變前也有可能顯得疲軟。

白宮報告的建議是,對失業人群進行再培訓,對找工作人員提高金融保護,但這種計劃不符合政治家的胃口。

我擔心新的自動化及人工智慧浪潮會席捲而來,而且我們無法得到任何支持,」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勞倫斯·卡茨(Lawrence Katz)說。

卡茨發表的一些研究表明,20世紀初期對中等教育的大力投資使美國從農業經濟轉型為製造業經濟。如今,我們可以讓教育發揮更大作用,比如,美國一些區域已經將社區學院的培訓項目與當地公司聯繫起來。

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勞倫斯·卡茨

但更多的區域卻沒這樣做,聯邦政府也在這方面沒什麼作為。結果就是,卡茨說,美國很多區域都落伍了。

AI的發展還有可能會擴大收入不平等,並且激化不同地理區域間矛盾。不看白宮的報告我們也知道,數字技術對中西部的影響相較於矽谷是有很大不同的。

選舉后的一項分析表明,投票的最強有力指標不是一個縣的經濟情況或失業率如何,而是日常工作崗位所佔的份額。

這些日常工作是經濟學家認為容易被自動化進程所取代的。日常工作崗位比例高的區域會壓倒性地支持川普和他那「make American great again」的口號。

對人工智慧及自動化的經濟焦慮是切實存在,並且難以驅散。但至少,技術是在進步的。人們需要依靠技術以促進經濟繁榮,並最終刺激萎靡的生產率。並且,AI在醫學等領域的前景會極大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

但如果不能儘可能使技術朝著有益於人的方向發展,自動化技術及其創造者就會惹得群情激憤。這雖然不太可能遭致政治反彈,卻足以讓人類失去新技術所能帶來的無限可能性。

AI雖然勢頭很猛,但仍處於發展初期。自動駕駛汽車只有在陽光燦爛的日子才能暢行,並且關鍵時刻又難以「撐住場面」:人工智慧系統能夠在海量數據中取得複雜圖像,但認知能力還不及乳臭未乾孩子。

技術尚未成熟,同志仍需努力。但即便AI能充分發揮其經濟潛能,人們在社會與就業方面面臨的挑戰,並不比技術上的挑戰少。

AI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

我們現在向我們的讀者發放參會福利和徵集令:請發送您的個人信息(姓名+公司+職業+聯繫電話+微信聯繫方式)到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件主題為:姓名+申請參加「十大突破性技術」首發。由於名額有限,最終以確認郵件為準,謝謝!

MIT Technology Review 唯一版權合作方,任何機構及個人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及翻譯。

分享至朋友圈才是義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