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黃正建:《中國古代歷史圖譜》的編纂及其特色

《古代歷史圖譜》的編纂及其特色

作者:黃正建

《古代歷史圖譜》,這部包含著主編張政烺先生生前遺憾和期望、凝聚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幾代學者心血、經歷過60年風風雨雨的12卷17冊巨著,終於在湖南人民出版社的努力下出版了。回顧這部著作的艱難編纂和出版過程,令人感慨萬千。

1958年,為配合《史稿》撰寫,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歷史研究所決定立項編纂《古代歷史圖譜》(書名凡幾變,主要有「歷史圖譜」與「歷史文物圖譜」,以及「圖譜」與「圖集」的不同),由當代著名史學家張政烺先生擔任主編。項目受到文化部重視。張先生以淵博的學識和極大的熱情組織歷史所學者,在沒有先例參考的情況下擬定指導方針,發凡起例,很快就在1959年3月制定了《「歷史圖譜」編輯計劃》和《「歷史圖譜」資料目錄》。

《「歷史圖譜」編輯計劃》第1條指出:「本書定名為『歷史圖譜』,擬通過具體文物,形象化地反映祖國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各族人民的生產鬥爭、階級鬥爭,各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並體現文化在世界歷史上的應有地位。」(《張政烺文史論集》第870頁)雖然用詞帶有時代特徵,但強調用具體文物形象反映祖國的歷史文化,強調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強調文化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在當時就具有很高的編纂起點。張先生還說:在挑選具體文物時,要將文物的「歷史價值」放在第一位。在確保歷史價值的前提下,選擇藝術性觀賞性比較高的文物。這些意見成為此後數十年《古代歷史圖譜》(以下簡稱為《圖譜》)編纂工作的指導思想。

編輯計劃和資料目錄的初稿確定后,在歷史所沒有一張圖片的情況下,張先生採用自購相機拍攝和聘請攝影師拍攝等方法,帶領《圖譜》組成員從1960年到1964年將近4年的時間內,跑遍了陝西、河南、浙江、江西、福建、黑龍江等十七個省市以及有關縣市,拍攝收集的照片有六七千張,為《圖譜》的編纂打下了良好基礎。可惜的是,1964年社會環境的變化,以及隨之而來的「文化大革命」,《圖譜》組人員流散,工作停頓,《圖譜》編纂項目實際等於中止(參見安守仁《關於〈古代歷史文物圖集〉前期工作的回憶》)。

直到1977年社會科學院成立,1978年前後《圖譜》編纂工作才再次展開,仍由張政烺先生擔任主編,原《圖譜》組成員有5人參加。1981年歷史所第一屆研究所畢業,有4人被分到《圖譜》組(包括筆者),再加上從所內抽調的數人,形成了新的《圖譜》組。

這次編纂工作,重新擬定了編輯體例,決定《圖譜》由10卷14冊構成。限於當時條件,圖片分為黑白圖片和彩色圖片,後者不超過四分之一。每頁為一個圖版,收入一至若干張圖片,順序寫圖版號、圖片號、器物名稱、說明文字(參見《1982年關於歷史文物圖集編輯工作的暫行規定》)。文字體例為:「每卷以圖版為主,前為概述,略述這一時期的歷史發展,以及重要文物保存或發現情況,盡量吸取史學界的新成果。字數一萬字」;「將文物按歷史性質以類相從,並在每類之前作出分類說明,字數以四百至一千為宜」,「高層次的內容放在概述里講,低層次的內容放在分類說明裡講。抽象的東西放在概述里寫,具體的東西放在分類說明裡寫」;「每冊收入文物約四五百件。每件文物的說明包括以下幾點,即名稱、時代、出土地點、收藏單位、尺寸、質地、形制、歷史價值。實事求是,寧闕勿濫。每篇約一百至五百字」;「每卷之末列參考文獻目錄,統編號碼,概述及說明中如果徵引或使用,只注號碼」(參見張先生手書《〈歷史文物圖集〉編輯體例討論稿》,1989年)。這一嚴謹體例反映了張先生對《圖譜》內容與形式如何完美結合的深思熟慮,一直為此後的實際編纂工作所遵循。《圖譜》後來被列入第七個五年計劃的全國重點科研項目,但是到1991年前後,由於種種原因,基本完成初稿的編纂工作不得不停止。項目組成員《宋代卷》作者朱家源先生因病去世。

此後不久,一家地方出版社願意出版《圖譜》,《圖譜》編纂再次啟動。此時的學術環境與以前大不相同,到各地博物館拍攝文物已不可能,只好主要依靠各種公開出版的考古文物圖書挑選相關圖片,於是圖片的版權成了大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圖譜》的許多卷冊已經完稿,但仍然於1996年7月被正式從「國家項目」中撤銷,再次中止編纂。《圖譜》組成員《兩漢卷》作者朱國炤先生因病去世。張政烺先生也受到極大打擊,在1998年令人心酸地寫道:「一九五八年我開始從事主編《歷史圖集》的工作。我傾注全力,想編成這部物質文化史,可惜由於種種原因,斷斷續續,雖降格以求,也終須放棄。不能以此對學術界做一份貢獻,是此生一大遺憾!」(《張政烺文史論集》第854頁)。

進入21世紀以後,2001年《圖譜》作為社會科學院院級B類課題立項,但因出版資金沒有著落,《圖譜》組成員流失嚴重,工作遲遲不能開展,而張先生身體也每況愈下,直至病重卧床。到2004年,歷史研究所的王曾瑜先生毅然決定重組《圖譜》課題組,將張先生開創的這項工作進行下去,於是申請了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項目,仍以張先生為主編,除老《圖譜》組成員的3人外,動員了包括70后在內的十餘位學者參加,經過近十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將全書編纂完成。在這一過程中,張政烺先生不幸於2005年仙逝;《夏商西周卷》作者張永山先生和從「文革」前就參與此項工作的《明代卷》作者安守仁先生也相繼去世。

201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看到了這套書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重要價值和作用,決定出版該書。由於涉及大量圖片,出版難度超出想象。但是,湖南人民出版社的領導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持續予以堅定支持,責任編輯則不斷將種種不可能化為可能,憑著湖南人特有的聰明才智、堅強意志和不倦努力的毅力,終於在2016年完成了此書的文字和圖片編輯工作,將這部擁有近萬張文物圖片的巨著一次性推出,在《圖譜》組全體作者努力的基礎上,最終實現了張政烺先生的遺願,為這部持續編纂了近60年的大型圖書畫了個圓滿句號。

這套大型圖書的編纂前後持續了60年,究竟難在哪裡?除了歷史原因,以及人員流動、圖片版權問題不易解決等因素之外,從專業角度說,最主要的難點在於作者必須具備歷史和考古兩方面知識,並系統掌握所涉斷代的全部歷史資料和文物資料。因為若沒有對本斷代歷史的全面熟悉,就不能判斷哪些歷史問題需要用文物展示、說明;而若沒有對本斷代文物的全面熟悉,就不能判斷哪些歷史問題沒有相應文物因而無法展示和說明。這種專業要求迫使作者在掌握本斷代各種事件、各項制度、各類文化風俗的歷史知識之外,必須對已出土或傳世的文物有全盤了解,才能成竹在胸,從中挑選出最能說明歷史現象或歷史問題的文物來。為做好這項工作,各卷作者必須將幾十年(乃至上百年)來所有已經公開的考古文物資料全部翻檢一遍,以自身的歷史知識予以鑒別,挑選出最能反映本斷代歷史的數百張圖片。這一過程顯然不是東拼西湊就能完成,需要做艱苦細緻的工作,需要耗費大量精力和時間。一旦這一過程被打斷,或搜集的資料被打散,或原有的作者被替換,工作就要從頭開始。加之近二十年來,新出文物層出不窮,更增加了搜集資料的難度。凡此種種,都是本書遲遲不能完成的重要原因。

不過這也正是本書的特色和價值所在,即本書是用歷史知識賦予文物以生命,又用充滿生命的文物讓歷史變得豐滿形象。從編纂角度看,本書有以下主要特色:

第一、本書具有通貫性和全面性。是歷史悠久的大國,又是文物資料豐富的大國。用豐富的文物資料全面展示的悠久歷史,是本書的宗旨。縱向看,本書所涉範圍從原始社會直至清朝,涵蓋了全部「古代歷史」。以往所忽略的例如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幾個政權,只要有確定文物,就都予以分別展示。橫向看,每個斷代都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中外交流等十幾個門類,特別是加重了社會生活類的份量。這一方面是由於社會生活為人類最基本的歷史活動,同時也是由於有關社會生活方面的文物資料比較豐富。張政烺先生在1959年擬定的編輯計劃中就已經明確將「一般人民生活(衣食住)」寫入,反映了張先生一貫且超前的歷史觀念。

第二、本書以圖片為主,圖片大而清晰。這也是張先生定下的方針。1989年張先生在擬定的出版合同中曾要求道:「印刷必須清楚,如果圖版模糊則為廢品,必須毀棄重印」。圖片佔據每頁的中心地位,文字只是輔助說明,不能喧賓奪主。這一特色體現了本書與以往一些「圖說歷史」類書籍的不同。本書還儘可能吸取最新考古成果,出土文物的翻檢和選擇截至2014年(個別文物為2015年甚至2016年出土),舉凡新發現的陶器、青銅器、簡牘、文書、碑刻、壁畫、陶俑,乃至藏於國外而國內以往少見的書畫(例如元代卷)均擇要收入。新而大的圖片給人以強烈視覺衝擊,可以使讀者在獲得歷史文物知識的同時得到一種美的享受。

第三、本書具有嚴謹的科學性。不僅每件文物的選擇堅持以有無「歷史價值」為第一標準,而且所有圖片都注有出處,包括出土年月、出土地或收藏地、尺寸、質地、形制等。本書保證每件文物都能回遡,也就保證了書中所收每件文物的真實可靠。「科學性」是本書最大特點,也是區別於以往「圖說歷史」類圖書的顯著標志之一。

從內容上說,也可以指出本書的兩大特點:

第一、用文物展示了這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過程。本套書各卷都給了少數民族文物專章專節,遼夏金卷還是專卷,此外如管理西藏、統一台灣、釣魚島等都有專節。從中可看出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過程。此外,從本書中還可以通過文物看到一帶一路沿線的文化交流。

第二、用文物展示了古代豐富多彩、高水平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特別是制度文明,過去很少重視,其實這不僅是古代治理國家的豐富經驗,也是古代對世界的重大貢獻。本書各卷都有專章用文物展示制度。例如法制,許多卷都有專章或專節,展示出土的法典、訴訟文書、司法過程等。古代有發達的法制,不過與西方不同而已。用文物展示制度文明,是本書的重要特色之一。

《古代歷史圖譜》,這部飽含張政烺先生幾十年心血的大型圖書,經過老中青三代數十位作者和出版人的不懈努力,終於面世了。我們祝賀本書的出版,為張先生的遺願得以實現感到欣慰,希望它能在傳承古代優秀傳統文化方面貢獻一份「歷史文物」的獨特力量!

(本文為作者在「《古代歷史圖譜》出版座談會」上的講稿,略有改動。)

作者簡介:

黃正建,男,1954年生,1981年畢業於社會科學院研究所院歷史系,現為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唐史學會副會長,敦煌吐魯番學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唐史與敦煌學。出版有專著《唐代衣食住行研究》、《敦煌占卜文書與唐五代占卜研究》、《走進日常:唐代社會生活考論》;主持《天一閣藏明抄本天聖令校證(附唐令復原研究)》(該書獲首屆出版政府獎);主編《中晚唐社會與政治研究》、《〈天聖令〉與唐宋制度研究》(該書入選首批《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並發表論文百餘篇。現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古文書學研究」首席專家。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