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全國農民關注的重點:如今是為農民「扶貧」、還是「幫富」?

如果想要農民走進脫貧之路,並且要得到脫貧之「漁」,那就要發動和組織起農民內生的脫貧力量。

——題記

我們是否還記得有一句話:「要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後再先富帶后富。」這就是改革開放,現在改革已過去了三十多年,確認獲得很輝煌的成就,當然農村也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城市和農村相比起來,貧富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十八大以來中央就不斷提出「精準扶貧」,成為會社會關注的熱點,希望能通過扶貧來帶領農民致富。現實卻並沒有這麼簡單,有很多地方甚至是「越扶越貧」?讓我深入了解下當今扶貧所面臨的困境,以及解決困境的關鍵之處在哪裡?

確實我們不能否認改革開放帶給我們的成果,同時我們又要正視如今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這個問題。

貧窮,在城市裡幾乎找不到影子,貧窮如今卻成為農村的代名詞,然而農村開始總有脫不清的關係,如「扶貧」、「幫扶」、「帶動」這類看上去高尚又無私的字眼。

開發新農村、招商引資、帶動人人創業,為什麼剛開始都是信心滿滿、熱情十足,後來才發現是一個砸錢的項目,等到錢都砸光的時候,也會自然而然停下了。再說這年頭扶貧項目實在太多了,試問有有幾個村子幾個鄉鎮幾個縣市是真正被扶起來了的?就算有個別的也是披著「致富」的袈裟吧,然而最近有個很貼切的詞叫「越扶越貧」。農村的窮根什麼時候才能真正摘掉啊?值得我們去深思了。

那麼為什麼扶貧工作會陷入這樣的困境呢?

1.農村分化嚴重

農村普遍存在同一種現象:同在一個村子里的農民,看上去是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差別應該不多,然而實際上,現在的農村早已分化。首先,從經濟收入方面劃分,一般如果有從事開工廠、房地產等企業,那麼這些人往往是村中最富裕的群體,年收入幾十萬、幾千萬,甚至過億有可能,這樣的群體一般不會很多,大點的村子最少都有七八戶左右。

另外,村子里還存在一些農業大戶,其中就包括養殖大戶和種植大戶,這樣的群體往往承包了本村或者鄰村大片土地,依靠著農業收益和國家補貼,這樣的群體年收入也十分可觀,收入一般在幾十萬,甚至有些幾百萬。再者,村中還有一些家庭,年紀在30-40歲上下的農村人,因為家裡貧窮,這些人不得不選擇外出打工或者做點小生意,於是就是「農民工」這個名詞出現在我的生活中,他們在外地往往過著非常節儉的生活,這樣的群體年收入一般能在五到十萬塊左右。然而還有一種群中,他們往往會出現在我們的眼前,他們就是農民,在村裡種田、種菜、養幾頭豬和牛來維持生活,這樣的農戶,年收入則在2萬以下,如果子女無力顧及父母的,他們年收入只能在幾百塊。而處於村中最底層的農戶,則往往是基本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弱病殘群體,這類家庭也是農村工作中難以處理的問題,尤其是村中的低保、五保名額不足以覆蓋這些農戶時,如何分配這些國家幫扶資金便成了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更成為了村中矛盾的一個觸發點。這就是農村中橫向的貧富分化現狀。

2.農民的依賴性從何而來

在農村裡開展工作, 我們往往聽到農民的「勸告」,就是錢,給了錢才實在。確實很多農民都有這樣的想法,他們說你們要是想在村中辦什麼事,那就要他們得到甜頭,否則沒人和你干。這也太俗氣了?其實不是,只不過我們所站的立場不一樣罷了,我們不妨站在農民的角度深入地去思考,一定會發現其實只有村民實實在在看到的感受到的外來者能帶給他們的東西。因為那些外面來的項目、企業、組織來到村子里,說著帶村民致富的話,熱熱鬧鬧地搞起了建設、生產或者其他活動,等這些搞起來之後,村子里真的有人生活水平上了幾個台階、得到了實惠,而這類人往往是佔據了村裡的政治經濟資源。比如,城鎮化建設征地拆遷,那些優勢地段的農民因為佔據優勢地理條件而獲得更多補償,甚至可以一夜變富。所以為什麼扶貧者下來搞什麼事情卻發現農民自己不肯動不肯干?為什麼會有這種對外來者伸手要錢的依賴心理?因為扶貧工作者們一直以來所做的就是這樣一件事情啊。

3.要真正讓底層農民脫貧,才算致富

底層農民很難透過外來者的「幫扶」而脫貧的,「幫扶」資金往往都是被村中佔有資源的人獲取。要真正讓底層農民脫貧,根本問題還是在於底層農民發動自身的量。富裕村莊,從來不用別人扶貧,因為脫貧力量源於自身。

希望不要忽略了底層農民,同時要發動和組織起村民內生的脫貧力量,項目、工程、企業什麼的都要給到農民群體里去,激發農民的生產力,帶領農民致富。

農民內生的組織力量才是脫貧的真正根基所在。根基不穩不正,再枝繁葉茂,最終也是無本之木,長久不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