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還記得氫氦鋰鈹硼嗎?4個新元素Nh、Mc、Ts、Og有了中文名字

不認識「釒爾」「鏌」「石+田」「上氣下奧」?它們是為了4個新元素 Nh、Mc、Ts、Og 新定的中文名字,其中后兩個是新造字。113號 Nh 、115號 Mc 、117號 Ts 、118號 Og 新元素依次定音為「nǐ」「mò」「tián」 「ào」。今天(5月9日)下午,科學院、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聯合召開發布會,向社會正式公布了四個新元素的中文定名。

2015年12月30日,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簡稱 IUPAC )確認人工合成了113號、115號、117號和118號4個新元素。2016年6月8日, IUPAC 根據新版的元素命名指南,審核並試公布了4個新元素的發現者提出的推薦名。2016年11月30日,在經歷近6個月的公眾審查期后, IUPAC 正式公布了新元素的英文命名及符號:113號元素名為 nihonium ,符號為 Nh ,源於日本國的國名 Nihon ;115號元素名為 moscovium ,符號為 Mc ,源於莫斯科市的市名 Moscow ;117號元素名為 tennessine ,符號為 Ts ,源於美國田納西州的州名 Tennessee ;118號元素名為 oganesson ,符號為 Og ,源於俄羅斯核物理學家尤里·奧加涅相(Yuri Oganessian)。

全國科技名詞審定委員會專職副主任裴亞軍介紹,此次給新發現的4個元素確立恰當的中文名,遵循了科學嚴謹的程序。按照元素中文命名有關原則,徵詢了社會和學界意見,組織了專家反覆研討,徵得了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的同意,納入國家規範用字。海峽兩岸的專家也多次進行了協商,達成了共識。新元素中文名的確立,有利於化學界、物理學界等各專業領域的科研學術交流,方便科學知識的普及和傳承,有利於全球華語世界的溝通,方便文化和科學知識在世界範圍內傳播。

93號及以上的元素都是人工合成

與其說是「新發現」,不如說是「新創造」。這4個新元素都是科學家在實驗室中通過粉碎更輕的原子核人工合成的。迄今為止,元素周期表上從自然界發現的元素只到第92號元素鈾,93號及以上的元素都是人工合成的。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俄羅斯、德國等少數幾個國家能夠開展人造元素合成實驗。科學家們用加速器將某種元素的原子核作為「炮彈」,來撞擊另一種元素的原子核,當它的能量足以擊穿原子核的外殼並熔合成新核時,質子數改變,科學家依據其衰變產物來判斷是否產生新元素。不過,人工合成新元素並非易事,需有造價昂貴的特殊實驗裝置和高超的實驗技術。

日本理化研究所(RIKEN)仁科加速器科學中心於2004年首先宣布發現了第113號元素,這是亞洲科學家首次合成新元素。值得一提的是,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也參與了這一研究。研究人員使用加速器使第30號元素鋅的原子加速,然後撞擊第83號元素鉍的原子,使二者原子核融合在一起而得到113號元素。他們從2003年開始實驗,在2004年、2005年和2012年共3次合成了113號元素。

由於人造元素很容易發生核裂變,目前尚無廣泛的應用。俄羅斯核物理學家奧加涅相在成功合成第117號元素后曾說過:「我們研究出了這種新元素,可能無法確知它將會被用於何處。或許未來的科學家會發現它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對於我來說,它的未來將是一個謎,我想,這也就是科學發現的魅力吧。」

鎄是以「愛因斯坦」命名,鍆是以「門捷列夫」命名

一般來說,新元素可以用它的一個化學或物理性質、一個神話名稱、一種礦物、一個地方或國家,或是一個科學家的名字來命名。該名稱必須是唯一的,且保持「歷史和化學的一致性」。神話的名稱一直受到命名者歡迎,比如鉕是以希臘神話里的一個角色命名的。至今已有四種元素(鐿、釔、鉺、鋱)是以瑞典的一個村莊伊特比命名。元素鎄是以愛因斯坦的名字命名,元素鍆則是以門捷列夫的名字命名。

113號元素 Nh 的發現者森田浩介團隊曾考慮用 Japonium (來源於日本的英文Japan)、 Rikenium (理化學研究所)或 Nishinanium (日本近代物理奠基人仁科芳雄)來命名,但最終選擇了 Nihonium 。

118號元素 Og ,是人類已合成的最重元素。該元素由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團隊和俄羅斯的科學家聯合合成。俄羅斯物理學家尤里·奧加涅相領導合成了6種人造元素,為向這位科學家致敬,研究人員特以他的名字命名。

元素周期表的第七行完整了

這4個新元素自2015年12月30日被正式添加到化學元素周期表后,這張表的第七行終於完整了。如果科學家能夠發現更高原子序數的元素,它將位列第八甚至第九行。

說到化學元素周期表,這堪稱近代化學史上的一個創舉。它解釋了物質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起來毫不相干的元素統一起來,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自然體系。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不僅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結構,也顯示了元素性質的遞變規律和元素之間的內在聯繫。

化學元素周期表根據原子序數從小至大排列,並將化學性質相似的元素放在一個縱列。每一個橫行叫作一個周期,每一個縱列叫作一個族。由於周期表能夠準確地預測各種元素的特性及其之間的關係,因此它在化學及其他科學範疇中被廣泛使用,作為分析化學行為時十分有用的框架。

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於1869年發明元素周期表,後來經過多名科學家多年的修訂才形成當代的周期表。當時,科學家只知道63種元素,表中共有67個位置,有4個空位只有原子量而沒有元素名稱。門捷列夫大膽預測,有這種原子量的未知元素存在。元素周期表,正是科學家通過對已知元素性質的總結而發現的規律。有了這些規律后,科學家就可以預測未知的元素,然後再去尋找。

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

那些元素中文名字的趣事

化學元素的符號是國際通用的,但其命名由於語種的不同,會有差異。化學元素名稱的漢譯,自晚清開始至今,形成了化學元素自有的中文定名原則:

(1)根據盡量少造新字的原則,在元素定名需要造字時,盡量選用已有的古字。

(2)選用或新造漢字應符合國家漢字規範。

(3)符合以形聲字為主體的漢字書寫特點,以體現元素的性質,發音靠近國際命名。

(4)避免與以前的元素名稱同音,避免用多音字。

(5)使用簡化字,避免用怪異字,選用筆畫少的字。

(6)為了避免歧義,選字應盡量避開生活常用字和已經用作其他行業專用字的漢字。

(7)盡量採用繁簡無差別的字,以利於海峽兩岸和漢語圈科技術語的統一。

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何涓博士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最早的幾個元素名稱的漢譯方案出現於 1870年前後。化學家徐壽最早提出元素譯名的單字細則,他在與英國傳教士傅蘭雅合作翻譯的《化學鑒原》寫道:西國質名,字多音繁,翻譯華文,不能盡葉。今惟以一字為原質之名,取羅馬文之音首,譯一華字,首音不合,則用次音,並加偏旁,以別其類,而讀仍本音。雖寥寥數筆,卻展現了其卓越智慧。當時,有人將元素符號的字母音譯成漢字,如梨(Li)、肥(F);有人對元素名稱的發音直接音譯,比如孟葛尼斯(Mn);還有人把「氫」寫成輕,把「氮」寫成淡。相比之下,徐壽的譯名則簡潔科學得多,比如,鋰(Li)、錳(Mn)。

1932年,民國教育部召開化學討論會,審核通過了《化學命名原則》,確立了《化學鑒原》最早提出的元素名稱的音譯原則。元素譯名至此終於達成一致。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