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國反貧困鬥爭的偉大決戰」中的甘肅人和甘肅事

8月13日,新華社播髮長篇通訊《反貧困

鬥爭的偉大決戰》。文章指出,久困於窮,冀以小康。這是中華民族千年追求的夢想;這是共產黨人初心不改、前赴後繼的百年拼搏;這是黨帶領人民用短短30多年讓7億多人脫貧,並將在未來3年讓4000多萬群眾走出絕對貧困的偉大決戰。

文章說,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歷史的接力棒傳遞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手中。此時,反貧困鬥爭進入新的階段。非常之階段,需要非常之謀划、非常之舉措。4年多來,習近平總書記花精力最多的是扶貧工作,去得最多的是貧困地區,牽挂最多的是貧困群眾,在脫貧攻堅中,他親自挂帥、親自出征、親自督戰。4年多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突出位置,提出精準扶貧方略,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向著最後的貧困堡壘發起總攻。

文章由四部分組成:

——「這是共產黨的使命,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就不能安之若素」

——「不屈於命運,不甘於貧困,竭盡拼勁、韌勁和闖勁,以偉大的決戰標註民族精神的新高度」

——「改革是重鎚。與貧困鬥,唯改革者贏,唯改革者進」

——「一根稻草拋不過牆,一根木頭架不起梁。扶一把,送一程,社會主義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為反貧困鬥爭凝聚無堅不摧的偉大力量」

甘肅人

反貧困

鬥爭的偉大決戰》長篇通訊中,講到了一位甘肅人:「

甘肅定西臨洮縣原縣長柴生芳,他是海歸博士,卻懷揣一顆赤子之心,最終選擇用生命為「苦瘠天下」的家鄉親人奔出一條脫貧之路

甘肅定西,千溝萬壑,旱渴荒涼。

「隴中苦瘠甲天下」,100多年前,清朝陝甘總督左宗棠的那聲嘆息至今仍回蕩在歷史的長空。40多年前,聯合國專家來此考察,給出的仍是絕望的評價:「這裡不具備人類生存條件」。

柴生芳,甘肅定西臨洮縣原縣長。2014年8月15日,在連續工作超過17個小時后,45歲的他和衣睡在辦公室里,再也沒有醒來。身上的被子只蓋了一角,一旁的蘿蔔只咬了一口。

這個戴著眼鏡、本可一路順風進高校、當教授的海歸博士,懷揣一顆赤子之心,最終選擇用生命為「苦瘠天下」的家鄉親人奔出一條脫貧之路。

在臨洮的3年裡,柴生芳轉如陀螺:

323個行政村他走遍281個,寫下29本工作日記;

偏遠貧困的苟家山村,到縣城來回需顛簸數小時,他去過11次;

臨洮縣貧困人口,從他來時的11萬人,減少為不到5萬人。

柴生芳走了。苟家山村村民從幾十公裡外趕來,與萬人一同上街,為他送上最後一程。「縣長來我家11次,連一口水也沒喝過……」一位村民痛哭流涕。

六盤山下,定西在這場艱苦的鏖戰中,「縣不漏鄉,鄉不漏村,村不漏戶,戶不漏人」,走出了一條造血式扶貧新路;

30多年前,定西頂著脫貧的巨大問號;30多年後,定西人把這個問號變成了巨大的驚嘆號:貧困人口由1982年的170萬人下降到2016年底的37萬人,貧困面從78%下降到14%,農民人均純收入從當初的105元提高到2016年的5854元。

甘肅事

1996年,甘肅隴南市宕昌縣

阿塢鄉農民楊尕女抱著女兒在家中合影,身後的牆上是木炭畫的火車,當時從未坐過火車的楊尕女夢想有一天能坐著火車走出大山。新華社記者武斌 攝

2016年12月24日,楊尕女(右)和女兒在隴南市宕昌縣新建成投用的蘭渝鐵路哈達鋪火車站前合影。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一根稻草拋不過牆,一根木頭架不起梁。扶一把,送一程,社會主義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為反貧困鬥爭凝聚無堅不摧的偉大力量

入夜,秦巴山區深處的甘肅宕昌縣。微弱的煤油燈下,一個男人攥著木炭,在坑坑窪窪的泥牆上一筆筆畫著:

車頭、車輪、車廂……粗糙的牆面上,浮現出一列火車的輪廓。

「這就是火車?」抱著剛出生不久的女兒,一輩子從未見過火車模樣的農民楊尕女,問專心畫畫的丈夫。

「是啊。聽說火車一響,黃金萬兩,不知道咱這窮山溝里,啥時候能見到真的火車?」男人說。

大山深處畫火車——這是20多年前一個閉塞的貧困山區農民對山外世界最深切的渴盼。

門前萬重山,抬腳行路難。在其他類似的連片特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指望彷彿山間遊絲般的小路,總是被連綿不絕的大山吞沒。

要致富,先修路。從蘭州到重慶修一條連接西北、西南的鐵路大通道,秦巴山區正是關鍵節點。

然而,讓牆上的火車變成現實,談何容易。

這裡的地質屬於隧道施工領域的世界難題。以最艱巨的胡麻嶺段為例,地層含水量最高達28%,堪比「水豆腐」,不時涌水、涌砂,嚴重時甚至如泥石流般掩埋隧道。

在鐵路隧道施工中享有盛譽的德國專家,曾專門自帶頂級設備和施工團隊到胡麻嶺應戰,以失敗告終,離開時留下一句話:「不可能在這種地層中打隧道。」

然而,在社會主義的大家庭里,扶貧從來不是一個地方、一個單位、一個人的事。「扶貧開發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這是蘭渝鐵路甘肅隴南境內的漢王特大橋(右)與高速公路及國道交錯(2016年12月25日攝)。 2016年12月26日,蘭渝鐵路(岷廣段)通車;2017年6月19日,蘭渝鐵路上施工難度極大的胡麻嶺隧道貫通,為鐵路全線通車掃除了最後障礙。蘭渝鐵路從百年前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規劃中走來,終於在中華民族反貧困最後決戰中貫通,給沿線數百萬貧困人口送上最珍貴的禮物。這一高投入、高難度的「扶貧路」得以修成,體現了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政治優勢。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大扶貧格局完整地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扶貧道路上,再難的障礙也能跨越。

於是,千里蘭渝線,集結了萬築路大軍——全國最優秀的專業技術人才、最富經驗的作業隊伍、最10先進的機械設備。面對前所未有的高風險地質狀況,堅韌頑強的建設者們擠牙膏般一點點向前推進。

2017年6月19日,胡麻嶺隧道終於貫通了!蘭渝鐵路在歷經近9年的艱苦奮戰後,一舉掃除了全線開通的最後障礙。

這條鐵路,從百年前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規劃中走來,從20多年前貧困農民牆上躍出,終於在中華民族反貧困決戰中貫通,給沿線數百萬貧困人口送上最珍貴的禮物。

「沒有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政治優勢,沒有黨和政府對貧困地區的深切關懷,類似蘭渝鐵路這樣高投入、高難度的『扶貧路』如何能修得成?」全國扶貧宣傳教育中心主任黃承偉感嘆。

集中力量攻堅是優勢,對口幫扶同樣是我們的優勢。作為祖國大家庭的兒女,你幫我一把,我扶你一程,目標就是實現共同富裕。

在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巉口鎮龍灘村,村民楊應弼一家在自家院子里從水窖中取水(2016年7月27日攝)。定西市年人均水資源僅為全國的三成,因為乾旱缺水,定西人發明了「水窖抗旱法」,截至目前,定西已挖了30多萬眼水窖。新華社記者 潘旭 攝

不屈於命運,不甘於貧困,竭盡拼勁、韌勁和闖勁,以偉大的決戰標註民族精神的新高度

有一種精神叫「不屈」,推開甘肅定西扶貧開發紀念館的大門,它撲面而來。

定西,年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三成。不毛的土山、漫天的黃土和山坡上踟躕的放羊人,是人們最深的記憶。風沙吹了一年又一年,吹出人們臉上的皺紋溝壑一樣深。

難道這裡的土地只能生長貧窮?

定西人不信!

乾旱缺水,定西人就發明「水窖抗旱法」,截至目前,定西已挖了30多萬眼水窖;降雨少,小麥不行,就摸索種土豆,成了全國土豆三大主產區之一;冰雹多,地上莊稼常遭災,就種根莖類藥材,發展成全國中藥材種植、加工和交易的重要基地。

全面深化改革,打開了脫貧的萬千路。

通訊最後說,再過3年,中華民族將歷史性地擺脫絕對貧困,全體人將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的嶄新時代。

千年夢想,濃縮於未來一千多個日日夜夜;

世紀擔當,扛在我們這代共產黨人的肩頭。

百年初心不改,百年前赴後繼。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咬定目標、勠力攻堅,我們一定能決戰決勝,創造反貧困鬥爭的人間奇迹。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