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外媒發問:中國經濟會重蹈日本覆轍嗎?

新聞配圖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變得像日本一樣的風險有多大呢?2017年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否可能重演1989年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命運——經曆日本式「失去的十年」?如果日本的命運降臨在其龐大的鄰國身上,將對全球經濟造成災難性的影響。貢獻了全球經濟年度增長的40%。此外,佔美國出口總額的比例略高於20%,與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日本一樣。

高盛(Goldman Sachs)的馬場直彥(Naohiko Baba)以及其他一些分析師認為,北京能從日本的泡沫經歷中學到一些教訓,那輪泡沫展現出與現在的之間詭異相似的參照點,從公司債務水平到白領平均通勤時間。然而銘基亞洲(Matthews Asia)投資策略師羅福萬(Andy Rothman)等其他一些人堅稱,兩國之間的差異性遠多於相似性。

以下為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與當今的對比:

1.最著名的海外公司收購

日本索尼1989年斥資34億美元收購哥倫比亞電影公司(Columbia Pictures);化工擬以430億美元收購先正達(Syngenta)

分析師們尤其對日本企業的「財術」(zaitech),指運用金融工程技術提升非營運利潤,刺激了日本非金融公司的投機性金融投資,與包括理財產品和信託的資金管理手法的相似之處感興趣。

如果出現真正的泡沫的標誌是泡沫向不尋常的資產類別溢出,只需要看看一般被認為是頂級普洱茶的老班章春茶的價格。這種茶葉的價格在過去一年中上漲了近90%,至每公斤1.5萬元人民幣,是以重量計白銀價格的4倍。1987年,炫耀和投機性貨幣的類似組合助推日本小金井鄉村俱樂部(Koganei Country Club)高爾夫球場會員費達到350萬美元。

過去4年,隨著可能存在泡沫,或者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泡沫的警告聲增強,這些比較感覺更令人信服了。「過去8年,的增速已降低一半,債務卻增長一倍,」關注金融體系的專家侯偉(Fraser Howie)說:「這可不是好的相關。」

然而也有一些非常明確的對比失效的情況。經濟歷史學家認為日本泡沫經濟肇始於1985年9月在紐約簽署的《廣場協議》(Plaza Accord),該協議為美元貶值開了綠燈,從而為市場佔據主導地位鋪好了道路。3年後,日元兌美元匯率從1美元兌240日元升值至1美元兌120日元。

相比之下,謹慎管理人民幣匯率,也會打擊投機行為。正如2015年7月引發爭議的入場干預以阻止股市下跌時展示的那樣,政府擁有足夠的工具。這種狀況不太可能發生變化。

2.海外買地

1989年10月,日本三菱地所以9億美元收購了洛克菲勒中心;2014年,安邦以近20億美元收購了紐約的華爾道夫酒店。

另一個明顯差異是兩國在房價大幅下跌后復甦的能力。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房價暴跌的時候,它是災難性的,因為日本缺乏經濟引擎,無法通過經濟增長來擺脫困境,但可能擁有這種引擎。

此外,里昂證券(CLSA)的股票策略師克里斯托弗•伍德(Christopher Wood)表示,就自上而下的經濟規劃而言,還在嘗試日本從未想過要做的事情,即從出口主導模式轉向消費主導模式。

現狀與日本過去的第三個不同在於,三分之二的企業債務是國有企業欠國有銀行的。正如麥格理證券的胡偉俊(Larry Hu)和Jerry Peng去年指出的那樣:「債務基本上都是一個政府實體欠另一個政府實體的。在這種情況下,正常的信貸分析會失效,因為政府能夠在體系內重組債務。」

但債務的增長也要快得多。英國金斯頓大學(Kingston University)的教授史蒂夫•基恩(Steve Keen)編製的數據顯示,在日本,私人部門債務與經濟產值的比例從1970年的125%上升近一倍至1995年的220%,用了25年時間。私人部門債務與GDP的比例在過去9年裡就從115%飆升至210%。

3.引人矚目的海外藝術品購買

1990年5月,日本大昭和製紙的齊藤良平以8250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了梵高創作的《加歇醫生》。

的劉益謙在2015年以1.7億美元的價格購買了阿梅代奧•莫迪利亞尼(Amedeo Modigliani)的作品《側卧的裸女》(Nu couché)。

然而,當許多資產類別(從人蔘到銅)都開始有泡沫跡象的時候,感到了不安。被經濟持續增長吸引到市場的投資者同樣如此,他們總在留神類似警報,尤其是因為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末的房地產和股市投機明顯標誌著該國高速增長時代的結束。

富士通研究所(Fujitsu Research Institute)高級經濟學家馬丁•舒爾茨(Martin Schulz)表示,日本的泡沫不僅結局糟糕,而且還留下了25年後還清晰可見的「傷疤」,它以預算赤字的形式顯現以使整體經濟維持運轉。

日本對泡沫破裂后的金融危機的清理給上了一課,由於固執地不願觸發企業破產和大規模裁員,清理工作痛苦地延遲至2005年前後,這讓明白如果本國銀行業體系面臨類似危機時不要做什麼。

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首席日本經濟學家白川弘道(Hiromichi Shirakawa)認為,比起是否有泡沫在生成,當局在泡沫破裂后的反應將更為重要。這正是最值得向日本借鑒的地方。他說:「泡沫破裂后最大的挑戰是恢復人們對銀行的信心。如果你不清理一些銀行,信心就不會恢復。」

在心理層面,日本股市在1985年至1989年期間市值增長3倍的情形與現代的股市如出一轍:資產升值與日益加深的民族崛起感交織在一起。

4.出境遊客數量(佔總人口的比例)

1989年,日本出境遊客為966萬人,佔總人口比例7.85%;2016年,出境遊客人數為1.22億,佔總人口比例為8.56%。

「泡沫是一段漫長繁榮期的欣快症式終結。」基金經理、日本經濟史作家彼得•塔斯克(Peter Tasker)表示。「開始人們抱著一種合理的樂觀情緒,接著就演變成一種沒有上限的感覺……各類投資者都希望參與進來。人們變得為國家歡欣鼓舞。日本就是一整個泡沫——股市和房地產同時膨脹。這種欣快症不僅體現在經濟和金融方面,還體現在社會和政治方面。」

白川弘道聲稱,和日本的自信都來自克服了最初看起來令人灰心的威脅,日本克服的是上世紀80年代初油價不斷攀升的「石油危機」,克服的則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

白川弘道表示:「不過,兩者之間也存在不同。在日本,《廣場協議》(和強勢日元)令日本央行得以長期維持寬鬆政策。銀行面臨著壓力,它們承擔了巨大風險。在,自信則來自那種『我們從國外吸引了規模巨大的資金流,這種局面將永遠持續下去』的想法。」

儘管如此,政府對這種金融風險有充分認識,正如一位政府顧問所說,它「是可能導致沉船的一大因素」。

5. 經濟——專家的說法

日本『日本就是一整個泡沫——股市和房地產同時膨脹。這種欣快症不僅體現在經濟和金融方面,還體現在社會和政治方面』——彼得•塔斯克;『過去8年的增速已降低一半,債務卻增長一倍。這可不是好的相關』——關注的作家侯偉(Fraser Howie)

政府對人口發展勢頭也十分擔心。和日本類似,的人口發展勢頭可能抑制的存款和增長。隨著15歲至54歲之間的勞動年齡人口開始下滑,兩國都從人口紅利階段進入了人口負擔階段。對日本來說,這一轉變發生在1990年。在,轉變發生在2012年,標誌著「人口紅利」的終結。

舒爾茨表示:「人正在關注人口結構,因為如今他們認識到了日本當時並未認識到的問題,當時沒人認識到。從日本身上,我們了解到當人口結構發生變化時,增長會在多快時間內停止。」

在日本和,股市估值差不多都和其人口紅利同時見頂。高盛的馬場直彥表示,這也許意味著,「在泡沫見頂之前,股市在最後幾年有將紅利期的好時光過度外推的傾向」。

由於部分人認識到了日本泡沫膨脹和當前局面之間的高度相似性,人們的焦點已轉向是否正接近和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一樣的拐點。近日,穆迪(Moody's)將的主權信用評級降到了和日本同樣的A1級別,並提到這麼做的原因是規模龐大而又不斷增長的債務負擔。不過,該評級機構同時上調了對經濟的展望,並預計其增長潛力到2022年或放緩至5%,這樣的結果將遠遠好於日本所經歷的突然崩潰和多年經濟停滯。

6. 人均GDP

日本1989年,23472美元;2015年,8069美元(來源:世界銀行、日本國家旅遊局、旅遊局)

在日本地產和股市泡沫接近頂峰時,日本城市居住成本超出了普通「工薪族」的承受能力。到1989年,一套距東京市中心90分鐘通勤路程的75平米中檔公寓的價格,需花費白領平均薪資的8.5倍。30年後,正在其首都見證更具戲劇性的一幕。北京一套100平米公寓的平均價格是500萬元人民幣,是當地居民平均年收入的50倍以上。

分析師表示,兩國政府處理這一問題的方式,令這一對比尤其重要。1989年,三重野康(Yasushi Mieno)擔任日本央行行長,當時日經225平均指數(Nikkei 225 Stock Average)距離達到38915點的歷史最高點還有兩周。上任伊始的三重野康,對不斷攀升的房價和漫長的通勤時間大加譴責。如今,許多人認為,三重野康此舉觸發了隨後的市場崩盤。

在某種程度上,似乎謹記三重野康的經歷,措辭十分謹慎,使用「遏制」增長這樣的字眼,而不說壓縮泡沫。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