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竹徑」書法——是書法還是鬧劇?

黃劍武 來源:美術報網

摘要:這種「移花接木」式的語言轉換藉以一個事件完成,顯得生硬牽強和簡單粗淺,更沒有從根本上觸及到書法藝術本身,改變其實質本體,呈現書法真正的當代性轉換……在傳統書法中繼承發展實質是哲學和美學的堅持和發揮,也是書法不斷創新的基本前提,放棄或忽視核心技藝和價值,意味著將會改變或解構其基本藝術形態,遠離書法的本身。

近日,王冬齡教授在OCAT深圳館舉辦了「竹徑」書法展,在國內藝術界引起了不小的反響。這次展覽在表達材質、書寫內容、視覺空間、觀念轉換上大下功夫,以竹面和透明亞克力為書寫媒介,內容從《詩經》《離騷》到近代齊白石、黃賓虹的題畫詩,將185根竹書現成品裝置了整個展廳,相比歷次書法展而言,顯得尤為新鮮搶眼。尤其是在開幕式當天,七十多歲的高齡作者在現場進行竹書表演,令全國書法愛好者紛至沓來、熱鬧非凡,實為一場驚艷的不同尋常的「當代」書法表演展。

書法用什麼材質去表達是藝術家個人喜好和習慣問題,原本無可厚非,實屬正常。書法曾歷經龜甲獸皮、竹簡、絹、宣紙等材質書寫過程。可從現在看來,在竹子表面書寫卻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因為竹子的圓柱孤度表面極不容易書寫,再加上表面光滑粗糙不一,也不利於毛筆運筆和筆鋒的變化行走,氣韻難以貫通,難度遠大於宣紙,最關鍵是難以表達書法之審美。

可見,書法本體的深入表達和創造不是作者的原始創作動機和意圖。既便書寫內容是大量古今經典詩文,並沒有增加書法的審美內涵和藝術深度,以達到錦上添花的目的。相反,卻有小題大做、牽強造作之嫌。從這一點上說,作者創作意向顯然不是在此,而是借題發揮或另有發揮。

王冬齡在竹徑上書寫

「竹徑」書法

該次展覽展廳內的竹書現成作品被立體錯落豎立或擺放,試圖製造文人聖賢暢遊「竹林」的情景意味,而這種明顯帶有裝置意味的空間情景布置,在看多了當代藝術中的某些裝置藝術作品后,就顯得不那麼高明了。而這一裝置藝術形式皆源自於西方哲學和藝術觀念,在八十年代中期興起於,「八五思潮」后曾多有此類作品出現。

這種「移花接木」式的語言轉換藉以一個事件完成,顯得生硬牽強和簡單粗淺,更沒有從根本上觸及到書法藝術本身,改變其實質本體,呈現書法真正的當代性轉換。反而,流露出更多的是作者書法在中西觀念影響下的「尷尬性」和「盲從性」,這是導致展覽書法學術性缺失的根本癥結。

書法源遠流長,始終體現著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和哲學觀,書法史上的每一次變革和發展,無不和儒釋道文化發展流度有著莫大關係。在傳統書法中繼承發展實質是哲學和美學的堅持和發揮,也是書法不斷創新的基本前提,放棄或忽視核心技藝和價值,意味著將會改變或解構其基本藝術形態,遠離書法的本身。

現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剪紙、傳統版畫、傳統雕塑等造型藝術門類,此類問題頗為集中和突出,是導致當今傳統藝術的學術精神嚴重缺失和後續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應尤為引起警惕。故而,癔造會導致荒謬結果,「舊瓶裝新酒」或在表面變換花樣也註定將是一場鬧劇。然書法不會因為毛筆作為書寫功能的喪失,而喪失其當代性的可能,而是作為有廣泛基礎的傳統藝術門類,在當下蛻變和發展顯得尤為不易,需尊重其基本規律,慎而行之罷了。

王冬齡此次整合「書」「竹」「游」三個意象為方向的「竹徑」書法展,雖有大膽嘗試,但並沒有完成衝撞記憶和歷史,環境與場地,媒材與符號,圖像與裝置之間界限的藝術使命,而更可能會誤導眾多學書者對書法的解讀。觀看此次展覽后,除了熱鬧之餘,對當代書法的嘗試和發展,其實沒有太多實質性的意義。

(本文圖像源自《美術報》)

本文章來自美術報APP

美術報網址:http://www.zgmsbweb.com/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