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河南農田撂荒:小麥地里生野草

小麥拔節抽穗時節,「新華視點」記者在河南駐馬店、南陽、信陽等豫南3市9縣區採訪發現,部分地區兩熟田變成一熟田,原本應該油菜花開、小麥泛綠的田野,被片片「白地」取而代之。

幾年前,「新華視點」記者在信陽市的3縣12鄉鎮採訪就發現「白地」現象存在。如今,「白地」的範圍正越過淮河逐漸向北蔓延。那麼,「白地」形成的原因是什麼呢?

高空航拍昔日麥田變「白地」

這是航拍的河南省駐馬店市泌陽縣銅山鄉新陽高速旁的一些農田,目之所及,綠色的麥田只佔極少部分。(2017年3月22日攝)。

從泌陽縣銅山鄉境內的新陽高速服務區,到位於淮河源頭的桐柏縣,從以丘陵為主的羅山縣、光山縣,到地處平原農區的息縣,記者通過無人機航拍觀測。在無人機先後十幾次的起飛中,高空俯瞰,沒有耕種的土地非常顯眼,這種地被農民稱為「白地」。

這是航拍的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東卜鎮的一些農田和村莊,除了油菜花田,只有一些零星的小麥田點綴,其餘的都是「白地」(2017年3月23日攝)。

在羅山縣東卜鎮,透過升至200多米的無人機鏡頭可以看到,除了幾塊水塘,灰黃和淺綠成了畫面的主色調,深綠色的麥田和黃色的油菜花零星點綴其間,對比鮮明。當無人機下降到貼地飛行時,乾枯的稻茬輪番在鏡頭中顯現,十分刺眼。

記者走入田間,發現鏡頭中的淺綠色,其實是各種不知名的野草。附近村民介紹,當地傳統的耕作習慣為春夏種一季稻,秋冬種油菜、小麥或紫雲英草。不過,現在很多人一年只種一季稻,所以這個季節里原本油菜花開、小麥泛綠的田園風光,被片片「白地」所取代。

這是航拍的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月河鎮金橋村一處廢棄的藕塘,老闆因不掙錢跑路。土地流轉「爛尾」之後,沒人願意續租,村民也不想耕種,農田一直荒蕪(2017年3月22日攝)。

在桐柏縣月河鎮金橋村,航拍鏡頭捕捉到了一個方圓上百畝的藕塘,水面上殘荷一片。該縣農業局一位幹部告訴記者,相關地塊早在6年前就只種一季水稻了,4年前由一名本地老闆流轉后改種蓮藕。2016年底,因為不掙錢,老闆連還長在塘里的藕都沒來得及挖就跑路了。土地流轉爛尾之後,既沒人願意續租,村民也不想種,一直閑置到現在。

這是航拍的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五里店街道丰台村一些農田。一塊田地茅草瘋長,其他的被翻過的田也長滿了青草(2017年3月23日攝)。

由於無人耕種,野草繁茂,一些「白地」變成牛羊放牧場。在信陽市平橋區五里店街道辦事處,記者偶遇一位村民牽著三頭水牛從田頭走過。他身後的地里,目之所及是成片的野草,與遠處綠色地毯一樣的麥田遙相呼應。該街道辦丁家崗村一位周姓村民表示,無論從持續時間還是從跨度範圍上看,「白地」現象在當地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

長期關注河南糧食生產的鄭州一農業諮詢公司負責人李鑫介紹,根據跟蹤觀察,豫南的麥季撂荒正從早期的局限在312國道以南地區,逐漸越過淮河,由丘陵向平原蔓延。

多種因素疊加致麥季撂荒

一年兩熟變一熟,原本該種小麥的地里生出野草,原因何在?

當地一些農業部門幹部解釋稱,這是豫南地區農業生產特有的自主休耕現象。

這是航拍的河南省駐馬店市確山縣竹溝鎮西李樓村附近的一些農田,農田裡的淺綠色並非麥苗,而是野草(2017年3月22日攝)。

不過,事實並非如此簡單。在確山縣竹溝鎮西李樓村,村民張妮家門口的一片地長滿青草。張妮說,全家共有8畝地,兒子媳婦都在外地打工,已經連續5年麥季只種3畝作為家庭口糧。張妮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一畝地最高可產小麥800斤,一斤小麥賣9角錢,而種一畝小麥需要犁地錢50元,播種錢40元,麥種錢80元,化肥錢150元,收割錢50元。在風調雨順的好年景,不計人工成本,一畝地小麥的收益在300元左右。

小戶因為集約程度差、勞動力不足,種糧收益低導致種糧積極性低,而種糧大戶情況同樣堪憂,種糧大戶毀約棄耕現象顯現。潢川縣種糧大戶黃昌福自2009年開始流轉土地,多年來實行春夏季全部種水稻、秋冬季只種一兩百畝小麥的模式,去年更是全部棄種小麥,留下了800畝「白地」。

「現在勞動力緊缺,人工費漲到每天150元,投入越來越大。綜合算下來,單季水稻每畝還能掙300元,種麥的話基本不掙錢甚至賠錢。」黃昌福說,「如果是休耕,傳統上村民會在水稻收穫后再種一季紫雲英草,還田后可以培肥地力。現在這種情況,多數就是撂荒。」

這是航拍的河南省信陽市息縣八里岔鄉淮河岸邊的一些農田,大片平整的土地中,綠色的麥田只佔了一半左右(2017年3月23日攝)。

此外,在息縣八里岔鄉,通過100米高空的航拍畫面可見,大片平整的土地中,綠色麥田只佔一半左右。村民尹玉霞說,去年麥播時連陰雨排水不暢,有的沒來得及種,有的種了也沒出,周圍不少地成了「白地」。專家分析,近幾年自然災害發生頻率高,大風、豪雨、乾旱發生時,凸顯當前農業生產的脆弱性,農戶因降雨未能種上小麥,說明一些地方的農田基礎設施仍然薄弱。

撂荒危機中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機遇

鄭州糧食批發市場高級分析師申洪源介紹,數據顯示,目前,河南的高標準糧田已達5300多萬畝,成為全省糧食生產的「穩壓器」。2016年總產雖比上年略有下降,仍達歷史第二高,此前更是實現了十二連增。「白地」大多在豫南丘陵地帶,對全省糧食生產總體影響不大。

專家建議,要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就要穩定農民的種糧預期,從根本上增加農民的種糧收入。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政策,為農業結構性改革提供動力。

還有專家認為,農業支持政策要向規模經營主體傾斜,同時要注重讓農民分享成果。具體來說,一要實行目標價格改革,通過差價補貼保護生產者的利益;二要用好農業補貼,探索完善農產品直接補貼等保障農民收入的政策工具。

河南省委農辦綜合處處長孫金峰表示,作為傳統產糧大省,河南的農業生產正從單純追求數量向數量質量並重過渡,從過去的「吃飽飯」向「吃好飯」過渡。部分農民種的小麥品種不對路,一邊是優質小麥緊缺,一邊是農民賣糧難,這其實是小麥生產的結構性過剩。通過調結構生產出更多適銷對路、優質優價的農產品,既是未來農業發展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也蘊藏著「白地」問題的求解之道。與此同時,隨著土地流轉加速,要進一步完善集約經營的風險防範體系。

在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五里店街道丰台村,一位農戶從田地里放牛歸來,麥季撂荒的田地成了水牛的天然牧場(2017年3月23日攝)。

記者在淮河岸邊航拍時發現,偶有塑料棚點綴於大片「白地」間。村民介紹,棚里種的是土豆等作物,還有的正準備將冬小麥改成春花生,這也是根據市場需求開展結構調整的一種嘗試。

專家認為,當前農業發展已進入轉型關鍵期,這一方面給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諸多機遇,另一方面也存在著一些轉型誤區,需要高度警惕。尤其在耕地紅線、糧食安全等重大問題上,對已經出現的苗頭性問題應及時加以引導。

出品:趙承 陸小華 劉雅鳴

監製:霍小光 胡曉夢

策劃:劉江 李傑 吉哲鵬

文字:張興軍 馮大鵬

圖片:馮大鵬

視頻:尚崑崙 魏莘 陸歡

剪輯:尚崑崙

新媒體編輯:胡喆

新華社國內部 新華社音視頻部 新華社河南分社 聯合出品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