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獨家丨陳國權:智能內容生產平台的現狀、問題與趨勢

導 讀

從媒體競爭的角度看,應準確定位智能內容生產平台的使用價值,不能高估。

前,依託於大數據技術以及成熟的搜索技術而生成的智能內容生產平台成為很多傳統媒體內容生產的輔助工具。對於這類輔助工具,業界的普遍傾向是高估其價值,其實,它提供的只是素材、數據反饋等內容生產的輔助因素,最終起決定因素的仍然是活生生的人——新聞從業者。對於智能內容生產平台現狀及發展趨勢的正確認知,有助於改變那些偏頗的直覺,有助於準確定位技術在傳媒轉型中的角色,也有助於更好地使智能內容助力於媒體的轉型與競爭力的構建。

國內智能內容生產平台的現狀

目前,輔助新聞生產的智能內容生產平台的產品已經很多,產品功能較為成熟,競爭激烈,只不過新聞業界缺少對它們的深入認識和了解,缺乏自己的判斷與思考。

數據來源各有側重

智能內容生產平台一般是遵循著「找—編—發—析」這套完整的采編流程而設計的,對應「找」這個環節的平台功能是「搜索」,當然,不同的產品搜索的範圍不一樣。比如「清博指數」搜索的範圍是微信公眾號,首頁搜索支持微信公眾號、微信文章兩個維度,但與「微信指數」一樣,主要針對的是微信公眾號的運營操作者,搜索範圍主要局限於微信內。今日頭條媒體實驗室的數據搜索範圍則是今日頭條自身的數據積累。新浪的「微輿情」也是一種提供信息反饋的智能內容平台,它的數據信息採集來源側重於自身的新浪微博。相對而言,智慧星光的「編++」、榮之聯的「iNEW」「海納」「凡聞」的數據來源則是全網數據。

數據來源的不同表達出的是業務重心的不同,或者說,立足於自身數據資源的業務重心的不同,平台的競爭力也體現在這個方面。不是全網信息的信息源就會受限,傳播分析的精準度就會受限。

傳播效果分析是重點業務

對於大多數智能內容生產平台而言,傳播效果的分析、評估與排行是重點業務。雖然一些平台現在已經拓展出了智能采編系統,但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這些產品就是做傳播效果的評估、排行的。比如「清博指數」,「兩微一端」新媒體大數據平台是清博指數的發展重心,其WCI(微信傳播指數)、BCI(微博傳播指數)、ACI(APP傳播指數)現在已有較強的行業認知度。

「西瓜數據」則純粹就是以提供傳播力數據為主要業務的平台,收錄並監測超過300萬個公眾號,每日更新500萬篇微信文章及數據,目的非常明確,就是為公眾號廣告投放以及公眾號影響力排行提供數據服務。

目前「清博指數」在提供傳播力排行之外,也有智能內容生產的功能,主要分為公眾號矩陣管理、素材管理、在線編輯、數據分析,用戶能通過這些產品了解微信文章的各項運營數據。

微信平台本身的智能工具「微信指數」的功能目前主要側重於數據報告,它整合了微信上的搜索和瀏覽行為數據,基於對這些海量數據的分析,形成「關鍵詞」動態指數變化情況,用戶能夠看到某個詞語在個時間段內的熱度趨勢和指數動態;可以提供社會輿情監測,了解微信用戶當前最關注的問題。

其實對於大部分的內容技術平台而言,智能內容生產僅僅是其中的一個功能,對於內容的搜索與效果評估基本上是標配。比如,彩雲之端公司的「悅媒」,是一個為傳統媒體提供直播、短視頻技術的平台,智能內容生產雖然不是其主體業務,但智能內容生產的輔助工具功能也已經非常完善、成熟。在中央及各地的「中央廚房」頁面中,如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的「中央廚房」、天津北方網「津雲」「中央廚房」,都能看到智能內容生產功能的明確呈現。

致力於傳統媒體智能采編的平台較少

從智能內容生產平台的服務側重來看,大多數智能內容平台還都是為微信、微博或新聞客戶端等新媒體平台提供服務的,比如今日頭條媒體實驗室主要為今日頭條用戶服務,「西瓜數據」主要為廣告主服務,「新榜」主要為微信公眾號服務,「海納」側重於為大中型門戶網站提供智能內容服務,「凡聞」更適合於新聞網站的采編特質,榮之聯公司的「iNEWS」與智慧星光公司的「編++」主要面向傳統媒體的數字化轉型。

「iNEWS」產品的主要功能包括:監控全網新聞和社交動態,推薦新聞線索;匯聚展現主流新聞媒體網站、微信、微博、新聞頭條及要聞;展示主流網站、微信、微博的分類熱點排行,解讀熱點評論數據;還能將社會熱點事件生成專題,分析事件核心、脈絡和媒體報道情況;按時間段自動分析全網實時新聞,發現全網潛在的新聞熱點等。

「編++」是一款智能大數據媒體內容創作輔助工具,提供全網數據採集、文本解析、智能組稿是其一大特色。其提供的智能組稿功能可根據選定的多篇稿件自動生成要聞摘要,以及自動生成新聞事件傳播報告。在滿足媒體人「找—編—發—析」工作流程需求的同時,降低編輯成本、提高內容創作者的創作效率及質量,還可一鍵推送內容到微信、微博、頭條號等多個平台的賬號。「編++」的傳播效果測評很有價值,通過多個維度的信息對媒體的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公信力進行全面分析,讓人清晰了解傳播效果,也就避免了一些產品只注重傳播力,而忽視引導力與影響力等的缺陷,從這一點上看,「編++」更適合於傳統主流媒體的智能內容生產。

國內智能內容生產平台的問題及發展趨勢

所有的新生事物都是伴隨著爭議而繁榮發展,正如今日頭條的演算法智能推送技術引發人們對於「信息繭房」的憂慮和「新聞搬運工」的道德譴責。智能內容生產平台也引發了人們對於傳統媒體新聞生產走向的擔憂。簡言之就是:新聞生產不能簡化為純粹的數字運算。

效果反饋:完全依賴用戶反饋指導的新聞生產引導力何在?

絕大部分智能內容生產平台上的傳播效果反饋、對於新聞熱點的預測等,都完全依賴既有的用戶使用行為。但這種群體性無意識的自主選擇大部分時候是非理性的,比如人們對於「星腥性」新聞的高度關注與選擇,以此作為商業性市場化媒體的新聞選擇與採制依據尚且有一定合理性;但如果以此作為主流媒體新聞采編的參考,則是一種嚴重的誤導。因此,簡單地將內容的受歡迎程度與新聞價值高低畫等號是不合適的。

要對用戶數據反饋的作用、功能保持清醒的認識。不能過度依賴數據,否則會影響新聞工作者的價值判斷。一旦數據成為評估報道質量的主要標準,頁面訪問量變成了記者、編輯關注、追求的目標,一味地迎合受眾需求,那麼最終只能帶來新聞質量的下降。對於主流媒體而言,除了傳播力指標之外,更應該考慮的是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而絕大部分的智能內容生產平台則只有傳播力的指標,這些平台生成各種排行榜的依據也只有閱讀量、點贊量、轉發率等傳播力指標,缺乏其他「三力」。目前來看,只有「編++」智能內容生產平台在其功能中引入了「四力」效果評估體系,通過多個維度的信息對媒體報道的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公信力進行分析,幫助人們了解傳播效果。這對於傳統主流媒體融合的效果評估較有價值,也應該成為智能內容生產平台今後的發展要求與趨勢。

線索尋找:運用數據分析獲得線索的同質化困境

尋找線索與新聞選題是智能內容生產平台的重要功能,其原理是將已經被媒體報道的新聞作為分析對象,利用計算機工具對用戶數據和閱讀行為進行收集,重新對新聞報道中用戶的關注點進行統計並加以整合分析,從而再生產一個「基於新聞報道之上的報道」。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智能內容生產平台被廣泛地大規模使用,不同的媒體有可能據此獲得同樣的素材,採制出相似的新聞,就會導致進一步的同質化,這種同質化將嚴重消解媒體的競爭力。

另外,智能內容生產平台的所有數據都來自於網路信息的搜集,如果所有的媒體都成為「新聞的搬運工」,那麼所要「搬運」的東西呢?新聞的源頭呢?如果所有的媒體都抄來抄去的,最後大家抄誰的呢?未來最有競爭力的新聞生產,仍然是需要人工採訪、寫作、報道的,仍然是需要原創的。在這一波技術決定論的浪潮中,專業媒體不能迷失了方向。

對單個媒體而言,每個媒體都有獨特的定位與影響範圍,機器測算出來的結果並不是對每個媒體都適用的。首先,智能內容生產平台的發展必須考慮的就是媒體的定位和商業模式,據此來確定所要重點測量分析的指標。如人民日報新媒體的用戶多為黨政讀者,商業模式也比較特殊,其用戶戰略的主要目標是增強報道的閱讀量和影響力,這就決定了它在開展受眾數據分析時雖然也很重視用戶的「量」,但更加偏重於用戶的「質」。智能內容生產平台要推動測量指標的進一步細化和深入,為不同類型的報道制定不同的數據衡量維度,明確界定並準確測量類似「參與度」「忠誠度」「影響力」等包含更複雜向度的指標。而對於一些商業指向比較明確的新媒體,其對於傳播力的考量明顯就是最重要的,其他可忽略不計。其次,要使分析結果既有助於在短期內提升報道的傳播效率,還能輔助新聞機構進行長期的戰略決策。再次,分析工具還須因應媒體環境的變化而升級更新。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這些工具也在緊跟受眾媒介消費習慣變遷的步伐,即從PC端遷移到移動端,力求開發出新的指標和分析方法,以更好地整合跨界面、跨設備、跨傳播環境的受眾信息。

新聞採制:缺乏個性與專業化導致競爭力弱化

從媒體競爭的角度看,應準確定位智能內容生產平台的使用價值,不能高估。面對新興媒體的及時、海量優勢,傳統媒體更應強調報道的專業性與個性等特點與優勢,而不是強調機器大規模生產的流水化作業。智能內容生產平台雖然不是純粹的機器人寫稿,但也面臨缺乏個性與專業性的特點,傳統媒體如果以此作為轉型發展的法寶,那簡直就是東施效顰。越是充斥著機器新聞的競爭,就越發凸顯個性化、專業化內容生產的價值與競爭力。因此,智能內容生產平台今後不會朝著越來越先進、越來越智能的方向發展,它提供的只是輔助性的采編工具功能,以便讓新聞工作者工作得更輕鬆,效率更高。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