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2017暑期實踐活動進行中(十三)

古道山寺林中顯,喧囂塵外靜自來

中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韓北暑期實踐團第七天第9

201779日,韓北望小隊前往圪道村。聽聞圪道村是個自然村,我們心中不免對於有了緊張,怕是與之前所見之村大有不同。

上午,我們前往圪道村,山路崎嶇難行,即便乘車也是一路顛簸。圪道村在我們之前去的北上合村後面約莫四五里地。到村子里后,村長給熱情的介紹了村子的歷史,從窯上溝到圪道村的故事。六七十年的變遷,我們依稀能夠看到農業合作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村中仍留有當年因農業而中央嘉獎的獎狀。雖然獎狀已經斑駁,但我們仍能看到過往的光榮。

村長開車帶我們去離相寺,我們本以為離相寺只是在村子里而已,沒成想村子開車開出五里地,又是一段崎嶇山路,我們的也逐漸緊張起來。看到寺院,我們發現原來此地競如桃源。離相寺被群山環繞,四周山脈如綠龍含珠,離相寺在山中顯得熠熠生輝。

在寺前我們遇見有幸遇得一位師兄,他帶著我們講述寺院歷史。離相寺又名離國寺,建於距今兩千多年。相傳,洛陽白馬寺建后,離相寺便建了起來,東晉名僧法顯曾在此處講經傳法。寺中浮屠供奉三千諸佛,在這山中也顯得靜幽先知。倒是編了句順口溜:山中有古寺,寺中有真人。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下午,村長帶我們去了史存老人家中。老爺爺給我們講述了村子的過往。在抗日戰爭時期,窯上溝是八路軍的補給處,總部在王家峪,後勤保障就在此依據。羅榮桓元帥當年也在此居住過,他的住處邊上,便是當年的晉南銀行。在講八路軍歷史的時候,老爺爺又給我們講了村子里的一個趣聞:以前村子里有個年輕人不學無術,一年過節家裡人問他怎麼過年,他一夜之間從徐州帶了好多吃的,他家裡人以為他是偷來的,他一氣之下便從家裡跑了出來。

山中古寺彷彿遊離於世俗之外,師兄也不過出世二月。聽師兄口音似不是本地人倒像是異鄉人,是何種緣由讓師兄隱居於此?我們不得而知。唯知的,便是我們是否能從繁華的喧囂中找到平靜嗎?來此也有一個禮拜了,我們也在此處覓得了心安的樂土。

文字作者:萬志彬

攝影作者:萬志彬

百佛入剪紙展神技 葫蘆顯畫工嘆匠心

武鄉鄉村文化調研故縣鄉實踐隊

2017年7月9日武鄉鄉村文化調研實踐隊故縣鄉小隊一行抵達了第八天第七站——五村。為了了解故縣鄉的民間工藝,我們走進五村進行探訪。

下午三點,頂著火辣辣的太陽我們出發了。聽說我們在調研民間文化,村長有些不知所措,作為一個移民新村,五村缺少的就是古建築、大家族等最具代表性的民間文化。正當我們以為會失望而歸的時候,我注意到村長的眼睛一亮,顯然,他想到了什麼適合的,隨後村長信心滿滿的帶我們走進了新村,新種的樹木,新修的道路,新蓋的房屋……什麼都是新的,心裡也襲來了新的失望,――村長是誑我們的吧!

只見村長推開的一扇院門,跟著進去,立見涼爽。小院不大,裡面卻種了蔬菜瓜果,花花草草,院子顯得滿噹噹的,卻絲毫不見雜亂。屋的主人這才走了出來,還在忙著穿襯衫,五六十歲的樣子,戴副眼鏡,胖胖的,有些斯文,又因穿著的隨意顯得有些頹唐,聽村長介紹了我們的來意,把我們領進了屋子。進屋的那刻我的視線就被鎖定了,西北角的根雕、東北角的木雕,還有掛在牆上的字畫,心中暗嘆:這個老頭有點強!

後來才發現,有點強完全不夠用呀!因為屋子還在修整,我們轉去了另一個房間,這時,才發現原來剛才只是廬山一角,猶抱琵琶半遮面呀!隨後,他向我們顯示了他的剪紙作品――百佛圖,都說外行看熱鬧,我們作為看熱鬧的卻也能看出不凡,長達七米,佛祖百位,或憑或立,或喜或嗔,一舉一動之間見神技!

廂房,組長又有了新的發現。書架上擺了各式作品這且不論,單說頂上的五隻葫蘆,一個個塗上了不同的底色,上面繪著不同題材的內容,佛道俱全,栩栩如生,正當我們驚嘆不已時,又一記重鎚砸了下來,這些不是最好的,最好的已被拿去文化節展覽!五體投地大概是我們內心最為真實的寫照了吧?

臨走前,組長和大師長談不已,路上一直感概大師的高超技藝和高尚人品!哦!忘說了大師姓段名洞庭。「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神仙不可接,其大師耶?其非大師也!

先富幫后富,舊貌換新顏

武鄉暑期實踐團第九組第五站第八天

雁過街村,相傳當年老村長建村時,一行大雁飛過,因此得名雁過街。

雁過街村位於墨鐙鄉東部,是一個比較偏僻的山村,全村耕地面積410畝,人口150人,現村民大多已經外出打工,只剩下不到百人的新建村落顯得冷冷清清,是我鄉最貧困村莊之一。

我們一行人去了雁過街舊村,在去舊村落的路上,大家發現舊村交通不便,村落房屋散落各處,偶有幾處磚瓦房,但多以土坯房為主,可見當時村落發展並不富裕,村民之間也因為每家建址分居兩個山頭因而溝通不便,與現村相比具有很多劣處。

09年開始,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雁過街村實行整村搬遷。在服務方面,新建衛生所和健身廣場,讓老百姓真正能享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在經濟方面,種植油葵,經濟林,並且進行荒山造林;在牧養業方面,養羊800頭,從而帶動整村經濟效益,大大提高了農民收入。這一系列作為受到老百姓的歡迎,幹群關係進一步密切,全村保持了和諧、穩定、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並於2010年,雁過街村被評為鄉紅旗村。

在雁過街村的發展過程中,新村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先富幫后富」這句話則是很好的詮釋。在新建村落通往舊村的路上,我們路過了「新村幫扶雁過街示範基地」,示範基地大約百平米的範圍內養了很多雞,新村通過幫扶養殖業的發展帶動了雁過街的經濟發展。

先富帶后富,現實意義也不過如此,我們不需誇大這個村的思想與作為,我們看到的就是互幫互助,共同進步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發展中,希望越來越多的村落可以秉持著「達則兼濟天下」的情懷,帶領著大家一同走向富裕的道路!

走進歷史文化名村,品讀先輩百味人生

武鄉實踐隊武鄉暑期實踐團第十五組第七站第八天

2017年7月9日,我校武鄉暑期實踐團第十五組五名成員在石盤鄉文化站孫站長的帶領下,以探訪古村文化為主題展開了當天的調研實踐工作。

早上八點,實踐隊五名成員在孫站長的帶領下,抵達了今天的目的地——胡庄村。在村幹部的陪同下,實踐隊員參觀了當地已有幾百年歷史的古廟遺址,並得知古廟東西方向有兩座相互呼應的大殿,內有壁畫;正殿是關公廟,側殿為佛殿;與關公廟相對的是一個戲台。令人遺憾的是,廟內佛像曾在抗日戰爭時期被毀。在院落中有兩棵約三百年的古樹。它們彷彿在向實踐隊員訴說著古廟悠久的歷史。每年農曆七月二十八會舉辦廟會,廟會的主要形式有祁縣秧歌、晉中秧歌、太谷秧歌等。村幹部表示將在近期對古廟進行翻修。

隨後,實踐隊員採訪了抗戰時期的民兵連連長張爺爺,在交談中了解到胡庄原名秋庄,據傳說,曾有仙人將「秋庄」更名為「胡庄」。實踐隊員還了解到,在抗戰期間,村裡組織有民兵隊和游擊隊,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四名成員曾為革命事業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當日下午,當地村民向實踐隊員展示了具有上百年歷史的馮氏和韓氏族譜,保留基本完好,實踐隊員感受到了濃濃的歷史氣息。

通過這一天的走訪調查,實踐隊員了解到胡庄村特有的傳統文化,體會到了我們現在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讓我們更加珍惜當下,並更加激勵我們不斷向前!

文字:靳雯、榮祿祿

攝影:賈振宙

洪煙疏雨間斜陽,屢向南亭極目望

中北大學武鄉第二組豐州鎮社會實踐團第七天

為響應山西省省政府精準扶貧政策,大力發展鄉村文化旅遊,武鄉縣重點考察縣內所轄四十餘村落後,制定了精準扶貧政策,以加快武鄉縣脫貧攻堅進程,實現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升級。其中,豐州鎮南亭村就是武鄉縣精準扶貧的重要發展村落。

7月9日上午,武鄉縣暑期社會實踐隊第二組成員深入豐州鎮南亭村展開深入調研。通過與南亭村村支書的交談,我們了解到,南亭村佔地面積2400餘畝,村內共有200餘戶,共計600餘口人。南亭村和豐州鎮其他大多數村落乃至武鄉縣其他村落一樣,村內人口老齡化嚴重,主要青年勞動力大多以外出務工。隨後,我們在村支書的帶領下,繼續深入了解南亭村。南亭村村內四處綠樹環抱,自然環境優美。

村內建築物以新式樓房為主,村支書也介紹到,南亭村是一個新農村建設較早的村落,村內大多數舊式窯洞都已被拆除,村內零星可見的是部分已經坍塌的窯洞或者保存較完好的窯洞。可見,在南亭村,新農村力度較大,除村內建築幾乎已翻新一遍以外,還有一些民間手藝和民間風俗都已經流失。

但是,還保存至今的是村內的關帝廟。關帝廟內供奉的是關公老爺,附近村民會在關帝廟的祭祀日每年農曆七月十五那一天,聚集在廟內,燒香、叩拜、為家人祈求平安幸福。除此之外,從附近村落四處聚集在一起的村民們,在祭祀日那一天在當天中午一起吃一頓飯,以示慶祝。除此之外,村內幾乎沒有其他的民間風俗,村內「新」化、「現代」化程度較快,和新時代有較為密切的聯繫。

通過一上午的學習與了解,我們發現南亭村在自然環境上有較為優越的條件,村民可致力於發展生態旅遊等,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升級。村內也可以利用南亭村距離城區近的優點,發展城區郊區農業,因地制宜的做好城區經濟的發展,以率先實現脫貧攻堅!

文字編輯:毛艷鳳

攝影:胡詩雅 李婷婷

走訪嶺南義門 重溫紅色文化

中北大學武鄉社會實踐團第十二組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分隊石北鄉小組第八天

2017年7月9日,中北大學武鄉社會實踐團第十二組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分隊石北鄉小組,來到了嶺南村和義門村。今天我們實踐的目的主要是參觀八路軍總司令部駐地舊址,重溫義門村的紅色文化。

上午,我們先是來到了嶺南村,據村委書記說因村子在「北嶺上」的南邊因而得名。我們了解到由於村中的年輕人大部分外出打工,現在留在村中的多為老人,加上主要是以種植玉米為生,沒有其他的產業,所以村裡的經濟發展較為落後,目前還是很貧困的一個狀況。村中沒有比較特殊的文化習俗,也沒有保留下一些較有價值的實物資料。村中稍微有些文化氣息的就是一座二十平米左右大小的觀世音聖廟,現在的廟是村委會和一些信佛的民眾共同籌資重建的。每年農曆六月十九,在村委會門口會有廟會活動,主要由村委會組織。廟會這天,會請說唱團來表演,儀式就是簡單的燒香放炮和磕頭跪拜,一般多是求子求雨和保平安。聽村委主任說村中有一位97歲的抗戰時期的老八路軍,但今天趕得不巧,我們前去拜訪的時候老人並不在家中,這讓我們有點遺憾。

接著,我們又來到了嶺南村西面的義門村,來之前我們就聽說了義門村的紅色文化。我們在村支書的介紹下了解到當年朱德、彭德懷和左權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此駐紮過根據地。後來,我們又在他的帶領下來到了當年八路軍總司令部的駐地舊址。我們在外面看來,這幾間房子都保留得十分完整,現在依舊有人居住。我們走進去細緻察看了朱德和彭德懷曾經住過的屋子,朱德白天是住在一間較小的窯洞之中,晚上的居住地一般會轉移。彭德懷住在一間四合院中,當時有貼身的警衛員站崗守哨。房間的牆壁上當時都貼滿了地圖,屋子裡原來有一張八仙桌,專供議事時用。房子主人的兒子為我們講述了當年的一些革命故事,他是一位老師,比較愛講究,把屋子裡外整修得乾淨利落,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舊址。義門村的紅色文化在石北鄉中比較有名,有「東有磚北,西有義門」的說法。我們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了解義門的革命文化,也由衷地祝願義門村以後可以發展得更好!

今天的調研,讓我們在進一步熟悉了歷史的基礎上又增強了我們的愛國熱情。我們沿著老一輩革命者的足跡再一次感受到了他們當年為革命而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我覺得這就是實踐活動的真正意義所在:在深入調查的前提下,真正用心去體會和感悟以增強自身綜合素質和能力。接下來的幾天,我們隊依舊會繼續努力,不斷探索,致知於行!

文字作者 程濤

攝影作者 劉思朗 章怡青 趙婧 李欣

一次行政監察工作的開展,一場紅色傳統文化的盛宴

中北大學武鄉社會實踐團第十三組洪水鎮站第七天



7月8日早上7:30,我武鄉洪水鎮實踐小隊在黨委書記和鄉鎮鎮長安排下,在洪水鎮鄉政府開展了實踐活動。我們的主要工作是用兩天時間完成7月7日晚紀檢書記李威同志分配給我們的任務:錄入洪水鎮53個行政村、4個支部的黨員信息。這不是我們在政府工作人員的指導下第一次參與行政工作,所以,很多工作得心應手,和之前相比,效率有很大的提高。但由於總人數的龐大,一個上午的時間我們13個人合起來也只能完成一小部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各有分工、共同協作,為完成領導交給我們的任務一起努力,爭取做到更好。

下午1:50,在政府領導的帶領下,我們開啟了去武鄉的征程。此行的目的是觀看八路軍文化旅遊節表演----喜迎十九大、革命歌曲大合唱,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領略八路軍集體力量的震撼。由於表演在晚上8:00才開始,下午4:00,我們小分隊先去參觀了武鄉文化園和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實地感受武鄉紅色文化的魅力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收集展示了大批歷史珍貴資料和革命文物,記載了當年八路軍及太行人民的光輝業績,展示了太行抗日原貌,再現了朱德、彭德懷、左權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光輝形象。通過一下午的學習和參觀,我們真正體會到了當年抗戰的艱辛與悲壯,也更加明白我們今天的和平生活是多麼的來之不易。在這裡,我們真的能夠親身感受到八路軍和太行兒女們為抗戰而犧牲的大無畏精神,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值得我們中華兒女終身學習的文化精髓。

前世不忘後事之師,無論如何,我們都不應該忘記歷史。我們應該學習和發揚這種革命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

文字:魏玉榮

圖片:金曄銘 武禕

走進分水嶺,我們在路上

中北大學武鄉社會實踐隊人文學院分隊分水嶺鄉小組第八天

一水回還渡,山多路易窮。

危岩頂上壓,斷岸足邊空。

高鳥飛難渡,腳踏車撤不通。

可憐宋君相,坐失其關雄。

此詩就是分水嶺鄉南關村地理特徵的真實寫照。七月九號,農曆的六月十五,在分水嶺鄉的第八天,看著月亮從彎到圓,南關村,已經是我們的第六站了。

南關村,起源於商周時期,這裡曾是皋狼國的都城,是進入中原的咽喉之地,被稱為「暨南之居住戶,潞澤之咽喉」。因為這裡曾是交通要道,重要關口,所以被稱為南關。全村有三百多戶,七百多人,在分水嶺鄉算是大的村子了。但是和別的村子不同的是,南關村的土地條件比較好,村子以種植業為主,輔之養殖業。這個距今三千多年歷史的村子,到底有著什麼故事呢?

南關作為古老的關隘和商道,村裡的老人告訴我們這個地方在古代自成一縣,十分繁華,僅較大的廟宇就有十二座,可惜的是在上世紀的三四十年代遭到了日軍的大肆破壞,只剩下三座小廟留存到現在。在老支書和唐爺爺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這僅存的三座小廟:三官廟,龍王廟和菩薩廟。



三官廟,位於村子的北邊,唐爺爺告訴我們這是整個村子的北大門,又名曰「北天門」,廟裡供奉著日月星三官,每年的正月十五村裡邊的人都會前來祭拜,熱鬧非凡。聽唐爺爺說,村民們想要求子要提綠燈,求女則須提紅燈,也可以在這裡求婚姻,往往有求必應,很是靈驗。而菩薩廟則與三官廟遙之對應,在村的最南邊,又被稱之為「南天門」,下有四大天王,上有菩薩三尊,雖然菩薩石像早已被毀,但牆上所掛的畫像卻惟妙惟肖。聽唐爺爺介紹說當年上黨戰役和百團大戰的物資以及軍隊都從三官廟和菩薩廟之間的路經過。而龍王廟則較位於村子的中心,與村中的戲台相對。以前村裡每年有兩個較大廟會,分別是農曆三月初三和農曆六月二十四。現在只剩下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屆時全村的人都會在龍王廟前舉行廟會,村裡人積极參加傳統的戲曲表演,以求風調雨順,希望莊稼能有好的收成。

南關村還是晉劇文化傳承村,聽唐爺爺說已經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武鄉縣這邊晉劇文化最繁榮的村子。這裡的晉劇文化經歷了四個不同的階段,從而形成了現在的文化特色。第一個階段是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第二個階段則是解放后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村裡的晉劇文化發展迅速,是最為鼎盛的時期;第三個階段則是文化大革命時候,這裡的晉劇形式都變成了樣板戲,有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經典劇目;而第四個階段則是從改革開放后直至現在,晉劇文化融入了大眾生活。

下午村支書給我們觀看了縣文化局拍攝的《俺們這個文化村》紀錄片,上面介紹了南關村裡的晉劇文化,是一位郭姓師傅來到這邊傳授戲曲的,同時也展示了幾段晉劇名段:《打金枝》、《汲水》等。村裡的婦女主任平時就組織大家練習晉劇,在村裡的廟會和佳節,都會有秧歌和晉劇表演。

晉劇文化不僅能強身健體,而且還能融洽鄰里關係,減少賭博和打麻將的惡習,也為晉劇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肥沃土壤。這些年來,晉劇也和其他文化一樣,陷入了繼承的泥沼,傳統文化普遍的「後繼無人」,也是一種深深的遺憾。

在南關村口處矗立著一個亭子,在側面用石子堆砌著「紅色記憶」四個大字,斜立在道路旁邊。靠近亭子時,便能夠在上面看到「南關英烈紀念亭」的字樣,這裡據說是紀念十八位抗日英烈,他們都是在抗日戰爭時期被殺害的情報站人員,其中最小的只有二十歲,在最好的年紀里將滿腔熱血灑在了這片土地上,更讓我們懂得了和平的來之不易。

在前往菩薩廟的路上,我們見到了老槐樹下面的橋墩,聽唐爺爺說這裡原來是一座偌大的寺廟,叫做南寺,不過後來日本人進來將這裡毀掉做成了鐵路,只剩下這棵老槐樹立在這裡。

從早上八點左右出發,到下午五點左右,我們一直在南關度過。在這裡,我們遇到了熱情的老支書,耐心的唐爺爺,活潑的婦女主任等。從他們口中,我們了解到了南關的大概信息。南關,帶給我們的是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整個村子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舊時武鄉縣以該村為中心逐漸擴散。該地在抗日戰爭時期為日佔地,因此很多廟宇受到日本軍的破壞,現在留下來的廟宇已經不多,但相對於分水嶺鄉其他村來說,該村的廟宇還算完整。重要的是,南關村還是「晉劇文化傳承村」,這裡的人們十分熱愛晉劇,聽說每個人都會哼哼幾句晉劇。晉劇,作為山西的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山西文化的傳播和弘揚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聽當地人說,現在愛晉劇的人已經不多了,很多年輕人已經不願意學習晉劇了。我們真切希望晉劇文化能夠傳承下去,不要讓這寶貴的文化財富失傳。

明日,我們將前往司庄村,尋找獨屬於它的文化記憶,盡請期待。

文字/申瑞鑫 鄭治昱 武媛媛

圖片/王光敏 王盼

聽人大會 訪鄭峪村

中北大學武鄉鄉村文化調研實踐隊(上司鄉)第八天

7月9日,是我們一行人來到上司鄉的第八天。激情過後,我們仍舊懷著好奇與期待上路。今天,我們有幸旁聽了鄉人民代表大會,並跟著村支書來到鄭峪村,探訪了上百年前的趙氏民宅和老爺廟。

今天是上司鄉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全鄉上下人大代表齊聚一堂,在鄉政府二層的活動室展開一天的會議與討論。上午,我們隊內部分人員著隊服作為工作人員旁聽了這一重大會議,更加充分地了解了基層幹部的工作情況,也向鄉內各代表展現了我大中北的風采。

午休過後,我們上司鄉實踐隊又緊鑼密鼓地隨村支書來到位於上司鄉北部的鄭峪村。來到鄭峪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個烈士紀念碑,據介紹,早些時候的紀念碑已破損,近幾年才按照原先的碑文,建立了一個新的紀念碑。石碑更替,不變的是這些抗日烈士們英勇愛國的精神!

繼續往前走,現代磚房後面掩藏著一處老舊的二層房屋,這就是趙氏民宅。據村支書介紹,這處民宅距今已有一百五六十年,是當時上司鄉四大財主之一趙氏的房屋。經歷了文化大革命打地主的時期,家中老人去世,子孫們也離開了這裡。因此,現在居住在這處民宅前的人家並不是趙氏的後代。在二層的牆上,我們清晰地看到「人民公社」幾個大字,這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時,鄉政府曾在這裡辦公的痕迹。雖然這處建築目前已殘破,但整體保存尚算完整,房樑上的雕花色彩依然可以辨識。與它相距幾十米的地方有個戲台,與趙氏民宅屬於同一時期,現今只東西房經過後期重新修葺。

沿著小路繼續往上走,這裡坐落著一座老爺廟,據碑文記載,是清朝乾隆皇帝時期所建。那個時候的老爺廟,遠比現在的規模大的多,樂樓兩間,並廟三間。可惜,碑文是舊,石階是舊,底座是舊,但年代久遠,大都經過翻修,當時的盛況我們不得而知。據村支書介紹,三四十年前,這裡曾經過改造當作學校使用。值得一提的是,現在置於廟台兩側牆壁內的兩塊石碑,是當年翻修時,在原本的牆體內發現的,碑文明晰。看著這些,彷彿時空變換,回到以前。

今天的行程以下雨而結束。回到住所,感慨萬千,多少陳事舊物,我們只能靠一代又一代人的描述來想象,關於抗日烈士的故事,關於以前人們的生活,關於以前的建築……直到現在,我們該反思的是保護文物與文化傳承的意識了吧!

文/王夢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好的工具,做事情才能事半功倍。農業的歷史是從農具作用於農事活動開始的,它不僅縮短了農民的勞作時間,而且提高了勞作效率,是農業文化的重要組成之一。據了解,姚家莊村不僅是著名的瓜果之鄉,更是有名的產農具村,村支書自豪得說道,武鄉、襄垣、沁縣、左權的農民都在姚家莊村買農具和牲口用具。7月9號,中北大學武鄉社會實踐團(監漳鎮)調研分隊在監漳鎮文化站輔導員郝登峰及姚家莊村支部書記張國文的帶領下來到了苗興民老人的家裡,老人的講解帶我們走入了改革開放前的農耕時代,彰顯了濃厚的農業文化氣息。

苗爺爺的古院已有百餘年的歷史,木頭上的花紋也依舊清晰生動。在大家的幫忙下,苗爺爺從屋子裡拿出了一件件現已不多見的生產生活類用具。苗爺爺指著一個簍子說,以前交通不是很便利,古人就用牲口上放著駝鞍,把這裡的特產帶到王家大院、喬家大院去賣,再把那裡特有的帶回來銷售。據苗爺爺介紹,這個簍子外面用荊條編製,內部用漿糊糊七層紙,木質蓋子,可以裝60斤左右,一般用來裝酒、香油、蜂蜜等,它不怕灑,不怕漏,夏不擔心食物變質,冬不擔心食物凍住。



接著,爺爺向我們展示了一系列的牲口用具,每一件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爺爺拿著兩串馬鈴鐺,幸福洋溢得說道,鈴聲傳的越遠說明這一串鈴鐺越好,爺爺指著一串說它可以響五里地遠,而另一串卻只能響一里地。馬鈴之間的聲音都是不一樣的,熟悉它們的人們,大老遠聽聲音就能知道是不是自己家的馬,就能給歸來的家人做上熱騰騰的飯菜。



爺爺給我們悉數講解了一些牲口用具,比如馬鞍、馬圍脖、草篩、閘刀等。爺爺說這些用具,從他的太爺爺開始就一直在用,改革開放以後,家家戶戶基本都用上了現代化機器,即使有人向爺爺收購這些古用具,爺爺也還是毫不動搖。望著爺爺把一件件用具放回屋子的背影,眼睛不禁有些濕潤,彷彿他放回的是一個刀耕火種的農耕時代。



文/梁晶晶 薛智華

圖/張偉 萬震 孫世遠

八路軍文化園一日游

——記八路軍文化旅遊節學習

2017年7月7日,正值「七七事變」80周年之際,第七屆八路軍文化旅遊節在武鄉縣八路軍文化園啟動,我們小隊全體隊員來到文化園進行紅色文化學習教育。

我們參觀了八路軍文化園,在園區內有各鄉鎮的文化展覽,其中故城鎮最有代表性,有剪紙展出,葫蘆雕刻展出,布老虎展出。我們對各位老手藝人進行了詳細採訪:

剪紙藝人郝忠泉,家住故城鎮常家莊,因為愛好堅持剪紙50多年,家裡父親與兄弟姐妹都對剪紙情有獨鍾。因剪紙技藝高超聞名於故城鎮乃至全縣。

工藝葫蘆藝人程躍宏,40歲 ,家住東寨底村,葫蘆的種植,加工雕刻都由自己一人完成。葫蘆雕刻精美,上面人物憨態可掬,栩栩如生。

堆錦藝人程晉文,67歲,家住北良村,堆錦是用彩布粘貼而成,耗時較長,老人還是樂在其中,人物十分精美。

最後我們先後參觀了窯洞戰還原地道與八路軍紀念館。在窯洞地道了,我們深切體會到了老區軍民在同日寇周旋作戰過程中表現出的傑出智慧與不畏犧牲的決心。在八路軍紀念館中,我們看著那些展示的文物,感觸很深,一把把槍,一件件軍服,上面斑駁的印記就像在講述著當年崢嶸歲月的艱辛,我們深刻體會到了作為當代大學生,作為年輕一代所肩負的責任與使命。

文字作者:武博文

攝影:高菲

走進邵渠 重故歷史

----武鄉故城鎮文化調研隊第1組第7天

2017年7月8日,在武鄉縣故城鎮邵渠村黨支部書記田俊強的帶領下,武鄉故城文化調研隊一行5人,對邵渠村進行了走訪調研。主要對該村的歷史來源、文化歷史及文物古迹進行了深入了解。

上午10時,調研隊首先來到了邵渠村黨支部,邵渠村黨支部書記田俊強向我們講解了邵渠村的歷史。南溝村位於武鄉縣南部25公里處,距政府駐地4公里,佔地面積2700多畝,現有農戶270多戶,1000餘人。靠近208國道,交通發達。隨後在田書記的帶領下,調研隊就村落中的雲寺、新農村、現代化企業、蔬菜大棚等進行了實地調研。

雲寺位於邵渠村中部,寺中保留有大量完整的壁畫,以及最近出土大量建築結構包括房梁、屋頂裝飾、石牌樓等,還出土了大量石碑。根據石碑記載,最早可追溯到雍正三年。據村中長者介紹,村裡最原始姓氏為田姓,由於一些原因流失。在雲寺出土一塊墓碑,墓主人是嘉慶年間清安管都司李秈道,由於村裡大多數人姓李,由此可以推斷在嘉慶年間大量的李姓人進入邵渠。如今雲寺及村邊一座小廟中壁畫內容比較完整,由於廟宇年久失修,有一定的損壞,還需要相關部門引起重視,對該寺廟及其文物進行保護與考究。

最近幾年邵渠經濟發展迅速,前幾年村幹部帶頭髮展蔬菜大棚產業,成為故城鎮唯一一個大棚規模化產業發展村,提高了村內經濟收入及邵渠知名度,使大部分村民脫貧。現在村委會計劃發展家居規模化產業,實現全村脫貧,擴大邵渠的知名度。

經過一天的走訪,我們感觸頗多。邵渠的歷史積澱讓我們嘆服,也讓我們意識到,保護邵渠這樣的古村莊,是當前的重中之重。積極尋找古村落,保護古文化迫在眉睫。同時邵渠近年來的變化也讓我們相信,在黨中央精準扶貧政策的支持和邵渠村委的努力下,邵渠可以實現脫貧致富,走上小康之路。

文字作者:王雪婷 葛宏盛

攝影:周國奇 劉洋

中北大學武鄉社會實踐團第3組湧泉鄉第八天

正青春的我們,社會實踐依舊在路上,今天有幸去到了依山傍水,俗稱「鳳凰村」的祁村。

簡介:祁村位於武鄉縣西端,湧泉鄉東南角,東與何家莊、松樹庄接壤,北與窳里為鄰,南與西城相接,西以涅河為界與沁縣隔河相望。全村146戶,552口人,全村土地總面積5371.3畝,計稅土地面積1677畝,林地789.9畝,村莊佔地269.5畝,交通道路佔地102.4畝,水域、溝渠392.9畝,未利用土地2139.6畝。地勢平垣,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歷史沿革:商末稱蔡州國。西周稱蔡地皋狼之地,也有甲氏國之說。戰國稱涅(有鳳凰涅槃之意)西漢始置涅縣。后稱祁村,俗稱「鳳凰村」。

歷史傳說之建佛寺:相傳公元3世紀中葉,西域高僧佛圖城在隱居武鄉南山弘佛傳經期間,四處化緣,結修茅庵。沿涅河西行考察,首登一村,親臨鳳凰山,選址命名的一座寺院;又傳唐太宗李世民從太原南下巡訪,馬陷涅河,曾在本寺夜宿。

實踐感悟:帶領我們一同參觀的是一位中年叔叔,他自述到積極響應國家政策,修建漢學院,老人城,一來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二來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似乎聽起來頭頭是道,但真的如他所述嗎?在我看來叔叔其實就是一名忠實的佛教信奉者,用所謂的佛教思維梭羅著大學生,我對一位剛畢業不久在那裡做苦力的大學生講到,你的家庭支持你到這裡來嗎?你認為當代人只接受打著國學的旗號傳輸著佛教的思維真的能夠成為一名正常的社會人嗎……那位大學生哥哥多少有點被我質疑的語無倫次~對於宗教信仰,可能我多少有點偏執,正確的態度我認識應該是辯證的態度去看待,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強調,宗教工作本質上是群眾工作,要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必須堅持化方向,必須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必須辯證看待宗教的社會作用,必須重視發揮宗教界人士作用,引導宗教努力為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文化繁榮、民族團結、祖國統一服務。

文字作者:冀超慧

攝影作者:張哲操

學傳統文化 做當代聖賢

中北大學武鄉鄉村文化調研實踐隊第六隊(賈豁鄉)第8天

我們是武鄉鄉村文化調研實踐隊第六隊(賈豁鄉),在7月9日這一天,我們在輔導員的帶領下來到了賈豁鄉宋家莊。目的在於調研宋家莊的歷史、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物質文化遺產。

在與村主任的交談中,我們了解到宋家莊位於賈豁鄉東部,距鄉政府7.5公里,全村有180戶530口人,耕地面積900畝,主導產業以玉米,穀子,土豆為主,養殖業以牛、羊為主。

主任給意味深長地說,近年來,村黨支部在鄉縣黨委政府正確領導下。在幫扶單位的幫助下,按照從嚴治黨要求,利是圍繞脫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的總體思路,帶領兩委幹部及廣大黨員群眾,充分發揮黨組織和黨員致富能人在發展中的引領示範作用基礎設施明顯改善,黨員幹部作風明顯改變。幹群關係更加密切了,農村產業發展初見成效,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村主任帶著我們來到了居委會,在這裡我們一進門就看到「宋家莊村民兵連」的旗幟,我們詢問老兵時,主任說大部分都是參軍之後便失去了聯繫,再也沒有回來,也沒有消息。我們聽了很難過,感慨新建立的不易。牆上還掛有由中共長治市委長治市人民政府授予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榮譽稱號。

在本次的了解中,我們初步認識了宋家莊的基本情況,沒有見到老兵很遺憾,抗戰老兵是民族的脊樑,是民族寶貴的財富。我覺得他們應該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國家應更加重視他們。看到村裡的那些榮譽,我的心中升起了由衷的敬意,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我們應更加珍惜!

記錄人:常敏、王炳森、焦戰、夏傳坤

攝影人:單紫煙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