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俄羅斯經濟轉型-新自由主義失敗與市場經濟探索

俄羅斯自1992年以「休克療法」啟動市場化經濟轉型以來,迄今已經25年。關於當年俄羅斯激進的「休克療法」轉型方案的新自由主義性質,在學術界幾乎毫無爭議。就成敗而言,無論是從俄羅斯目前建立的市場經濟制度模式看,還是從轉型啟動后的經濟增長績效看,新自由主義轉型方案的實踐都是不成功的。一方面,從經濟增長績效看,1992年「休克療法」實施以後,俄羅斯出現了嚴重的經濟混亂,激進的市場化轉型不但沒有解決經濟體系的效率問題,而且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和持續的經濟衰退。到1996年,俄羅斯的真實GDP總量僅相當於1989年的51%①。通貨膨脹和私有化造成國有資產快速流失和嚴重的社會兩極分化,金融工業寡頭攫取社會財富的同時,普通居民的儲蓄因為超級通貨膨脹化為烏有。直到普京2000年出任總統,大幅度調整轉型政策和方向之後,藉助國際市場能源價格的上漲周期,才從根本上扭轉了俄羅斯經濟衰敗的趨勢。另一方面,就市場制度模式而言,俄羅斯儘管在20世紀90年代的轉型初期迅速向「小政府、大市場」的自由市場經濟過渡,放棄政府的經濟干預職能,對內放開價格,對外實行貿易自由化和盧布可自由兌換,放開資本項目管制等,但從俄羅斯經濟制度的法律框架和2000年之後經濟運行機制特徵看,新自由主義並沒有成為俄羅斯市場經濟制度的目標。無論是1993年《俄羅斯聯邦憲法》關於國家經濟性質的規定和所有制結構的規定②,還是普京2000年出任總統后多次強調,俄羅斯是「社會市場經濟國家」③,經濟發展以保障人民有尊嚴的生活為目的④,俄羅斯都再沒有把1992年的新自由主義轉型方案設定的自由市場經濟作為市場經濟制度建設的目標。因此,就結果而言,新自由主義在俄羅斯的經濟轉型中充其量只是起到了啟動政治經濟轉型,摧毀舊政治制度和計劃經濟體制,進而搞亂經濟運行的作用。2000年之後俄羅斯的經濟政治進程表明,新自由主義最終被俄羅斯政府和社會所拋棄。

新自由主義為什麼會在俄羅斯的轉型實踐中失敗?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羅斯》一文中對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轉型的反思及其之後的政策調整,可以看作是這種失敗的一個初步解釋。他指出:「90年代的經驗雄辯地證明,只是將外國課本上的抽象模式和公式簡單地照搬到,的改革不付出巨大的代價就能取得真正的成功是不可能的。機械照抄別國的經驗是不會取得成功的。」基於這種認識,普京在自己的第一個總統任期對既有的轉型方案進行了大幅度調整。在尊重私有化結果和肯定市場價格機制等市場經濟基本框架的前提下,限制寡頭對政權決策體系的干預和滲透,重新定位政府與壟斷資本之間的關係,通過戰略部門的重新國有化和建立中央—地方垂直權力系統,加強了國家在經濟中的作用。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之後世界經濟形勢的發展,以及2016年開始出現在美國和歐洲反全球化和民粹主義浪潮,則從另一個側面給出了新自由主義存在實踐邏輯缺陷的證據。

那麼,如何理解新自由主義在俄羅斯市場化轉型中失敗的原因及俄羅斯的社會市場經濟轉型探索?本文以新自由主義在俄羅斯經濟轉型中的實踐結果為起點,從俄羅斯新自由主義轉型方案的性質及其與經濟轉型任務的矛盾、全球化背景下新自由主義實踐邏輯與經濟轉型的矛盾兩個方面加以分析。

一、新自由主義在俄羅斯經濟轉型中的實踐及其結果

俄羅斯啟動轉型的「休克療法」,其核心邏輯是新自由主義的經濟學理論。這一轉型方案造成的實踐結果,是新自由主義最終被俄羅斯政府和社會拋棄的直接原因。

1.俄羅斯1992年「休克療法」轉型方案及其新自由主義性質

(1)「休克療法」的主要內容和政策目標

俄羅斯1992年年初以「休克療法」啟動市場化經濟轉型。該方案是以「自由化、穩定化和私有化」為核心的一系列改革組合。

經濟自由化是「休克療法」的第一項內容。在政策順序上,首先實行的是價格自由化。價格自由化被蓋達爾稱為「漸進改革框架內採取的休克措施」,是俄羅斯改革由漸進轉入激進的分界線⑤。具體做法是:自1992年1月1日起全面放開物價,90%的零售商品和80%的工業品批發價格一次性取消計劃定價,由市場供求關係決定價格;實行盧布可自由兌換和浮動匯率;取消國家在外貿領域的壟斷,所有生產經營單位都有權經營進出口業務。

價格自由化旨在達到四個目的:第一,幫助克服經濟中嚴重的財政失衡問題。為此目的,需要減少價格補貼,並能夠在價格放開的條件下徵收增值稅。第二,通過價格自由化在短期內「吃掉」民眾持有的過剩貨幣餘額。這些多餘貨幣是蘇聯時期強制儲蓄政策和1992年之前幾年執行擴張性貨幣信貸政策的結果。第三,通過相對價格體系的變化(使比價關係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為更有效地配置生產資源創造前提條件。第四,通過自由價格機制,在企業以及其他經濟主體之間引入競爭機制。最終,在極大地減少投機需求和低效率生產性浪費的基礎上,消除商品短缺現象。

價格自由化之後的跟進措施是實行統一匯率基礎上的貨幣可兌換政策,減少企業的進口補貼。對外部市場開放是和價格自由化同等重要的經濟自由化舉措。俄羅斯期望通過貨幣可自由兌換和對外開放經濟,來保證俄羅斯的進口需求,在市場化的基礎上解決經常性的商品短缺問題。

穩定化措施是「休克療法」的第二項內容。穩定化的要求是,政府把抑制通貨膨脹作為整個經濟政策的重點,實行嚴厲的貨幣財政政策,通過壓縮財政赤字,控制貨幣發行量,限制信貸規模,減少乃至取消各種補貼和優惠,以期把月通貨膨脹率限制在2%~3%,最多不超過5%,以便為經濟轉型創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

穩定化的核心是改革銀行體系,建立獨立的中央銀行,改變計劃經濟時期通過中央銀行為財政赤字融資的做法。在這裡,中央銀行成為獨立的僅對幣值穩定和貨幣流通穩定負責的一支力量是國家宏觀經濟體制改革的最重要一環。穩定化方案規定,必須在改革的最初兩年改變這些機構的法律地位和事實地位,以保證中央銀行能執行獨立的不受干預的貨幣政策。諸如貨幣計劃等行政性限定國內貨幣流通總量的政策工具必須退出政府的經濟干預工具箱。由於當時葉利欽總統對蓋達爾政府改革許可權的強化,轉軌啟動最初幾個月里,政府做到了嚴格限制中央銀行政策的擺動。該政策方案弱化了政府可利用的政策力量,惡化了1992~1993年的經濟形勢,但同時也極大地削弱了俄羅斯最高蘇維埃中反對超級通貨膨脹計劃的壓力集團的能量。先前執行的國家支出根據通脹率指數化的政策機制被強制退出了政府政策的工具箱。

「休克療法」的第三項內容是私有化。私有化方案以塑造私有產權制度基礎為目的,分「證券私有化」和「現金私有化」兩個階段。其中,第一階段是1992~1994年的證券私有化(ваучернаяприватизация),主要對那些非自然壟斷企業和非戰略性軍事工業綜合體進行股份化改造,其重點是分配國有資產,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平均分配,目的是形成廣泛的私有者階層。從1994年下半年開始,私有化進程轉入現金私有化階段。現金私有化的重點是對私有化企業的改造,并力圖使其運轉起來。主要目標是吸引國內外資本,實現私有化企業的現代化改造。拍賣引入資金成為現金私有化階段主要的私有化方式。私有化的範圍也進一步擴大,先前被排除在私有化範圍之外的企業,包括那些燃料能源綜合體和部分軍工企業綜合體、新聞和出版部門也實行股份化改造。

按照「休克療法」的設計,私有化為整個經濟轉型奠定市場經濟的產權制度基礎,同時消除集權計劃制度的社會基礎。在價格自由化政策顯示效果的過程中,必須得到私有化政策的配合。因此,私有化計劃必須儘早展開。同時,私有化政策獲得社會的事前政治支持是必要的,僅僅把私有化簡單地理解為經濟轉型中的重要一環還不夠。私有化作為一種體制重組現象,它的制度意義表現在,私有化是兩個分開而且平行的過程。一方面,私有化是一個使國家逐漸放棄產權主體職能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私有化的實質是產權的非國家化過程。另一方面,私有化是一個生成新的經濟機制、法律機制以及新的經濟制度結構的建設性過程,沒有這一過程,私有制經濟制度就不可能建立。

概括起來講,「休克療法」這一政策設計的關鍵內容是:採取貨幣緊縮政策,嚴格控制貨幣和信貸規模;削減財政補貼,減少財政赤字,從而抑制社會總需求,強制性消除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缺口,制止通貨膨脹的發展;放開價格,取消價格補貼,形成由市場供求決定的價格體系;實現貨幣的可自由兌換,取消對外貿易限制,建立自由貿易體制,從而由國外「進口」一個真實的價格體系;取消經濟控制,儘快打破某些行業的經濟壟斷,放棄對私有部門的各種限制;儘快實行私有化,改造國有企業,建立以私有製為基礎的混合經濟。

以上幾個方面的核心是自由化、穩定化和私有化。就向市場經濟轉軌而言,私有化是基礎,經濟自由化是核心,穩定宏觀經濟是必要條件。

(2)「休克療法」的理論依據是被稱為「華盛頓共識」的新自由主義邏輯

20世紀70年代,由於凱恩斯主義的宏觀干預政策在西方國家造成經濟滯脹,其主流地位逐漸被由貨幣主義、理性預期學派和奧地利學派構成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所取代。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主張通過減少政府干預、出售國有部門、創設私人經濟、壓縮社會福利、減少政府開支,來解決滯脹問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和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實踐了新自由主義的主張,並取得了成效。與此同時,20世紀80年代,拉美國家經歷了嚴重的債務危機和通貨膨脹問題,也被迫進行結構改革。其中,「休克療法」就是由美國經濟學家傑弗里·薩克斯為遏制1985年玻利維亞的超級通貨膨脹而設計出來的。這些結構調整和改革的核心邏輯同樣是新自由主義的主張。作為對西方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成功治理經濟滯脹和拉美經濟改革與結構調整經驗的抽象和概括,這些政策舉措後來被稱之為「華盛頓共識」⑥,並被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機構以及一些經濟學家大力推廣,其核心內容正是自由化、私有化和穩定化。

按照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中貨幣主義的理論主張,通貨膨脹歸根結底是一種貨幣現象,對付它的辦法不是實行嚴厲的價格控制,或加強國家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和控制,而是由市場自由決定價格,同時,實行嚴厲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緊縮銀根,減少貨幣供應,增加稅收,並減少政府開支。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理論邏輯是:界定清晰的私有產權會自動帶來有效配置資源的強烈激勵,市場會為這種有效的資源配置提供最佳的信息結構,國家應盡量減少對經濟活動的干預,以防止出現與政府干預伴生的特殊利益集團的尋租活動,從而為經濟的充分競爭提供足夠的空間,而競爭是市場經濟活力的源泉。

毫無疑問,在一個比較靜態的分析環境里,在一個成熟完美的理想的自由市場經濟制度結構中,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上述邏輯可以說是完美自洽的。但在一個制度規範缺失或正在重建的轉型經濟中,上述基於新自由主義的轉型方案卻產生了破壞性的實踐結果。

2.俄羅斯新自由主義轉型方案的實踐結果

1992年「休克療法」的實施,一方面迅速摧毀了蘇聯70餘年的計劃經濟體制,為建立基於私有產權和自由價格體系為核心的市場經濟制度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混亂和經濟衰退。最終,新自由主義邏輯指導下建立的並非是預期的「自由市場經濟」,而是「似是而非的市場經濟」⑦。普京就任總統后,拋棄新自由主義的轉型邏輯,標誌著新自由主義在俄羅斯最終失敗。

(1)「休克療法」引發持續的轉型性經濟危機

1992年實施的基於新自由主義邏輯的激進「休克療法」轉型方案,在迅速摧毀原來的生產網路和分配交換系統的同時,並沒有在短時間之內建立起新的有效的經濟運行系統。「休克療法」帶來的經濟混亂一直持續到1996年。1997年出現的脆弱穩定,又被1998年的金融危機破壞。俄羅斯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危機具有時間長、程度深和危害大的三重特點。首先是經濟負增長在轉軌啟動前後持續約十年,其間只有1997年出現0.4%的微弱增長。1990~1997年的GDP年均增長率為-9%,其中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2%,工業增加值-11%,服務業-8.4%,商品與服務出口-13.2%。連年的經濟下滑使俄羅斯的經濟總量大大縮小,1997年的GDP總值僅相當於1989年的57%,工業產出下降約67%。⑧

「休克療法」引發的轉型性經濟危機,導致綜合國力和居民實際生活水平大幅下降,社會貧困化和不平等加劇。按1990年的官方名義匯率計算,俄羅斯1990年的GDP總額為10 390億美元,美國為55 222億美元,為3 697.5億美元,也就是說俄羅斯1990年的GDP為美國的18.8%,的2.8倍。到1997年,俄羅斯的GDP總額為4 400億美元,美國為80 000億美元,為9 000億美元,此時,俄羅斯的GDP為美國的5.5%,約為的50%。1998年金融危機以後,俄羅斯的GDP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已經只有美國的1/10、的1/5。

經濟持續衰退導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貧困化率持續升高,加上私有化引發的財富再分配,使經濟不平等加劇。首先是長期的經濟衰退和高通貨膨脹,使居民的實際貨幣收入和職工的實際工資大幅度下降。1992~1999年,俄羅斯居民實際貨幣收入總計下降60%,工資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從50%降為30%。加上經常拖欠工資和退休金,居民實際生活水平大幅下降。生產下滑,雇傭減少,失業人數不斷增加,1999年3月的失業率已高達12.5%。與此同時,私有化過程中的財富掠奪和腐敗導致社會兩極分化嚴重,1999年的貧困人口約佔人口總數的70%~75%,而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佔25%~30%。⑨

(2)「休克療法」使俄羅斯的市場化制度轉型陷入一種非效率制度均衡⑩狀態。

基於新自由主義邏輯的「休克療法」,其政策措施的目標是通過自由化和私有化建立起有效的自由競爭市場經濟制度。但到1999年市場化制度建設任務基本完成的時候⑪,在俄羅斯形成的局面是一種非效率制度均衡狀態。表現為:(1)儘管國家放棄了產權主體地位,但金融工業寡頭取代國家成為壟斷者,經濟競爭並沒有出現;(2)為了防止轉型逆轉,葉利欽政府被迫與資本結成同盟,政府被資本俘獲;(3)既得利益集團相互勾結,共同維持一種分利性制度結構。

首先,在「休克療法」的實際執行過程中,私有化變成了瓜分國有財產的盛宴,最終,計劃經濟時期的中央集權和對經濟權利的壟斷被金融工業集團對經濟的壟斷所代替,寡頭壟斷替代了中央集權體制對經濟的壟斷。「國家財產遭受私有化和非私有化部門聯合力量的盜竊,國家無力保護自己的財產,試圖通過違反私有者權利和純行政手段如稅收壓力、操縱預算項目、拒絕自己的債務、直接參与『新所有者』經濟集團之間的利益分配等,對經濟施加壓力來補償自己的損失。」⑫毫無疑問,在高通貨膨脹和高度不確定的經濟環境下,在對國有資產的瓜分和再分配還沒有結束的情況下,寄希望於私有化市場主體專註於通過實際生產過程使財富增值,而不是忙於投機和保護到手的私有財產,是不現實的。這也是20世紀90年代的私有化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進而促進經濟增長的真實寫照和基本原因。

其次,資本俘獲政府,寡頭利益集團左右政府,政府失去了獨立性和提供製度規範、法律秩序和社會公正的能力。這樣的市場制度結構既無法提供經濟效率激勵,也無法保證社會公平和公正秩序。

按照新自由主義的邏輯,通過「休克療法」完成私有化產權改造之後,俄羅斯將出現一個「小政府」基礎上的充滿活力的經濟競爭格局。但實際情況是,「俄羅斯的私有化完成了摧毀中央集中管理的經濟機制的任務,它賦予了少數私人毫無控制地通過產權轉移和對股份制企業實際控制來支配巨額國民財富的權利。」⑬結果是,俄羅斯的私有化過程演變成一個分利過程,這個分利過程在1992年私有化改革的初期表現為舊官僚和經理人員對國家財產的掠奪,後期則表現為金融工業寡頭在大型國有企業拍賣中的爭奪和舞弊行為。最終,俄羅斯的產權改革方式和程序造就了左右俄羅斯政府政策的強大利益集團。

特別是1992~1996年的經濟危機和超級通貨膨脹,導致生活水平急劇下降,引發社會的強烈不滿,俄共的社會支持率快速上升,進而威脅到葉利欽在1996年總統選舉中的地位,市場化轉型存在被逆轉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打敗威望日趨上升的俄共,保住總統寶座,葉利欽總統與金融寡頭勾結在一起,通過金融寡頭們控制的企業,用工作職位和償付拖欠工資等手段間接影響選民。最終,葉利欽保住了總統職位,卻也把金融工業寡頭影響政府政策的機制制度化了。1997年政府陷入國有大企業拍賣和收購的爭奪戰中。政府內形成總理和兩名第一副總理三權鼎立的局面。金融工業寡頭們利用手中控制的傳媒互相攻擊,並把戰火引向政府,引起政治動蕩。同時,金融工業集團拖欠稅收,使政府的財政能力處於危險境地。孱弱的政府財政吸收能力和捉襟見肘的財政資源導致1998年8月的政府信用違約,引發嚴重的金融危機,再次打擊了俄羅斯的經濟轉型和經濟增長。

上述「休克療法」方案實施之後導致的雙重結果表明,到20世紀90年代末,俄羅斯既沒有出現預期的基於自由市場制度的經濟增長,也沒有建立起有效的市場經濟制度。相反,政府被寡頭左右,經濟由國家壟斷變成寡頭壟斷,普通居民生活貧困化率大幅度上升,財富集中度和貧富差距急劇提高。新自由主義指導下的轉型既沒有帶來經濟效率,也沒有改善人民生活,俄羅斯由美蘇爭霸時的兩極之一淪為二流國家。新自由主義轉型實踐基本失敗,最終被拋棄的命運幾乎已成定局。

3.俄羅斯在對轉型政策的調整中逐漸拋棄新自由主義

「休克療法」的實踐結果使俄羅斯政府不得不對經濟轉型進行調整。1998年9月,普里馬科夫就任政府總理,提出了穩定經濟新綱領,這一綱領實際上意味著國家經濟政策的改變,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宣告結束⑭。俄羅斯開始探索適合其特點的經濟改革道路。普里馬科夫政府執行的是中左的政治方針,其經濟政策的主要特點是在堅持改革的條件下糾正過去的錯誤。主要表現在:第一,加強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儘快穩定財政和金融。第二,調整私有化政策,提高企業生產效率。第三,調整宏觀政策的方向,使政策的重點從優先穩定財政貨幣轉為優先發展生產。第四,克服對外經濟政策的盲目性和片面性,通過發展本國工業,發展民族經濟來保持經濟穩定。第五,使經濟政策面向社會,儘快補發拖欠的工資和退休金。總之,普里馬科夫政府堅決而慎重地修改了以往的經濟政策,加大國家調控的力度,總的方向是試圖走一條加強國家經濟干預的社會市場經濟之路。

世紀之交,普京從葉利欽手中接掌了俄羅斯政權。為穩定國內政治、經濟、社會局勢,普京政府在中央與地方權力分配、議會與政黨制度、政府職能、私有化政策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加強對地方的垂直管理,建立七大聯邦區,對地方領導人實行總統任命制;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和國家在經濟中的作用,加強國有資產的管理,提高國有資產管理的效率;完善國家在股份公司管理機構的利益代表制度,調整戰略領域的私有化政策,加強對國民經濟命脈的掌控;為寡頭劃定行為邊界,打擊寡頭資本對政治權力的綁架,削弱金融寡頭對國民經濟的壟斷⑮。這些舉措否定了之前新自由主義轉型方案的「小政府大市場」主張,並在國際經濟關係中強調經濟主權和俄羅斯國家對境內國際資本的掌控地位。普京的一系列政策調整意味著徹底拋棄了新自由主義政策。

從普里馬科夫和普京的政策選擇看,之所以在俄羅斯的經濟轉型中拋棄新自由主義,是由新自由主義轉型方案的實踐結果造成的。那麼,為什麼「休克療法」這一套邏輯內洽的轉型方案會導向一個糟糕的結果?從理論上看,這是由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批判邏輯與轉型任務之間的矛盾造成的,同時也是全球化條件下新自由主義邏輯中壟斷資本利益與國家利益的衝突造成的。

二、新自由主義理論邏輯與俄羅斯市場化經濟轉型任務之間的矛盾

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理論邏輯揭示了計劃經濟效率困境的根本原因以及市場化經濟轉型的必要性,但新古典主流經濟學的效率分析和靜態分析卻無法揭示市場化經濟轉型的制度變遷特徵,因為忽視市場化經濟轉型任務的政治性,而混淆了制度既定條件下的市場經濟效率目標和制度轉型過程中的制度供給和制度變遷目標。因此給出了「休克療法」這樣的以自由放任和取消政府干預為主要內容的轉型方案。這是新自由主義在俄羅斯轉型造成混亂和經濟衰退最終被放棄的主要原因。

1.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理論淵源及其對計劃經濟體制效率缺陷的批判

基於新自由主義邏輯的「休克療法」之所以被當時的葉利欽政府確定為俄羅斯啟動市場化民主化轉型的政策方案,既有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有經濟方面的原因。政治方面的原因被認為是摧毀蘇共的意識形態和經濟社會基礎的需要,經濟方面的原因則是為了克服當時已經越來越嚴重的短缺性經濟危機,同時為無效率的計劃經濟制度尋找合理的替代方案⑯。但從理論上講,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批判邏輯所揭示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內在矛盾,以及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為人們描繪出的自由市場經濟制度的效率前景。

(1)新自由主義的理論源流及其基本主張

從理論源流看,新自由主義是古典自由主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變種和發展。按時間段劃分,經歷了三個階段。

在20世紀70年代成為經濟學的主要流派之前,新自由主義曾經蟄伏和醞釀了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20世紀20~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發生的經濟大蕭條宣告了自由資本主義的終結。自由資本主義為什麼會發生嚴重的周而復始的危機?其未來出路何在?英國經濟學家梅納德·凱恩斯給出的答案是有效需求不足,解決辦法是實行國家干預。馬克思主義者則認為,這是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造成的,出路是建立社會主義中央計劃經濟體制。以此為起點,現代主流經濟理論從古典自由主義向凱恩斯主義(指導壟斷資本主義經濟運行)和馬克思主義(指導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運行)兩個方向發展。與此同時,以哈耶克為代表的一些學者激烈反對國家干預或實行中央計劃經濟,雙方展開了激烈的辯論⑰。辯論的結果是,由於哈耶克的自由競爭主張無法為解決壟斷資本主義運行中的矛盾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同時凱恩斯主義在資本主義國家,計劃經濟在社會主義國家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哈耶克在當時的論戰中敗下陣來。但哈耶克堅持和推崇的自由主義思想卻作為國家干預和計劃經濟的對立面得到了廣泛傳播⑱。

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陷入滯脹困境,對凱恩斯主義的質疑和批判為哈耶克自由主義思想的復興提供了契機。在質疑和批判凱恩斯主義的過程中,理性預期學派、貨幣主義學派和新制度經濟學派基於不同假定和核心概念,發展出了各自的理論體系,它們的共同點是主張自由競爭,反對國家干預。由於適應時代需要,這些理論流派迅速取代凱恩斯主義成為經濟學的主要流派。這些經濟學流派的基本主張被稱為新自由主義。特別是,貨幣主義和供給學派的理論主張被當時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和美國總統里根採納,用來治理陷入滯脹的經濟,從此,新自由主義由思想理論走向政策實踐。

20世紀90年代至今,是新自由主義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新自由主義在美國和英國的成功實踐,以及基於同一時期拉美國家改革實踐而抽象出的「華盛頓共識」,使得新自由主義理論體系從一種關於經濟運行的理論思考,逐步獲得一種關於國際經濟秩序的意識形態標準和價值判斷標準的地位。新自由主義也因為「華盛頓共識」而獲得國際話語霸權,成為西方國家主導冷戰後世界秩序的核心理論體系和價值取向⑲。

就基本主張看,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核心內容主要是:反對政府干預,主張自由競爭,建立私有產權制度。

(2)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理論對俄羅斯經濟轉型深層次原因的分析與挖掘

對於蘇聯為什麼解體,俄羅斯為什麼轉型,國內外包括經濟學、歷史學和政治學等在內的許多學科都給出了解析和論證。由於出發點和所站的角度不同,學者們的觀點也有許多分歧。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相關文獻的深度和客觀性也逐漸提高,並逐漸達成了許多共識⑳。其中,經濟學解釋取得的共識是最大的。經濟學解釋把根源指向效率問題,其理論基礎正是從新古典主流經濟學發展而來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邏輯。

就計劃經濟體制存在的問題和原因而言,從20世紀30年代的哈耶克與蘭格的「市場社會主義」論戰,到20世紀70年代的凱恩斯主義批判,再到20世紀80~90年代對蘇聯體制模式及其問題的解析,基於新古典經濟學的邏輯批判是一以貫之的,並且從激勵機制、制度規則、運行機制等角度對計劃經濟的效率缺陷給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釋。新古典主流經濟學認為,計劃經濟儘管在建立的初期取得了經濟趕超的成就,但後來的低效率特徵及其內在的制度根源卻是無法克服的。運用成本—效率分析邏輯,結合計劃經濟體制的激勵機制特徵和價格機制特徵,新古典經濟學對中央計劃經濟模式的制度特徵及其致命缺陷有以下概括:第一,中央計劃體制的行政效率低下,且普遍存在的官僚利益和制度腐敗往往造成計劃扭曲。第二,計劃機制的信息承載量過低,導致計劃價格不規則地偏離商品短缺率和計劃者的偏好。第三,計劃經濟的微觀經濟效率低下。第四,計劃經濟的宏觀失衡是難以克服的。

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對計劃經濟制度的批判,核心是對計劃經濟效率困境的揭示,其最終結論認為,解決計劃經濟資源配置效率困境的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用自由競爭和分散決策代替計劃經濟的權力壟斷和集權決策,用激勵明確的私有產權代替公有制產權,建立市場經濟。但如何過渡到市場經濟?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批判邏輯並沒有給出可行的實施方案,因為它忽視了市場化經濟轉型任務的政治性。

2.市場化經濟轉型任務的政治性及其對轉型方案的要求

毫無疑問,經濟轉型緣起於計劃經濟體制模式的效率困境,經濟轉型的根本目的是對經濟效率的追求。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經濟轉型不僅僅是一個經濟過程,或者說主要不是一個經濟過程,而是一個政治過程。這是因為,經濟轉型的任務是要建立起一套新的制度體系,而制度帶有強制性,是一種強制性的分利制度。制度作為管束人類特定行為模式和關係的一套行為規則[21],規定了個人或集體的權利義務邊界,確定了個人或集體行為的「選擇集」。對於同一個人或同一集團而言,不同的制度安排意味著不同的經濟機會和不同的經濟剩餘。因此,人們出於利益考慮,對制度安排是有偏好的。從邏輯上講,對制度安排的偏好比對制度安排的結果的偏好更重要。如果我們把從計劃經濟制度向市場經濟制度的轉型看作是一個制度變遷過程,這一過程的性質和特點是什麼呢?新制度經濟學在這裡提供了一個解釋邏輯。

在新制度經濟學視角下,市場化經濟轉型被看作是一個新制度的生產和供給過程。由於制度作為約束人們行為的一套規則,具有強制性,因此,制度變遷在更大程度上是國家對個人的強制,或者是那些能使國家為其所用的人對他人的強制,而不僅僅具有資源配置的效率意義。隨著個人和集團行動的「選擇集」的改變,將導致:(1)激勵和約束機制改變,從而引起經濟效率的變化;(2)權利和義務邊界變化,從而引起收入分配的變化;(3)行為「選擇集」的改變直接導致經濟機會的改變;(4)新的行動框架會確立新的經濟優勢結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丹尼爾·W.布羅姆利把制度變遷區分為四種:(1)提高生產效率的制度交易,(2)重新分配收入的制度交易,(3)重新分配經濟機會的制度交易,(4)重新分配經濟優勢的制度交易[22]。很顯然,市場化經濟轉型的初衷可能主要是出於經濟效率的考慮(也不盡然),但制度變遷的實際影響將肯定超出效率的範圍。這樣,市場化經濟轉型因為要建立新的制度體系,意味著重新確定社會的利益結構,其利益再分配屬性就成了經濟轉型的根本屬性,市場化經濟轉型在任務上具有了政治性。

也就是說,經濟轉型過程的實質是,它將改變制度結構和制度安排,從而改變人們之間的權力結構和權力關係。在新制度的經濟效率實現之前,經濟轉軌將首先表現出利益再分配的性質,這使經濟轉型過程首先表現為一個政治過程。

一個政治性的經濟轉型過程意味著,它與政治的聯繫更甚於與經濟的聯繫。利益集團是推動制度變遷和經濟轉型的行動主體;通過制度創新使收入分配朝著有利於自己集團方面轉移的動機始終處於優先地位,改善資源配置效率的考慮相對而言處在一種次要的位置上,甚至僅僅是作為實現再分配目標的條件被引入集體決策的目標集內;而改變收入分配方向的制度創新必然遭到損失者的反對,利益衝突始終制約著經濟轉型過程;各利益集團在制度創新收益分配方面的矛盾鬥爭與妥協構成經濟轉型過程的主線;設計在政治上可以接受的配置機制以分配製度變遷帶來的收益,同時保證制度創新的效率目的,這是經濟轉型政策的核心問題。

因此,從方案實施和議程式控制制的角度看,整個經濟轉型過程中,一個強大的具有制度供給能力和議程式控制制能力的政府是轉型成功的必要條件。在這一點上,俄羅斯的「休克療法」方案恰恰悖離了這一要求,因此,轉型啟動之後,1992~1999年的經濟混亂和政治動蕩就不難理解了。轉型的利益再分配性質和一個弱小的被資本綁架的政府,是葉利欽時代市場化經濟轉型的主要特徵。[23]

3.新自由主義全球化體系中壟斷資本與國家利益的矛盾

如果說普里馬科夫出任總理之後改變「休克療法」倡導自由放任的做法,加強政府作用,是為了控制俄羅斯混亂的經濟局勢,幫助俄羅斯走向穩定,那麼普京出任總統后,打擊寡頭,確立國家對戰略經濟部門的支配地位,加強對俄羅斯境內國際資本的監管,進而建立垂直的聯邦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則是為了防止國家利益被國際國內壟斷資本侵蝕而採取的措施。普京的這些舉措標誌著新自由主義在俄羅斯被徹底放棄,其背後的原因正是全球化背景下新自由主義邏輯中壟斷資本與國家利益的矛盾。

1990年「華盛頓共識」的提出及其在全球的傳播,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特徵。在這一波經濟全球化浪潮中,原計劃經濟國家的市場化轉型加速了全球市場的融合,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為資本和商品的國際化流動提供了技術基礎,「華盛頓共識」倡導的自由開放貿易和放鬆金融管制則加速了國際經濟的融合[24]。毫無疑問,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資源在更大範圍內配置的效率,但經濟效率的提升並不是被公平地分配到各個國家和各個社會階層手中的。在發達國家,壟斷資本利用全球流動的優勢,規避監管,逃避稅收義務,尋找回報率更高的投資機會,取得更大的利益份額。面對可以在全球輾轉騰挪的國際壟斷資本,發達國家的中下層民眾則成為全球化資本流動的受害者。從國家層面看,擁有國際壟斷資本的發達國家也是獲益最多的國家群體。相反,經濟監管能力弱、經濟總量相對較小的轉型國家和后發國家則成了國際資本的屠宰場。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與新自由主義全球化邏輯中的市場原教旨主義和自由放任、放鬆監管的主張是密不可分的[25]。

從經濟史的角度看,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現代化的起步階段,都是貿易保護主義和政府干預的擁護者,隨著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對外部市場和國際投資機會的需求快速上升,逐漸發展成為自由貿易的倡導者。但在20世紀90年代之後的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浪潮中,鬆散自由的國際經濟環境,弱化政府干預、強化市場機制的世界,成了國際壟斷資本在全球攫取利潤的場所。這種秩序對發達國家中下層居民的傷害,正是2016年以來發達國家民粹主義反彈和全球化逆轉的重要原因。

俄羅斯在轉型一開始就實行了國內價格自由化、對外貿易自由化和開放資本項目,這些舉措一方面為俄羅斯儘快融入國際經濟循環,發揮資源稟賦比較優勢,培育競爭優勢提供了條件。但另一方面,俄羅斯20世紀90年代放棄的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和對壟斷資本的管制,也為國際壟斷資本在俄羅斯經濟中興風作浪提供了條件。長期以來,俄羅斯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高度依賴能源原材料出口收入,但資本外逃和外部市場以及外部政治經濟環境變化對俄羅斯經濟的衝擊一直是俄羅斯政府無法控制的風險。這與俄羅斯過早以新自由主義的主張融入全球化體系密切相關。直到普京出任總統之後,俄聯邦政府對寡頭的規制和對戰略經濟部門的掌控才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上述不利局面。

另外,俄羅斯在融入新自由主義全球化體系的過程中,放棄政府產業政策對經濟的引導,開啟了俄羅斯經濟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去工業化和原料化進程,造成嚴重的經濟結構問題,以至於在2008年提出國家創新發展戰略和2014年執行進口替代戰略的情況下,經濟結構問題仍然難以扭轉。

實踐證明,在俄羅斯按照「休克療法」實行經濟轉型的頭10年裡,少數人暴富和經濟混亂的背後,一直徘徊著國內金融工業寡頭資本和國際壟斷資本的身影。近年來,特別是2016年以來,反思國際壟斷資本對中下層民眾的傷害以及對后發國家的掠奪,成為國際學術界的一項重要工作。而對俄羅斯在踐行「華盛頓共識」方面的經驗教訓,國外學者研究更早。研究轉型問題的著名學者熱若爾·羅蘭早在2003年就指出,「俄羅斯的經驗基本上可以看作是『華盛頓共識』缺點的證明」。曾任世界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對俄羅斯和其他轉軌國家的重大戰略和政策問題進行了重估,對「華盛頓共識」提出了質疑。他認為,這些失敗更深層原因是,對市場經濟基本概念以及對機構改革進程最基本情況的誤解[26]。

三、俄羅斯對社會市場經濟的探索

1.社會市場經濟在俄羅斯的思想基礎及其在葉利欽時期的體現

俄羅斯各派政治力量關於俄羅斯市場化轉型的方向和模式定位從一開始就存在著巨大的分歧。蓋達爾領導制定和執行的「休克療法」和貨幣主義政策一開始就遭到左派力量的激烈反對。作為政治妥協,為防止社會分裂,《俄羅斯聯邦憲法》並沒有規定俄羅斯是自由市場經濟或資本主義國家,而是規定「俄羅斯是社會國家,其政策旨在為有尊嚴的生活和人的自由發展創造條件」,「在俄羅斯聯邦一視同仁地承認和保護私人、國有、市政所有和其他形式的所有權」[27]。這一制度性規定實際上在俄羅斯有著深厚的思想和文化基礎。對於許多俄羅斯人而言,他們一直堅信,作為一個歐亞國家,俄羅斯需要的不是西歐的自由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而是類似於德國社會市場經濟的經濟制度。這種經濟制度一方面由國家力量保障自由,特別是經濟自由度,另一方面,基於福利國家思想保障社會安全和社會公正。俄羅斯轉型的目標應當是建立一個自由和公正的社會經濟制度,其概念就是「社會市場經濟」[28]。

2000年葉利欽傳位給普京的方式表明,經過近10年激烈政治博弈,在俄羅斯建立起來的民主只具有民主制度的初步樣式。普京需要在遵從和執行某種具有封建傳位特徵的秘密協議(迄今沒有公開和解密)的條件下才可以榮登大位,說明了俄羅斯多黨民主的裝飾性和「沙皇鮑里斯」的無限權威,同時也說明了這個走向最高國家權力接班人的弱勢地位、俄羅斯民主的初級性和國家權力憲政基礎的脆弱性。

2.普京時期俄羅斯轉向社會市場經濟的主要舉措

普京初登大位後面臨的最迫切任務是要向俄羅斯民眾證明,他能夠領導俄羅斯實現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公平。當時國際能源市場的行情和俄羅斯豐富的石油資源幫他實現了第一個方面的任務,但第二個方面的任務則需要從寡頭手中奪回政府對社會政治經濟的控制權。為此,他首先打造了自己的主要由「強力人物」組成的執政團隊,然後馬上把葉利欽時期的金融工業寡頭召集到克里姆林宮「約法三章」,核心是寡頭必須遠離政治。之後,把執意公開批評政府和干政的寡頭驅逐到國外,迫使一部分留在國內的寡頭脫離政治,自己的寡頭「朋友」則獎勵給更多的國家訂單。與此同時,普京著手對政治體系進行改革:打造壟斷性的政黨生態,通過提高黨團進入國家杜馬的政治門檻,排除那些「為反對而反對」的小党進入國家決策系統的可能性;建立七大聯邦區,派駐總統特命全權代表;實行聯邦主體長官總統提名制;把「統一俄羅斯」黨主席的職權交給政治盟友梅德韋傑夫,組建「全俄國民陣線」,和「統一俄羅斯」黨一道形成對俄羅斯社會政治力量的壟斷局面。調整聯邦中央對國家經濟和政治權力的控制,為普京實施自己的轉型方向調整和經濟制度構建奠定了基礎。

在俄羅斯,社會市場經濟的概念可以追溯到社會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多元化,這是一種基於自由和私有財產(自由主義)的原則,勞動和(社會)團結的社會經濟制度[29]。在普京的前兩個總統任期中,他從兩個方面在俄羅斯實踐了社會導向的市場經濟概念。一方面,通過多輪的私有化和再國有化,把具有戰略意義但在20世紀90年代被私人壟斷寡頭掌控的能源原材料部門重新納入到國家的掌控之中,組建大型國有能源戰略企業,建立政府支撐執政能力的經濟和財政基礎。同時,通過政治體制調整,建立從聯邦到地方的垂直領導,並形成對政黨選舉的掌控。另一方面,提高居民的勞動參與率,並提高勞動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佔比。從2005年到2008年,俄羅斯適齡勞動人口就業總量從6 680萬增加到6 850萬人,同期工資增長率達到年均13%,使得社會最終總消費在這些年份里每年平均增長8%~10%[30]。必須看到,勞動者福利的增長是在俄羅斯工會組織非常薄弱,基層工人很少組織起來爭取自身福利的背景下實現的。這是俄羅斯在這一階段促進勞動和社會團結的重要體現,是社會市場經濟思想的實踐結果。2008~2012年間,梅德韋傑夫總統主導的具有自由化傾向的經濟現代化改革無果而終,在政治上卻形成了威權政黨權力體制。

2011年年底,普京在競選第三任俄羅斯總統時,在「莫斯科回聲」電台明確宣布,在俄羅斯要「建設社會導向的市場經濟」[31]。這實際上是回應了他在2000年出任總統后宣示的「社會經濟發展的目的是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說法[32]。2012年普京再次出任俄羅斯總統后,仍然對基層民眾的需求給予了高度關注和福利傾斜,俄羅斯財政支出中對具有社會福利性質的社會領域支出一直是份額最大的[33],甚至在經濟頹勢的情況下,這一支出的佔比仍在上升,踐行了普京所表述的社會市場經濟思想。當然,至少目前看,俄羅斯的社會市場經濟制度建設還受制於許多因素,而且出現了某些變異。這些因素包括:第一,俄羅斯的政權掌握在被稱為「克格勃」和「聖彼得堡幫」的少數人手中;第二,俄羅斯經濟的寡頭壟斷性質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只不過這些寡頭已經和政府高層融為一體,寄生在國家訂貨和官僚權力體系上;第三,對社會自由原則的尊重還缺乏保障。俄羅斯司法體系還存在許多用程序性公正掩蓋侵犯社會自由原則的現象。另外,愛國主義與逃到海外的原罪資本之間的關係也沒有解決。

簡要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有以下簡要結論:

第一,新自由主義轉型方案最終被俄羅斯拋棄,其直接原因是「休克療法」在俄羅斯的實踐結果造成的。

第二,新自由主義轉型方案在俄羅斯糟糕的實踐結果,其背後的原因是,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批判邏輯揭示了計劃經濟體制效率困境的原因,也描繪了自由市場經濟的效率前景,但對於如何從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卻開出了錯誤的藥方。

第三,市場化經濟轉型任務的政治性,要求轉型過程必須在政府的主導下,通過強制性制度供給來完成,但俄羅斯「休克療法」轉型方案卻首先放棄了政府對經濟過程和制度供給過程的干預,致使俄羅斯1992~2000年間的轉型徹底淪為混亂的分利過程和動蕩的政治鬥爭過程。這是新自由主義轉型方案在俄羅斯失敗的主要原因。

第四,新自由主義全球化體系中,國際壟斷資本對轉型國家和后發國家的衝擊,需要「有為的政府」通過積極的干預來保護國家利益,但俄羅斯過早地實行資本賬戶開放和國內產業政策,造成了經濟發展的去工業化局面,資本外逃,國際資本在俄羅斯資本市場興風作浪的局面,這損害了俄羅斯的國家利益。這也是俄羅斯放棄新自由主義,加強政府干預的重要原因。

第五,社會市場經濟思想在俄羅斯具有社會基礎,這種思想反映在1993年憲法的相關條款中,是激進民主派和堅持社會市場經濟的左派妥協的產物。普京在前兩個總統任期實踐了「私人產權、社會自由、勞動和社會團結」的社會市場經濟思想,並在2012年第三任期開始進一步明確了在俄羅斯建設「社會導向市場經濟制度」的轉型調整方案。但由於政治和法律等因素,社會市場經濟在俄羅斯的實踐出現了某種程度的變異。

①L,c:onomica of "fransition, Volume 5(1) 1997,p. 255.

②KoacTHTyqHU PoccHiicxoii }eRepaqHH. http;//onstitution. kremlin.ru

③Путин; 3asepruaeTCU noRroTOSxa o6aosneaaoii xoaqenqHH saeruaeii nonHTHxH PoccHH.lUtp;//er.m/news/143768/

④Послание Президент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Федральному Собранию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2000). http: / / storyo. ru/ munchaev/167. htm;Социально - 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политика В. Путина.http: / /newsruss. ru/ doc/ index. php/ Социально - 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_ политика_ В. _ В. _ Путина⑤ Институт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политики имени Е. Т. Гайдара: Экономика Переходного Периода -Очерки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политики пост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России 1991 -1997. С. 117. https: / / www.iep. ru/ ru/publikatcii/ publication/522.html

⑥拉美國家20世紀80年代為應對債務危機和通貨膨脹,進行了一系列經濟改革和結構調整,基本政策措施包括出售國有企業、創造私營部門、結構調整、削減社會福利、壓縮政府支出等。1990年,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在華盛頓組織舉辦的一場學術會議,與會代表主要來自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等知名學府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拉美國家的上述改革舉措在會議上被歸納抽象,並受到推崇,后被冠以「華盛頓共識」在世界範圍內推廣。John Williamson, "What Should "fhe World bank "fhink About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uer, Vol. 15,N o. 2,August 2000,PP .251一264.

⑦Некипелов А.Российский кризис и рационализация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стратегии/ / Российский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Журнал,г.1999,No1.

⑧這裡的數據參見世界銀行出版的《世界發展報告(1998/99年)》。在俄羅斯國家統計局網站公布的統計數據中,無論是以當年價格計算,還是以不變價格計算的GDP總量和增長率數據,目前可以查到並能夠用來對比和佐證的都只有1995年之後的數據。因此,測度俄羅斯轉型之初經濟衰退程度的統計資料,只能從當時的俄羅斯統計出版物和世界銀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的統計出版物中搜集。EBRD給出評估是,俄羅斯1996, 1997和1998年的真實GDP規模分別相當於1989年的51%、58%和55%。

⑨對俄羅斯轉型性經濟危機引發的綜合國力下降和居民生活水平下降,貧困化率上升和不平等加劇問題,許多機構和學者都給出了評估,這裡的數據轉引自許新2000年的研究成果。參見:許新:《俄羅斯經濟轉軌評析》,載《東歐中亞研究》2000年第4期。

⑩非效率制度均衡指的是,這種制度結構是非效率的,但改變它的成本是如此之大,以至於對其進行制度創新變得不經濟,從而使一種不利於經濟發展的均衡制度結構狀態得以維持。非效率制度均衡表明現有的制度結構或制度安排阻礙了經濟人利用潛在的獲利機會。它指出了對現有制度進行創新的必要性,但由於各種原因導致創新的阻力或者說是成本太大,從而使制度創新變得不可能。該定義及其討論參見徐坡嶺:《俄羅斯經濟轉型軌跡研究—論俄羅斯經濟轉型的經濟政治過程》,經濟利一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章第1節「效率制度均衡、非效率制度均衡及其原因」的內容。

⑪關於俄羅斯市場化制度轉型的任務何時結束,學者、國際機構和俄羅斯政府存在很大分歧。「休克療法」的設計和執行者蓋達爾在2003年11月27日的「Экономика переходного периода.Очерки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политики пост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России 1998 -2002」首發式上說:「俄羅斯由蘇聯時期過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已經結束」俄羅斯政治制度設計師B.蘇爾利一夫在2003年12月8日的發言中表達了同樣的意思。但這種判斷直到2012年普京開始第三個總統任期前後才被政府層面確認(相關討論參見李福川《俄羅斯已經結束制度轉型》一文,載《俄羅斯東歐中亞市場》2012年第12期)。關於俄羅斯何時完成市場化制度轉型認識上的差異,反映了俄羅斯社會對何時建立起有效的市場制度的分歧,也從側面證明了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市場化制度建設的效果不盡如人意。

⑫李新:《對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經濟改革的反思》,載《財經研究》2000年第4期。

⑬李新:《對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經濟改革的反思》。

⑭胡鍵:《俄羅斯的經濟轉軌戰略:從新自由主義到「第三條道路」》,載《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0年第3期。

⑮〔俄〕n.希羅利一拉德:《普京拋棄了新自由主義》,載《社會利一學報》2005年1月6日。

⑯參閱徐坡嶺:《俄羅斯經濟轉型軌跡研究—論俄羅斯經濟轉型的經濟政治過程》第2章第3節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⑰哈耶克以他的「分散的個人知識論」和「市場過程理論」參與了20世紀20 - 40年代與社會主義經濟核算的論戰,該論戰促使他「從一個溫和的社會主義者逐漸變成一個堅定的自由主義捍衛者」。同時,他1931年來到倫敦經濟學院后,對凱恩斯的「總量分析方法」「貨幣理論」「經濟政策理論」等進行了激烈的批判。參見陳曦在博士論文《哈耶克經濟理論述評》第3章第3節、第6章第1節的相關研究http; //kns. c:nki. net/

⑱哈耶克的自由主義經濟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以知識的「分散」論證市場「自發秩序」與「擴展秩序」的合理性,推崇進化理性主義,反對一切建構理性主義;(2)讚揚法治而反對組織,強調國家的一般性規則、制度對保障個人自由的重要性;(3)反對國家干預,主張個人主義和自由最大化,但也不贊同政府無所作為;(4)強調道德、傳統和慣例的力量,主張社會進化思想;(5)堅決反對社會主義及計劃經濟。參見鍾超:《論哈耶克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思想》,載《長江大學學報》(社會利一學版)2007年第6期。

⑲1992年,日裔美國學者弗朗酉斯·福山出版《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宣布在冷戰時期的意識形態競爭中,民主取得了最後的勝利。這樣,政治意識形態領域的「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和經濟領域的解決方案「華盛頓共識」一起,標示了新自由主義在冷戰後秩序中的主導地位。參閱:FrancisFukuyama, The Errd of History arrd the Lost Marx, Free Press, 1992.

⑳關於什麼是蘇聯解體和俄羅斯轉型的原因,俄羅斯學者和國內學者一樣,有許多爭論。俄羅斯利-學院歷史所《俄羅斯史》主編A. H.梅杜舍夫斯基教授在2011年為紀念蘇聯解體20周年時發表《從分析史學觀點看改革和蘇聯崩潰的原因》一文,歸納了俄羅斯學者解釋蘇聯解體和俄羅斯轉型的七種理論,包括「帝國論」「現代化危機論」「社會經濟論」「陰謀論」等,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體制模式說」。按照國內蘇聯史學家馬龍閃的分析,梅市{舍夫斯基的「『體制模式說』是俄羅斯學者關於蘇聯解體原因的各種理論觀點的提高、深化和升華的集大成者」。同時,這一解說與學者對蘇聯解體、俄羅斯轉型原因的分析是一致的。另外,馬龍閃指出,俄共主席久加諾夫關於蘇共亡黨的「三壟斷說」(即蘇共亡黨的根本原因在於「意識形態壟斷,大搞一言堂;權力壟斷,大搞政治暴力;利益壟斷,大搞特權」),儘管更偏重意識形態和經濟因素,但與「體制模式說」有異曲同工之處。參見馬龍閃:《俄羅斯學界對蘇聯解體原因的解說》,載《炎黃春秋》2013年第11期。

[21]美國經濟學家T.W.舒爾茨將制度定義為約束人們行為的一系列「規則,這些規則涉及社會、政治與經濟行為」。參見科斯等:《財產權利於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版,第253頁。

[22]參見:〔美〕丹尼爾·W.布羅姆利:《經濟利益與經濟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論基礎》,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年版,第151一172頁.

[23]李建民分析了俄羅斯金融工業集團的特徵、產生背景和條件,剖析了金融工業集團與政府的關係,從側面證明了這裡的分析。李建民:《俄羅斯金融寡頭暨官僚資本主義探源》,載《東歐中亞研究》1997年第5期。

[24]程偉等:《經濟全球化與經濟轉軌互動研究》,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2章。

[25]法國學者皮克迪認為,資本的自由流動屬性和資本回報率長期高於經濟增長率,是長期以來貧富分化的主要原因。參閱:"Thomas Piketty, Capital in the Tueraty一First Ceratury, The Belknap Press, 2014. 03.

[26]轉引自《社會科學報》2003年12月16日。

[27]Конституц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http: / / constitution. kremlin. ru

[28]Выбор модели рыночн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и приоритеты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политики в Россииꎬ М.Диалог - МГУ. 1998.С. 20.

[29]Филякин Ю.П. Социально -либеральная альтернатива: власть, рынок,гражданское общество.Частьпервая: Метаморфозы послеавгустовского развития. М,Союз,1997г., С.46.

[30]Экономика России: итоги и перспективы роста. М. , г. 2009, С. 38 -39.

[31]Филякин Ю. П. , Социально ориентированная рыночная экономика: прошлое, настоящее ибудущее, Известия МГТУ 「МАМИ」 № 4 (18),2013, т. 1, С. 156.

[32]Согласно президентским посланиям В. В.Путина Федеральному Собранию середины 2000 - х годов главной целью социально -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 развития страны является повышение уровня и качества жизни населения. http: / / newsruss.ru/ doc/ index. php/ Социально - 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_ политика_ В._ В. _ Путина

[33]2015年俄羅斯財政支出佔GDP的比重為19. 4%,其中,5.3%用於社會領域,4%用於國防,2. 9%用於發展經濟,參見「Российская экономика в 2015 году. Тенденции и перспективы」. С. 67 - 69,https: / / www. iep. ru/ ru/ publikatcii/ publication/7902. html

(作者:徐坡嶺,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賈春梅,遼寧大學世界經濟專業博士研究所。)

【察網(www.cwzg.cn)摘錄自《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17年第3期。】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