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功高昭古今 陝西留遺蹤

作者 | 邢方貴

圖 | 雅生活 (ID:YZX6381

功高昭古今 陝西留遺蹤

——紀念鄖陽首任巡撫原傑逝世540周年

541年前的明代成化十二年(1476),原傑成功地招撫全國20個省流亡到荊襄山區的百萬流民,結束了官府殘酷的屠戮與流民為求生存的一次次血與火的堅決反抗,決定在鄖縣設立鄖陽府,轄鄖縣、鄖西、上津、竹山、竹溪、保康、房縣七縣,就地安置流民。

但流民分佈荊襄山區,涉湖北、河南、陝西、四川毗鄰地域廣大地區,鄖陽府隸屬湖廣省,無法協調鄰省流民事宜。原傑又報請中央政府,在鄖陽府設置鄖陽撫台,擴大管轄區域,協調四省流民安置事宜,得成化帝批准。同時將湖廣行都司從襄陽移駐鄖陽。

鄖陽撫治行政區域圖(明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

鄖陽撫台最盛時撫治相鄰四省的荊州、安陸、襄陽、鄖陽、南陽、西安、漢中、夔州八府及夷陵州、歸州、荊州、均州、裕州、鄧州、商州、金州、寧羌州等九州;

八府九州下轄六十五縣(因後世區劃變動,統計有70縣):

今湖北所屬34縣:江陵縣、監利縣、石首市、遠安縣、枝江市、公安縣、松滋市、宜都市、長陽縣、興山縣、巴東縣、秭歸縣、夷陵區、鍾祥市、京山縣、潛江市、荊門市、當陽市、仙桃市、天門市、建始縣、襄陽區、宜城市、南漳縣、棗陽市、谷城縣、老河口市、保康縣、丹江口市(均州)、鄖縣、鄖西縣、房縣、竹山縣、竹溪縣。

今河南所屬13縣:南陽市、南召縣、淅川縣、內鄉縣、鎮平縣、鄧州市、新野縣、葉縣、方城縣、泌陽縣、唐河縣、舞陽縣、桐柏縣。

今陝西所屬20縣:南鄭縣,略陽縣、勉縣、鳳縣、寧強縣、城固縣、西鄉縣、洋縣、石泉縣、紫陽縣、漢陰縣、安康市、旬陽縣、平利縣、白河縣、商州市、商南縣、洛南縣、山陽縣、鎮安縣。

今重慶所屬3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

明隆慶五年(1571),還暫轄四川下川、東川北兵巡等道。

原傑功高昭古今

鄖陽經設府與撫治,選拔良能治理后,數十萬流民得有安身立命之所。這對於閉塞千年,動蕩多難的鄖陽山區的開發是極有意義的。昔為榛莽荒野的大片土地被開闢為良田沃土。據不完全統計,在鄖陽設府的次年(成化十三年),鄖陽新墾土地即達14300餘頃。隨著人口的穩定和土地的大量被開發,農業迅速發展。從而又帶動了林業、採伐業、採礦業、養蠶業、藥材業、種植業等的繁盛。往昔流民載道,烽煙四起的漢水流域而今舟楫攘攘,炊煙裊裊,雞犬之聲相聞,牧歌揚於四野,成為百萬生民一個時期內安居樂業,繁衍生息的樂土。

當年鄖陽府的設立,使數百萬流民走出了殺戮與流亡,使被朱元璋封禁近八十年的鄖陽山區打開山門,大踏步跟上時代的步伐,為十五世紀中後期的鄖陽山區爭得了開拓發展的重要契機。使鄖縣逐漸發展為鄂西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成為漢江中上游勾連秦巴山區,帶動鄂豫川陝毗鄰廣大地域的中心城市。1476年鄖陽府設立,為鄖陽後來的發展奠定了行政基礎,至1994年鄖陽地區與十堰市合併,五百餘年間,歷代相沿鄖陽一府管六縣的行政建制形式。

鄖陽古郡圖

應該說,鄖陽府的設立,為今天十堰市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口、資源、行政基礎。

同時受惠於原傑設置鄖陽撫治的,還有鄖陽撫台所轄荊州、安陸、襄陽、南陽、西安、漢中、夔州七府,這些地域的生民,也都由戰亂與動亂轉向了安於生業,開拓發展。

所以,原傑功高昭於古今!

但是,當時的原傑實在太累太累了。

自正統十二年(1447)他任南京御史巡按江西,至成化十二年(1476)撫治鄖陽流民,其間三十年,大部時間先後在江西、順天、山東、湖廣等地賑饑救災、抑官、平盜、安民……可謂鞍馬勞頓、寢食難安。尤其是在近一年的撫治鄖陽流民這種大型系統工程中,原傑披榛歷險,踏遍鄖陽的山山水水、安撫流民,設計建制,協調官員,規劃城池……更使他積勞成疾。

成化帝論功升遷原傑為右都御史,並任命為南京兵部尚書。原傑於成化十三年(1477)五月三十日赴任途中,困疾病發作死於南陽驛舍,終年六十一歲。成化帝下詔賜原傑以太子太保,謚號襄敏,錄其子原宗敏為國子生(最高學府的學生)。

人民是不會忘掉那些為民請命,為民立極的人的。荊襄之民聞原傑猝死,無不痛哭流涕。撫治吳道宏與鄖陽知府吳遠合計:原傑撫治鄖陽「功在社稷,惠在人心,其績茂(突出)矣。宜建祠俾民記之,所以(用來)崇報功而永令望也。」遂於鄖城北街過風樓上端建原傑祠堂,並請北京國子監祭酒吳節為之寫記(同治丙寅版《鄖縣誌》收錄)。四省八府聞之,亦紛紛建祠奉祀,尤以鄖陽、襄陽兩地為盛。

筆者當年即居原公祠堂所在之街。祠堂經五百年風雨兵燹,已破敗不堪。廢祠故墟,斷碣殘碑半零落於荒煙蔓草間。但舊跡猶存,已為民居。筆者年少時同街而居的清末舉人、秀才等文人者流,尚能指點遺迹,曆數原傑業績,足見原傑撫治鄖陽之功德流澤之久遠。

陝西城固縣原公鎮

筆者經營鄖陽文化有年,深知鄖陽今日之繁榮昌盛固有代代鄖陽人的奮鬥努力,但如原傑這類先賢瞻囑高遠,規劃開拓良好基礎也是十分重要的。可惜鄖陽府城已被丹江口水庫徹底淹沒,明清古建蕩然無存。原來鄖陽撫台所轄幾十個縣,也沒聽說尚存有原傑祠堂類。畢竟,幾百年過去,風流終被雨打風吹去啊。但心裡總覺得欠先賢原公一筆無法清償的債似的。只能翻檢國史方誌,搜集民間傳說,寫一點紀念文字。

好在若干年前,一位立志為漢江留影的朋友,從陝西寧強縣漢江源一路三千里走到武漢的漢口,沿途採訪,拍攝了大量漢江照片。其中有兩幀居然是陝西漢中城固縣原公鎮天宮廟的!我大為吃驚:陝西城固縣有原公鎮?還有原傑祠堂?五百多年的歲月過去,這古鎮居然仍保留著「原公」的名稱不變,原傑到過城固縣嗎?他給當地人民創造了什麼樣的福祉,居然使當地人歷經風雨滄桑而不能忘懷於他?

可惜,鄖陽、城固近千里之遙,關山阻隔,我雖心嚮往之卻已老邁,難以前往。

今年,是原公仙逝540周年(1477——2017),心切切想到城固一探究竟。剛好,鄖陽區負責復建鄖陽古建的李君早有此意。於是,我們冒著酷暑高溫,一路直奔城固。因李君此前已與城固縣聯繫,所以我們到城固縣黨史辦,受到熱情接待。他們拿出新修的《城固縣誌》,給我們複製了其中關於原公鎮的詳細記載。看完記載,知道「原公鎮」的確因原傑安置流民於此,且親赴此地策劃宜居之地而造福當地生民,百姓感念其德,於當地漢唐古寺設原公祠堂……我們激動不已,更急切想到原公鎮細細考察。

黨史辦徐主任立即派員陪同我們前往原公鎮,並電話聯繫鎮領導接待。在原公鎮政府,鎮領導向我們介紹說,原公鎮歷史悠久,佔地1800畝,分西原公、中原公、東原公三片,鎮政府所在地居中,稱原公村,歷史遺存豐厚。並說鎮政府就是當年原公祠堂所在地,現在只剩了一排老房子當倉庫。並派文化站長陪同我們到原公村看看。

原公鎮人民政府

我們看到鎮政府內那所老房子,它大異於明清建築,雖是平房,檐下卻是漢唐時期的斗拱。牆磚較厚重,屋瓦全是帶釘頭的筒瓦,屋頂蒼苔斑駁,瓦鬃參差。果然,我們從那房樑上的一長串毛筆字看到了它的身世:它原是漢代創建的慈恩院,後世唐乾符六年(879)、明正德二年(1507)、萬曆三十二年(1604)、康熙四十一年(1702)都維修過。正因為千餘年來的多次維修,才使它歷經風雨滄桑仍保留著漢唐風格與氣派。

慈恩院僅存留的一棟老房子

這慈恩院又稱慈恩寺,明成化年原傑設鄖陽撫治並親臨城固縣視察指導,澤被城固后,慈恩寺被當地士民改建為原傑祠堂,慈恩寺也改稱原公寺。

老百姓把此地傳承最久,規模最宏大的慈恩寺改建為原傑祠堂后。這原名「李氏村」的大型村落從此就叫原公村。五百年而下,由明而清,而民國,而共和國,朝代更迭,世事紛擾,城固縣許多村隨時代更易而頻繁改名,唯獨這原公村卻堅守五百餘年,村名始終不變,且發展為原公鎮。原公鎮名載於歷代方誌,更深深植根於百姓心中。我們在當地採訪,從縣委機關到街頭巷尾,總有人很驕傲地說:「我是原公人!」自豪與驕傲溢於言表。

為百姓立極謀福祉的原傑,在這裡受到黎民百姓永遠的崇仰與紀念。

天公廟內藏玄機

天公廟

原公鎮最繁華的集市交易市場,矗立著一座天公廟,是原公鎮的標誌性建築。

天公廟原為紀念城固縣原公村東漢李固所建。李固之父李郃曾位列三公,為東漢重臣,后辭官歸隱。其子李固歷任東漢順帝、沖帝、質帝重臣,安民抗暴,耿直不阿。當時的光祿大夫杜喬曾奏表皇帝稱「李固政績為天下第一」。但後來在與外戚權奸梁冀的堅決鬥爭中被殺害於河南洛陽並暴屍街頭!《幼學瓊林》、《資治通鑒》都稱他為時代大儒,子弟表率。而他當年為勸說黃瓊應朝廷徵辟,為國家效力的信中「嶢嶢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陽春之曲,和者蓋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至理名言一直為世人稱道,也曾被曠代偉人毛澤東多次引用。

此時當地為李固家族聚族而居之地,名李氏村。原傑為安置流民 「遍歷山溪」,他從鄖縣出發,溯漢水而上,自白河縣進入陝西境,所見多是高山峽谷,貧瘠山地。一直到漢中府所轄盆地,才發現這裡天寬地闊,多宜耕之地,正是安置荊襄大批流民的理想之地。他來到漢水支流湑水旁的城固縣,發現此地已有荊襄、川北、豫西之民在此生息多年。日暮時分,原傑投宿李氏村,才知道這裡就是他仰慕己久的東漢名臣李固的家鄉,頓時對城固及李氏村人平添幾分愛戴之情。

翌日清晨,原傑率一眾地方官登山查看周邊地理形勢,發現李氏村所營全是麥、豆、粟、黍類旱地作物,若遇天旱,則難保生民齒谷;而村之西北,土地平曠,湑水東流,可開墾旱澇保收之水田。當晚集會,便向村民陳說利弊,宣布李氏村南移三里,開墾水田。該村南移之後,果然旱澇保收,家家戶戶衣食無憂。李氏村民飲水思源,在慈恩寺建原公生祠,慈恩寺也改稱原公寺,並將李氏村改稱原公村,相沿至今。

當地人在明成化年間修建天公廟時,除在廟內供奉天公天母外,還在廟門東西兩側塑有高大的李固、原傑塑像,設柵欄予以保護,供人們四時瞻仰禮拜,以表達飲水思源之意。如今廟內仍供奉著李固、原傑神像且廟堂潔凈,香火鼎盛。尤為難能的是,廟內完好地保存有明清古碑四通:即明弘治七年(1494)、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同治十三年(1874)、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碑。

明弘治七年(1494)天公廟修繕石碑

令我們特別興奮的是,在其中最早的明弘治七年(1494)《天宮廟》碑中,有關於鄖陽人的記載:「大明國陝西漢中府城固縣原公里李氏村信士、鄖賢等,發心善,立碑石,壘砌廟台,祈佑皇圖鞏固,帝道遐昌……」這條重要信息說明了兩點:一是當時此地地名已叫「原公里」(里:明代行政區劃名稱,相當於「鎮」);二是當時距離設置鄖陽撫台只18年,鄖陽已有賢達之人在城固縣活動,並與當地人協力修建了天公廟,奉祀先賢李固、原傑。

原公村地靈人傑

在當地領導陪同下,我們參觀了原公村。很驚異於當地仍保留有大量明清古建。村裡要道中古柏森森,其下古廟香火仍盛;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陝南第一祠」、五進四院的韓氏宗祠里照壁、牌樓、庭院、廳堂、古匾、楹聯古風悠然;村中民居樓門、古樹、藤蔓、青苔……似乎都在向人們訴說著原公村悠遠厚重的明清文化。

陝南第一祠:韓式宗祠

此行中另一個重大收穫是我們去拜謁了當地著名的文化學者唐楷鑒先生。先生已75歲高齡,但腰板筆直,精神矍鑠。我們在他的斗室欣賞了他功底深湛的書法作品(城固縣城有不少他書寫的楹聯標牌)。先生寡言,他知道我們的來意后,給我們拿出了他與陝西師範大學畢業的原公鎮人王祥玉先生合著的《文化古鎮原公》一書,說你們要了解的,都在這書裡面了。果然,這部24萬字的專著里,對明代原傑安置流民追溯得全面而詳明,對鄖陽及周邊的地理形勢描述的十分準確。而對原傑來到該地撫民開濟更描述的具體。

中間長者為唐楷鑒老人

這部為原公鎮立傳的專著,作者從移民、科舉、教育、宗教、藝術、民俗六大板塊論述了原公鎮悠遠而豐厚的文化底蘊,使我們知道了原公鎮物華天寶,宜於人居的天賦優勢;也全面了解到原公鎮自明清移民之後,人才薈萃,因地靈而人傑。明清兩朝從這塊土地走出去的進士、舉人就達47人。這種中舉的比例,在北方罕見,只有江浙這種高度發達的地域才可能達到。難怪城固古志稱原公鎮「人物秀麗,土壤沃衍,賦稅力役,甲於一邑」了。

暮色蒼茫中,我們回到縣城。向黨史辦徐主任談起原公鎮的豐厚文化,他操著濃重的陝西口音笑著說:「大移民帶來了眾多人才,也帶來了多元文化。城固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都是歷史上從湖廣移來的。我也是最近才查到我老家是湖北孝感的……」

返回鄖陽的途中,我思緒聯翩。我在想,我們鄖陽,作為明代中期大移民的中心地,歷史文化大大豐厚於陝西城固縣,也有地方文化學者發掘研究數十年寫成專著。在弘揚歷史文化傳統的今日,真該如城固縣、原公鎮一樣充分利用這一真實的寶貴資源,摒棄虛妄不可證的文化假說,服務於今天的開發與建設。

我又想,假若鄖陽區將來複建古鄖代表性景觀,那麼,應當恢復鄖陽府城原本有的原傑祠堂,使這位當年為惠澤四省八府生民而殫精竭慮,鞠躬盡瘁的先賢垂範後世,也使當年鄖陽撫台所轄區域中來十堰旅遊的遊客憑弔追懷先賢有所……

邢方貴老師與城固縣黨史辦李琦在原公鎮鎮政府門前留影

作者:邢方貴

現年71歲,鄖陽區一中退休教師。多年來,一直專註於鄖陽歷史文化研究,著述頗豐。著有《鄖陽人自何而來?》、《鄖陽情•楚生文稿選輯》等。

| | 之 | 信 | 雅 | 生| 活 |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