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不要讓無效學習浪費你的時間!這些「無用」知識才是最該掌握的

聽說最近各大學校都開學了,阿信不禁慶幸自己遠離了噩夢般的考試和排名。不過轉念一想,似乎現在上班族更需要學習:每天都在更新的知識、海量的信息、公司和客戶日益提高的需求……

想了想,阿信決定放下手中的零食,好好學習去了。

但是,學什麼呢?

貌似最近很流行做皮具,要不要去試試?

金融知識也得補一補了……

程序員好像很吃香,學個編程語言?

提到語言,小語種似乎也不錯……

阿信很抑鬱,信息辣么多,該怎麼選擇自己要學習的知識啊?!

這是個艱難的選擇,不過下面這篇文章,讓阿信的三觀都改變了……

從「斜杠青年」說起

學知識是不是越多越好?這個問題並不好回答。不過,前一段時間有一個熱點詞和這個問題密切相關,那就是:「斜杠青年」。

「斜杠」這個詞來源於英文「slash」,意思是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他們可能有份朝九晚五的工作,而在工作之餘會利用才藝優勢做一些喜歡的事情,並獲得額外的收入。例如,小王,記者/歌手/ 攝影師,就是典型的斜杠青年。

成為斜杠青年,意味著「自己有能力賺多份錢」,所以這個身份特別受剛入職場的年輕人青睞。在互動百科里,關於「斜杠青年」的詞條引用了這樣的調查數據:「在對國內18~25 歲人群的調查中,有82.6%的年輕人想成為『斜杠青年』。」有八成多的年輕人想要成為斜杠青年,這真是一個激勵人心的數字啊!

可是,怎麼樣才能成為一個斜杠青年呢?

在大多數報道里,成為斜杠青年的方式是兼職接活兒。比如《北京晚報》介紹斜杠青年的案例是,一個做會計的姑娘,喜歡擺弄花,去酒店看到婚慶公司在布置婚禮現場,和工作人員聊了之後,發現那邊缺花藝師,她就成了兼職的婚慶花藝師。後來又有人介紹她寫劇本賺外快,她就學習寫劇本,又接了兼職劇作家的活兒。所以她就成了斜杠青年典範:會計/花藝師/劇作家。

可是如果有多個兼職就算斜杠青年的話,他們都比不過村裡東頭的王大爺。王大爺,更確切地說,應該是斜杠老年:搬運工/ 瓦工/ 燒炭工/除草匠/ 街頭棋手/ 門衛/ 環衛工……如果有必要, 大爺還有更多的斜杠。

「矽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

有人可能會不同意這種說法:嘗試各種職業,既能學到各種知識開拓眼界,又能鍛煉自己的能力,還能增加收入,有什麼不好呢?而且你看人家特斯拉的老總馬斯克就是一個斜杠青年啊!他既是工程師、慈善家,又創立了特斯拉、支付巨頭PayPal、太空探索公司SpaceX,還有研發家用光伏發電產品的SolarCity等四家不同類型的企業,你能說斜杠青年不對嗎?!

呃,你說得都對,但是又不對。為什麼呢?

在有多個兼職的情況下,所謂的學習知識,鍛煉能力,增加的往往只是一個「能力假象」罷了。你更多的只是經歷了一下而已,認知深度並沒有明顯增加。

對於沒怎麼接觸過社會的人而言,接觸一下社會各行業是有好處的,畢竟直接的生活經驗很重要。但是,正如十個麻雀在一起也比不上一隻雄鷹,多元的經歷如果不能幫助我們提升認知深度,從長期來看,那也是低效的。我們並不是反對成為斜杠青年,只是斜杠青年應該更加深入探索,而不是簡單追求多元的結果。

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你把寶貴的時間用在膚淺的兼職變現上,那並不是多元與提升能力,只不過是自己控制不住虛榮心和金錢誘惑罷了。事實上,很多事情表面看是好事,往深里想,可能是壞事。

一開始就能帶來直接利益和誘惑的事情,很可能要拿未來的機會做代價。

以斜杠青年的代表馬斯克為例。表面上看,馬斯克是跨界從事了多元的領域,但實質是馬斯克看問題看得足夠深刻的結果。在一次訪談中,埃隆·馬斯克說,他一直在做的事情,只是用第一性原理思考問題罷了。你有沒有發現,他其實沒有認為自己在跨界,他是比別人都能更深刻地看到他做事情背後的規律:用最基礎的原理來改變一個行業。因為埃隆·馬斯克有了這種認知深度作為前提,我們才能見到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的SpaceX和特斯拉均由同一個人創辦。事實上,在馬斯克眼裡,它們都是一回事。

表面上看,馬斯克是跨界從事了多元的領域,但實質是馬斯克看問題看得足夠深刻的結果。

想要做到極致,不是說只學某個專業的知識就夠了,也不是簡單地這也學學,那也學學,而是要學習與解決某一類問題相關的所有核心能力。這一點,一定是突破專業限制的。

我們被標籤框定了自己的可能性,認為學習就該學標籤內的東西,然而,我們要學習的恰恰是「無用之用」。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各種表面上看起來「無用」的不相干知識,最後在底層都會聯繫起來。而一旦你理解了這一點,就找到了知識一通百通的突破口。比如,你對歷史感興趣,一定會研究到地理和人類文化;而研究人類文化,就一定會進入心理學和傳播學的領域;而如果你對外語感興趣,也會從語法學習延伸到研究語言產生、文化變遷等等。一旦你的研究深度達到底層規律的層面,表面上看起來不相干的問題都會在底層盤根錯節地聯繫起來。

如果從這個角度理解能力,我們一生就需要學習三個級別的課程:(1)公共基礎課:執行能力;(2)專業必修課:專業能力;(3)通用必修課:結構能力。

公共基礎課

所謂公共基礎課,就是我們每個人每天用到的執行能力,比如時間管理、資料保存、商務禮儀、溝通談判等等。有海量的書籍在介紹這些知識,我們學習和掌握起來都比較方便。

專業必修課

而專業必修課,就是我們所選定的專業方向。正如前面說的,這個專業不是指學校劃分的專業,而是指能夠打完整戰役、解決系統問題的能力。而這種系統解決問題的知識往往是內隱的,需要我們在不斷實踐、思考的過程中,領悟到跨領域知識交匯的微妙之處。

通用必修課

而通用必修課,就是要掌握臨界知識,認知事物更加底層的結構與規律。我們經營的領域是如何產生的?影響這個領域發展的基本動力是什麼?有哪些規律會普遍地影響這些事物?這就像在深刻理解一場戰役為什麼爆發,會以什麼樣的脈絡發展,其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究竟是什麼一樣。

抗日戰爭初期,多數人還在討論中日之間的武器差異、國力差距的時候,毛澤東就思考到了底層的規律:中日戰爭的底層決定因素,是戰略空間的廣闊與日本需要速戰速決的壓力。如果能夠促進以空間換時間的結構發展,那麼戰略局勢將對大大有利,而對日本極為不利。所以,毛主席的《論持久戰》就成為經典的戰略研判著作。

所以,我們應該學什麼?

執行能力、專業能力和結構能力都應該學。但是,我們大多數人投入80%的時間學習執行能力,投入20%的時間不完全地學習專業能力,而幾乎沒有投入時間提升結構能力。

然而,二八定律告訴我們:20%的知識決定80%的結果,你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用在結構能力和專業能力的學習上,通過掌握臨界知識做到遊刃有餘。

編輯:趙佳然 2017.02.21

近期新書一覽,點擊書封即可看到有關內容!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