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4年,法國奧捷連恩灣的沙灘上,30多條抹香鯨擱淺死亡;
1970年,美國佛羅里達州皮爾斯堡的沙灘,150多條逆戟鯨不顧死活衝上海岸;
2017年2月,400多頭領航鯨在紐西蘭南島附近擱淺,大約300頭死亡,100頭獲救;
……
「鯨究竟為什麼會擱淺?」世界上第一個記錄鯨魚擱淺現象的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坦率地說,「我無法回答這一難題。」迄今為止,生物學家也無法給出確切原因。
但鯨魚困在淺灘往往被人類看做集體自殺的行為。當這一名字被用在遊戲中,與鯨魚擱淺相比,殺傷力有過之而無不及。
用刀片在胳膊上刻藍鯨圖像、凌晨4∶20起床、看一整天恐怖電影、不和任何人交談等。這是藍鯨自殺遊戲的任務。心理諮詢師李敬華說,遊戲組織者讓參與者不斷告誡自己「我是一條鯨魚」「一群人在做這件事」,有強烈的暗示和催眠效果,意志薄弱者很容易深陷其中。
2017年2月26日,15歲少女尤利婭·康斯坦丁諾娃和她16歲的朋友維羅妮卡·沃爾科娃,從14層樓的樓頂縱身躍下,成為擱淺的「小鯨魚」,結束了年輕的生命。兩名在事發現場錄製「死亡視頻」的10多歲男孩隨後被警方逮捕。
而在江蘇常熟,17歲少年小姚的遊戲才剛剛開始……
「我是一隻鯨魚」遊戲玩家被要求不斷強調「我是一隻鯨魚」
「你不是想知道死亡是什麼嗎?加入我們,你會得到想要的答案。」2017年初,小姚通過QQ搜索加入了一個相約自殺群,裡面有好幾百人,大多在聊「自殺自殘」問題,並把它稱為完成「藍鯨」遊戲任務。
小姚以一個虛擬的女性身份加入該群並網路聊天,群里其他人以為他是一名女生,甚至要看他的裸照。但開始小姚只是跟著群里的人聊聊天,並沒有理會這些,也沒付諸什麼行動。
2017年4月27日,QQ群里一名自稱叫「林靜」的人添加小姚為好友,開始私聊,並慫恿小姚「做任務」。他參照「藍鯨」遊戲,用刀割自己身體,然後定下了生命倒計時。
遊戲開始了。
第一天,「林靜」給小姚的任務是用刀劃破左手背。小姚找了一把美工刀忍痛在手背上劃下,一道長約2厘米的傷口出現了,鮮血直流。小姚感到一絲快感,不顧出血的傷口和疼痛,拍照並傳給對方。
第二天,「林靜」給小姚的任務是凌晨4:20起床,用利刃在手臂上刻畫一條帶血的「藍鯨」圖案。為防止從網上盜圖,小姚需要對著血淋淋的胳膊拍攝一小段動態視頻發給對方。
第三天,依然是凌晨4:20起床,遵照「林靜」的指示,小姚觀看了恐怖電影。
第四天,一切照常。
「林靜」見小姚每次做任務都傳回照片,常鼓勵並讚賞他的行為。小姚覺得挺有意思,但每次做完任務后,他只會收到「好的」「不錯」「很棒」之類非常簡短的回復。
小姚不知道,一年多前,藍鯨遊戲已在俄羅斯青少年中大火了一把。遊戲玩家除了要完成諸如「4:20起床」「一整天不與任何人說話」「在社交媒體上寫下『我是一隻藍鯨』」的挑戰,49天里,他們還被要求「看恐怖電影」「聽恐怖音樂」「發誓『我是一隻鯨魚』」。
據俄羅斯警方估計,5個月時間裡,約130名青少年受其蠱惑,參與藍鯨遊戲並實施自殺,且多數為女性。他們在第50天或跳樓,或卧軌,或上吊,親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李敬華分析認為,受社會習俗及傳統價值觀影響,女性向外宣洩、釋放內心壓抑的可能性更小,「男孩可以『野』或『瘋』,女孩不行」,由此導致女性自殘自殺行為相對較多。
俄羅斯青少年自殺事件頻發,引起了刑事案件偵查機關、俄羅斯聯邦偵查委員會的關注。2016年10月,該遊戲創始人菲利普·布德金被捕入獄。
凌晨4:20叫醒我遊戲管理員表示,會在每天早上4點20分送出「任務」
10多天時間裡,小姚做了很多任務。他在左大腿上劃了「藍鯨」二字,在左手小臂上劃了「死了」字樣,在右手小臂上劃了「154」阿拉伯數字,在右大腿劃了「四刀是」字樣。
在小姚「做任務」期間,網名叫「林靜」的QQ被封號。於是,對方在5月16日更換了另外一個名叫「請叫我54」的QQ號,繼續教小姚「做任務」。
小姚未曾留意到騰訊安全中心曾發起提示:有媒體報道稱,一種來自國外的「藍鯨」死亡遊戲出現在互聯網平台上,QQ安全團隊對此高度重視,於5月6日對涉及該關鍵詞的QQ群進行排查,共對12個疑似相關QQ群進行了處理。
但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在相關平台開始查刪「藍鯨」群組的同時,他們的群組已改名,不再有「藍鯨」「4.20」等字樣,要加真正的「藍鯨遊戲」群組,需經過群管理員驗證。
報道稱,如果女性想加入這個遊戲群,必須給管理員發送手持身份證拍攝的裸照,如果中途退出遊戲,裸照會被直接發到網上。如果是男性,管理員只索要其身份證照片和家庭地址,並威脅稱一旦男生退出遊戲,將會「根據地址追到家裡」。
這和歐洲某媒體記者混進藍鯨親身「體驗」的遊戲過程頗為相似。這位記者曾假扮15歲的青少年混進藍鯨遊戲,玩家告訴他「遊戲一旦開始,就不能退出」「參加了就沒有回頭路」。如果中途退出,「我們知道你的所有信息,會有人去找你算賬」。
遊戲管理員告訴上述記者,這個遊戲包含了分攤至50天的50個任務。「我將協助你完成整個遊戲。最後一天遊戲結束,如果你死了,你就贏了;如果你沒死,我們就會幫助你(去死)」,並表示會在每天早上4點20分送出「任務」。
湖南某縣國小五年級學生小蔓,事發前,也經常早晨4點20分起床玩遊戲,上課打瞌睡。后經家長和老師了解,年僅11歲的小蔓正在玩一款叫「藍鯨」的自殺遊戲。
有同學曾看到小蔓寫了遺書,手臂有自殘的淤青,在紙上畫藍鯨,並拍照給他人。手機里有手臂放在菜刀下的圖片,有組織向她傳送網路歌曲、下載的恐怖電影等。
「謊話說一千遍成真理。」心理諮詢師趙國鳳認為,組織者選取認知懵懂、「三觀」尚未形成的青少年,作為遊戲參與者形成了封閉組織,且一開始就植入了「藍鯨」概念,並反覆向大家強調凌晨4:20開始做任務。這讓人在意志消沉中不斷地去認同遊戲設置的概念。
「這種反覆多次強調具有催眠性。」李敬華說,從生理規律上看,凌晨四五點是人最犯困、最難熬的時候,即中醫上說的「魚肚白,鬼呲牙」的時候,也是人意志最薄弱的時候。遊戲管理者相對更容易通過不斷的暗示,使遊戲參與者形成心理上的認同感。
「跟鯨魚說話」參與者被要求連續19天在手上劃一刀、跟鯨魚說話
小姚完成多個自殘任務后,「林靜」下達「終極任務」:用繩子在身上綁著石頭跳河自殺。
意識到自己時日無多,小姚心情複雜。父母離異,讓他鬱鬱寡歡,但就這樣走了,他又有些不舍。5月23日,在告別這個世界的晚上,小姚喝了些許酒,準備好了繩子。
這是小姚參與遊戲的「終結」之日。但小姚沒想到藍鯨遊戲的創始人布德金說,在他眼裡,藍鯨遊戲的參與者都是「行走的垃圾」,他們「樂於去死」,他只是在「清理社會垃圾」。
布德金設置的50項任務中,從第30天到第49天,要求參與者連續19天在凌晨4:20起床、看恐怖影片、聽組織者發送的恐怖音樂、在手上劃一刀、跟鯨魚說話等。
據俄羅斯媒體報道,布德金,今年21歲,外形冷峻,大學里學習心理學專業。談及「為何設計這個遊戲」時,他說:「關於這個主意我之前已經想了5年。我覺得有必要將正常(人)與垃圾區別開。」
據布德金介紹,藍鯨自殺遊戲始於2013年。「遊戲一開始,你就要執行任務,介紹你自己,與人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大家都知道誰是誰。然後我給一個人打skype(一款即時通訊軟體),讓他對我著迷,進而了解他的生活,隨後我才會做決定。」
「到某個階段,需要讓參與者熬夜不睡覺,(這樣,他們的)心理會變得更加容易被感染和影響。沒想到,這個主意後來成了流行趨勢,居然有很多模仿者,這讓我很鬱悶。」
俄羅斯調查委員會高級官員安東·布雷多介紹說,布德金在學校期間是個不友好的人,他母親上班太遠,早晨5點離開家,很晚回到家,很少有時間陪他。他甚至都不出家門。
布雷多說:「布德金被捕后,依然沉浸於『上帝』模式之中,他覺得自己是不可觸碰的。當他把那些孩子推向自殺的時候,他告訴他們不要害怕,『在天上,我會把你們都收編起來』。」
李敬華認為,「藍鯨」遊戲之所以能誘導青少年自殺,一方面利用了青少年睡眠過少會嚴重影響大腦對重大事情的認知和辨別能力的生理特點,另一方面,該遊戲利用了青少年時期,孩子開始關注精神自我、彰顯自己獨特性以及尋求社會認同感的心理特點。
趙國鳳表示,該遊戲在改變青少年價值觀念方面,運用了心理學上的ABC理論(ABCTheoryofEmotion),即激發事件A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
簡單解釋為誘發事件A與情緒、行為結果C之間還有個對誘發事件A的看法、解釋的B在作怪,即「不是A必然導致結果B,而是看你如何去解讀、解釋,最終形成C理論」。
目前,「藍鯨」遊戲已在國內不少地方青少年中傳播。據媒體報道,安徽涇縣公安局與學校、家長聯手將6名沉迷藍鯨遊戲的中學生拉了回來;寧波警方從「藍鯨」遊戲中拯救出一名12歲的女生;5月24日,常熟警方找到小姚,耐心勸說,使其暫時放棄自殺念頭。
據了解,「藍鯨」自殺遊戲,參與者多在10歲至14歲之間,他們完全順從遊戲組織者的擺布與威脅。2015年11月到2016年4月,俄境內共有130起未成年人自殺事件,大多數被認為與「藍鯨」有關。另據俄政府統計,2016年,該國共有720名未成年人自殺。
據媒體報道,「藍鯨」遊戲有一條險惡的規定:玩家只需繳納60歐元就可以當上管理員,不僅不用自殺,還可以在暗處操控別人生命。此外,還有人借「帶人進藍鯨遊戲真群」之名騙取女性用戶裸照。因此,多地警方呼籲公眾抵制「藍鯨」死亡遊戲,並及時舉報。
李敬華認為,「藍鯨」遊戲的傳播折射出目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存在不足,部分青少年缺乏自我價值感、生活幸福感、團體歸屬感。家長及老師應該耐心傾聽孩子心聲,了解青少年內心世界,不要輕易否決孩子的情感訴求。
民主與法制社是由法學會主管的中央級新聞事業單位,擁有《民主與法制》雜誌、《民主與法制時報》、民主與法制網、民主與法制移動新聞客戶端等權威法制媒體。「兵馬司63號」是由民主與法制社新媒體部負責運營的民主與法制社記者原創調查報道和新聞評論。
兵馬司63號:bingmasi63
投稿合作郵箱:[email protected]
長按識別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