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古代婦女怎麼過節?你不知道的古代婦女節

「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是為紀念美國芝加哥婦女的大罷工而於1910年設定的。早在漢代就已有「婦女節」,且傳承了數千年。

漢樂府《古詩十九首》中就有「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的描述。傳說織女為天帝的女兒,花容月貌,心靈手巧,是古代女性勤勞、聰慧與善良的化身。於是,七夕節開始向「乞巧」習俗轉變。七夕之夜,有女孩的人家,通常要擺上瓜果、女紅,以乞求織女把紡織和刺繡等技藝傳授給她們。於是,民間把每年的農曆七月七日稱為「女節」或「乞巧節」。

河南《宜陽縣誌》載:「七月七夕為女節,祀天孫以乞巧。」陝西《蒲城縣誌》又載:「七月七夕,嫁女避節。」這一天,婦女們可以穿上盛裝,打扮得漂漂亮亮,或走親訪友,或回娘家團聚,或逛街趕廟會等。就連平時足不出戶的大家閨秀,也可以自由出入。漢代劉歆著的《西京雜記》中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荊楚歲時記》中亦載:「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

到了唐代,人們都要在「七夕」乞巧節這天祭拜織女,希望她把紡織的技巧傳給家中的女人,而女人們則走親訪友,交流織藝,連平時被禁錮在綉樓里的大家閨秀,這天也可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涉足田園、遊覽井市。

到宋、明兩代,「七夕」這天婦女的待遇就更高了:女人要穿紅戴花,用五彩綾線結成櫻桃、桑葚、角黍、葫蘆等形狀穿線佩身,家中還要備足美食供女人享用。明代《帝京午目》中說:「七夕女兒節,角黍展榴裙。」《帝京物略》中也有「七夕,父母家必迎女食花糕……亦曰女兒節」的記載。

在清代,「婦女節」又從「七夕」發展成端午的「女兒節」,這天,女人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享受平時想都不敢想的「遊藝」、「聚餐」、「休假」等特權,遠嫁的女子也可以在這幾天回娘家看望雙親,共享天倫。

在古代,除了七夕以外,還有幾個女性專屬的節日。

古代清明節是女性專屬節日,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遊,而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節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正是因為這個道理,古時清明的很多遊戲活動都是以女性為中心,比如踏青、盪鞦韆等等,甚至「蹴鞠」多數時候也是女孩兒出去玩兒。唐代詩人王維在《寒食城東即事》中寫道:「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里。」除此之外,清明節還有放風箏的習俗。女孩們多把不愉快的事情寫在風箏上,待風箏飛起后將線剪斷,寓意煩惱隨風而去。

古時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稱「歸」、「歸寧」, 女性一旦結婚,就要完全融入夫家的家庭生活,與娘家的距離也漸漸疏遠。對於一個嫁出去的女子來說,回娘家是件大事,也是快樂的事情。每次回娘家的日子也成了女性專屬的節日。

五月初五,即"端午節",也稱"女兒節"。青年女子在這一天梳妝打扮,頭插石榴花,已經出嫁的閨女也要回娘家探望,母女團聚,重溫舊情,重敘舊話。寧波余有丁就曾經有詩云:「都人重午女兒節,酒蒲角黍榴花辰。金鎖當胸符當髻,衫裙簪朵盈盈新。」明代沈榜《宛署雜記》云:「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六月初六也是的婦女節,這一天,家家戶戶接已經出嫁的女兒回娘家。清代嘉慶《合肥縣誌》:「六月六日謂之過半年,婦女偕婿歸寧。」

九月初九這天,接出嫁的女兒回娘家吃花糕。花糕,麵粉做的餅子,上面撒滿了紅棗和板栗的碎屑,星星點點,好看又好吃。明代劉侗《帝京景物略》:「(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歸寧,食花糕。」《大興縣誌》:「九月九日,父母家迎女歸寧,亦曰女兒節。」這一天,娘家如果不接回女兒,則被看做是一種很不正常的現象。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