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種族配額遭調查 華裔美國夢能走多遠?

《紐約時報》近日報道指出,美國司法部正準備介入調查美國大學是否在錄取過程中有種族歧視的行為。文章同時指出,雖然沒有表明具體調查對象,但司法部的表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此前亞裔團體針對哈佛大學的訴訟案。這也是亞裔在美國社會不斷爭取話語權的行動之一。

2015年5月,包括華裔在內的64個亞裔團體組成的抗議聯盟提出申訴,指控哈佛大學在招生時涉嫌歧視,對亞裔申請者設置了比非裔、拉丁裔申請者更高的標準。這是近20年來美國亞裔在追求平等教育權益方面最大的一次聯合行動。是次維權並不僅針對哈佛,也希望通過此事對其他美國名校起到警示作用,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其實,這不過是亞裔生存環境邊緣狀態的一個縮影而已,亞裔尤其是華裔在美國經常遭遇各種不公。

梁彼得事件后,大批華裔走上街頭抗議。與種族配額制一樣,都是亞裔生存環境邊緣狀態的一個縮影(圖源:Reuters)

亞裔生存環境不樂觀

一直以來,亞裔社團的活動圈子大多局限在亞裔群體內部,和其他族裔的之間的橫向交流較少,因此造成政治影響力很弱,政治參與度不高,在美國社會中的話語權也就較弱。很多亞裔不願意出頭,不習慣為自己發聲。這與美國對亞裔在文化認同方面的歧視有關,也可視作為哈佛等常春藤名校對亞裔在錄取上「逆向歧視」的原因之一。

逆向歧視,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種族配額」。「許多亞裔學生都擁有接近滿分的SAT(美國大學入學考試)成績、GPA高居前1%,獲得過許多獎項,在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中也展示出了領導力,但是仍然被哈佛以及其他常春藤盟校拒之門外。」

「相反,擁有同等條件的其他族裔學生卻能順利被錄取。而且,近年來,這種趨勢愈演愈烈。」這就是亞裔學生因「種族配額」遭受的歧視。

早在2014年,非營利組織「大學生公平錄取」就向馬薩諸塞州的聯邦巡迴法庭提起過訴訟,指控哈佛大學的錄取政策存在對亞裔的「種族歧視」。

除了哈佛,也有其他美國名校陷入「歧視疑雲」。2016年5月,亞裔團體聯盟對3所大學提起訴訟,要求審理耶魯大學、布朗大學以及達特茅斯學院在招生過程中存在的歧視亞裔申請者的情況。

除了常春藤名校的大學錄取,有的高中也以種族為單位對項目進項統計。美國Virginia的JohnHandley High School,在2017-2018學年新設置的一個項目當中,明確提出了以種族為單位進行統計的目標。關於高中AP課程的項目,通過這個項目的集體協作,那些高階課程(AP)希望各種族能夠達到一定比例的平衡,這個比例就是40%白人,35%拉丁裔,12%黑人,10%其他。亞裔和華裔就歸在這其他的10%中。這個項目的設置,使得包括華裔在內的亞裔被名校錄取更加艱難。

除了在名校錄取上亞裔因種族配額受到的變相歧視,校園安全也是一個問題。留學生在美國學校被強姦,伊利諾伊大學斯普林菲爾德分校這名被控強姦的僱員被判刑6年半。該僱員脅迫受害女生與自己發生性行為,不然就將她送回。該案件開庭之時,受害女生身在,她通過視頻解釋說,由於害怕遭報復仍對重返校園感到恐懼。

亞裔,尤其是華裔在街頭有時也會受到言語的攻擊。曾就職於《紐約時報》、《紐約客》的華裔媒體人就曾在紐約街頭遭遇歧視言語攻擊,一名白人女子叫囂:「滾回」。

糟糕的生存狀態可見一斑。而任由這種現狀發展下去,最終會嚴重影響亞裔未來在美國的發展。

「配額壁壘」的逆向歧視

對亞裔學生造成「逆向歧視」的「種族配額」本是一項平權法案。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為保護少數族裔機會均等和族裔平衡,將教育資源的天平向少數族裔傾斜而實施「強制行動法案」,要求對這些種族在大學錄取時進行照顧。美國認為按照比例分配這些資源就是公平,但這種治標不治本的強制行動法案實施50多年來,沒有實質性改善非裔和西班牙裔的教育,卻造成種族之間在機會面前的不公平。

如今,因「種族配額」引發的隱性歧視似乎越來越明顯。隨著華裔在內的亞裔對子女教育的重視,亞裔的成績在美國各類族裔中相對較高,按照比例進行分配,會抹殺一些學子進入名校的權利,也就引起亞裔團體對哈佛的起訴。

美國「價格經濟學」網站指出,在美國歷史上,名校很多時候都掌管著通向財富、權力和知識的大門。華裔作為遠渡重洋來到美國落地生根的少數族裔,同時也出於傳統的教育理念,希望能通過高學歷獲得一份相對穩定並且受人尊敬的工作。然而,「逆向歧視」卻在通往名校高學歷的路上無形增加了更多障礙。

近幾年來華裔社團發起的這幾次抗議活動不斷喚起了美國華裔群體的意識和深層思考,不過,如何扭轉美國主流社會對亞裔群體的刻板印象,仍舊是一個沉重的話題。

美國夢的衝擊

針對亞裔團體對哈佛大學的申訴,有聲音表示,華裔、日裔、韓裔等亞裔團體應該結成統一戰線,這樣才能更大程度上爭取在美國社會的權益,提高話語權。

這種感受,第一代移民會更有感觸。「作為第一代移民,我深刻地體會到發出自己的聲音是多麼重要。即使它最初微不可聞,但只要你鼓足勇氣,高聲疾呼,總有一天,你的聲音會被聽到」,他們懷揣著對美國夢的追逐,到美國追尋成功的機會。

同時,他們也是被「美國夢」的精神所吸引。在他們的眼中,「美國夢」給了孩子機會,可以在沒有人為阻礙的環境下,健康的成長、受良好的教育,以及找到好工作;在他們抉擇時,不會因為出生階級、種姓、信仰、種族、種族淵源而有先前的限制。

然而,華人骨子裡內斂的性格如何在美國「聲音大的孩子有奶吃」的環境中更好地爭取自己的權益?又是否會因這些否定性的因素降低他們對「美國夢」的追逐?這都是需要引起重視的。

從他們的表態和行動來看,對這些挑戰到族群平等的問題,已經開始更多的反抗,而不再是選擇繼續觀望。若然,曾追逐的美國夢,只能在溫水煮青蛙中被消解了。

本文由星火記者聯盟(微信ID:cctv11227)莫言主筆,於無聲處聽驚雷,敢講話、講真話,是財經愛好者不可多得的內參!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