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國院外心臟驟停急救難題,該怎麼解?

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國內院外心臟驟停(OHCA)患者救治情況不容樂觀,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眾所周知,院外心臟驟停(OHCA)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之一。每年發生心源性猝死54.4萬例,70%發生在院

[1-4]。心肺復甦(CPR)成功率與CPR開始時間密切相關,Gu等研究表明:1-5分鐘之內的復甦成功率最高,為35.3%;10分鐘內復甦成功率為18.9%;10分鐘之後的復甦成功率為4.4%;15分鐘之後的復甦成功率僅為1.1%;因此稱心臟驟停后的10分鐘為白金10分鐘[4]已有研究表明,在機場、火車站、娛樂場所推廣公用除顫項目(Public Access Defibrillation,PAD)可以提高院外心臟驟停者的存活率[5]。而自動體外除顫儀(AED)和CPR的普及可以有效降低院外心源性猝死的死亡率[6]

全球在推廣:公用除顫+心肺復甦

多國的研究陸續證明,第一目擊者對患者及時進行AED除顫和心肺復甦,有很大的幾率能夠挽救生命,且其他複合風險較低。《新英格蘭醫學雜誌》2016年10月曾對日本公用除顫設備和院外心臟停搏關係的研究進行了特別報道(點擊

「閱讀原文」

瀏覽中譯全文)。七年間日本接受PAD的患者比率已從2005年的1.1%增加到2013年的16.5%,在接受PAD且存活至1個月的患者中,神經功能良好的患者百分比顯著高於未接受PAD者(38.5%對18.2%)。旁觀者應用PAD的增加與院外心臟停搏后神經系統結局良好的生存者數量增加相關。日本全國範圍內,公用AED累積估計數量由2005年的10961台增加至2013年的428821台[7]

2017年5月4日一期的NEJM也對丹麥的全國院外心臟停搏事件相關數據進行了深度報道(點此閱讀):從2001至2012年,旁觀者實施CPR的比例從66.7%升至80.6%,旁觀者實施心臟除顫的比例從2.1%升至16.8%,全因死亡率也從18.0%降至7.6%。與無旁觀者復甦相比較,旁觀者CPR伴有顯著較低的腦損傷或療養院入住風險(風險比為0.62)。除此之外,旁觀者CPR也伴有較低的任何原因死亡風險,以及較低的複合終點風險(包括腦損傷、入住療養院或死亡)(風險比0.67)。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研究也表明旁觀者CPR和第一反應者除顫的比例從2010年的14.1%增加到了2013年的23.1%。年齡性別校正後,旁觀者和第一反應者干預與較高的出院存活有關。緊急醫療服務人員(EMS)開始的CPR和除顫的存活率是15.2%,旁觀者開始的CPR和除顫的存活率是33.6%、旁觀者CPR和第一反應者除顫的存活率是24.2%、第一反應者CPR和除顫的存活率是25.2%[8]。由此可見,全民普及CPR及PAD使用對院外心臟驟停的救治極為重要。

澳大利亞AED設備的普及也十分可觀。

的尷尬:設備少,普及低,效果差

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數據相比,國內OHCA患者救治情況不容樂觀。一項北京院外心臟驟停患者預後分析的調查研究顯示:緊急醫療服務人員(EMS)的平均到達時間是16分鐘;在心臟原因導致的1693個OHCA病例中,EMS到達前旁觀者行CPR的比例是11.4%,1.3%的患者好轉出院、1%的患者有良好的神經系統結局、僅1%的患者1年隨訪時存活[9,10]導致對OHCA患者救治情況有很大差別的原因主要是:的AED配備率及CPR普及率太低。根據公開資料,大陸目前已配備的AED設備數目不超過1000台。而在美國,目前AED量超過100萬台,平均每10萬人317台。在日本,每10萬人配備AED的數字為235台。在香港地區,這一數字也達到每10萬人10台[11]。據紅十字會披露消息,截至2010年培訓合格的救護員僅有1000萬名,不足全國人口的1%。與相比,法國CPR培訓普及率為總人口的40%,而德國更是高達80%。在美國僅接受過CPR技術培訓的人數就超過7000萬名,相當於全美總人口的1/3[12]針對OHCA復甦成功率低於1%,CPR技術的普及率低於1%,醫務工作者向家庭成員傳授CPR 技術低於1%的「三低」窘境,為提升CA患者救治成功率,促進CPR的推廣與普及,在科學技術協會科學普及部、紅十字會培訓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宣傳司的指導下,2016年5月25日,「全國心肺復甦普及進億家精準健康工程」——525+(我愛我家)工程正式宣布啟動,計劃5年內普及心肺復甦2億人,即每位培訓者普及5戶家庭[12]

的公眾急救,尤其是院外心臟驟停的救治可謂是「任重道遠」。希望通過「525」等大型工程的實施,能夠大幅度提高在這一方面的救治水平。

參考文獻

[1] Hua W, Zhang LF, Wu YF, Liu XQ, Guo DS, Zhou HL, Gou ZP, Zhao LC, Niu HX, Chen KP, Mai JZ, Chu LN and Zhang S. Incid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na: analysis of 4 regional populations. J Am Coll Cardiol 2009; 54: 1110-1118.

[2]Zhang S.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na: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Europace 2015; 17 Suppl 2: ii14-18.

[3]Zhang S.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na. 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 2009; 32: 1159-1162.

[4]Gu XM, Li ZH, He ZJ, Zhao ZW and Liu SQ. A meta-analysis of the success rates of heartbeat restoration within the platinum 10 min among outpatients suffering from sudden cardiac arrest in China. Mil Med Res 2016; 3: 6.

[5]Valdes SO. Public Access Defibrillation Programs: Improving Outcomes Worldwide. J Am Heart Assoc 2015; 4: e002631.

[6]Jiang L, Krumholz HM, Li X, Li J and Hu S. Achieving best outcomes for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a by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medical care and establishing a learning health-care system. Lancet 2015; 386: 1493-1505.

[7]Kitamura T, Kiyohara K, Sakai T, Matsuyama T, Hatakeyama T, Shimamoto T, Izawa J, Fujii T, Nishiyama C, Kawamura T and Iwami T. Public-Access Defibrillation and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Japan. N Engl J Med 2016; 375: 1649-1659.

[8]Malta Hansen C, Kragholm K, Pearson DA, Tyson C, Monk L, Myers B, Nelson D, Dupre ME, Fosbol EL, Jollis JG, Strauss B, Anderson ML, McNally B and Granger CB. Association of Bystander and First-Responder Intervention With Survival Afte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North Carolina, 2010-2013. JAMA 2015; 314: 255-264.

[9]Shao F, Li CS, Liang LR, Li D and Ma SK. Outcome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s in Beijing, China. Resuscitation 2014; 85: 1411-1417.

[10]Shi H-t and Ge J-b. Improving public defibrillator use in China. The Lancet 2016; 388: 1156-1157.

[11] http://editor.inewsweek.cn/detail-2960.html.

[12] http://www.fx120.net/kuaixun/201605/1039538.html

版權信息

本文由《NEJM醫學前沿》編輯部負責翻譯及編寫,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中譯全文由馬薩諸塞州醫學會NEJM集團獨家授權。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繫[email protected]。未經授權的翻譯是侵權行為,版權方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Copyright ©2017 Jiahui Medic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下載 NEJM醫學前沿 APP

編者註:《NEJM醫學前沿》每周速遞來自《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最新研究,全文翻譯並配以專家述評。公號文章濃縮了研究的精華。欲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請點擊"閱讀原文"一覽全貌。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