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是現實世界和內心情感的寫照。「書畫同源」「詩書一家」,藝術是相通的。歷來有「書如其人」「畫如其人」「藝如其人」的說法,這種「如」既是清人王澍所說的「筋、骨、血、肉、精、神、氣、脈」,也是劉熙載所說的「才、學、志」。覃志剛先生正是「藝如其人」的典型代表,其書畫作品格調高古,意境深遠,反映出深厚的學養、開闊的胸襟、宏大的氣象。
養浩然之氣,書激揚文字
古人常言「睹跡明心」,即通過書法可以明察人的心性及人格修養,也就是觀書「想見其人」。看到覃志剛先生的書法,一方面被其藝術魅力所感召,想見到覃先生本人;另一方面透過覃先生的書法窺見其內心世界及氣質性情。覃先生為人真誠,待人厚道,心懷仁愛,始終熱愛書畫藝術,字裡行間流露出「浩然之氣」,這和他的性格以及從小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有著很大的關係。孔子所云「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在覃先生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覃先生的書藝取法於二王、柳公權、趙孟頫等諸家,作品氣韻生動,骨氣洞達,既有二王的飄逸之氣,又有柳公權的遒勁骨力,還有趙孟頫的俊秀之美。古人云「書為心畫」,覃先生的書法是從內心流淌出來的,這不僅得益於他對歷代名碑名帖的深入研究,更得益於傳統哲學思想的滋養。一陰一陽之謂道,書法藝術在對立中尋求統一,在統一中得到生存和發展。這種對立統一主要表現在筆法的提按、起伏;結體的向背、欹正;墨法的濃淡、潤燥;章法的虛實、疏密等,最終以中庸和諧的形式呈現出來。覃先生的書作動靜相宜,肥瘦相和,潤燥並舉,呈現出中和氣象。
覃先生性格直爽,坦誠真摯,是典型的性情中人。他在出差之餘,常常將所見、所思、所感流露於筆端,表現出「率意」「真趣」的書風。正如劉熙載所說,筆墨之事,都以性情為本。莊子云:「真在內者,神動於外。」覃先生的書作恰恰反映出這種由內及外的求真精神。觀賞其書作,無不是將自然界的物象經過再創造,然後回歸自然的典型代表。孫過庭在《書譜》中把書法的意象比喻為奔雷、墜石、鴻飛、獸駭、鸞舞、蛇驚、絕岸、頹峰、崩雲、蟬翼、泉注、山安等自然形象,一方面說明書法意象源於自然之鬼斧神工、驚心動魄的形態與神情;另一方面說明書法意象應該以求真精神表現出大自然的生命氣韻,而不是簡單地對大自然的描摹。覃先生「造乎自然」的書法創作,取法自然而後創造審美意象,然後回歸自然,不露痕迹。
技法是書法創作的基礎,在技法之外,更重要的是把人做好,把書讀透,樹立格局。黃庭堅說,學習書法需要胸中有道義,並且多讀聖賢書,這樣寫出來的作品才彌足珍貴,否則容易俗氣。蘇軾認為技與道要攜手並進,缺一不可。清人楊守敬曾提出學書的幾個重要因素,第一是天分,第二是多見,第三是多寫,第四是品高,第五是學富。五者覃先生都具備了,他不但重性情,而且重法度;不但重技法,而且重學養,可謂「技道兩進」,最終自成一家,人書俱老,書卷之氣自然溢於行間。
覃志剛先生從小酷愛毛澤東詩詞。他認為毛澤東的詩詞縱橫捭闔、氣象萬千,其草書更是筆意奔放、意境深遠。比如《沁園春·雪》,氣勢磅礴,起伏跌宕,動人心魄。「惟余莽莽」的白雪,「頓失滔滔」的黃河躍然紙上,充滿了昂揚的生命力,反映出一代偉人的豪情壯志。在這種意境之下,覃先生一邊吟誦,一邊以筆濡墨,將長城、黃河、白雪等形象通過大草的形式得以展示,表現了覃先生的浩然之氣和激揚氣概。
觀氣象萬千,畫大好河山
覃志剛先生不僅喜好書法,更酷愛繪畫,毛澤東詩詞中氣勢磅礴的意境,草書中筆意奔放的底蘊,深深地影響了覃先生的繪畫。比如癸巳春三月的一件作品《卧山圖》,氣勢恢宏,莽莽蒼蒼,一眼望去,橫亘天下,表現出「筆所未到氣已吞」的氣概。從題款來看,此作為當時即興而作,信手拈來,痛快淋漓,「小豁胸中氣」。《卧山圖》在欣賞者心中形成的審美意象與審美意趣和作者的創作情懷是完全吻合的。
古人云「畫乃心印」,覃先生的繪畫正是傳統文人畫的典型代表。文人畫與「人」本身有很大的關係,它強調心性與學養的表現,重視形而上之道而非形而下之技。離開了人的文化性,就無從談論文人畫。民國畫壇巨匠陳師曾先生說,文人畫的性質不在於考究藝術的得失,而在於畫中富含文人的趣味,從畫外可以看出文人的情感與思想。他還指出,文人畫有幾個要素,第一是人品,第二是學問,第三是才情,第四是思想。覃先生的畫作寄情山水,「與古為徒」,完全符合這四個要素,充分體現出傳統文人畫的精神內涵。
覃先生的繪畫取法於黃公望、沈周、王蒙、倪瓚、黃賓虹、傅抱石等古今名家,他的畫作氣勢恢宏,格調高古,意境深遠,內涵豐富,蘊含著道家的飄逸之境。在「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藝術實踐中,在「唯道集虛」的藝術修養中,在「萬物與我為一」的藝術境界中,覃先生通過對書畫藝術規律的把握,和大自然融為一體,體悟老莊之「道」,然後通過「道」更好地踐行書畫藝術從而完善自己,實現自我精神的提升,達到「由藝臻道、以道統藝」的境界。這種飄逸之境體現在覃先生的山水畫作之中,表現出雄健渾厚之美、意氣風發之美、自然清新之美。覃先生的畫作同時蘊含著禪宗的空靈之境,禪宗主張在大自然的生命意象中去領悟永恆空寂的本體。覃先生的山水畫,無不身臨其境。如其在癸巳歲末創作的山水畫《心聲如流水,和墨寫蒼穹》,展現了雨後溪山,亭台樓閣,憑窗遠眺,一位哲人正在深思的意境。仔細玩味,這何曾不是覃先生自己的身影?此情此景,覃先生既在作畫又身在畫中,彷彿「人在畫中游」,畫從心中流,達到了「人畫合一」的境界。
覃先生多年來精勤於書畫藝術,在「漸修」與「頓悟」中體味藝術人生。其山水畫常常呈現出清幽靜謐、空靈澄澈的意象世界,覃先生置身於空靜的氛圍中體驗人生的意趣。此種境界一方面源於覃先生對禪宗的體悟,另一方面源於他對元明名家如王蒙、沈周、倪瓚等畫作的精熟研究。這種空靈之境,是一種人生哲學,是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種生活情趣。實際上這就是覺悟,超越了有限與無限、現實與過去,將永恆化為當下,從當下體悟永恆。這不但反映出覃先生對文藝工作的熱愛,也反映出對文藝創作的熱愛。他深入藝術家群體,了解藝術家情懷,將自己化為藝術的一部分,從而在工作中更好地為藝術服務。
書畫作品既是藝術家的創作產物,更是藝術家精神氣格的對象化。著名國學大師錢穆曾說,藝術不僅在心情娛樂上,更是在德性修養上。藝術價值之判定,不在其向外之所獲得,而在其內心修養之深厚,足見內在修養對於藝術的重要性。書畫藝術水平提高的前提是人格修養的提升,人格修養與書畫藝術相統一,才能真正做到德藝雙馨,「藝如其人」。
承傳統文化,展風貌
書畫藝術擁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標誌性符號。書畫藝術脫胎於哲學,遵循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崇尚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審美理想;講求筋骨血肉、精神氣韻的生命意象。書畫藝術以其特有的筆墨韻律,融入了人們對自然、社會、生命的思考,表現出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和人格志趣。千百年來,文人志士通過書畫藝術書寫家國情懷、傳遞時代氣息。
覃志剛先生從小喜歡書法繪畫,后又從事文藝工作,60歲之後更是惜時如金,勇猛精進。他曾在國家畫院舉辦個人展覽后的訪談中提道,書畫是軟實力中最有特色的一部分。他希望今後能夠和藝術家們共同為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和發揚光大增磚添瓦、貢獻力量。這是覃先生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也是決心與信心。
覃先生早年在中央統戰部負責對港澳台和海外統戰工作,多年的統戰工作經歷使其對弘揚傳統文化更有信心。習近平總書記在十次文代會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覃志剛認為書畫藝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承載著華夏文明,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書畫藝術作為中華民族文化軟實力的典型代表,可以更好地闡發精神、展現風貌。
2013年和2014年,他分別到台灣、香港舉辦了「熔鑄丹青——覃志剛書畫展」,以實際行動弘揚傳統文化、踐行文化自信。覃志剛通過在台灣和香港舉辦展覽,不僅展示了自己的書畫藝術創作,更重要的是將書畫藝術作為連接紐帶,通過文化藝術交流讓港台同胞進一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重要意義,推動港台同胞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不斷加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努力建設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攜手開闢民族復興的光明前景。
藝術須滿足大眾的審美,只有藝品與人品相統一的藝術,才有可能得到穩定的傳承與發展。北宋郭若虛指出,人品高則氣韻高。作品的氣韻是藝術家人格的流露,也是作者胸中之韻的流露。藝術家的人格修養與胸中之韻必須與時代相符合併產生共鳴,從而創作出具有影響力和感染力的作品。習近平總書記在十次文代會的講話中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以深厚的文化修養、高尚的人格魅力、文質兼美的作品贏得尊重,成為先進文化的踐行者、社會風尚的引領者,在為祖國、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實現價值。覃先生作為一名文藝官員,養浩然之氣,書激揚文字;觀氣象萬千,畫大好河山;承傳統文化,展風貌。師法古人,崇尚自然,在虛心學習中,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同黨和人民一道,努力築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的文藝高峰!(附圖為覃志剛書法國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