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海南濕地保護再思考

原標題:海南濕地保護再思考

濕地,素有「地球之腎」之稱。它不僅能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降解污染、調節氣候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海南擁有河流、沼澤、海濱三大濕地類型,被業內譽為濕地的「天然博物館」。據統計,海南濕地總面積32萬公頃。其中,自然濕地面積為24.2萬公頃,人工濕地面積7.8萬公頃。紅樹林海岸更是最獨特的濕地類型。

然而,海南濕地保護工作的進展卻相對緩慢。記者近期在海南島濕地分佈密集的地區走訪發現,一些濕地保護區保護能力滯后,一些部門管理權責不清、部分濕地資源處於「無機構、無人員、無經費」的狀態,亟須引起重視。

「三無」狀態亟待消除

8月中旬,海南東方市四更灣,海風腥咸。

位於四更鎮的東方市黑臉琵鷺省級自然保護區內,大片椰林折地倒下;距此僅百米遠處,是四更鎮村民的連片魚塘,記者甚至還看到,有村民划著船在此處撒網捕魚。倘若不是有工作人員帶領,很難想象,這裡便是全球瀕危物種黑臉琵鷺的棲息之地。

東方市黑臉琵鷺省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保護區成立於2006年。隨著保護力度的加大,近海環境不斷改善,前來越冬的黑臉琵鷺也在增多。然而,由於保護區管理體制機制未完全理順、缺乏專業人才,開展黑臉琵鷺的科學監測、科普宣教等活動仍然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位於海南臨高縣的白蝶貝自然保護區,建立至今一直處於無機構、無人員、無經費的「三無」狀態。臨高縣漁政管理站工作人員許朝鵬向記者介紹說,保護區已成立31年,目前掛靠單位為臨高縣漁政管理站。由於長期以來沒有機構編製,沒有專門的辦公場所以及專項的保護管理經費,保護區名存實亡。

而這種「尷尬處境」普遍存在於市縣級的自然保護區中,沒有穩定的財政支持,保護區的日常監督管理難免遭遇種種尷尬。分佈著國家重點保護或珍稀瀕危鳥類的文昌麒麟菜、瓊海麒麟菜、陵水海草場、名人山鳥類等濕地自然保護區目前都處於「三無」狀態,導致這些保護區中的水鳥保護工作難以有效進行。

「海南作為一個島嶼省份,濕地對於維持整個海南島嶼生態系統發揮了重要作用。」全球環境基金海南濕地保護體系項目宣教專家盧剛介紹,目前,海南已建立各級以濕地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或涉及濕地的自然保護區共25處,其中,國家級3處,省級12處,市縣級10處,並且逐步將保護管理建設工作制度化和規範化。

開發與保護的博弈

「這裡不能碰,紅線誰敢碰誰就要坐牢。」小鍾(化名)說。

位於海南文昌市的清瀾港省級保護區,某地產開發項目正好涉及該保護區轄下一片320餘畝的濕地。小鍾是該地產開發項目的規劃師,他指著規劃圖告訴記者。

如何保護這片濕地,也成為開發商和地方政府頭痛的事情。作為開發商,保護該片濕地對於提高項目附加值不言而喻,但沒有政策批複,小鐘錶示他們有心無力。地方政府則擔心項目對於生態帶來的負面影響,禁止開發商私自「保護」。

保護和開發的矛盾還只是冰山一角。更為嚴重的是,由於濱海酒店、房地產、養殖業的開發,灘涂圍墾,圍網養殖等因素,濕地資源不斷被蠶食。不少海岸濕地逐漸被徵佔為建設用地,人工濕地因經濟效益明顯而被高強度開發。

由國家林業局編撰的《濕地——海南卷》顯示,海南島濕地面積顯著減少。據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統計,與2003年公布的第一次調查結果同口徑比較,濕地面積減少了4.11萬公頃,減少率為13.14%。其中,珊瑚礁、淤泥質海灘、紅樹林、海岸性鹹水湖以及永久性淡水湖等濕地面積出現顯著減少。

廈門大學教授王文卿表示,水產養殖、過度捕撈底棲生物和魚類造成鳥類棲息灘涂和食物資源減少,且養殖帶來的污染已成為影響濕地的一大主要威脅因子。

沿海一些基層鄉鎮幹部介紹,上世紀80、90年代,政府鼓勵沿海老百姓大興魚塘,搞近海養殖。隨著近海養殖業對近海濕地環境的影響和破壞日益凸顯,如今,海南各個市縣陸續出台「退塘還濕」、「退塘還林」生態修復方案。但資金缺口大、百姓不理解成為退塘主要阻力。

文昌市清瀾港保護站工作人員介紹,以紅樹林造林為例,低位塘退塘每畝補償費2萬元,高位塘退塘每畝補償費2.4萬元,加上地上附加物和造林成本,每畝平均修復成本達到3萬元左右,而財政來源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缺口較大。此外,退塘切斷了周邊居民主要收入來源,「退塘還濕」「退塘還林」是否順利推進,成為相關執行部門的難題之一。

位於萬寧市萬城鎮烏場村和樂蟹保護中心,工作人員辜訊祥嘗試「可持續生計」的生態養殖模式,試圖破題。

「以前單一養蝦,每2個月收成一次,高密度養殖的污染物直接排進小海,對附近生態影響不可小覷。」辜訊祥介紹,如今由企業運作,將小海周邊的魚塘統籌生產,走規模化道路,集中處理污水。同時將和樂蟹、魚蝦混養替代了單一養殖蝦,每6個月一茬,在頻率上減少排污。

即使如此,在小海附近的排污口,記者看到,仍有不少養殖垃圾漂浮。「我們一直在保護和發展之間找平衡點,但還是希望政府能出台更有效的對策。」辜訊祥說。

管理權責亟須釐清

「濕地與森林不同,濕地涵蓋範圍廣,包括湖泊、河流、沼澤、水庫等,管理部門涉及林業、環保、海洋漁業、農業、住建等多個部門。」《濕地——海南卷》主編、華南師範大學教授江海聲說,這容易造成管理混亂,甚至無人管理的狀況。

陵水縣林業局一位負責人介紹,紅樹林生長在陸地和水體過渡地帶,很多工作需要和海洋局等多個部門共同協商完成,進度相對會比較緩慢。但紅樹林濕地區域內的資源摸底情況以及動態監測工作,卻無法確定由哪個部門專項負責。

江海聲認為,管理部門眾多,難以統籌管理。他建議將所有紅樹林保護區晉陞為省級或以上保護區,實行統一管理。

「九龍治水」並不是濕地保護的唯一「攔路虎」。更大的問題在於國家出台了相關法律法規,但缺少地方政府配套條例,不利於基層執法。

2013年,國家林業局出台《濕地保護管理規定》。該《規定》共分37條,從國家層面明確了應開展濕地動態監測,禁止擅自改變濕地用途、排放污水、破壞野生動物棲息地,臨時佔用濕地的期限及補償,建立濕地生態補水協調機制等濕地保護措施。

海南臨高白蝶貝保護區負責人介紹,白蝶貝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因其經濟價值較高,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和裝備,在該保護區潛捕白蝶貝。但目前還沒有專門保護濕地的執法隊伍,給了這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目前,省級濕地保護條例《海南省濕地保護條例(草案)》(送審稿),已於7月31日面向社會徵求意見,正式「出台」可期。

社會共治多方力量參與

更令人欣喜的是,保護的力量正不斷凝聚,一些社會組織相繼參與到濕地保護和修復中,並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39歲的松鼠學堂自然教育工作室的創始人高高說,她正在做一件好玩又正經的事:自然教育。

「對於海南來說,最大的資源是什麼?」高高向記者發問,她自己的答案是生態資源,是綠水青山,是熱帶植物和「萌萌噠」的昆蟲。而海南的山川湖泊、草木生靈也給了高高開展自然教育的底氣和靈感。自然筆記大賽、生態遊學、公益講座,成為松鼠學堂開展自然教育的「三部曲」。他們希望通過自然教育「三部曲」讓更多的人了解自然,認識濕地。

此外,UNDP-GEF海南濕地保護體系項目辦從2013年6月開始,計劃用5年,通過加強海南省濕地保護體系管理效能,以應對全球重要生物多樣性和重要生態系統服務所面臨的及將會出現的威脅。

據了解,該項目辦將在東寨港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率先啟動社區共享計劃,旨在推動保護區和周邊社區共同管理濕地,合理科學地利用濕地資源,從而減緩保護區的壓力。

政府的保護行動也在持續進行著。

海南省連續兩年開展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行動,林業生態修復與濕地保護專項行動被列為主要內容之一。其中,濕地保護部分明確,要結合「多規合一」工作,各市縣對各自轄區內的濕地資源劃定生態紅線,進行嚴格保護,建立重點濕地監測網路;繼續加強對東寨港、清瀾港、東方黑臉琵鷺、新英紅樹林等10處保護區濕地資源的保護工作力度。

作為熱帶唯一的濱海城市,三亞市從2015年起開始在全國率先開展「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工作,現今,一條位於三亞河上游的城市「綠色項鏈」悄然成型,新老9個公園與綠道、水系串聯,形成新的「一河九園」城市中心公園帶。

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原來又黑又臭的三亞河,如今河水清澈,魚兒歡騰,沿河兩岸的紅樹林里難覓的白鷺也回來了。

「從經濟優先到生態保護,城市發展過程中付出了沉重代價。」三亞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站站長林貴生表示,大部分幹部對城市發展中犧牲生態環境有了切實的反思。「如今,城市發展中要有濕地專家的聲音,因為保生態就是保未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