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來,干一碗心靈茶湯

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本報記者 江丹
曾經遭遇批判和顛覆的「傳統」,從未像現在這樣被前所未有地推崇。快節奏的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希望生活能夠慢下來,人們希望在老祖宗留下的生活情調和思維方式里尋找適合自己的節奏,發現一種速度慢但卻能滋潤心靈的生活美學。《日日是好日》便是這樣一本書,它向我們介紹了傳統茶道所帶來的十五種幸福。在傳統的茶道里,喝茶不僅僅是解渴或品味那樣的平常之事。
在喝茶的儀式感里找幸福
《日日是好日》是日本作者森下典子的
一本茶道學習日記。書的開篇,森下典子是一名即將畢業的女大學
生。跟很多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女性一樣,那時候的典子排斥一切傳統事物,最大限度地崇尚生活中出現的現代化時髦產品。當母親建議她學習茶道時,森下典子即刻的反應是拒絕,在她眼裡,茶道不過是日本的一項古老的傳統老掉牙技藝,跟她平時所追求的時髦一點兒也不沾邊,比起學習茶道,她更想學習西班牙舞、法國料理這些在日本流行著的外國時尚。到了茶道老師家裡,被邀請品嘗日本傳統的點心菖蒲饅頭時,森下典子想的也是派、奶油泡芙、朱古力蛋糕這些西式點心。當得知在茶道里,喝抹茶要喝出聲音來時,森下典子更是不解,因為在她之前所接受的教育里,喝東西時發出聲響是一種很不禮貌的行為。但是,當她下定決心按照規矩喝出聲之後,覺得那實在是爽快。
書的結尾,森下典子已經學習了24年茶道,成為一名茶道老師,關於茶道的技藝信手拈來,再吃那些日式傳統糕點時也能品出其味道之外的奧妙。在過去的那些年裡,世事變化急切而且常常出乎她的意料,比如「以為絕不會倒閉的公司卻倒閉了,永遠不變的秩序也脫序了」,唯有茶道,在諸多變化中依然保持著本色,延續著傳統。在森下典子那裡,茶道早已不是老掉牙的傳統技藝,而是能讓她暫時拋卻外界紛擾,專註五官一時感受的心靈安放所在。春夏秋冬,年復一年,在人類給時間的命名里循環反覆。森下典子領略到這種反覆里的穩定之美,正如她的老師武田所言:「雖然每年不斷重複同樣的事,可是我最近常在想,能每年這樣做同樣的事,真幸福啊!」
在學習茶道的24年裡,森下典子悟到了時間的況味。「茶道環繞著季節,也永遠環繞著干支的循環演出。」在茶道中,有專門的干支茶碗,每十二年才能用一次。當捧著這樣的茶碗時,森下典子意識到,時間有限,更需要珍惜和玩味。
《日日是好日》里的一章又一章,寫的不過是茶道學習過程的瑣碎。對於今天生活在快節奏的人們來說,這些瑣碎本身就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慢」。正因如此,茶,超出其作為飲品的意義,而且需要通過儀式才能抵達。
白居易是鑒茶行家
茶道是日本對古代飲茶文化的保留和傳承,而這種文化實際上起源於古代。
自漢代至三國,茶能夠作為一種飲品漸漸流行起來,是因為它提神振氣的養生功效,實際上,直到幾千年後的今天,這依然是
茶飲品備受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茶又不僅僅是一種
飲品,即使是今天,飲茶除了有養生的意味,還象徵一種內
斂、剋制的品格邏輯,而茶最初被賦予這種邏輯是在
三國時期。東漢末年,上層社會颳起奢靡之風。比起酒肉,茶果就要素得多。於是,一些憂國
憂民的知識分子便倡議以茶果素
食代替盛饌珍饈。東晉有一位權臣桓溫,功高蓋主,都說他要篡位奪權。為了避開風頭,桓溫低調行事,即使是出席重要活動,也只是用些茶果,拒絕鋪張浪費的大吃大喝。
在魏晉的知識分子之間,茶也是一種重要的象徵存在。要知道,「竹林七賢」里的阮籍、劉伶等人可是不折不扣的飲酒愛好者,尤其是阮籍,作古琴曲《酒狂》傳世。但是後來的知識分子意識到,飲酒之後狷狂恣肆固然可以一吐心中塊壘,可那不受大腦控制的姿態實有礙知識分子的清雅。因此,茶逐漸取代酒,成為當時知識分子聊天時的飲品。
到了唐代,茶不再是上層社會專屬,而是流行成一種普通飲品。當時的很多人都是飲茶愛好者,即使是喊著「將進酒,杯莫停」的唐代詩人李白,也對茶有著別樣感情。李白喜歡一種形狀像手的「仙人掌茶」,他認為,「此茗清香滑熟,異於他者,所以能還童振枯,扶人壽也」。在詩里,李白曾如此描述這種茶,「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同為詩人的白居易也愛茶,而且是行家,能夠辨解茶葉種類和優劣。他寫過一首《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故情周匝向交親,新茗分張及病身。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芽十片火前春。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麹塵。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火前春」是清明節前的新茶。李六郎給白居易寄去了十塊火前春茶餅,白居易收到后,立刻取茶末煮了,嘗嘗味道。所謂「別茶人」就是鑒茶人。
在普通老百姓那裡,茶也頗受歡迎。唐代有一位圓仁和尚,他帶隊從膠東半島前往五台山,途經村莊,就去村戶家裡化緣,結果什麼都沒討到,於是拿出一斤茶來,很快就換得一些醬菜。據說那時候,茶在老百姓生活里的重要性跟米和鹽沒啥區別,所謂「柴米油鹽醬醋茶」嘛。唐人喝茶加食鹽調味
在唐代,茶並沒有因為它的普遍就喪失了它的儀式感。唐人煎煮茶,火候是關鍵,陸羽在《茶經》中這樣描述茶水的火候:「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如果火候再大,就煮老了,「不可食也」。火候差不多的時候,要往茶水裡加點食鹽調味。
不是隨隨便便的柴火都有資格做煮茶燃料的。在講究的唐代人看來,煮茶燃料的首選是木炭,因為它的火力比較穩定,也比較耐燒,其中又以松樹炭為最佳。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愛茶之人擔心其他燃料煙火味道太重,熏了茶,影響了茶味,「燃柴一枝,濃煙蔽室,又安有湯耶,又安有茶耶」。
儀式感是個越複雜越莊重的東西。除了燃料,煮茶的水也不是隨便從井裡打上來的。山水最佳,尤其是鐘乳石上一滴一滴落下來的水,石縫裡流動的清泉也不錯。人們日常飲用的井水,如果用來煮茶,效果可能是最一般的。其實,即使是今天,人們對於泡茶的水也頗有講究,特別是擁有得天獨厚自然條件的泉城市民,打點泉水,泡出來的茶也格外甘甜清冽。
喝茶的時候更是講究。煮茶煮出來的泡沫被稱之為「沫、餑、花」,如果是今天喝茶,這些泡沫估計要被倒掉,但是在古代,它們可都是精華。在茶人的筆下,這些泡沫除了美就是美:「沫餑,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餑,細輕者曰花。如棗花漂漂然於環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雲鱗然。其沫者,若綠錢浮於水湄,又如菊英墮於尊俎之中。餑者,以滓煮之,及沸,則重華累沫,皤皤然若積雪耳……」
到了宋代,人們不再喜歡這樣煎茶,而是將茶(成粉,放到器具里沖著喝。到了明代,古人開始用水泡茶了,那些美麗的茶沫也就沒有了。到了今天,人們忙碌得幾乎連好好泡茶的時間都沒有了。偶爾慢下來的時候,想起來泡一壺功夫茶,或者學習茶道,經過一番複雜的儀式后,終於飲得杯中茶,細品,味道果然不一樣。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