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高校「挖人大戰」:一院校靠挖人排名從100升至前20

本報記者 戴春晨 實習生 易德發 邢佳慧 北京、廣州報道

一流師資、一流人才的數目是「雙一流」建設成果的重要指標,因此地方政府和高校都會想辦法去通過拉攏人才來參與競爭……積極方面,這種流動會有效配置已有的教學科研資源;消極方面,這會拉大各地教學資源的差異。

建築高樓,首先要挖地基。現在國內高校都在爭取蓋「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的大樓,於是一些院校領導扛起了鐵鍬,目光盯著其他院校的牆角。這或許是目前國內高教界「挖人大戰」的真實寫照,其中尤以東部高校到中西部「挖人」為劇。

全國「兩會」期間,高校人才流動,成為高教界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3月12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更是在記者會上表態:希望東部高校「手下留情」,「你挖人家的人才,實際上是在挖人家的命根」。

教育部多番表態「不鼓勵」,東部高校的「挖人軍團」卻早已取得不俗「戰績」。在一些高教觀察者看來,「挖人」是高等院校短期內提升教研實力的實用方法,是「你情我願」的市場行為。但質疑者也有道理:在高薪誘惑下,中西部高校被「挖空」,區域教育資源差距進一步拉大;而財力有限的高校大手筆砸錢,既對校內青年教師不公,同時也擠占其它教育資源,可謂是「惡性競爭」。

更多人心裡有著共同的疑惑,這場「挖人大戰」,真的能挖出世界一流大學嗎?

人才爭奪戰:孔雀東南飛

孔雀有著光鮮艷麗的羽毛,引人矚目。對某些大學校長來說,高校教師頭頂的「院士」、「長江學者」、「千人計劃專家」、「傑出青年科學家」,就是值得欣賞的羽毛,需要將他們拉過來為「我」所用。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出現過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向東部的現象,人們將之喻為「孔雀東南飛」。2016年以來,國內高教圈再次掀起「孔雀東南飛」的浪潮。近期,國內不少東部高等院校紛紛貼出教師招募公告,「高薪」成為其中關鍵詞。東莞理工學院推出100個職位,為優秀青年博士提供一次性26萬元安家購房補貼及最高30萬元科研啟動費,暨南大學為「長江學者」和「千人計劃」青年學者分別開出200萬和100萬「購房補貼和安家費」的條件。而放眼東部高校,不乏價碼高達年薪百萬的例子。

在「挖人」這件事上,東部高校可謂「財大氣粗」。以代表一所高校「未來」的「千人計劃」青年人才為例,歷年共有241個單位的2336位青年人才入選「千人計劃」。這2300多位優秀青年人才,絕大部分踏進了東部高校的校門。「千人計劃」青年人才最多的10所高校,僅有華中科技大學一所中西部高校,其餘高校均來自東部——東部上海科技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廣東工業大學、深圳大學等非211工程院校引進的數量,甚至超過了諸多中西部211工程院校。

正在縱深推進的「雙一流」建設,助推了本已激烈的「人才爭奪戰」。近期,在「雙一流」建設操作細則出台之際,不少地方尤其是東部地區的政府部門已明確對此進行大額財政支持。21世紀經濟報道此前在報道中統計,已公布「雙一流」資金支持計劃的10餘省份,擬投入資金已超過400億。重金支持的允諾在前,除了購置設備、蓋大樓之外,不少大學校長考慮的一件事,便是招募「良才」,而地處中西部、收入較低的高校名師便是「開挖」的好對象。

評論者可能對這種「不太道德」的行為不以為然,但「挖人」確實有時效。

「之所以現在有許多高校喜歡『挖人』,是因為另一些高校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關注高等教育的南京審計大學教授徐振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舉例說,清華大學法學院組建之初,曾在全國法學學科排名前三的院校大批引進人才,使該校法學學科迅速崛起。而華東某經濟大市的一所211工程院校,近年來也是大力「挖人」,經常有學校領導赴中西部工作。在「挖人」的作用下,該校的全國排名已經從100名左右升至前20名。

一些大學教師「吐槽」,一些高校「挖人」甚至「精準」到了某個學校、某個教授。有趣的是,最近網上公布的一份高被引論文學者榜單,一位大學教師在社交網路轉發時甚至揶揄,恭喜大學校長們找到一份「挖人」指導手冊。

這麼做確有原因:對大學校長們來說,無論對高校的評估方式如何變化,一流人才及一流人才帶來的課題、成果,總能給學校的「雙一流」評估「加分」。

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教授閻鳳橋表示,一流師資、一流人才的數目是「雙一流」建設成果的重要指標,因此地方政府和高校都會想辦法去通過拉攏人才來參與競爭。由於不同地方之間生活、工作和經濟等因素之間的差異,各個地方都會產生其自身的區位優勢,高級人才的流動是各地區位優勢起作用的結果。

「積極方面,這種流動會有效配置已有的教學科研資源;消極方面,這會拉大各地教學資源的差異,使得中西部高校在這場競爭中更處於劣勢。」他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在這種市場行為的作用下,「挖人」的東部高校似乎很滿意,但被「挖」的中西部高校很受傷。因而,在近日的全國「兩會」上,來自中西部高校的代表委員更多發表的是一種「訴苦」的言論。

人才流動:有序還要可持續

儘管教育部沒有強硬「叫停」,但教育部部長陳寶生「你挖人家的人才,實際上是在挖人家的命根」的言論,實際上也將「挖人」的東部高校放在了不道德的境地。

這同時也是對此前教育部文件原則的重申。1月25日,教育部發布《關於堅持正確導向促進高校高層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動的通知》。通知指出,不鼓勵東部高校從中西部、東北地區高校引進人才。

徐振宇指出,教育部不鼓勵東部高校「挖人」,一些省份的領導也要求本省院校不要在省內相互「撬牆腳」,都是基於國家、區域教育資源平衡的考慮。

從全國高等教育布局來看,中西部除了武漢、西安、成都、重慶等幾個大城市之外,其餘地區的高校資源都不算太強。而在東部與中西部人才爭奪中,東部城市的薪酬、晉陞機遇和學術氛圍,大都擁有絕對優勢。全國「兩會」期間,一些代表委員在公開言論中表達憂慮,東部高校高薪「挖人」,不僅將加劇東中西部的高等教育資源差異,而且不利於高校自身的學術生態和可持續發展。

「儘管人才流動的原因很複雜,有薪酬待遇、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的考慮,但你要東部高校的教師去中西部,一般都不會考慮。」去年從北京高校轉到南京的徐振宇說。在他看來,高校人才的不合理流動,可能會造成中西部院校被挖空,造成學科、學校的沒落。

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副主席葛劍平指出,有的高校為了吸引高端人才不計成本。這種現象導致的後果是,政府對高校的財政支出項目沒有所謂的「高端人才」經費,學校只能東挪西拆地擠占正常的教育事業費,這給高校預算支出造成一筆不小的赤字和沉重負擔。而一旦經費出現短缺或者薪資增長緩慢,被引進的「雇傭軍」又被出價更高的學校挖走。

同濟大學發展規劃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張端鴻注意到,目前高等院校引進人才比較看重頭銜和「帽子」,實際上是一種功利化的體現。這種功利化現象有可能與教研的實際績效相背離,也就是引進的人才不一定能發揮效果。

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挖人」的本質是為高校選拔有專業素養有才華的人才,因而「挖人」應該「去帽子化」,但「帽子」並不等於學術生產力,讓專業的同行去評估篩選,選拔出真正的人才而非僅僅關注引進人的頭銜名譽。

葛劍平還注意到另一個現象,從事著相同工作的本校教師與引進人員的差別待遇。他強調,長此以往,差別待遇的「燈下黑」問題可能在教師隊伍中產生負面影響,出現功利化、物質化、短期化的傾向,身份認同也會從「志願軍」向「雇傭軍」轉變。這會導致正常的高校環境被擾亂,育人環境成為少數人的市場經濟。

陳寶生還提到了一種現象,「有一些人就是這樣,不斷地今天跟甲方談,明天跟乙方談,後天跟丙方談,營造對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流動環境。」

對此,陳寶生在記者會上強調,東部高校要對人才引進做出規範,在薪酬條件等方面不能搞惡性競爭。同時,各高校要對人才聘用合同契約加強管理,對引進各種人才加強規範,讓他們遵守契約,在約定期內不要跳槽,按契約辦事。

而關注「孔雀東南飛」的代表委員,多數傾向於設置高校教師薪酬的上限,以此遏制高校肆意挖人。例如,全國政協委員、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就建議,要從國家制度層面為高校人才流動設置薪酬上限。一是不同區域執行不同薪酬體系,中西東地區執行不同的薪酬標準;二是薪酬體系考慮學術貢獻性;三是考慮現有團隊的基礎水平,以標準倍率制決定各級教師薪酬。

全國人大代表、吉林大學校長李元元則建議,可探索引入類似體育俱樂部間的「運動員轉會制度」,即人才流動協商與補償機制,保障人才流出單位的基本權益。

陳寶生對此亦有表態。他說,下一步,要引導各高校形成聯盟,制定公約,對薪酬等條件上大體上做出規範。規範正常的人才交流。

張端鴻則指出,目前大學的薪酬相對而言是比較低的。期待未來能改革高校薪酬體系,績效工資能夠更加寬鬆、更加彈性,薪酬結算體制讓更多的教師都能夠有所反應。

陳寶生還提到,教育部將調整評價機制,促使國內高校下功夫練內功,自己培養人才,從海內外吸引人才;而不要搞惡性競爭,不要惡意挖人家的牆腳。

這也是教育觀察者徐振宇所期待的,除了撬別的高校的「大樹」之外,高校自己栽「小樹」,海外引「洋樹」,同樣是推動高校自身發展的必要途徑。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