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半生緣》20周年:我記得你眼裡的依戀

導演:許鞍華

演員:黎明、吳倩蓮、梅艷芳、葛優、

黃磊、吳辰君、王志文

類型:愛情、文藝

片長:約125分鐘

走在紅塵俗世間,誰的呼喚飄在耳邊,那麼熟悉卻又遙遠,為什麼痴心兩處總難相見。徘徊在起風的午夜,誰的嘆息飄在風間,那麼無奈卻又無悔,多少前世殘留待今生緣。就算換了時空變了容顏,我依然記得你眼裡的依戀。縱然聚散由命也要用心感動天,縱然難續前世也要再結今生緣。

——萬芳《我記得你眼裡的依戀》

張愛玲,一度曾是高中大學蠻流行的事。學生時代的我們其實不會真的明白張愛玲文字之下的尖刻與掙扎筋骨相連。只不過1992年,安徽文藝出版社正式在國內出版了權威的《張愛玲文集》四卷的確風靡一時,到1995年張愛玲逝世,在國內持續的流行本就帶著一股「泛娛樂化」的氣息,是伴隨改革開放,小資生活重新回潮的標誌。

《半生緣》,毫無疑問是張愛玲的心血之作。1997年,香港回歸,完全由香港班底(主要是東方電影製作公司)改編的電影《半生緣》自然要算文學圈和影視圈轟動一時的話題。當時國內上映掛的內地公司廠標居然是新疆天山電影製片廠出品,感覺很不可思議。不過說句題外話,這並不是唯一一部香港電影掛新疆電影廠,第二年香港電影的年度票房冠軍《風雲》也是,稍微熟悉這個漫畫故事的也都知道,大反派天下會的所在就是天山,多少算是和新疆有點關係。

導演許鞍華之前在1995年借《女人四十》大獲成功,演員集合了因《甜蜜蜜》紅得發紫的黎明,加上吳倩蓮、梅艷芳這一對確有點「姐妹相」的演員,配合內地演技派的葛優、王志文、黃磊,算是相當豪華。這種文學改編的影片自然也看重編劇,陳健忠雖然不算特別出名,但參與過的港片名作也算有一大堆了,像周星馳演的有《逃學威龍》《武狀元蘇乞兒》,李連杰則有兩部《方世玉》和《中南海保鏢》,比較偏個性的有《三個受傷的警察》,偏文藝氣質的就是與許鞍華合作的《阿金的故事》。在《半生緣》之後,他們還繼續合作了《千言萬語》。

當年《半生緣》上映,像許鞍華的許多電影一樣反響比較平淡,說好說差的都有。如今來看,許鞍華呈現的這部電影沒有被「還原劇情」所困擾,但抓住了原著的精神,圍繞人物性格與命運的無奈,「半生緣」的題目已經道盡悲歡離合半系天意,半系人為。

多少年來,很多人都會同情沈世鈞與顧曼楨的命運,一部電影的長度無法完整鋪開兩個人的所有情節,但是集中刻畫了從認識到相戀到分開到重逢,起承轉合,用時間的變幻帶出人世滄桑,留給觀眾許多的回味空間。

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半生緣》這個故事做了非常典型的詮釋。沈世鈞與顧曼楨按說並非不能在一起,但世界上的婚姻,尤其在社會和文化里,從來都是兩個家庭的結合,根本就沒有絕對的個人意願自主,不要說那個標榜新文化運動,崇尚「新青年」的民國社會,即便到了今天21世紀,也很難說究竟多少男女完全可以排除家庭和其他利益的干擾而推崇愛情至上的婚姻。

眾所周知,張愛玲本人的感情道路就曾經歷頗大的迷惘,包括社會輿論的指指點點,深知「抉擇」的況味。《半生緣》里的沈世鈞常常被批評為性格軟弱,最後導致與顧曼楨分開。看似很有道理,但兩個人的遺憾絕不是一個人的錯。沈世鈞的問題本質不在於性格,而在於對顧家存有的陳見,尤其因為父親難以接受顧曼楨背後有顧曼璐這樣的親人,這不算沈世鈞在找「借口」,恰恰因為他自己也有這樣的「忌諱」,所以,表現出來就是軟弱或者優柔寡斷。

對於顧曼楨來說,面對沈世鈞看似軟弱的情形,她本來算是符合新時代特徵的女青年,敢於追求理想——表現為自力更生,在工廠工作或者是教書;也敢於追求愛情——至少堅定認為不該做男人的附屬品或者玩偶,她的性格本來是很突出的,但她的悲劇核心在於:一直想要衝出家庭枷鎖,結果最後還是淪落到和姐姐一樣渾渾噩噩的度日,所以,顧曼楨表現出來的勇敢和獨立其實是一種「假象」,甚至都不叫「徒勞」,骨子裡她和沈世鈞一樣的軟弱。因為她的善良和重視家人其實早早就註定了會被家庭牢牢鎖住。姐姐顧曼璐當年為照顧她和弟弟當舞女的犧牲是顧曼楨一生的夢魘和精神包袱,後半生的她相當於要為姐姐償還代價!這是《半生緣》不單描繪顧曼楨與沈世鈞的愛情,同樣深刻揭示顧家這一對姐妹命運的要害,因此《半生緣》歷來也被視為張愛玲描繪和剖析女性的經典力作,深入骨髓。

顧曼楨本人的性格才是鑄就她一生悲劇的重點,就像俗話說的「解鈴還需系鈴人」,沈世鈞固然是男方這一半的問題,而顧曼楨作為另一半也從來沒有真正衝破自己的牢籠,受害之後再來痛徹醒悟已經回頭太難。可以仔細留意影片,儘管沒有明確演出顧曼楨最後涉及顧曼楨有兩個細節。一是沈世鈞主動向顧曼楨求婚並給了她戒指,曼楨並沒有答應,儘管獨白顯示她內心是很高興的(看過小說的都知道,其實沈世鈞前後曾三次向顧曼楨求婚,都被各種理由拖延)。她也收下了戒指,她當然很想與沈世鈞在一起,包括她的母親和祖母也議論過沈世鈞,還是認可這個男人的,缺點就是「占著茅坑不拉屎」,家人並不清楚,猶豫不決的不是別人,正是顧曼楨自己。

對家庭擔憂,姐姐顧曼璐剛嫁出去,善良的她覺得家人很需要她的照顧,當然她們兩人問題的根本不在於顧曼楨是故意「拖延」,她的心理非常細膩和複雜,她知道沈世鈞是真心也是好意,希望由兩個人共同分擔她一個人的「困難」,但顧曼楨非常敏感,潛在的重要思想就是人格「獨立」,不想依附男人,不想被視為「困難」獲得男人還是任何人的援助,這既是一種倔強,最終也是耽誤了自己的「命門」。第二,影片中當顧曼楨好容易想通去南京沈家見家長時,隱藏的矛盾終於爆發,這一場戲感覺是顧曼楨全片惟一一次與沈世鈞之間比較激烈的情緒反應,沈世鈞毫無顧忌的規劃顧曼楨的未來,曼楨終於看清她擔憂的問題成為現實,兩個人都割捨不了背後的家庭,更無法抹殺旁人看待自己的目光,沈家根本很難接納她的家庭出身。

所以,他們兩個人的悲劇是性格造成的,但之所以會如此,又有相當充分客觀的理由,因為每一個人都不離開所屬的家庭背景,人兩千多年的封建積習推崇家庭文化,而他們又都是傳統意義上的典型「好人」,原本都並不自私,可在兩個人所深深渴望的未來面前,又都不知不覺地「自私」了一回,結果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關於「自私」這個問題,顧曼楨有一次與沈世鈞約會時問他,假如許叔惠當時也喜歡她,要追求她,沈世鈞是不是會安靜地走開,主動相讓。沈世鈞很堅決的表示感情問題他不會相讓,他會「自私」地保護感情,看到後來兩個人的半生遺憾,又怎能不讓人感慨萬千。

再看姐姐顧曼璐,本來對家人有情有義,寧願犧牲自己的幸福努力掙錢把弟弟妹妹照顧好,還葬送了和張豫瑾的一段姻緣。她也希望顧曼楨找到一個好對象,對祝鴻才流露出來貪圖妹妹年輕漂亮十分憤慨。可是,隨著張豫瑾也對顧曼楨有了好感,隨著嫁給祝鴻才以後受到冷落,她以為是自己年老色衰的原因,對妹妹產生嫉妒。尤其祝鴻才對顧曼楨並不死心,最終顧曼璐為了保衛婚姻而陷害妹妹,顯然是把自己的不幸同當年為了照顧妹妹聯繫到一起,造成所謂「因果報應」,這也是一種極端自私的惡果。但更加可悲的是,不管顧曼楨是有意還是無意,最終還是「逆來順受」了,像她被解救逃出姐姐家以後,別人都說要報警,顧曼楨並沒有同意,再次表現了她骨子裡不依賴任何人的獨立思想,但也足以表示她一生問題的症結,有時候性格就是一把雙刃劍。

真正客觀來看,《半生緣》中所營造的「緣」比較寬泛,絕不僅僅是圍繞沈世鈞與顧曼楨。例如還有許叔慧與石翠芝,他們作為配角,也是一樣讓人感慨的命運。許叔慧是石翠芝的觀照,即便從原著來看也是如此,許叔慧為人聰明活潑,本是沈世鈞與顧曼楨的「媒人」,在電影的開頭反映兩人的認識與發展都起到關鍵作用。儘管電影多次用沈世鈞和顧曼楨充滿感慨的獨白渲染他們各自的唏噓,有點刻意撇清許叔慧的存在價值。

石翠芝是傳統的大家閨秀,是沈世鈞表妹,兩人從小玩到大,石家在南京地方上也是有頭臉的,儘管石翠芝對許叔慧比較有感覺,但石家的人也看不起叔慧家,這一點電影並沒有演出來,石翠芝與許叔慧的關係,在電影里只是為了最後終結沈世鈞與顧曼楨而起到輔助作用吧。其實這也足夠表明,人世間不如意十常八九,從來並不只是沈世鈞與顧曼楨兩個看似有緣的人最後生生錯過。

石翠芝和顧曼楨這種走入大城市讀書工作的女青年完全不同,她在沈世鈞的眼裡完全沒有話題,例如石翠芝與許叔慧認識以後,一起泛舟玄武湖,她的話也不多,完全是叔慧為人活潑沖淡石翠芝的簡單。

兜兜轉轉以後,石翠芝嫁給沈世鈞,儘管兩人有了兩個孩子,電影中迎接許叔慧回國和請他吃飯簡簡單單兩場戲,已經充分演出石翠芝與沈世鈞的感情隔膜。最後沈世鈞與顧曼楨意外重逢,在兩人見面認識的餐館吃飯,說出那句經典的「我們已經回不去了。」

許鞍華是著名的女性導演,善於捕捉女性心理,她習慣用略帶紀錄片風格的手法使故事呈現真實感,充滿生活氣息,也充滿對時代的隱喻和象徵,多少和她戴有新浪潮帽子有些關係。不說80年代那些作品,就90年代以後的《客途秋恨》《女人四十》《阿金的故事》都很典型,《半生緣》也並不例外。如果看許鞍華早在1984年就用周潤發、繆騫人拍過張愛玲的《傾城之戀》,當時的許鞍華還全憑一股文學情結,所謂「傾城之戀」僅僅停留在「翻拍」的表面,多少功利心太過,水準平平。

直到《女人四十》大獲成功,也是公認劃分許鞍華前後階段的分水嶺,意味著許鞍華擺脫新浪潮痕迹,開始確立自己風格,這時候來拍攝《半生緣》,可能是《傾城之戀》失敗后,對張愛玲作品的一次重新挑戰。

筆者不止一次假想過,要是同樣善於表達懷舊、又與許鞍華幾乎同時期的另一著名女導演張婉婷來拍《半生緣》會怎樣?多半會把故事中的情感元素放大,加重浪漫元素,更加露骨的感嘆唏噓,以此感染萬千觀眾,因為張婉婷作品的浪漫風格太過突出,即便她也捕捉生活的窘迫和現實的殘酷,可我們看《八兩金》《北京樂與怒》《歲月神偷》依然帶有濃濃溫情。而許鞍華的紀實風格絕不拘泥在港人一貫的小資層面,她往往跳出情感之外的冷靜與客觀,那種「隱忍的痛」很精準的發揮了張愛玲文字里的尖銳和刻毒。所以,電影版的《半生緣》敢於大刀闊斧刪削情節,抓住一些細節,詮釋人物性格,點出時代環境。

可以看到,一直以來都打著經典愛情故事旗號的《半生緣》,電影中其實沒有一般愛情片的浪漫情調,也根本沒有多少烘托沈世鈞、顧曼楨談戀愛的畫面,場景大部分時候表現的是秋冬。導演關注的是人物寫實的生活狀態,唯一作為表現沈世鈞愛顧曼楨的符號就是兩人的手套,與故事呈現的季節相匹配。也許很多人都看不出沈世鈞到底有多愛顧曼楨,直到最後一幕,沈世鈞一個人拿著手電筒半夜在荒郊野外四處為顧曼楨尋找丟失的手套,有張愛玲書迷以前就評價,相信作為一個比較含蓄的男人對一個女人能夠表露的真心也不過如此了。

從演員來說,黎明當時《甜蜜蜜》的大紅大紫,幾乎讓人遺忘他過去有過多部影視的表演,《半生緣》中沈世鈞感覺十分契合黎明的氣質,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緒,但飽含深情與內斂。大多數影迷後來也都認同,這要算黎明在《甜蜜蜜》之外最好的演出,也勝過後一年與張婉婷合作的《玻璃之城》。

而吳倩蓮演的顧曼楨形象方面並不突出,導演刻意讓她顯出清淡裝束,讓顧曼楨顯得很普通,接近生活的真實感,這是塑造人物的高明。從其他條件來說,吳倩蓮當時風頭正勁,90年代初一出道就憑藉與劉德華合作《天若有情》紅遍港台,與張國榮合作的《新夜半歌聲》,與周潤發合作的《和平飯店》,然後與劉德華再次合作的《天若有情3烽火佳人》,在1995、1996年前後幾乎都上映過,還出專輯唱片,所以,她來演顧曼楨有吸引關注的場外因素。而表演上,吳倩蓮的確把握了人物的普通氣質,家庭背景和心思敏感,堅強和軟弱交織,她所經歷的種種都能讓人倍感同情和嘆息。如後面她一個人看電影,畫面演的是喜劇,她則笑中帶淚,展示了吳倩蓮的實力與走紅並非浪得虛名。

顧曼璐是全片很出彩的人物,梅艷芳的演技一向收放自如,把對顧曼楨好與壞都表現的很到位,例如在得知張豫瑾來上海探望,以為想來找她,結果張豫瑾對顧曼楨產生了好感,還有與葛優演的祝鴻才幾個互動片段,也把人物的複雜性表現的很好,展現了老辣的功力。

葛優本來演過不少反派角色,祝鴻才這個人物,葛優倒不是完全在演壞人,他詮釋的是代表男人的一些本性。像顧曼璐死後,顧曼楨去照顧生病的兒子,祝鴻才也和一個尋常人沒什麼區別,和過去爆發戶的土豪樣子完全不同。葛優盡量讓這個人物的行為在生活中真實可信,就像當初對顧曼楨的侵犯主要還是顧曼璐的圈套,而祝鴻才是醉酒衝動犯下的罪孽。儘管祝鴻才很想得到顧曼楨,但前面他並沒有真的要付諸行動,這個行動是顧曼璐為了保全婚姻,留住男人並打擊妹妹而實施的,反過來說,祝鴻才倒更像是顧曼璐的「配合者」。

片中其他人物,黃磊演的許叔慧戲份也不少(之前1995年的《夜半歌聲》也有黃磊和吳倩蓮,因為也有黃百鳴的東方電影製作公司出資),許叔慧是一個不同於沈世鈞,但最終和沈世鈞一樣無奈的角色,影片淡化了許叔慧的家庭背景,雖然他的父母也幾次亮相,但他的家庭在上海來說很普通。這一點和顧曼楨類似,所以他們兩個身為工廠同事時關係較好。而許叔慧與石翠芝的關係,恰恰相當於沈顧二人的翻版。

因此,影片就淡化了他這一條線,僅作為沈顧二人的副線處理。最後許叔慧與石翠芝重遇,沈世鈞與顧曼楨重遇,給故事畫了一個句點,也詮釋了「緣」的主題。

因為許鞍華的寫實風格,《半生緣》的場景更偏重時代的質感,正如前面說過,幾乎沒什麼浪漫溫馨的場景,頂多就是散步,爬山和划船,但整個畫面場景都很蕭瑟,寓意著他們情感的脆弱和無力。而且大量舊上海那種小巷和舊樓畫面,刻意顯示壓抑逼迫的氣息,都是導演豐富的畫面語言,也許在導演許鞍華的心裡,可能更偏向於是時代環境帶給這些人物的命運遺憾吧。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