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微全球化 | 獨生子女在海外:「精英」背後的性別觀察

「80」「90」后留學生群體中女生越來越多。

編者按

過去十幾年間,赴西方發達國家留學的「80后」「90后」獨生子女中,女性的人數遠遠超過男性。「跨國家庭」對子女的投資並沒有出現明顯的對兒子或女兒「投資」的性別傾向,而通過對獨生子女「新移民」成長、擇偶的淺析,我們不難發現,雖然他們中有不少精英女性,但這並不代表這批獨生子女中產家庭實現了觀念上的性別平等。即使不易察覺,傳統性別觀念依然隨著「新移民」的遷移,持續影響著海外獨生子女的生活。

文/屠夢薇

過去十幾年間,赴西方發達國家留學的「80后」「90后」獨生子女中,女性的人數遠遠超過男性。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留學美國、加拿大、紐西蘭與英國的女性人數在該國當年留學總人數佔比分別為51%、55%、49%和63%。

以英國為例,每年有相當數量的畢業生留在英國,他們繼續著自己的事業和生活,成為英國的「新移民」。畢業后留在英國的「新移民」總體而言是一個相對「精英」的群體:他們受過良好的英國大學教育,在英國求職中勝出,有相對較富裕的家庭背景。與英國前期被邊緣化的華人群體相比,他們的工作和社交並不局限在華人社區,而是更多地融入英國主流社會。

「西化」的獨生子女家庭仍受傳統性別觀影響

這個群體順利地來英國留學和定居,離不開其中產階級父母的支持。2011年的數據顯示,有82.5%的留學生的留學費用來自父母。亞洲家庭對孩子的教育重視程度是眾所周知的。儒家文化圈(如新加坡、香港,韓國)的家庭特別熱衷於把孩子送到西方國家留學、定居。有學者通過對加拿大和香港之間的「跨國家庭」觀察,提出了「跨國家庭資本積累模式」來解釋這種家庭存在的合理性。也就是說,父母通過在全球範圍內用經濟資本(金錢)換取孩子的文化資本(主要體現為學歷),使下一代有更好的能力再生產經濟和社會資本,由此鞏固或者擴大他們作為中產階級的優勢。

這樣的「模式」沒有出現明顯的對兒子或女兒「投資」的性別傾向特徵。獨生子女家庭更是消除了父母在教育資源分配時「重男輕女」的可能性。英國的留學生以攻讀研究所為主。更多女性在父母支持下去獲取更高的學歷,這是不是國內性別平等的一個積極表現呢?有學者認為讀研女生比例超過男生,是與用人單位的性別歧視密不可分的,即女性要以更優秀的學歷來填補性別上的劣勢。英國研究所課程受到女性青睞,有被媒體解讀為:英國僅一年的研究所學制,迎合了女性年齡上的緊迫感。

然而筆者通過訪談調查發現,留學的決定受諸多因素影響,而「時間短」也往往成為男孩留學英國的原因。同時,國內職場女性辭職去英國留學、工作的也不在少數。獨生子女移民在回顧個人成長、留學和海外求職經歷的過程中,普遍表達了較強的事業心及父母對自己在英學業事業的支持。然而,這仍然不能成為「男女平等」在這樣的家庭中率先實現的原因。細看之下,這樣一群相對「西化」的獨生子女家庭仍受到傳統性別價值觀的影響。

對女兒「當兒子養」的厚望摻雜了「假」性別平等

對女孩父母進行訪談時,筆者會問:「如果生的是兒子,在撫養孩子的方式上,你會有什麼不同?」父母通常果斷回答:「在我眼裡男女都一樣,我把女兒當兒子養。」一位媽媽描述從小成績優異的女兒時提道:「我女兒不是很嬌氣的孩子,所以她男孩子的性格還是有的。小姑娘想打扮,我是不贊成的。」同樣,有的獨生女在回憶父母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時也用到「當兒子養」這句話,如一位女性移民強調母親鼓勵自己離開家去闖,但從小不太培養自己做飯做菜的能力。

一個人(無論男女)身上有可能具備的各種特質被打上男性、女性的標籤。在社會競爭中更看中的獨立、進取、刻苦的特質明顯被認為是「男性的」;嬌氣、愛打扮、會做家務之類的特質被認為是「女性的」。父母為了讓女兒「優秀」,在女兒身上「去女性化」的撫養恰恰體現了他們潛意識中男尊女卑的認識。這樣「隱形」的性別歧視很難覺察到,尤其是在獨生子女家庭中,缺乏和兄弟姐妹的對比,女孩受到的厚望和投入可能摻雜了「假」性別平等。

相比之下,在問及「如果你生的是女兒」時,獨生子的家長會比較坦然地回答:「應該不會要求她那麼有事業心,過得幸福快樂一點就差不多了,不要求她太辛苦。」這樣的回答直白地反映了傳統的男女性別期望。但假如那對父母真有一個獨生女,他們是否會「把女兒當兒子」養?我們不得而知。

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在傳統性別價值觀中,「有出息」應該是由兒子來完成的任務。有獨生子的父母可以坦然繼承這個社會上仍盛行的觀念,表面上似乎他們成了傳統性別價值的擁護者;而有獨生女的父母表現得像是傳統性別價值觀念的挑戰者,但並不代表他們不信奉傳統性別觀念。

「想找一個老婆」折射出傳統性別觀念

雖然留學英國的女性比例高,但男性似乎面臨著更大的「找對象難」的問題。筆者的訪談涉及20歲~40歲的男女移民,單身男性遠遠多於單身女性。受訪者中,只有少數男性已婚,他們的配偶均為「新移民」女性;已婚女性中僅有1/4是和男性組成家庭。在交談中,男性明顯偏向找女孩為伴侶,而女性對「另一半」是否為人/華裔並沒有明顯傾向。這樣的差異大大縮小了男性移民對伴侶的可選擇範圍。

有意思的是,根據英國2011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在混族群通婚這一項中,華人是男女差別最大的一個少數民族群體。華人女性和非華裔婚配的比例為39%,而華人男性和非華裔婚配比例為20%。該調查對象包括從小在英國長大的華人和「新移民」。

產生這個現象的原因包括中英兩國社會文化的差異。「男強女弱」的婚姻模式在東西方中都存在。西方白人和東亞民族中的刻板印象產生對東西方男性、女性的想象和偏見,使得「西方男」和「東亞女」的結合更為社會傳統認識所接受。

除此之外,男性雖然在事業和社交上表現出對英國文化的適應,但在擇偶的話題上往往會強調自己的「傳統」。他們偏向找伴侶的原因通常是「溝通方便」和「更容易和我父母相處」。說明他們在尋找伴侶時仍然看重相同的文化背景和一部分傳統性別價值觀下的女性特質。

然而女性在考慮伴侶時卻較少擔心文化差異方面的問題,她們的擇偶標準更個性化、多樣化。男女的擇偶偏向差異使得男性移民更難從女性移民中找到理想伴侶。有些男性也曾嘗試回國「找對象」然後帶到英國來,但效果很不理想。比如一位在中英兩國之間經商的男性覺得自己成家是個大難題:「畢竟英國文化熏陶了很多。在國內找的話第一要會英文,第二我經常要出差,要理解我。對我來說找對象還是難。」

通過對獨生子女「新移民」成長、擇偶的淺析,我們不難發現,雖然他們中有不少精英女性,但這並不代表這批獨生子女中產家庭實現了觀念上的性別平等。同樣,傳統的婚姻性別角色認識仍對海外子女擇偶有著很大影響。男性移民間接需要承受比女性移民更大的婚姻選擇難題。在認識一個群體「男女平等」的程度時,女性和男性的學歷、事業比較並不能很好地反映人們在觀念上的變化。傳統性別價值觀對中產階級獨生子女家庭的影響不易察覺,但它隨著「新移民」的遷移繼續影響到海外獨生子女的生活,因此值得重視。

(作者為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