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如何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

今天的教育制度,只是在不斷地提醒甚至強迫孩子必須把書讀好,但是怎樣做才能把書讀好呢?似乎除了勤奮地多讀幾遍書外,沒有更好的方法教給孩子。很多學校,更以量多及填鴨式的教學為宗旨。孩子需要背誦很多課文(以為這樣就是把內容記憶下來了),家長會讓孩子即刻去背;若總是不能背熟,則會要求孩子犧牲玩耍時間再去背;若還是不成,孩子只有遲一點睡,或是更早起床去背;這樣若還是背不下來,沒有辦法,孩子蠢,只得認命!

細心分析以上的模式,不難看到以下幾點:

這種只是一遍又一遍重複讀書的方法,用增加時間去達到目標,而沒有研究「讀」的方法是否有效,如何提高效率?

這樣的讀書方法及過程沉悶枯燥無比,不要說小孩子,任何一個成年人都受不了。不能集中精神、抗拒和逃避是意料中的事。

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因此也沒有兩個人的學習能力一樣,而傳統教學方式,則假定一套方式能使所有人都學習得好。

就算用這個方法學得到,也只不過是把課文記憶到默寫或考試之日。多少學生能背誦一年之前讀熟的課文?絕大部分成年人都會承認,讀書時背熟的文章都已經「交回給老師」了,更不用說把學到的應用在人生里了。記住了文字的排列組合與吸收文章的意思是兩回事,哪回事更重要?

1904年法國心理學家比納(Binet)首創「智商(IQ)測驗」,從那時起,人人以為智商是衡量一個人智力的標準,每個人的智力高低可以憑智商測驗而得知。1993年美國哈佛大學和波士頓大學的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教授首先提出人的智力其實不止一種,而是有七種之多(1998年增至八種)。因此,有些孩子對學習語言很敏悟,但數學的功課卻做得很差;另一些孩子在運動上很成功,但是學音樂卻十分困難。

霍華德•加德納的理論更能解釋在現實中出現的現象,於是他的理論在今天已經成為全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論基礎了。

從外界經五個外感官接收到的信息傳入大腦后,我們儲存及運用這些信息是需要內感官參與的。外感官有五個,而內感官只有三個。

外感官內感官
視覺內視覺(在腦里看到)
聽覺內聽覺(內心聽到)
味覺內感覺(內心找到氣味、味道、冷熱、粗滑等的記憶,包括本體感覺、空間感覺和內心感受等)
嗅覺
觸覺

內感官使得我們能夠把對世界的認知系統性地儲存起來,因而能夠有效運用,而運用的目的便是使我們對每天每時的生活處理得更有效率。當你見到一個人的時候,你看到他的外貌、聽到他的說話聲調,感覺到他手的溫度、力度和握手模式。這些資料儲存在腦里,每次碰到類似這個人的外貌或者聲音時,你的大腦都會把這個人的資料調出來,供你判斷面前的人是否就是這個人。你的大腦也許會提取幾個類似的人的資料讓你選擇。

假如這個人有些特別的地方,例如幽默風趣,或者嚴肅古板,在某些環境中有類似的情況出現時,你或許會想起他。這時,他的資料便又經由你的內視覺、內聽覺和內感覺而呈現。同時,你對這個人的一份情緒感覺也會呈現。因此,你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也就是世界對你而言,便是憑內視覺、內聽覺和內感覺而存在的。

事實上,每個人的學習與記憶,都要用到腦中的三個內感官系統:內視覺、內聽覺及內感覺。在思考和學習過程中,有些人多用內視覺,可以稱為視覺型;如此類推,還有聽覺型、感覺型。聽覺型的人習慣用語言文字思考、學習及記憶,最適合傳統的讀書方法。他們喜歡看書,多讀幾遍便能記得。而視覺型最沒有耐性,不肯重複地讀書。感覺型的人在思考和學習中注重感受,如果不能把所讀的內容化為心裡的感覺,讀多少遍也記不住。

孩子從出生至12歲的這個階段,學習能力比成年人強很多,只要明白他的腦的運作模式,再做相應的配合運用,每個孩子都能學習得既快又好。腦的能力越用越好,孩子也會學得越開心,學得越快,由此得到肯定,他便越學越起勁,越起勁越能學得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今天,很多人都批評教育制度不夠理想、學校對學生的要求過分、安排給學生的內容在質與量上都不合理、作業太多、老師的授課技巧不足……其實,寄望教育制度出現重大改變並不實際,倒不如幫助孩子找出對他最有效的學習模式,使他學得既容易又開心。這類技巧已經存在,我設計的家庭系列課程中就包括了這些技巧。

左腦+右腦,學習更高效

科學家在20世紀70年代末就已經發現,每個人的左腦都擅長處理文字、數字、分析等工作,而右腦則在音樂、感受等方面更為敏銳。總的來說,左腦主掌理性,右腦主掌感性。當然,左撇子的人,情況剛好相反。

左腦主掌理性,因而擅長分析、邏輯。因此,判斷什麼應該什麼不應該的標準靠左腦,道德的評判也是由左腦主管。右腦主掌感性,感性是不分對錯的。光從這點看,感性是危險的,而理性則由於合乎社會法則因而備受推崇。

過去數百年來,不論中外社會,都推崇理性而教人克制感性,因為光憑感性處事,容易做出他日後悔的決定。所謂深思熟慮,便是指用理性反覆思量。

我們習慣了教導年輕人「不要太衝動,應該分析清楚」,很多地方的學校,比如香港,中文、英文、數學等的科目比音樂、美術、勞動、體育更受重視,這些都顯示出揚「理性」抑制「感性」的風氣。

今天對腦神經學及心理學的研究指出,感性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

•人生中沒有任何決定可以只憑理性做出;

•感覺往往是深層、複雜的計算結果,比理性層面的計算更為重要;

•感性與理性配合運用,才能達到人的智慧和能力的最高境界。

左右腦的配合,原來是分不開的。例如,一般人以為音樂屬右腦的範圍,其實右腦負責旋律,而每一個音符的辨認,屬左腦的工作。又例如文字工作原來以為屬左腦,如今發現左腦只是在辨析每一個字的意思,而理解整篇文章的意義仍靠右腦。右腦的功能還包括創作力和幻想。

左腦的分析只可以得出已知的結果,若要有突破,則需要右腦的參與。孩子在7歲之前,用右腦為主,多幻想與直覺;7歲之後才用左腦學習。7歲之前的孩子不能明白抽象推理式的思考,所以跟他講道理是沒有用的。但是7歲之前的孩子幻想能力很豐富,腦子裡整天都充滿著荒唐的景象,這其實是幫助孩子的大腦發展出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創作、突破、整體的感覺。7歲之後孩子才發展理性思考的能力。由此可見,理性的思考能力,需要以感性的完善和發展為基礎。

現在國外的教育改革,強調兒童的右腦訓練要與左腦訓練並重。其實,我們成年人,同樣需要注意在處理任何情況時,讓理性與感性並重,如此效果才會更好。

要想學得快,多用內感官

從學習的角度看,三種內感官之中,以內視覺學得最快,內感覺學得最深刻,而內聽覺的學習能力是最弱的。因為在學校的學習必須運用文字,故此非用內聽覺不可。傳統的學校教導學生學習的方法,便是只強調運用內聽覺:不斷重複地閱讀或背誦課文。

我們先來看看三種內感官的學習效果。當你念「床前明月光」這一句詩的時候,你只可以一個字一個字地念。念得快一點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太快,你的咬字發音可能就變得不準確了,而對方也會聽得不清楚;如果兩個字混為一個音,那就會變成另一個字甚至另一個意思,也許會變得沒有意思了。你也不可以把五個字的組合隨意改變,如果把這句詩念成「月前床光明」,則會變成與原來很不同的意思,而詩的味道也沒有了。

如果我要你把這句詩從尾到頭念一遍(不許看著文字),你會感到很困難。事實上,你要求任何一個人把他家中的電話號碼從尾到頭地念一遍他都會覺得十分困難,一般人們會想象在空中把號碼寫出來,即在腦中看到號碼,一面「看」著,一面從尾到頭地念出來。很多人有這個經驗:用另一種方言或外國語言把自己的電話號碼念出來,往往需要先把它寫下來看著,然後才能流暢地做到。這些都顯示出內視覺的運用。

所以,內聽覺的學習(運用)模式是一個字一個字地循序而進,不得同時進行,也不能隨便混亂次序,更只能單一方向進行。因此,它的學習速度不能快。

視覺型的學習(運用)模式是怎樣的呢?試著想象你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推開房門,你只用1/10秒看了眼室內的景象,然後眼睛便被蓋起來。現在,要你說出剛才看到的東西,你可以說出很多,往往兩分鐘也說不完。這證明內視覺可以同時學習很多不同的東西,而且速度很快,沒有先後次序的局限。因此,內視覺的學習能力最高。

那麼內感覺呢?很多人都不能忘記一些小時候的舊事,例如在國小三年級被老師罰站在教室外,雖事隔多年,而且沒有什麼大影響,可是當時的感受十分深刻,一生都會記得。更不用說某年的生日蛋糕,與第一個異性朋友的分手,中學或大學的畢業典禮……這些都是感受深刻的記憶。所以說,內感覺學習的效果最好。

就算你能夠全部念出白居易的長詩《長恨歌》,也只不過是因為詩中的每一句都能夠給你一份情緒感覺,因而能夠記得。我們學過的詩詞都有深刻印象便是這個理由。與此相反,在學校的十多年中,曾經為了考試把多少篇文章苦讀牢記,如今都已忘掉絕大部分,就是因為它們基本是只靠內聽覺學習的。所有仍能記得的,都是因為有一份濃厚的情緒感覺。

那麼,怎樣才能運用以上的道理提升孩子讀書的能力呢?答案是幫助孩子同時運用視、聽、感三個內感官。老天給了我們三部機器,為何只用一部(還是最笨的一部),而不是三部一起運用呢?用內聽覺學習的效率最低,而過去又只懂得用「增加時間」的方式去補救,就造成孩子對學習的厭倦、抗拒,更使孩子沒有足夠的時間玩耍和做其他對他成長也很重要的事情。

以小孩子學習英文單詞apple(蘋果)一詞為例。只用內聽覺去學習便是反覆串讀a-p-p-l-e,一次又一次,而往往眼睛被其他東西吸引,內心也因想著其他事而勾起不同的感受。這樣,孩子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學會這個詞,而且往往記不牢。三個內感官一併運用,可以先讓小孩子回想:蘋果是什麼顏色的(紅色),再提醒孩子蘋果的滋味(香和甜)。然後,引導孩子想象在空中用一支粗筆寫出紅色的apple,教孩子在心中一面「看」著,一面「想」著那香和甜的感覺,再由口中念出a-p-p-l-e和apple的發音。為了保證孩子確實用到內視覺,叫他看著那紅色的字,從尾到頭讀出e-l-p-p-a,他一定在心中看到了這個單詞,才能如此讀出來。

然後,再教孩子不同蘋果的顏色和味道(青綠色、酸味),引導他用一支細筆在另一邊的空中寫出青綠色的apple一詞,再按照上面的程序教他同時用到內視覺、內聽覺和內感覺去掌握這個單詞。一個成年人的記憶力,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提升。

這樣的學習方式,孩子很快便能熟練,以後他便能快速地記牢很多生字。

從這裡可以看到,孩子的內感官能力越高越好。怎樣幫助孩子提升內感官能力呢?孩子1歲至6歲是感性學習,即右腦學習。右腦學習最常見的特性是喜歡聽故事,媽媽每天說同樣的故事,孩子也不會嫌枯燥、沉悶。孩子把這些故事記得滾瓜爛熟,甚至當媽媽說錯了,他們還能糾正媽媽,但是仍然樂此不疲。原因是每次聽故事,他們都運用視、聽、感三個內感官,把故事在腦里「演活」起來。可以說,7歲之前的小孩子聽故事,正是在做腦的運動,把腦的三種內感官能力經反覆操練而不斷地提高。所以,鼓勵小孩子多幻想、多聽和講故事,是幫助孩子成長和提升腦力的最有效辦法。

7歲至12歲是左腦學習,道理邏輯是抽象思考的產物,是左腦比較擅長的。7歲之後,孩子開始發展大腦的抽象思考能力,也就是邏輯分析、道理原因的部分。有了良好的內視覺、內聽覺、內感覺的能力基礎,這部分才能良好地發育。孩子大腦里的前額葉(Prefrontal Cortex)負責深層分析、解決困難和未來策劃的工作。這部分在12歲至18歲才積極發展,到25歲至26歲發育才充分完成。有良好的內感官能力,這部分也才有良好的發展。今天很多青少年表現出邏輯分析能力弱、欠缺長遠策劃的能力、學習能力低、解決困難的能力不足、道德品行的意識低等,都是源於7歲之前的內感官發展欠佳。看看今天的孩子,能夠與家長或成年人溝通的機會少,長期觀看電視,因而刺激他們訓練內感官的機會是很不足的。我希望家長和教育界的朋友,能夠多注意這點,在這方面多下點功夫。

本文摘自《李中瑩親子關係全面技巧》作者李中瑩 由磨鐵圖書授權選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