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一個人,渴望成為人以外的存在

「一周書單」又跟大家見面啦!

本期的推薦書目,大多來自政治、哲學、經濟這些比較理性、硬知識的領域,在閱讀上也需要更多的專註和消化。也因此,本期書單是你挑戰自己的好機會。其中有本書特別值得一提,是來自新知領域的《游隼》,作者貝克是高度近視,他從秋天到春天,在英格蘭的海岸與荒野,奮力追逐一對游隼的身影,痴迷於它們的行跡與習性。「我一直渴望成為外在世界的一部分,到最外面去,站到所有事物的邊緣」,這本書也因此成為關於一個人,如何渴望成為人以外的存在的書寫。

此外,本周書單從歷史、哲學、新知、兒童等類別選擇了7本好書為大家推薦。來看看書評君都選了哪些新書,或許值得你關注和借鑒。

本期主持|新京報記者 李佳鈺

政治

作者:勞倫斯·萊特
譯者:鄧海平
版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 2017年9月

在過去的多年間,戴維營都是美國總統首選的度假地。1978年9月,應時任總統卡特的邀請,埃及總統薩達特和以色列總理貝京共赴戴維營,就中東問題舉行為期十三天的最高級別會談。雙方最終簽署「戴維營協議」,達成以色列與埃及衝突交戰三十年來的第一場和平談判,不僅在中東和平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非凡意義,更是20世紀外交史上的重大勝利。薩貝二人也因這場和解共獲當年諾貝爾和平獎。

《九月的十三天》逐日敘述了「戴維營峰會」中懸念迭出的三方角力,描摹出自摩西出埃及以來的埃以關係,追溯困擾中東地區衝突混戰的歷史淵源和信仰差異。猶太律法、《聖經》和《古蘭經》,當古老教義的宗教衝突在當代生活和現代政治中對峙碰撞,爭議是否必將經歷無休止的衝突戰爭才能收場?戰爭無法造就持久、公正的和平,「戴維營告訴我們為實現和平需要作出何種妥協,也告訴我們政治領袖們需要怎樣的勇氣和犧牲——這些領袖們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超越他們自己的局限。」

哲學

「正義」研究既有其理論觀念的面向,亦可參照它在歷史與現實中的實踐和經驗。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何懷宏在新作《正義:歷史的與現實的》文集中,分別考察正義在與西方的歷史發展與現實狀況,儘可能呈現當代正義觀的多樣性與可能性。從古到今,從中到西,從孟子的「王道之始」到董仲舒的「更化」之策,從羅爾斯的正義理論到新近的美國大選背後的價值衝突,從自由、平等需要如何實現適度平衡,到制度應該遵守怎樣的正義原則,何懷宏將他對「正義」問題的階段性研究初步結集於此,以待為其他重要方面的深入探討提供基點。

「始終面向人,正視人性與人道」,何懷宏借德國神學家朋霍費爾傳記的書評,談及作為研究者和實踐者的基本態度。正如朋霍費爾用其一生的行為所呈現,「人應該走向每一個人,走向自己的同胞,尤其是走向那些受難最深重的人們。俯身向人,這不僅是對神的仿效,也是自身的責任。」

經濟

作者:大衛·哈維

譯者:張寅

版本:中信出版社2017年9月

這是左翼學者大衛·哈維寫於上世紀70年代的作品。彼時「『全球化』『金融衍生品』和『對沖基金』這樣的詞還不在我們的辭彙表裡,歐元和世界貿易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區這樣的組織還只是白日夢」,可哈維還是預見性地揭示出資本主義社會中政治經濟與城市地理、社會弊病的關聯,通過闡發馬克思《資本論》中的政治經濟理論和思想,「以整體主義的和辯證的方法,把資本積累的金融方面(時間性)與地理方面(全球性和空間性)整合起來」。

大衛·哈維本是地理學家出身,在《資本的限度》之前,《地理學的解釋》《社會正義與城市》早已奠定了他在人文地理學的地位。但從70年代初期開始,哈維走向馬克思主義,並逐漸意識到「不解決固定資本問題就無法理解城市問題」。《資本的限度》正是在馬克思的思想框架下,運用對「固定資本」等概念的重新表述,為城市化過程、房地產市場和不平均的地理髮展提供解釋。

非虛構

作者:羅瑞·斯圖爾特

譯者:沈一鳴

版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8月

基地組織、塔利班、電視錄像畫面裏手持槍支的武裝人員,如果未曾親臨這個動蕩的國家,外界對阿富汗的陌生認知似乎仍停留在這些有限的「印象」上。作為一名英國外交官,在「9·11」后的那個冬天,斯圖爾特仍堅持徒步橫穿阿富汗,這不得不被視作一場冒險。他對外的理由是,以歷史學家的身份追隨印度莫卧爾王朝第一位君主巴布爾的足跡;然則,他更想完成一場完整的亞洲徒步穿行。從2000年起,他已經花費十六個月的時間穿越伊朗、巴其斯坦、印度和尼泊爾;只有阿富汗這段路線,因為時局的變化造成空缺。2001年聖誕節前,當他聽說塔利班倒台後,便決定重返阿富汗彌補這個空缺的遺憾。

這是一個經歷過二十五年戰爭,新政府剛剛建立不到兩周的國家。作為一個陌生的旅行者,斯圖爾特要面對的不僅是山地和暴風雪,還有部落民的不信任和狼群、地雷的危險。不同的族群、語言和文化,相通的人性,尊嚴與善意,斯圖爾特用他的筆帶我們看那片土地的真實模樣。

歷史

《血緣與歸屬:探尋新民族主義之旅》

譯者:成起宏

版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7年8月

生於1947年的葉禮庭稱自己是「冷戰」時代的孩子,那一代人本以為餘生將在「冷戰」的恐懼麻痹中終老,卻不料柏林牆的倒下,哈維爾的演講一度讓他們看到自由民主的希望。可是隨之而來的卻是一個暴力的新時代,高漲洶湧的民族主義情緒在世界各地蔓延,「被壓抑的東西已經回歸,它的名字叫民族主義。」

可「民主主義」並不是個自明的理念,葉禮庭區分了「公民民族主義」和「種族民族主義」:前者把民族視作一個平等的、權利共享的公民共同體,後者則強調血緣與歸屬,「只相信那些與你血緣相同的人」,「民族歸屬是所有歸屬身份中最重要的形式」,可是血緣忠誠以及民族犧牲就因此有了合法性嗎?當民族自豪轉變成種族清洗,殺戮和殘忍難道就應該被接受?為了解答這些問題,葉禮庭實地走訪了南斯拉夫、庫爾德斯坦、北愛爾蘭、烏克蘭、魁北克和重新統一的德國等六個國家和地區,探尋新民族主義之旅。

兒童

作者:艾莉森·麥吉

譯者:馬愛農

版本:心喜閱童書·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17年10月

螢螢是螢火谷里的一隻螢火蟲,她拚命練習自己的飛行,渴望終有一天能飛到螢火谷外看更大的世界。「遠離巨人」是螢火谷里世代流傳的智慧,可螢螢並不相信,她見過小巨人彼得,發現他並不可怕。同樣不相信的還有一隻叫蟀蟀的蟋蟀,他甚至會唱巨人們哼唱的棒球歌,這也是彼得以前經常唱的,那時他的朋友還在,他們倆一起在河岸邊玩接球。還有一隻名叫阿鼠的傳奇河鼠,他是勇敢、喜歡冒險、一輩子都在河上航行的河鼠部落里的最後一隻。

螢火谷里懼怕的巨人其實就是人類。只是螢螢、蟀蟀和阿鼠,這些螢火谷的夢想家,並不一味遵從長者和前輩的忠告,接受所謂流傳已久的智慧和箴言,而是憑藉自己的努力和判斷去探尋外面的世界。這是一個關於孤獨、愛與渴望的故事。不要害怕得不到周圍人們的肯定,對未知的世界永遠開放、充滿好奇,勇敢地去釋放愛,你終會得到你渴望的真正的朋友。

新知

《游隼》

作者:J.A.貝克

譯者:李斯本

版本: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7年8月

一副望遠鏡,一張布滿墨水和鉛筆標記的地圖。高度近視的貝克,從秋天到春天,在英格蘭的海岸與荒野,奮力追逐一對游隼的身影,痴迷於它們的行跡與習性。白天觀鳥,晚上寫作,上千頁的田野筆記記錄了貝克一路以來的「恐懼、無聊和狂喜」。飛行迅速、目力非凡,游隼身上似乎承載了貝克心中的理想,才令他如此嚮往沉迷。可惜人類失責,過量使用農藥,導致當時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及北美的游隼數量極大減少,一度瀕臨絕跡。

貝克一生只寫過兩本書,從未離開切姆斯福德的鄉下小鎮,直到最後染上關節炎,並最終死於緩解關節疼痛的藥物所引發的癌症。「我一直渴望成為外在世界的一部分,到最外面去,站到所有事物的邊緣」。《游隼》里,貝克不止寫鳥,還有自身的渴望,勇氣和凈化,「關於一個人,渴望成為人以外的存在」。

微信公眾號ID : ibookreview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