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國裘皮之都—肅寧縣的歷史沿革

肅寧縣隸屬河北省滄州市,總面積525平方公里,總人口33萬,其中城鎮人口12萬。全縣轄6鎮3鄉,253個行政村。肅寧歷史悠久,是漢武帝鉤弋夫人、金代醫聖劉完素、清代武狀元哈攀龍、文狀元劉春霖的故里,受《明朝那些事兒》的影響,大家也都知道了,這裡也是明末「九千歲」魏忠賢的祖籍地。

肅寧的裘皮服裝產業、針織服裝產業、電力裝備產業、樂器文化產業、魚竿漁具產業、出版印刷產業頗有實力,特別是裘皮服裝產業是肅寧傳統主導產業,已形成珍稀毛皮動物養殖、市場集散、原皮硝染、裘皮服裝加工、研發設計、內外貿易完整的產業鏈條,2005年被輕工業聯合會和皮革協會授予「裘皮之都」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肅寧地域開發甚早,歷史悠久,原始社會已有人類聚居。春秋時期,今肅寧縣地屬晉國。

東周顯王十九年(公元前350)前燕置武垣縣,縣治在今肅寧縣城東南7.8公里。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武垣歸趙國。西漢時為幽州涿郡武垣縣地,王莽改武垣為垣翰亭。東漢建安十一年(206)武垣徒治東武垣城(今河間市城南12.5公里),轄域仍含今肅寧全境。初屬幽洲涿郡,后改隸冀州河間國。

三國時代,今肅寧境域在曹魏管轄之下,屬冀州河間國。西晉(265—316)今肅寧境域改屬冀州高陽郡。東晉十六國時期,肅寧先後歸後燕、後趙,屬冀州高陽郡。隋開皇三年(583)武垣縣治遷至瀛州城。開皇十六年(596),武垣縣改名河間縣,今肅寧,即為河間縣轄地,初屬瀛州,大業三年(607)改隸河間郡。唐武德五年(622),復置武垣縣,轄今肅寧地。貞觀元年(627),省武垣入河間,肅寧地復州河間縣。

五代時,後晉高祖天福元年(936),高祖石敬瑭把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今肅寧境歸屬。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收復,仍屬瀛州。

宋雍熙三年(986),在河間縣西置平虜寨。景德二年(1005)改為肅寧城(即今肅寧鎮)。

隆元年至三年(1156—1158)在此置肅寧縣,屬河北東路河間府。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廢肅寧縣為鎮,入河間縣,隸中書省河間路。后恢復原來建制。

明代自洪武元年(1368)十月始,肅寧縣一直屬河間府。

清代,肅寧縣屬直隸省河間府。宣統三年(1911),肅寧歸天津河間道所轄。

民國2年(1913),屬直隸省渤海道。次年屬直隸省津海道。民國17年(1928),直隸省改為河北省,肅寧縣屬之。民國25年(1936),屬河北省滄縣行政區。民國26年(1937),屬河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肅寧划屬滄縣地區專員公署。1952年11月,改屬定縣地區專員公署。1954年4月定縣地區專員公署撤銷,肅寧縣復屬滄縣地區專員公署。 1958年6月15日撤銷滄縣地區專員公署,肅寧縣改屬天津地區專員公署,同年11月20日,河間肅寧並縣,歸天津市管轄。1962年3月27日恢復肅寧建制,隸滄州地區專員公署1978年下半年滄州地區專員公署改為滄州地區行政公署,肅寧隸屬之。1993年7月,滄州地區行政公署與原滄州市人民政府合併為滄州市人民政府,肅寧縣隸屬滄州市人民政府。

歷史古迹

武垣城遺址位於今縣城東南偏北7.8公里處此城當建築於戰國時期。古城分內、外兩城,皆為正方形。外城每面均為1.75公里,總面積約3平方公里。內城也稱子城,位於城中心,每面各長0.5公里。城內建築已蕩然無存,僅內城東南隅保留漢武帝鉤弋夫人廟遺址,高約2米,寬35米,長45米。

古村落遺址位於西是堤村北100米之小白河西支岸西,面積9000平方米。該地址高於周圍地面,磚瓦遍布,有弦紋灰陶器皿,外繩紋加沙紅陶,外繩紋、內布紋灰筒瓦,網紋陶片等,皆為漢代遺物。

敕賜禮拜寺坐落於肅寧縣城王街的「敕賜禮拜寺」,建於明朝。

古碑、坊興花撣林寺碑 位於杏園村北,青白石科,碑座為四方體,雕白鶴向日,碑身高2.54米,厚0,82米,寬0,87米,碑首呈四角鑽尖,四龍翹首,碑頂飾石寶葫蘆,寺碑通高3,74米。祟幀八年(1635)由僧人如亮募化而立。碑文銘刻興花禪林寺始建、重修、廟產等。張奇柱撰文,韓振唐書丹,來世花刻石。碑側刻載捐款重修興花禪林寺之村莊、姓名及款數。此碑至今尚存。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獨特視角看社會!歡迎訂閱「峰輕揚」!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