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為什麼會活得無力又無趣

周末,與朋友小聚。

朋友說:「為什麼現在的生活,覺得活得無力又無趣?」

小而別緻的咖啡館,人與人的距離隔得很近,還未等我開口,旁邊桌的姑娘轉過頭來,快速地打量著我的這位朋友,遲疑幾秒鐘,轉頭過去,未曾說話,眼神里儘是疑惑。

我與朋友心知肚明。姑娘大概想說:「你這樣漂亮,渾身衣著雖然簡單,但一看便知是上好的材質,昂貴的品牌,小桌上,寶馬車的鑰匙隨意放置,大概不是工作好、前途佳,就是有收入不菲的老公寵愛有加。一句,無力又無趣,好矯情。」

我與朋友相視一笑,說:「講一個故事給你聽。」

故事的主人公,我們暫且稱她姝。

姝是一個漂亮的姑娘,從小就生的像個美麗的「瓷娃娃」,是家中的獨女。父母在四十五歲那年生下她,算是老來得女,歡喜異常。從小隻要女兒要求的,父母必定儘力滿足,什麼童話書、洋娃娃、漂亮衣服,應有盡有。姝不僅是父母眼裡完美無缺的寶貝,也是鄰里鄰居都喜愛的可人兒。

後來,鄰居搬來了一家人,有一個小女孩,叫琳。琳和姝同歲,沒有姝天生的漂亮模樣,卻性子活潑,多才多藝,經常在院子里給叔叔阿姨、爺爺奶奶唱個歌、跳個舞、背個兒歌,惹得大家歡笑不停,琳也賺足了大家的誇獎,順便收穫著一大捧糖果、或是兩個橘子。

姝又羨慕又懊惱,雖然大家還是誇她漂亮,但顯然更喜歡琳。更重要的,某天她聽到母親對父親說:「剛搬過來的姑娘,嘴甜人活潑,真討人喜歡。」在姝的小小世界里,琳像個侵入者,覺得自己的寵愛被分走了許多,她開始纏著媽媽教她唱歌、跳舞。終於有一次,她鼓足勇氣在院子里,給聊天的阿姨們唱了一首歌。

其中一個阿姨說:「我們姝也會唱歌了,真好!」姝很開心。「不過,好像還是琳唱得更好聽些」,另一個心直口快的阿姨接著說。姝當場就哭了。

從此,姝開始討厭琳,只要琳喜歡的,她都不喜歡。

不久,兩個小姑娘上學了。琳依舊得活躍、惹人愛,和小夥伴們玩得很開心,而姝,更像一個傲嬌的公主,美則美矣,總覺得缺了幾分生氣,顯得孤獨難以靠近。只有姝自己知道,她不是不想與同學靠近,只是內心覺得「小夥伴們都會覺得她比我更有趣」。因為不想被比較,更重要的是,因為不想輸,姝選擇了遠離。

雖然住在同一個院子里,雖然上學、放學都走同一條路,但姝和琳,從來都不會一起走。

因為拒絕了與小夥伴的玩耍嬉鬧,姝有了很多自己的時間,她喜歡讀書,也喜歡聽老師講課,所以學習成績很好,慢慢地,老師們越來越喜歡她,而琳一直成績一般,並且似乎也不太在意,玩玩鬧鬧,很是開心。在考試上,姝總是能贏過琳,於是,她愈發喜歡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好。

姝依舊不喜歡唱歌、不喜歡跳舞。是的,姝早已慢慢忘了,自己是怕輸給琳,才不唱歌不跳舞的,承認不喜歡,總是比承認做不到更容易。

但是,成績可以給她自信,老師喜歡她,同學慢慢也圍著她轉,她彷彿回到了幼年那個,被父母鄰居寵愛的公主,只是她越來越習慣,守在這個被自己圈定的狹小空間里。

同學約她跳皮筋、她拒絕了,她怕自己跳地不好,被同學說「你只會學習」;

學校合唱團招人,她沒有報名,她怕落選了,面子上掛不住,更何況,她知道,琳一定會去,一定比她唱得好;

班上要出新的黑板報,老師問她要不要牽頭做,她想了想,還是拒絕了,萬一同學覺得她字寫得不好,多丟人。

姝依舊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同學眼中的學霸,她小心翼翼的維護著自己「勝利者」的姿態,只是舞台越來越少,空間越來越小。

……

故事還沒有講完,朋友接著我的故事說下去:「再後來,姝考上了好的高中、好的大學,然後畢業,找到好的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收入一年漲過一年,因為她知道,這是最讓自己引以為傲的領地,不能丟。但她的生活里,除此,便沒有別的色彩。」

說罷,朋友對我說:「杉,我好像姝。」

我說:「是的,但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都有姝的影子」。

因為太害怕失敗,小心翼翼地維護著自己「成功者」的粉色泡泡,抵禦了太多可嘗試的新鮮,所以無趣。

因為太渴望掙脫自己的舒適圈,卻又缺乏勇氣,所以顯得無力。

我們每一人身邊,都有一個、或許多個「琳」,他們或許是別人家的孩子,或許是那個你永遠沒法超越的同班同學。在某一刻,甚至在連他們都不知道的角落,卻輕易挫敗了另外一個人、一顆心。

這種挫敗,發生越早,傷害越大。同時,每個人對挫敗的理解、應對方式也不同。

塞內加說:「如何解釋現實世界的意義,要看我們內在的詮釋風格和方式。

對於姝而言,「失敗是不可接受的,為了避免失敗,我寧願選擇逃避」,便是她最根深蒂固的信念。也正因為保護得太好,生活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裡周而復始,安穩舒適,成績斐然,卻難免無趣。

阿德勒說:「每個人對自己或對人生的解釋,都有一個『觀念』, 也就是一個生活模式或一個慣性律,會將他牢牢套住,雖然他並不了解這個觀念,也不能分析這個觀點是好是壞,然而這樣的觀念卻會影響他的一生。」

這個觀念,往往在童年就已形成,在初次與這個世界碰撞的時候。

比如,被父母嬌寵的孩子,會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他人都應該聽候自己差遣;而被忽略的孩子,以為自己常常做錯事,不值得被愛、被喜歡。

比如,面對失敗,有人認為失敗是生命的一部分,再正常不過;而有人則以為,失敗意味著不可饒恕,人永遠不能失敗。

對世界不同的詮釋風格,不同的慣性律,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模式。

以為生命重在經歷與探索的人,敢闖敢試,活得鮮活;以為生命重在結果的人,卻往往更加小心翼翼,凡事沒有十足把握絕不開始。

而這種比較、掂量、躍躍欲試又最終後退,一不小心,擋住了太多精彩,從而讓生活變得愈發無趣、無力。

所以,如果此刻,你也覺得生活陷在了一塵不變的循環里。也許,可以回頭檢視,是哪一條慣性律把自己帶到了這裡,試著一點點地打破它,轉個彎,換個方向,生活會有趣得多。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