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首府乳業:按下高速發展快進鍵

自治區成立70年來,首府呼和浩特的乳產業從自產自銷的傳統模式,發展到如今牧場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乳製品加工企業規模龐大、設備先進、生產工藝先進,擁有智慧乳業大數據生態平台……成就令人矚目。

我市乳業發展經歷了一個

從小到大、 由弱到強的過程

從建國初期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市乳業發展特點是:在計劃經濟模式下、立足於群眾日常生活的自產自銷的傳統乳業。上世紀50年代初組建了大黑河奶牛場,1956年成立了回民牛奶業合作小組(隨後又改為回民奶食品加工廠,后更名為回民奶製品總廠,是伊利集團的前身),但牛奶的產量很有限,鮮奶主要是憑出生證供應兩周歲以下嬰幼兒。上世紀40年代出生的市民烏日根回憶說,那時在鮮奶供應點,人們每天早晨天沒亮就排起了長隊,等待運牛奶三輪車的到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滿足群眾對鮮奶及奶製品的需求,桃花食品廠、呼市紅旗區種牛廠、呼市合作社公共食堂冷飲部等乳品生產加工企業相繼創建成立,這些企業的成立為我市發展乳業積累了很多經驗和技術,可以說由此奠定了我市乳業發展的根基。

改革開放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是我市乳業發展的商品化階段。為滿足民眾對乳製品日益增高的需求,1979年後,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進乳業發展的政策,實行「國營、集體、個體一齊上」方針,併發布了《關於大力發展奶牛業的幾項規定》,從而極大地激發了農牧民養殖奶牛的積極性。到1985年,奶牛養殖已經遍布全市各旗縣鄉鎮,持續增長的奶產量讓我市率先成為全國敞開供應牛奶的城市之一。烏日根說:「那個階段市民們感受頗深的變化就是買牛奶不用憑票了,也不用再定點排隊買了,每天早晚都有人騎著腳踏車或三輪車上門賣牛奶,1986年以後出現了瓶裝牛奶,訂奶人家門口掛一個小奶箱,每天有送奶工送來玻璃瓶裝的牛奶,喝牛奶更方便了。」

琳琅滿目的乳製品

「智慧乳都」建設為乳業發展助力

2008年後,我市加快了乳業集約化經營和現代化奶業發展進程,奶牛單產和牛奶質量不斷提升,乳業生產重心開始從高產向優質轉化。為切實保證乳製品生產全產業鏈的優質、可持續發展和信息的暢通共享,我市開始了「智慧乳都」建設。

2013年底,蒙牛乳業推出國內首款二維碼可追溯牛奶,藉助百度雲技術與原有的二維碼追溯系統相結合,打造出全新「雲端牧場」,消費者通過掃描包裝盒上的二維碼,不僅可追溯到產品源頭牧場的信息,還可以實時觀看牧場、工廠生產全過程的視頻信息,清晰了解該企業生產技術和全產業鏈管理體系。

2014年6月,伊利全程質量可追溯體系對接國家平台,打通生產、檢驗、監管和消費各個環節,讓消費者了解符合衛生安全的生產和流通過程,從源頭上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讓消費者對乳製品更為放心。

2015年10月,乳業大數據平台在我市上線啟動,該平台共包含大數據研究中心、交易中心、培訓中心、創客中心、可視化中心五大中心和乳業大數據分析交易平台六項。平台整合政企民三方數據資源,從而實現數據聚合、打通和應用。在平台上,政府可以感知行業發展動態、企業最新需求,了解老百姓對於乳業的看法,及時調整政策;企業能夠及時獲得有價值的乳業信息並得到科學、專業和權威的大數據分析指導;消費者能夠第一時間了解奶源、運輸、加工、銷售等環節的溯源信息,獲得食品安全新體驗。

伊利、蒙牛兩大乳企的相關負責人認為,在信息時代,對於消費品生產企業,依據數據作決策才是最客觀的,將所有在產業鏈中的企業所形成的數據匯總成乳產業的大數據,對於乳業發展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價值,因為不論企業規模如何大,要做足整個產業鏈的數據是絕對不可能的。大數據平台將乳業產業鏈上所有數據,包括健康數據、蛋白質成分數據等等所有有關的數據都整合起來,這對於在這條產業鏈上的任何一家企業、甚至任何一個從業者的影響都是不可估量的。我市智慧乳業的建設,不僅讓乳製品質量更加有保證,也讓乳製品企業的發展更加科學、理性,更加貼近消費者。

規模化牧場

實施「奶業興市」戰略

喜獲「乳都」稱號

為進一步推動乳業發展,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市進行了乳品企業的股份制改造和資產重組。1993年,原呼市回民奶製品總廠進行股份制改造,成立了伊利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伊利公司控股青山乳業公司,成立伊利集團;1999年,蒙牛乳業成立。通過企業組織形式和資源配置方式的創新,我市乳品企業從規模較小、技術落後、機制僵化的國營、集體奶牛場迅速發展成為大型乳品企業,從而奠定了「奶業興市」的龍頭企業基礎。

2000年,我市提出 「奶業興市」戰略,把畜牧業上升為全市發展的主導產業。其戰略依據是:奶業在是朝陽產業。奶製品人均佔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消費水平的8.27%。乳業水平低,發展空間巨大;我市地處內蒙古大草原中部,居於國際「奶牛養殖帶」的優勢地位,有近900萬畝耕地,可為奶牛提供充足的粗精飼料,符合奶源基地和龍頭企業快速發展的需求。

「奶業興市」戰略取得了巨大成功,有資料顯示,截至2004年底,全市飼養奶牛農戶已發展到11.2萬餘戶,直接參与農民近45萬人。而且,全市有10餘萬人直接從事鮮奶收購、加工、運輸、經銷以及飼料生產、供應、獸葯和牧業機械生產經營、印刷包裝等與乳業相關聯的行業。2004年全國乳品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的工業總產值663億元,我市就佔17%,達到113億元。全市乳業發展走上了以企業為龍頭、科技為動力、資源為優勢的產業化發展道路,成為推進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地區經濟發展等方面的一個重要突破口。而此時,伊利、蒙牛牛奶也已成為國人生活的必需品,深刻改變著國民的生活方式。2005年,呼和浩特市被輕工業協會和乳製品工業協會命名為「乳都」。這一時期公司 +農戶的乳業發展模式逐步形成,其後在這個基礎上再逐步完善,出現了公司+ 養殖小區+牧場園區+奶站的模式並逐步建立乳品質量安全體系、奶業服務體系和疫病防疫服務體系。同期,企業、奶牛養殖者還自發建立各種形式的行業協會、中介組織參與公共管理,並承擔了普及推廣先進飼養技術、奶牛疫病防治等中介服務職能。

公司+農戶時期的奶牛養殖

乳業進入現代化奶業發展道路

內蒙古奶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巴特介紹說,近年來,首府乳業生產呈現出「一穩三快」的特點。「一穩」是產能穩定,奶牛存欄和牛奶產量雖遇階段性調整,但總體保持穩定,沒有出現因過度淘汰奶牛導致牛奶產能大幅下滑的情況。「三快」是指生產結構調整快,規模化養殖比重持續增加;經營主體轉化快,實現了家家戶戶房前屋后養奶牛向專業化、標準化規模經營的較平穩過渡;奶牛單產和牛奶質量提高快,荷斯坦泌乳牛平均單產已超過6噸。整個產業由「輻射帶動」向「全面推進」轉變,已進入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的現代化奶業發展道路。

目前全市奶牛總存欄33萬頭,運營牧場數194個,規模化程度達到98%,全市奶牛養殖場中,70%以上配有卧床,75%以上飼餵青貯飼料,60%以上配有專職獸醫,30%以上配備電子管理系統,68家大型專業養殖公司全部配備專業管理及飼養技術人員,65家長期進行生產性能測定,70家建設了糞污處理設施。按照為「養」而「種」的思路,截至2016年,全市在水肥條件較好的旗縣集中連片種植苜蓿草面積達到30萬畝,種植企業近90家,年產草量達到18萬噸;青貯玉米播種面積達到70萬畝,飼用玉米播種面積達到250萬畝。對「種、養、產、銷」全產業鏈條的精心打造,讓我市乳產業發展有了質的提升,目前,全市奶牛存欄、鮮奶產量和人均鮮奶佔有量、乳品加工企業銷售收入四項指標在全國大中城市中均位居第一。

在近日發布的2017年「全球乳業20強」榜單中,伊利繼續在全球乳業第一陣營中保持穩固地位,位列全球乳業8強,蒙牛乳業今年排名上升一位,排名第10位。陳巴特認為,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遠景的規劃及政策的加速落實,位於中俄經濟走廊帶的乳都呼和浩特將迎來全新的開放發展機遇,兩大乳企深入參與「一帶一路」的實踐經驗,將從區域和企業層面雙效驅動國內乳品產業升級,呼和浩特正闊步向「世界乳都」邁進。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