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徹底改變孩子的6條黃金教育法則!(家長千萬收藏)

自孩子出生起,養育和教育便成了貫穿父母一生的兩件大事。其中,不少父母會感慨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苦惱和失敗。但實際上,天底下沒有天生就不好的孩子,只有教育方式不對的父母。除了吃喝拉撒,父母還要幫孩子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擁有健全的人格。教養孩子雖沒有太多章法可循,但前人留下的一些育兒法則還是值得父母們參考學習的。

上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將一群幼兒帶進房間,每人面前擺著一個棉花糖。孩子們被告知:可以現在把糖吃掉,也可以等待15分鐘,那樣可再得到一個棉花糖作獎勵。最終約2/3的孩子放棄獎勵,立即吃掉了糖果。十幾年後,米歇爾對這些孩子進行了跟蹤隨訪,發現當年忍耐力強的孩子成績更好、注意力更集中、人際關係更好。

延遲滿足其實就是平常所說的「忍耐」,為獲得更大的利益而剋制慾望,放棄眼前的誘惑。如果延遲滿足能力發展不足,孩子可能會性格急躁,缺乏耐心,平時邊做作業邊看電視,放學后貪玩不回家,社交中過於固執等。從生長發育中來看,19個月大的幼兒就能表現出延遲滿足的能力差異,因此,從1歲半到八九歲,家長都應有意識地訓練這一能力。

米歇爾認為,有些孩子之所以自控能力強,秘訣在於「轉移注意力」。家長要善於運用這一方法,比如孩子在餐桌前吵著要出去玩,父母可以給他講個故事,轉移注意力。平時可制定一些規矩,如晚飯前不能吃零食、把零用錢攢起來等,都是鍛煉。

1960年,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羅森塔爾來到一所學校,隨機抽出18名學生,卻告訴校長:「他們經過科學測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半年後,他又來到該校隨訪,發現這18個學生進步很大。再後來,這18個人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績。

讚美、信任和期待具有正能量,讓人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自我價值感增強,變得更自信,擁有積極向上的動力,會儘力達到對方的積極期望。有的家長老覺得孩子難管,同樣的錯誤一犯再犯。這樣的父母不妨先自我反思一下,是否在糾正孩子的言行時,總是不經意地帶著數落的口吻,還總拿別人家孩子跟自家孩子比……這些言行都是在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聰明的家長說「正話」、辦「正事」,希望孩子成為天才,就像對待天才一樣愛他。少挑毛病多鼓勵,是每位家長的必修課。

3、破窗理論「護犢子」會助長無序

1969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找來兩輛汽車,一輛停在高端社區,另一輛停在貧民窟。他先把後者的車牌摘掉,頂棚打開,結果當天就被偷走了;前者放了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後來,津巴多用鎚子把前者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幾個小時后就不見了。心理學家凱琳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提出了「破窗效應」理論:破窗戶給人無序的感覺,在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猖獗。

這個理論說的正是環境的作用。如果父母生性懶散,孩子多數不會勤快;如果夫妻倆天天吵架,孩子很快便會變得性格暴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家裡要以身作則,不要讓孩子所處的環境被「破窗」所影響。

此外,現在很多家長過分「護犢子」,容不得別人說自家孩子一個「不」字,對孩子也不好。孩子做錯事,家長不能包庇,要弄清事實,讓孩子勇於承擔後果。讓孩子接受教訓,就是在他們的「車窗」破了一個小洞時,及時換上一塊完整的玻璃。

大文豪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最初感覺講得好,打算捐款;10分鐘后牧師還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他決定不捐了。等牧師結束演講時,氣憤的馬克 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里偷了兩元錢。這種由於刺激過多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現象,就是「超限效應」。

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的批評絮絮叨叨,孩子聽得「頭都要炸了」。還有的父母會就同一件事再三批評,孩子就從內疚不安變成不耐煩、反感,甚至會出現逆反心理和行為,導致親子關係緊張。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不能超過限度。如果孩子重複犯錯,家長的批評不應簡單重複,可以換個角度和說法,孩子才不會覺得犯了錯被「揪住不放」。對非原則性的小錯,家長不妨給孩子留點面子,點到為止,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一名遊客穿越森林,把手錶落在岩石上,被猴王撿到了。後來,猴王又擁有了一塊手錶,卻也帶來了麻煩:兩塊表的時間不一樣,猴群的作息時間也因此變得混亂。一段時間后,猴子們造反,把猴王推下了寶座。這就是「手錶定律」的來歷:有一隻手錶可以知道準確的時間,更多的手錶卻讓人失去判斷力。

戰國時期思想家韓非子說過:「夫妻持政,子無適從。」意思是,父母教育子女若各持各的觀點,孩子就不知聽誰的,將無所適從,身心都陷於矛盾中。父母雙方首先要統一意見,然後給孩子設定明確的準則。例如,媽媽教育孩子時,爸爸如果總是加以詆毀,對孩子說「別聽你媽媽的,她不懂」,孩子就會對媽媽的教導不以為然。如果長輩參與帶孩子,年輕父母應在尊重的前提下與長輩溝通好,盡量讓教育理念和行為相一致。

有一次,印度前總理甘地夫人的大兒子拉吉夫要做手術。醫生打算說一些「善意的謊言」安慰孩子,但甘地夫人阻止了醫生,平靜地告訴12歲的兒子:「可愛的小拉吉夫,手術后你有幾天會相當痛苦,這種痛苦是誰也不能代替的,所以你要有精神上的準備。哭泣或喊叫都不能減輕痛苦,可能還會引起頭痛。所以,你必須勇敢地承受。」術后,拉吉夫沒有哭,也沒有叫苦,勇敢地忍受了這一切。甘地夫人認為,挫折的到來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更不是父母時刻呵護就能避免。要讓孩子知道和慢慢體會,拒絕挫折就等於拒絕成長。

孩子需要關愛,但太多的愛與關注可能適得其反,甚至「軟化」孩子的生命力。孩子的第一次挫折很可能是從吃藥、打針開始的。看著孩子恐懼的表情,不妨抱緊他並坦誠相告。讓孩子直面挫折和困難,端正面對失敗、痛苦的態度,孩子才能學會自控,培養健全人格,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變化。

*本文摘自生命時報,作者王寧。

科學家庭教育

當你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請關注這個號!

—投稿或其他合作—

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