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明代茶道:茶心一何似?明月耀天心

凡世事大抵經歷「成」、「住」、「壞」、「空」幾個階段,周而復始。茶之一事,亦復如是。在漫長的茶文化史上,明朝有太多不得不說的故事。經歷了唐宋兩代繁複冗長的烹茶鬥茶,緊接著元人不重茶事,少數前朝遺老堅守茶道。茶之一事,可謂是經歷了冰火兩重天,經過文化與時代的洗鍊,在明代迎來一個新紀元。明朝的古玩器物風格,在後世被稱之為「簡大明」可見當時審美趣味之沉靜內斂。在明代,茶道主要盛行於文人和精英階層,他們的生活品質和美學修養給茶事增添了清高和隱逸的味道,加之宋明理學對茶道精神的影響,明代茶,正如一件黑檀整雕的明代大畫案,線條舒朗,氣韻縱橫開闔而又神光內蘊。

自上而下,倡飲散茶

歷朝歷代,對於茶的要求和品味都是自上而下的。元代雖然也不好團茶,但畢竟還有一些民間需求和進獻朝廷貢餅。到了明代,大概是因為開國皇帝朱元璋對茶實在不感興趣,加之貢茶工藝複雜,採摘費時,實在是勞民傷財,所以朱元璋下了一道旨令罷造團茶,改貢散葉。這對的茶業和茶文化來說,是一次真正的變革。此時的葉茶散泡法,已十分接近現代,而正是由於朱皇帝的改革,發展出新的泡茶方式,並衍生出後來的六大茶類。後人評價此舉「上以重勞民力,罷造龍團,惟采芽茶進……按加香物,搗為細餅,已失真味……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開千古茗飲之宗。」可見,沒有最好的茶道,只有最順應時代的茶道。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明代充滿政治傾軋,朝廷昏庸,閹黨干政,官場結黨營私,民間灰牢白丁。在這種情況下,治國的中堅力量——文仕階層很難作為,為了避世,更為了趨避嫌,大多數文人寄情于山水和茶事,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權。

後人形容朱權「神姿秀朗,慧心敏悟」,因招其兄明成祖朱棣猜疑,長期隱居南方,深自韜晦,托志釋老,以茶明志,鼓琴讀書,不問世事。朱權將沒能用在政治上的天姿充分發揮到茶事中,他的著作《茶譜》署名為「臞仙」,後人推論作於晚年,即在宣德四年(1429年)至正統十三年(1448年)間。全書僅用2000字,十六則講明代茶事,即品茶、收茶、點茶、熏香茶法、茶爐、茶灶、茶磨、茶碾、茶羅、茶架、茶匙、茶筅、茶甌、茶瓶、煎湯法、品水。他在緒論中開篇明志立意:

蓋羽多尚奇古,制之為末,以膏為餅。至仁宗時,而立龍團、鳳團、月團之名,雜以諸香,飾以金彩、不無奪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葉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

顯然這位被稱為寧王的朱王爺並非輒止於茶本身,而是將其作為一種表達志向和修身養性的方式。朱權大膽改革,對茶道具和茶本身進行了深入探索,提倡從簡行事,主張保持茶葉本色,順其自然之性。

茶供清趣,醒世山老

與元代毫無茶業著作相映成趣,明代是一個盛產茶書的時代。粗略統計,明代的茶書約有十多部,除了朱權的茶譜,陳繼儒撰《茶董補》;田藝衡在前人的基礎上撰《煮泉小品》;陸樹聲與終南山僧人明亮同試天池茶,撰寫《茶寮記》,反映高士情趣;張源以長期品飲心得撰《茶錄》自不同凡響;許次紓撰《茶疏》,獨精於茶理。馮可賓著《岕茶箋》,在《茶箋茶宜》中,對品茶提出了十三宜,頗能代表當時文人的清趣:無事、佳客、幽坐、吟詠、揮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會心、賞覽、文童。自古名仕愛評泉,明代茶人亦無例外,曾為翰林學士的黃諫嘗作《京師泉品》,郊原玉泉第一,京城文華殿東大庖井第一。后謫廣州,評泉以雞爬井為第一,更名「學士泉」。

而明代文仕茶人的高潔品性,從羅廩的《茶解》一文中對茶的選擇中可見一斑,茶固不宜雜以惡木,惟古梅、叢桂、辛夷、玉蘭、玫瑰、蒼松、翠竹,與之間植,足以蔽霜雪,掩映秋陽。其下可植芳蘭、幽菊清芬之品。最忌菜畦相逼,不免滲漉,滓厥清真。……茶地南向為佳,向陰者遂劣。故一山之中,美惡相懸。

茶意無盡,丹青永雋

明代文人既醉心於茶道,又精於琴棋書畫。他們崇尚自然,重視精神和心靈,留給後世的不僅是豐富的茶類著作,還有精妙的筆墨丹青。這其中最著名的要屬書法大家徐渭和大家耳熟能詳的江南四大才子中的兩位——唐伯虎與文徵明了。

徐渭(1521—1593),字文長,號青藤居士,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是明代中後期最具傳奇色彩的文士。他自幼天才超逸,卻考場失意,8次鄉試落第,終身未曾中舉;他出身官宦世家,卻仕途艱澀,只做得他人幕僚;他精通詩書琴畫,一派文人風雅,卻又胸懷兵甲,屢出奇計,大破倭寇;他學識才智冠絕一時,風光無限,卻又一生坎坷,身陷囹圄,數次自殺,晚年落魄。

在徐渭的作品中,最著名的要屬《煎茶七類》。《煎茶七類》原本是唐代盧仝的著作,徐渭在其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寫成行書、草書各一卷。文章共分七論:人品、品泉、烹點、嘗茶、茶宜、茶侶、茶勛。全文不足300字,卻言簡意賅、意境深遠。在書中,徐渭將「人品」置於七類之首,此為歷代茶文茶著所少有。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據傳於明憲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時生,故名唐寅。精詩詞,工書畫,樣樣精絕。後世多有關於唐伯虎的傳奇,卻鮮有人知道唐伯虎愛茶,也愛以茶入畫,《事茗圖》是他茶畫中一幅體現明代茶文化的名作。此畫左邊,唐伯虎自作題詩:「日常何所事?茗碗自矜持。料得南窗下,清風滿鬢絲。」開卷但見群山飛瀑,巨石巉岩,山下翠竹高松,山泉蜿蜒流淌,一座茅舍藏於松竹之中,環境幽靜。屋中廳堂內,一人伏案觀書,案上置書籍、茶具,一童子煽火烹茶。屋外板橋上,有客策杖來訪,一僮攜琴隨後。具體而形象地表現了文人雅士幽居的生活情趣。

文徵明(1470—1559),初名璧,字徵明,因祖籍衡山而自號衡山居士。唐伯虎、祝枝山、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他才華出眾,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四絕」。又是一專多能,擅丹青,亦能水墨;能工筆,亦能寫意。山水、人物、花卉、魚蟲,無一不精。

文徵明既是畫家,又是茶人,他常與友人一起,在江南的穀雨時節外出採擷新芽,用號稱「天下第二泉」惠山石泉水煎制湯茶,與友人共飲香茗。興緻所致,便潑灑丹青,將茶會場面潑墨紙上。

文徵明流傳後世的茶畫數量眾多,如《惠山茶會圖》、《品茶圖》、《汲泉煮品圖》、《松下品茗圖》、《煮茗圖》、《煎茶圖》、《茶事圖》、《陸羽烹茶圖》、《茶具十詠圖》等,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惠山茶會圖》。 《惠山茶會圖》描繪了文徵明與好友蔡羽、湯珍、王守、王寵等人遊覽無錫惠山,在惠山山麓的「竹爐山房」品茶賦詩的情景。畫作描繪明代茶人「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的野趣天真。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