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美軍微型士兵」入侵東德內幕

1950年,東德政府單方面宣稱,該國遭到美國派遣的「甲蟲大軍」入侵。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於相信,此事像是冷戰初起時的一幕荒誕劇。

1950年5月23日,民主德國(東德)茨維考以東的一個村莊里,馬克斯·特勒格爾像往常一樣在田間勞作。不經意間,他注意到,兩架塗著標誌的美國飛機從上空掠過。第二天一大早,馬克斯推開屋門,頓時被眼前的景象嚇了一跳:自家面積不大的田地里,一夜之間爬滿了科羅拉多金花蟲,這種長約1厘米,呈鮮黃色或橙色的蟲子喜歡啃食馬鈴薯植株的葉片,又被稱為「馬鈴薯甲蟲」。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由東德政府編寫的傳單,在幾天內被張貼到村內的顯眼處,其公開宣稱,此次蟲災系「有組織的人為破壞活動」。

「美國甲蟲大軍」來勢洶洶

顧名思義,科羅拉多金花蟲原產北美洲,直到1824年方為外界知曉。至19世紀末,這種小生物搭乘美國貨輪,漂洋過海,「移民」歐洲,很快成為人人痛恨的莊稼殺手。

眼見「甲蟲大軍」來勢洶洶,原本就缺乏心理和物質準備的東德政府,自然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這些不速之客的來歷——難道說,是美國飛機空投了馬鈴薯甲蟲,蓄意破壞當地的農業生產,從而打擊作為社會主義陣營一分子的東德的戰後重建?

東德報刊上也充斥著對此事的猜測。有報道暗示,但凡有美國飛機飛過,便會發生馬鈴薯甲蟲泛濫成災的異狀。短暫的沉默過後,當局掌握的宣傳機器全力運轉起來,稱面對「美帝國主義對糧食供給的邪惡破壞」,全國人民應奮勇反擊。在由政府大批量印發、如今由英國BBC新聞網整理收集的傳單、海報中,馬鈴薯甲蟲被擬人化處理,甚至被描繪成「穿著美軍靴子,戴著美軍頭盔的微型士兵」;由於甲殼上具有類似美國國旗的條紋,它們更被賦予「美國佬甲蟲」的諢號,彷彿隨時都會長出一張張「山姆大叔」的面孔。 由此,一場「反擊敵人陰謀破壞,捍衛農業生產成果」的運動,席捲了東德全境。

美國懷俄明大學的自然科學教授傑弗里·洛克伍德,曾在其著作《六條腿的戰士》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美國內戰時期,據傳北方軍隊向南方的種植園散布了菜蝽蟓(一種啃食捲心菜、白菜等蔬菜的昆蟲),造成南方蔬菜產量銳減。

之所以用「據傳」二字,是因為史學家並未發現北方發動「生物戰爭」的鐵證。事實上,由於不易和自然原因導致的病蟲害區分,類似案例的記錄往往是基於單方面的陳述。

但不可否認,針對糧食生產的「生物戰爭」,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確曾被交戰各方多次納入視野,馬鈴薯甲蟲的大名被屢屢提及。二戰時,同盟國動過向德國空投害蟲的念頭,英國生物學家約翰·霍爾丹提議「徵募」馬鈴薯甲蟲,向德國的農田發起攻擊。1942年,一艘美國軍艦運載1.5萬隻甲蟲駛抵英國,供軍方研究將其作為武器的可能。

作為受害一方,德國對馬鈴薯甲蟲的「軍事用途」同樣不陌生。1943年,一批德國科學家在法蘭克福南部空投了5.4萬隻甲蟲,以驗證這種「六條腿的士兵」的威力。不過,希特勒向來對生化武器缺乏信心,導致這一計劃石沉大海。

全東德捲入「人蟲大戰」

德國是馬鈴薯的生產和消費大國。戰時,為了儘可能地從民眾嘴裡省下糧食供應前方,納粹政權甚至宣布禁用馬鈴薯削皮器——第三帝國食品部指示家庭和餐館食用帶皮的馬鈴薯,以節約糧食。二戰之後,馬鈴薯更是成為從炮火中倖存下來的德國普通人的主食。

對1950年的東德來說,公眾對敵軍散播害蟲的戰時傳聞尚且記憶猶新,這種「六條腿的天災」便再度入侵田間地頭,很容易演變為全國性的恐慌。面對蟲害,當局同樣如臨大敵,卻苦於缺少高效的防治手段,只能祭出「人海戰術」抵擋。情勢最緊急時,孩子們也被要求加入這場「人蟲大戰」——東德的中國小生一放學,就被派去田間地頭捉蟲。

英戈·瑪特納是這支「捉蟲大軍」的一員。當時還在上高中的他回憶說,小小的甲蟲肆虐成災,致使東德的糧食產量銳減,讓許多主婦「難為無馬鈴薯之炊」。「當聽到糧食遭受如此災難,我們憂心忡忡。沒多少吃的,許多時候,一個馬鈴薯就是我和父母共同的早餐。」

不管這些甲蟲來自何方,它們給農作物造成了巨大破壞,給東德農業造成了嚴重損失是不爭的事實。「我們被告知,馬鈴薯甲蟲是頭號威脅,它們會把所到之處的莊稼吃得光禿禿。」而且,「這種蟲子的幼蟲破壞力更強,因為在那個階段,它們胃口格外大。」

瑪特納至今記得把蟲子捏在手裡的感覺,「軟軟的,有些肉感……女孩子尤其不喜歡這種小東西。」「同學們在田地里散開,沿著一行行馬鈴薯植株慢慢往前走,看到馬鈴薯甲蟲就捉,一天能抓20隻或25隻,裝進罐子里或玻璃瓶里,再送到別的地方集中銷毀。」在當時只有18歲的他看來,除掉這些蟲子,簡直是生死攸關的大事。「我們剛從二戰的打擊中挺過來,我自己曾在四個佔領國的統治下生活過,這個國家經歷過的災難太多了……所以,哪裡有馬鈴薯甲蟲,我們就得趕到哪裡把它們消滅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收穫足夠多的馬鈴薯,聊以果腹。就這麼簡單。」

「美國飛機在東德空投甲蟲」

據BBC報道,真正將這場規模空前的蟲害上升到「敵對勢力蓄意破壞」範疇的是,東德農業部在當年晚些時候發布的一份報告。目前可查詢到的文件顯示,根據對目擊者和專家的訪問,農業部認定美國飛機飛過東德上空並空投了甲蟲,屬於「精心策劃的陰謀」。

東德政府對美國的「指控」,看上去有其內在邏輯。在「馬鈴薯甲蟲事件」爆發前幾個月,的確經常有運載著不明物資的美國飛機,低空飛過東德某些地區,前往「孤島」西柏林。

二戰後,柏林被分割成多個佔領區,市民可以在各區之間自由活動。然而好景不長,因蘇聯與西方的關係日趨惡化,1948年3月30日,莫斯科突然宣布,從次日起將檢查所有通過蘇占區的美國人證件。6月24日,蘇聯又全面切斷了西柏林的對外交通,只保留了三條空中走廊,意圖用這種方法,迫使西方勢力知難而退,從柏林撤出。

彼時的柏林依然滿目瘡痍,若沒有外來物資供應,很快會淪為死城。被蘇聯封鎖后,城內除了飲用水,幾乎可以想象到的一切物資,如一張紙、一支筆,都需要空運進去。

這便是至今被英美廣為傳誦的「柏林空運」的緣起——接下來的一年間,美國和英國的空軍進行了超過20萬次的飛行,向西柏林提供了多達4700萬噸的生活必需品,包括燃料和食物。最繁忙時,平均每63秒就有一架飛機在西柏林降落。

曠日持久的空運瓦解了蘇聯的如意算盤,還令西方的軍事實力和政治決心展露無遺,斯大林在震撼之餘意識到,對手不會輕易放棄任何一塊陣地。1949年5月,經過談判,蘇聯解除了對柏林的封鎖,德國被正式分割為兩個意識形態對立、視彼此為假想敵的政權。

「帝國主義陰謀」子虛烏有

有了這樣的認知背景,加上當局的宣傳機器全力運作,東德百姓深信,美國就是這場蟲災的幕後黑手;尤其是一些偏遠地區的居民,更因此對「美帝國主義」咬牙切齒。不過,和歷史上的許多次先例一樣,這場所謂的「生物戰爭」,只是建立在單方面的信息之上。雖然東德方面的宣傳材料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得頭頭是道,但後世的歷史研究者,始終未能從美國和西方國家發現相應的人證和物證——換言之,東德政府或許另有所圖。

作為德國馬克斯·德爾布呂克分子醫學中心的生物專家,艾哈德·蓋斯勒是對東德官方論調予以質疑的業內人士的代表。在對歷史上出現的多次蟲害進行研究后,他指出,馬鈴薯甲蟲在二戰前的德國就普遍存在。而到了1950年,它們雖然較以往更多地出現在農田裡,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並非有人從中作梗,而是再簡單不過的——農藥不夠。

彼時,作為蘇東集團的一員,東德的社會生產及物資調配,很大程度上要服從莫斯科的指示,而當時的蘇聯同樣急於恢復在戰時遭破壞的農業生產。「(東德)沒有足夠的殺蟲劑,市面上很難買到。就是生產出來的(農藥),也大都被運到蘇聯去了。」蓋斯勒解釋說。至於東德農業部的那份報告,蓋斯勒認為,報告中提到的「專家」之前從沒有在關於馬鈴薯甲蟲或其他入侵物種的領域內發表過文章,他們「主要是一幫政客,而不是什麼科學家」,可想而知,這份報告的可信度大大降低了。他的結論是:說美國空投了馬鈴薯甲蟲,實質上是因為東德政府自知對肆虐的蟲災無能為力,只得設法轉移公眾的不滿情緒。

此外,和實施生產資料國有化的許多東歐國家類似,當時的東德也遭遇了民眾勞動積極性下降的問題,影響了戰後重建工作。以此為基礎推論,東德政府就尋常的農作物病蟲害借題發揮,甚至創造出「敵人破壞」一說,不乏調動勞動者積極性的動機。結合親歷者的回憶,如此事果真是某些人自導自演,他們至少部分達到了目的。不過,按照英戈·瑪特納的說法,雖然盡心儘力地捉蟲,他從不覺得這是所謂的「帝國主義陰謀」。「大家都說是美國人帶來了這些蟲子,可我就沒把它當真。」如今年過八旬的瑪特納相信,政府把蟲災算在美國頭上,也是想藉機「敲打」國內的親西方人士。在他的印象里,「政府不放過任何機會,抓捕那些沾染『美式不良習氣』的傢伙。」

- END -

推薦關注

推薦閱讀: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