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90%的上海人竟還不知道?你天天吃的美食,每一口都有百年歷史!

每次有朋友問起,

要怎麼評價上海最貼切?

頭條菌總會摸著自己的一塊腹肌說——

這是一座你來了就瘦不了的城市,

因為上海的美食實在是太!好!吃!了!

關於美食之前已經講過很多了,

但頭條菌今天要說的這些,

雖然它們隨處可見、看似不怎麼起眼,

卻是經過幾代人的傳承才保留至今,

擁有上百年的歷史

有的甚至已經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所以,要當心咯,

也許你吃的每一口美食,

都有著「穿越百年」的味道!

上海的「非遺美食

南翔小籠

皮薄、餡大、汁多、形美,

這是南翔小籠聞名於世的主要特點,

別以為看起來簡單,

其實從配料秘方製作技藝

可都是經過了幾代人的薪火相傳。

想知道到底有多好吃嗎?

豫園嘉定古猗園的南翔饅頭店看看,

尤其到了節假日高峰期,

到處都是人人人人人人!

南翔小籠是上海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已經有140多年的歷史,

早在清朝同治年間

在嘉定縣南翔鎮有一糕團店,

店主黃明賢原本經營大肉饅頭

但生意太好,引來諸多「山寨」,

於是他索性「以大改小,加重餡心」,

改造升級后就成了「小籠饅頭」,

從此走紅,一火就是一百多年。

後來,黃明賢的親戚吳翔昇學會這門手藝,

並且將美味帶到了上海縣城隍廟

也就是如今豫園南翔饅頭店的前身。

100多年來,老城隍廟經過多次容貌變遷,

南翔饅頭店依然每日顧客盈門,

近幾年來,

甚至達到一年營業額超過1個億

頭條菌就想問問,

老闆還收徒弟嗎?

能說會道還長得帥的那種?

功德林,意為「積功德成林」,

創始於1922年,是上海第一家佛教素菜館

一直有「素食鼻祖」之稱。

成立伊始,便深受上海市民喜愛,

更是吸引了不少社會名流

還招待過多國貴賓

歷經80多年的風風雨雨,

如今功德林旗艦店建築面積達1000平方米,

還擁有8200平方米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

可以說是相當壕氣啦!

素鴨

素黃油蟹粉

素糖醋排骨

功德林素食的最大特點,

便是「素菜葷做」,造型「以假亂真」,

儂可千萬別小瞧做素菜,

這對廚師的手藝要求更高,

沒有十幾年的勤學苦練是不行的。

經過廚師的一番擺弄,

不僅可以用三菇六耳做出雞鴨魚肉,

還將本幫風味和寺廟、民間的素菜手藝相結合,

吃起來既爽滑清淡又有濃油赤醬的海派風味。

與其說是做菜,

不如說是一次精彩的「變魔術」!

近幾年素菜在美食市場引領潮流,

畢竟「怎麼吃都不胖」,

是太多人共同的美好願望!

梅雨季天氣悶熱沒有胃口?

不如來份經典素食,

嘗一嘗老上海的味道吧 ~

德興館

被譽為「本幫菜發祥地」的德興館,

創立於清朝光緒年間,

經過139年的歷史沉澱,

如今早已成為上海百年老字號中的「領頭羊」。

前幾年,德興館的本幫菜技藝

還被評為海非物質文化遺產

它不僅代表了上海本幫菜的水準,

更是一份難得的歷史傳承。

德興館最經典的要數燜蹄面了,

豬蹄切片燉煮,直至肉爛入味,

蹄髈肥而不膩,湯汁鮮美,口感剛好,

上海老饕幾乎沒有不知道的,

如果你愛吃面,那可千萬別錯過!

楓涇丁蹄

關於丁蹄,頭條菌已經介紹過好幾次了,

是因為它真的很好吃啊!

楓涇丁蹄最妙的是那鍋熬煮的老湯,

新湯加老湯,又歸入老湯,如此反覆,

才有了丁蹄的香濃入味,

冷吃噴香可口,熱吃酥而不爛,

隨你怎麼吃,反正就是一個字——「美」!

丁蹄來自金山的楓涇古鎮,

距今已有165年的歷史

早在清朝咸豐年間就已遠銷南洋、歐美市場,

2007年「楓涇丁蹄傳統手工製作技藝」

被列入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如今更是火到沒朋友,

是外地遊客到上海必帶特產之一!

別看丁蹄表面油乎乎的,

這正是阿拉本幫菜濃油赤醬的特色所在,

其實楓涇丁蹄肉質鮮嫩肥而不膩

頭條菌用肚子上的肉肉保證,

哪怕你從沒吃過豬蹄,

試一次,包你愛上這個味道!

地址:各大超市、特產商店均有禮品裝售賣

葉榭軟糕

說了金山的特產,再來看看松江~

位於松江東南部的葉榭鎮自古就是魚米之鄉,

相傳清朝時期,這裡過往船隻眾多,

為了方便船民填飽肚子,

有一個姓葉的農民做了一種糯米糕

色澤潔白外方內圓,還有豆沙等配料,

不僅口感香糯軟滑,而且方便易帶

很快就在船民中推廣開來,且流傳至今。

葉榭軟糕在2011年被評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現在人們到松江遊玩,

一定會帶上幾個葉榭軟糕回來,

別看它小小的一個,

但具有松、軟、甜、香、肥五大特點,

吃起來甜而不膩

如果加點薄荷,更是夏日最佳小吃!

地址:松江區葉榭鎮西市街;各大特產商店有禮品裝售

初創於1945年的王家沙點心店,

是上海點心店中的老字號,

原名王家厙(she),因滬語中「沙」、「厙」同音,

後來被誤寫,由此流傳下來。

而如今,點心店的知名度早已取代了地名,

2008年王家沙的點心製作又被評為

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今在上海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啦!

王家沙點心堅持以上海點心為主,

同時也博採眾長、兼收並蓄,

結合江南點心風味不斷研製新品

比如知名的蟹粉小籠、蘿蔔絲酥餅等,

都是王家沙的「金字招牌」。

更難能可貴的是,

王家沙還在不斷挖掘傳統點心

比如油墩子、梅花糕等,

挽救了一大批傳統文化記憶。

錢萬隆醬園始創於1880年

經過幾代傳人的持續研究,

形成了上海本幫傳統醬油釀造技藝

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注意!是國家級喲!

錢萬隆醬油生產周期長達兩年之久,

醬香濃郁、體態醇厚,

更嗲的是可以久貯不變!

在100多年間,

錢萬隆的傳統手工技藝代代相傳,

始終採用古法釀造不含任何化學添加劑,

堅持獨有的產品特色。

然而,如今市場上新品不斷,競爭激烈,

錢萬隆醬油也面臨著傳統技藝失傳,

和不小的生存挑戰,

這也是許多知名老字號共同面臨的問題。

上海黃酒釀造工藝

最厲害的,當然要放在最後講!

黃酒是最古老的發酵酒

與葡萄酒和啤酒並稱「世界三大古酒」,

而上海黃酒的傳統釀造工藝,

已經有五千年以上的歷史!

上海地區的黃酒起源於楓涇地區的三白酒

因為楓涇是吳越古鎮,

所以這酒既吸取了浙江紹酒精華

又保留了江蘇甜白酒工藝,

上海黃酒便是吸收二者的精華釀造而成,

是非常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上海人對黃酒的感情頗深,

在過去,大到婚喪喜事、小到烹飪去腥,

黃酒都必不可少。

如今酒類品種繁多,

而且隨著技術的發展,

手工釀造黃酒技術也逐漸被人淡忘,

但那一壺黃酒留給人的記憶,

卻始終刻在腦海,一如當年般清晰。

作為一個合格吃貨,

除了要知道什麼好吃、哪裡好吃以外,

美食背後的歷史當然也要了解一點啦,

不然怎麼向外地朋友裝逼介紹呢?

還想知道哪些和美食有關的故事,

在留言區告訴頭條菌哦!

資料綜合來源於新浪上海、網路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