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汶川地震之後的九年,民間救災的成長之路

全文3500餘字,讀完約需7分鐘

四川省和成都市紅十字會的倉庫因為捐贈物資太多而出現爆棚場景,一名負責人當時說,「飛機場積壓了大量貨物,火車站也有40車皮,我們的倉庫已經滿了。」極重災區北川震前人口約16萬,卻收到棉被超過22萬床。

經歷了真實的災後世界,看到災民的需求和自身的不足,一些社會組織開始反思自己的定位、責任和服務能力。民間組織的獨特價值是什麼?哪些是政府擅長的,哪些更適合民間行動?

767.12億元,這是汶川地震發生近一年後,民政部公布的汶川地震共接受國內外社會各界捐贈款物的總和(其中捐款659.96億元,捐贈物資摺合人民幣107.16億元)。而2008年全年,慈善捐贈金額首次破千億,2008年也因此被稱為民間公益元年,各類社會組織蓬勃發展。

▌「萬分熱情」和「經驗不足」

9年前的5月,四川,里氏震級8.0級大地震。成千上萬志願者從全國各地趕赴災區,緊急救援、物資發放、醫療救助、傷病陪護、心理援救、衛生防疫、兒童教育……災區聚集了各個救災領域的機構和個人。

地震的第二天,社會組織促進會等10家較大的社會組織,向全國發出抗震救災倡議書。同日,南都公益基金會、扶貧基金會等57家社會組織發表了抗震救災行動聯合聲明。據不完全統計,有300多家社會組織參與到一線救援工作中。這些以一腔熱血奔赴災區的公益組織和志願者,有力支持了緊急救災工作。

也有因為缺乏經驗、專業性不足而造成的資源浪費和低效。四川省和成都市紅十字會的倉庫因為捐贈物資太多而出現爆棚場景,一名負責人當時說,「飛機場積壓了大量貨物,火車站也有40車皮,我們的倉庫已經滿了。」極重災區北川震前人口約16萬,卻收到棉被超過22萬床。

19日,都江堰虹口鄉的村民段容走8小時山路,到市區給1歲的侄兒尋找奶粉而不得;從北京來的志願者鄭鶴紅彼時正經過都江堰,帶著一車紙尿褲和奶粉繼續開往震中映秀;而在道路剛被搶通的映秀,絕大多數災民已經通過水路或空中救援撤離。最終,鄭鶴紅和同伴拉著幾乎原封不動的物資回到成都。

23日,也在成都紅十字會,倉庫里的志願者們發現從山東和河南運來的饢和燒餅將要變質,有人建議按照要求把物資運到政府的救災物資倉庫,有人反對說,「政府的倉庫已經堆滿物資,再運過去只能壞掉」。僅85公裡外的極重災區彭州龍門山鎮,各路運來的衣物在露天的泥巴空地上堆積成山,小孩子在上面翻滾玩耍。

再回到18日,中央電視台1號演播廳,「愛的奉獻」賑災晚會正在進行,三名從北川災區來的高中生站上舞台,哭著講述自己的受災經歷,「叔叔阿姨你們知道我們看到了什麼嗎?5樓高的學校一瞬間就變成了二三米的土堆,裡面還有一些血肉模糊的手和腳」。這場晚會為災區募得15.14億元,也被批評者認為對受災者造成了二次傷害。

2013年5月12日,一家人在北川地震遺址前燒火紙祭奠逝去的親人。 © Feng Li / Getty Images

經歷了真實的災後世界,看到災民的需求和自身的不足,一些社會組織開始反思自己的定位、責任和服務能力。民間組織的獨特價值是什麼?哪些是政府擅長的,哪些更適合民間行動?討論從未停止,一批組織的定位日益細分。

▌從汶川到雅安,公益組織蛻變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地震,眾多成長起來的社會組織提供了更為專業的幫助。他們更加了解自己和彼此,迅速展開了優勢互補的合作。

地震1小時內,壹基金救援聯盟的四川及周邊救援隊便陸續集結完成,出發前往災區搜救、轉運傷員。同時,壹基金聯合救災的合作組織也同步展開第二階段災后安置工作,從四川、陝西和貴州的備災倉庫起運帳篷和生活物資,並為災區兒童提供安置場所「兒童服務站」。

地震發生近2小時,成都近10家公益組織迅速集結開會,集中討論組織救援工作。當天中午,「成都公益組織420聯合救援隊」便基本整合完畢。

遠在杭州的戶外應急救援隊別名「公羊隊」,地震當天,十數名救援隊員分成三個車隊,帶著一個搜救犬隊,滿載專業救援及通訊裝備奔往雅安災區。在「公羊隊」論壇的帖子中,開篇即用紅字寫道:「公羊隊所有隊伍及個人,未經准許,禁止前往救援現場」。在雅安救災中,他們是為數不多的在前期交通管制下獲發通行證,深入震中搶險的民間組織。

2017年4月17日,陝西省安康市白河縣茅坪鎮突發山體滑坡,公羊隊隊員從杭州前往救援。圖為其成員正在使用儀器現場偵測。 © 看點

22日,30家公益機構舉行第二次信息分享會,進行災區前方信息的分享。同時,婦女發展基金會、樂康關愛生命發展中心等機構分別著手準備對災區群眾和前線返回人員的心理救助和疏導。

8天內,多個合作組織相繼出現,他們內部設立工作站,協調各方信息和資源,共同為災區提供服務。地震第10天,多家基金會聯合發起的「基金會救災協調會」成立,致力於促進基金會之間、基金會與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及社會各界,在防災、減災、救災、重建中的溝通、交流,搭建合作與協同的災害應對平台。

社會的捐助也在向民間公益組織慢慢傾斜,截至2016年3月31日,壹基金收到蘆山地震捐款約3.86億元,累計支出資金2.29億元,聯合政府和民間公益組織先後開展了緊急救援、過渡安置和災后重建工作。

此後,在魯甸地震救援、尼泊爾西藏地震救援中,基金會救災協調會不斷成熟,並協助民政部救災司、國家減災中心聯合舉行《社會力量參與救災培訓班》、《社會力量參與救災協作研討會》和《社會力量參與救災桌面演練》。

之前常被忽視的需求也慢慢被重視起來。「在地震發生后,根據救災工作經驗,災區的衛生問題與婦女的特別需求是容易被忽視的盲點。……婦女相比男人,有衛生巾的特別需求。我們在光明村4社發放洗衣粉、衛生巾等衛生用品都發出名了。以往發放救災物資,婦女基本是跟著家裡的男人來領取物資,而這次發放衛生巾等用品,有些婦女擠到搬運物資的隊伍中間來,主動卸貨。針對兒童的清潔需要,我們也給他們派發香皂、花露水、牙刷等個人清潔用品。」 壹基金公共參與中心總監姚遙在回憶魯甸地震救援行動時說。

2014年8月6日,魯甸縣龍頭山鎮磨槽灣社翠平村,災民們坐在自建的帳篷外等待救援人員。 © 財富

民間救災從汶川地震時的愛心涌動,到雅安地震后的共識萌生,到魯甸救災時的聯合嘗試,再到協助政府開展桌面演練,一路探索嘗試,逐漸成長。

▌善款流向更加公開透明

9年前的汶川地震,民間愛心洶湧,社會紛紛解囊相助,但因為科學調配公開機制尚不完善,爭議時常發生。汶川地震后,在四川慈善總會的公示中,使用方向多為「成都市災民生活安置」、「應急階段賑災物資購置」,而如何安置災民,採買了什麼物資,花了多少錢,均沒有公開。四年後,北川災區的救災物資四年未開封被爆出,甚至有過期口罩、衛生巾,當地民政部門都不知情。

反觀一些境外機構,比如香港樂施會,汶川地震第二天就派人趕到成都開展救援,在最後的工作報告總結中,樂施會列出了每個項目援助的原因、實施手段、投入資金、合作夥伴、項目成果。

這樣公開透明的運作也漸漸被大陸的公益機構所學習。尤其是2013年之後,網路捐贈大幅增長,公眾的捐贈也更趨理性,公益機構的資金和項目運作透明與否,往往能決定一個機構的生死。除了主動披露信息外,來自公眾、媒體、政府甚至其他機構的監督也在塑造一個更加公開透明的慈善環境。

以「培育良性、透明的公益文化」為使命的基金會中心網通過發布各基金會的透明指數,監督其信息公開,還曾在雅安地震三周年時回顧各公益組織的救災捐款使用,公開善款流向和使用情況。壹基金、扶貧基金會等公益機構在開展災后重建項目時,也非常重視前期需求調研和後期效果評估。

基金會中心網曾製作《雅安地震三周年回顧》,數說公益組織關鍵數據。更多內容可見

▌不僅救災,更要防災減災

在雅安地震來襲的前幾天,曾經參與汶川地震救援的公益組織「多背一公斤」還在籌劃向鄉村教師和志願者發放「災害教育盒子」的項目,其創始人安豬說,「我們希望讓鄉村的學生掌握更多災害防治知識,比如設計逃生路線等等。」

汶川地震,催生了專註於防災減災教育的組織——平安星防災教育中心。其秘書中劉國強參與了汶川地震的救援,發現更適合民間高效參與的未必是救災,而是災前的工作。到雅安地震時,很多人已經認識到這一點,基金會和政府也願意支持,但有專業能力的機構非常少。

劉國強曾在2015年的第四屆中日NGO論壇上說:「與此不匹配的是,能做防災減災的專業機構非常少,兩三年前屈指可數。現在機構多了起來。但是我們在思考,現在做的工作真的有效嗎,真的有科學性嗎?……一些民間組織正在做防災減災的項目,我們得不到在技術上的支持。」劉國強期待,能有更多專家重視防災減災的技術和教育。

NGO備災中心秘書長張國遠在這一論壇上表示,日本在這一領域起步早,方法技術先進,值得機學習和交流。

2015年,扶貧基金會和瑞森德聯合發布了《公眾防災意識與減災知識基礎調研報告》。報告顯示,城市居民中,做好基本防災準備的不到4%。此後,扶貧基金會持續開展「向災害SAY NO」全國減防災社區公益活動。

就在剛剛過去的5月11日,扶貧基金會又發布了《國小生減災教育現狀基礎調研報告》,近九成受訪者認為兒童有必要學習預防自然災害的知識,但家長和老師對如何有效開展安全教育卻不甚了解。扶貧基金會將聯合多方力量,加強對學校和社區減災教育支持,組織專家團隊編寫《國小生減災教育指南》。

9年,2008-2017,從民間自發救災,到專業聯合救災,再到重視防災減災,面對自然災害,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主要參考:

基金會中心網,救災捐款用得透明嗎?雅安地震三周年回顧,2016。04

龍志,紅十字會救災物資發放渠道不暢 面臨變質,南方都市報,2008.05

唐柳雯,社會組織精準定位理性救災,南方日報,2013.04

吳燕,從汶川到雅安,中國NGO的成長,nytimes,2013.04

張文,北川:救災物資被封存未發放,人民日報,2012.03

扶貧基金會,民間救災的蛻變與成長,2016.05

扶貧基金會,國小生減災教育現狀基礎調研報告,2017.05

扶貧基金會、瑞森德,公眾防災意識與減災知識基礎調研報告,2015.05

中民慈善信息中心,慈善捐助報告,2016.11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