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從逃荒者到終身教授:一個時代的觀察者 | 約書贈書

社長說

「約書」,分享書的一切,我們約起來,一起談書論道,帶上靈魂混社會。歡迎各位分享書摘、書評、讀書筆記等。回復「約書」查看往期內容。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約書# 第十六期

從逃荒者到終身教授:

一個時代的觀察者

「1970年代的東北,閻雲翔教授曾在當地某村莊做了7年農民,並於1989年以訓練有素的人類學家身份回到了那裡。他以當地人的視角描繪出普通村名豐富、細膩又微妙多變的精神世界……

從一名逃荒者到獲得列文森獎的人類學教授,閻雲翔在這中間幾十年所付出的努力和經歷並不是短短几句話就能概括的。」

1954年,閻雲翔出生在北京的一個普通家庭里。不久之後,「文化大革命」爆發,小閻的父親和那時候的很多人一樣,被錯劃為「人民的階級敵人」,全家被迫離開北京,住到山東省其父親出生的那個村子里。那年閻雲翔12歲。

脫離城市生活對一個孩子究竟意味著什麼,年少的閻雲翔並不十分關心,相反他對這個新環境很著迷,這裡有他以前從沒見過的東西,比如開敞的院落、家禽以及奇特的習俗。然而鄉村生活並不浪漫,吃不飽穿不暖都是常有的事。

1971年,生活在山東農村的17歲少年閻雲翔,在飽受了飢餓、打擊、恐懼之後,拿著2毛錢的站台票,跳上了一列由山東開往東北的火車,開始了他的盲流生活。那時他還不知道,他的這場逃亡將徹底改變他的一生。

由於無票乘車,路上他被收容了兩次,收容所要押人去幹活,新來的人還要挨著尿桶睡;但是他依然很高興,因為工作時高粱是可以隨便吃的,這意味終於可以吃飽了。

後來,男孩在黑龍江省一個叫下岬村的地方下了車,在一片迷茫和未知中,不知是走是留。經過村民們內部一番激烈地爭吵,他們最終同意這個外鄉男孩留在這兒生活。這一住就住了將近7年,但他與這篇土地有了深深的牽絆和關聯,這種聯繫一直會保留很久很久,直到男孩功成名就。

▲1972年,下岬村表演團,最前排左起第三個為閻雲翔,圖片來源於網路

在列文森圖書大獎頒獎詞中,評委會曾這樣說道:1970年代的東北,閻雲翔教授曾在當地某村莊做了7年農民,並於1989年以訓練有素的人類學家身份回到了那裡,……他以當地人的視角描繪出普通村名豐富、細膩又微妙多變的精神世界……

從一名逃荒者到獲得列文森獎的人類學教授,閻雲翔在這中間幾十年所付出的努力和經歷並不是短短几句話就能概括的。

年輕的小閻體力不好乾活差勁,這在以幹活是否勤快為優秀與否的農村裡是十分致命的弱點。而在農活之外,他也曾想過許多辦法讓自己能夠「變得好一些」。考過民辦教員,考過代課老師,應聘徵兵,可哪怕表現得再好也總被有關係的人擠掉了。

直到1977年恢復聯考。閻雲翔一開始並不相信能考上並且能被錄取,後來看到有人真的考上,才開始複習。整整6個月的時間他沒有下地,整夜整夜開始複習功課、學習數學。最後在填志願的時候,最高填了北大中文系文學專業,最低填了雙城縣師範學校,「填中文系是因為不知道其他系是做什麼的。」

後來考上了北京大學,閻雲翔似乎已經脫離了原有的生活環境和階層,然而當他從屋外走到屋內,拿帽子取下夾到腋下,這一動作與下岬村人的習慣性動作毫無變化,那一刻他才意識在他身上發生過什麼。

一個人的經歷與他對應的階層是那麼深刻、鮮明地烙印在身體上,這種烙印是無論你去到哪、從事什麼都無法抹去的。

不知道是不是從這時其閻雲翔對於時代、國家與個體命運彼此之間的聯繫有了更多的體察,但毫無疑問,他應該是一個對於個體體驗十分敏感的人。

大學部畢業之後研究所階段閻雲翔選擇了民俗學,在留校工作一年半以後,他又選擇了去哈佛讀人類學博士。他所走的每一步看起來都和別人不太一樣。研究所選擇讀民俗學,是因為他覺得當時專業可選擇的兩個方向——研究文學史,或者研究作家作品——「都太抽離生活了」,所以選擇了「接地氣」的民俗學。而這也陰差陽錯為他下一個選擇,讀人類學博士,奠定了基礎。

出於對普通人研究的興趣,閻雲翔在他的導師,著名人類學家張光直指點下選擇了讀人類學博士。從1978年正式離開下岬村,到1986年前往哈佛念博士,中間他用8年時間從國內走到了國外。

▲下岬村,圖片來源於網路

而最後,1989年,在他開始寫作博士論文之際,他選擇了最開始的地方——黑龍江省下岬村。在隨後的12年間,他7次回訪下岬村,從事田野調查工作。他對人做人、做事有著強烈的興趣,對文化人格有著強烈的探知慾望——也許他也曾回想起在北大校園時那一個無法擺脫的「下岬村」式的動作——那些深深刻進普通人人格、心理、行動的思維方式和舉止。他試圖以人類學、社會學的觀察和解釋,去回應他自己內心一直在關係的問題。

2001年,《禮物的流動》初稿完成,基於他的博士論文改編而成,后成為他的成名作。在書中,他討論了村莊的老百姓通過循環往複的隨禮與互惠而建立起來的以面子、人情、關係為基礎的社會結構、禮俗文化和文化人格。這部使得他在美國社會學、人類學界第一次嶄露頭角。China Quarterly這樣評價道:「當閻雲翔第一本書,《禮物的流動》於1996年出版后,這清楚地表明一個新的研究領軍人物開始踏入了該領域。」

在跟蹤調查了15年之後,閻雲翔的另一部作品《私人生活的變革》開始創作。與《禮物的流動》相同的是,它仍然是對基於下岬村農民和他們生活日常觀察、訪談而得出的研究成果,但它比《禮物的流動》走得更遠。如果說《禮物的流動》試圖回答下岬村村民「怎麼做人」,有著「怎樣的做人文化和社會背景」,那麼《私人生活的變革》則試圖回答「在今天,他們為什麼這樣做人」,而這一發問背後體現的是他不變的對於普通人生活的思考和帶有悲憫式的關懷。

這一努力和關照也得到了諸多回應。2005年的列文森亞洲研究圖書大獎就將年度獎項給了《私人生活的變革》這部作品。

如今,閻老師已經63歲了,距離《私人生活的變革》獲獎時間又匆匆走過了12個年頭。時間、時代改變了太多太多。當初在下岬村被人們所稱為「小閻」的外來逃荒客,如今已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人類學終身教授。

▲閻雲翔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如果重頭細數閻老師一路走過來的旅程,以及在他研究、作品里展現出來的一個時代的側影,或許要感慨的不僅僅只是歲月的變遷。

1989年,閻老師作好準備,從哈佛回到下岬村開始對其考察、寫作博士論文。這一時期他曾做了一個研究預設:「在開始研究之前,我的預設是在經過了社會的急速發展之後,將會出現一種五四時代所說的『新的個人』」。「人們可能將變得更加開放,更加獨立。也將更加的『無公德』。」

然而當初預設的關乎個人、關乎公德的情況也許比想象中還要糟糕。

「在這個研究結束之後,我現在仍然會每年回到那個村子,這種探訪沒有太多的功利性的目的。但是,我每次回去基本上都會是一種很沮喪的狀態,因為發現我們當初的結論(個人的自私化、無公德)是正確的,而且這種情況愈演愈烈。」

私人生活的變革——

一個村莊里的愛情、家庭

與親密關係(1949—1999)

閻雲翔 著 龔小夏 譯

2017年2 月 出版

新成立后,鄉村私人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愛情還是親情,自由還是服從,個體如何在轉型社會中抉擇?

本書以東北的下岬村為調查對象,討論了作為獨立個體的個人的出現與發展以及國家在私人生活的轉型和個人主體性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禮物的流動——

一個村莊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路

閻雲翔 著 李放春 劉瑜譯

2017年2月出版

閻雲翔教授成名之作

生育、婚禮、拜壽、喪禮 ;定情、求助、 付酬、拍馬, 世界上所有的社會都逃不開禮物交換。從每個家庭都有的「禮單」 出發,一路洞察「人情」與「面子」,處於關係網路中的社會。

那麼下面是好消息時間......

福利送書活動來啦!

評論區留言獲點贊數前十的讀者,

我們將隨機贈出

《私人生活的變革》和《禮物的流動》

各三本!

油菜花們快來參與活動吧!

1

社長問:

你送出的什麼禮物讓你印象最深刻?

來評論區聊聊吧!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