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昌善法師:論文殊菩薩的智慧精神

山西省佛教協會副會長、五台山佛教協會會長昌善大和尚(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編者按:2017年6月15日至20日,由加拿大佛教會湛山精舍發起,佛教協會、加拿大佛教會、美國佛教聯合會共同主辦的《首屆中加美三國佛教論壇》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中加美三國高僧大德、專家學者、各級政要、相關社團及護法居士近萬人齊聚多倫多,圍繞「圓融中道,持久和平」的論壇主題展開討論。山西省佛教協會副會長、五台山佛教協會會長昌善法師出席論壇並提交了《論文殊菩薩的智慧精神》的主題論文。論文全文如下:

眾所周知,佛教有四大菩薩,分別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和地藏菩薩,他們的應化道場分別被認為是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和九華山,因而又有「金五台、銀峨眉、銅普陀、鐵九華」之說。文殊菩薩,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滿祖室哩,意譯妙德、妙首、妙吉祥、妙樂、法王子,也稱文殊師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薩,在大乘佛教中具有崇隆之地位。作為佛教著名的四大菩薩之一,文殊菩薩以表徵智慧而著稱於世。這種智慧區別於一般的聰明,而是一種參透生命的甚深佛智。長久以來,以其為核心已形成了重要的智慧精神,這一智慧精神既包括無我之精神,也涵容不二之精神,並包納了包容精神,以及國際精神與和平精神,不論是對當代社會還是世界發展來說,這些精神都既有積極的意義。

無我之精神

眾所周知,多數文殊菩薩像都有一個標誌性的特徵,就是手持利劍。這把劍被認為是智慧劍,是專門用來斬斷煩惱的。我們可以進一步追問,是斬斷誰的煩惱的?當然是斬斷我們自己每一個人的煩惱的。我們還可以再問,我們眾生的煩惱從何而來?佛陀已經說了,從無明而來。在早期佛教中的十二因緣中,佛陀已經說得很明確了,「無明緣行,行緣識,

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更樂,更樂緣痛,痛緣愛,愛緣受,受緣有,有緣生,生緣死,死緣愁、憂、苦、惱,不可稱計。如是苦陰成此因緣。」正因為「我」有了「無明」,才要用文殊菩薩這把慧劍來斬斷煩惱,來去除「我執」。其實,佛陀在創教之初,就針對他所反對的婆羅門教,提到了「無我」。婆羅門教中的「我」,又名為「阿特曼」,被認為是人的生命現象或意識現象的主體,它在奧義書中也常被認為等同於事物的最高實體——梵,如《蘇巴拉奧義書》 中說:「他(阿特曼或梵)是全知的,是一切的主宰者,是一切的統治者,是內在的精神,是一切的根源。」此處把「梵」或「阿特曼」看作精神,實際也是一種識。因而早期的佛教主要任務就是為了反對「我」,反對「梵」,而主張「無我」、「無常」。

到了大乘佛教時期,「無我」又通過般若性空而彰顯。作為大乘空宗的代言人,文殊菩薩所表徵的性空同時又是「假有」,因而「假有」而「無我」。因而,他所持的智慧劍是通過讓眾生認識諸事物之「假有」而去除「無我」的,也就是去除「我執」,同時達到「無我」、「無我所」的境界,如《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中,文殊菩薩和世尊說:「世尊!般若波羅蜜,無我無我所,無起無滅,無因無果,無可執持。」這是說,在空性智慧中,沒有「我」,沒有「我所」,沒有起滅,也沒有因果和執持,這其實都是讓人去除「我」。通過這種認識和「無我」精神的學習,可以「除我心暗」並達到「寶智透心光」。到達這種境界以後,人就有了奉獻精神,就會覺得人活著要放下自我,要更多的為眾生謀福利,只有這樣,人活著才有更重要的生命意義,這就是文殊菩薩智慧精神中的無我之精神。這種精神,也是其智慧精神之核心。

不二之精神

文殊菩薩的智慧,也是一種「不二」的智慧。在《維摩詰經》中,有關於其「不二」智慧的集中表述。經中述維摩詰生病,佛陀派文殊菩薩率眾菩薩前去探疾。維摩詰問眾菩薩什麼是「不二法門」,每一位菩薩都陳述了自己的看法,如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為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為入不二法門。」不眴菩薩曰:「受、不受為二。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舍、無作無行,是為入不二法門。」最後維摩詰又問文殊菩薩什麼是不二法門,文殊菩薩說:「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文殊菩薩的回答,非常高超。他也非常智慧,又反過來問維摩詰什麼是不二法門,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菩薩趁機說:「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當下五千菩薩證入不二法門,並得無生法忍。這段關於不二法門的經典問答,流傳千餘年而經久不衰,至今仍然是人們玩味佛理的重要公案,而被人們爭相提及。這裡的「二」,是對立、是競爭,只有「不二」,才是圓融中道。肖黎民曾經指出:「『不二』與『無二』相同,就是泯除各種由『二』構成的對立性而入平等無差異之中道。」「只有消除了對垢凈、善惡、禍福、有為無為、生死涅槃等雙邊的執著,取消了一切是非善惡之類的差別境界,才是『真入不二法門』。」一言以蔽之。「所謂『不二法門』,就是徹底破除『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文殊菩薩這種「不二」的智慧精神,在現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不論是在處理人與人的關係,還是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與社會的關係方面,都有重要的意義。此外,在當今國際社會中,也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可以通過「不二」的智慧精神的指導,來弘揚平等、圓融、中道的理念,為我們的社會乃至整個世界來服務。

包容之精神

文殊菩薩的智慧中,也有一種包容之精神。這從各大文殊菩薩類的經典中都可以看出來。《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中關於「文殊十大願」的表述,是其包容精神最為集中的體現。其中有幾種比較重要的又令人「不可思議」的大願:「二者大願若有眾生,毀謗於我,瞋恚於我,刑害殺我,是人於我自他,常生怨恨不能得解,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三者大願,若有眾生,愛念我身,欲心見我,求得於我,於我身上於他身上,盛行諂曲邪見顛倒,及生凈行不凈行諸惡不善,願共有緣,令發菩提之心。」「四者大願,若有眾生,輕慢於我,疑慮於我,枉壓於我,誑妄於我,毀謗三寶憎嫉賢良,欺凌一切常生不善,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六者大願,若有眾生,常生殺命,作屠兒魁膾畋獵漁捕,怨命現前更相殺害,無有斷絕世世相報,殺心熾盛不生悔過,賣肉取財自養性命,如此之心者永失人身,不相舍離報對,如是令發菩提之心,若有他人取我財物,我與財物,或施我財物我施財物,所得財物及不得者,於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從以上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大願中,可以看出,文殊菩薩其實也有宏深之大願,而且這些大願中體現著極強的包容精神。毀謗我,瞋恚過我,刑害殺他的眾生,他都要度;盛行諂曲邪見顛倒之眾生,他也發願令其發菩提之心;對他輕慢、疑慮、枉壓、誑妄乃至毀謗三寶憎嫉賢良的眾生,他也發願令發菩提之心;而那些殺心熾盛不生悔過,賣肉取財自養性命

的人乃至盜賊,他也是發願度脫。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文殊菩薩的智慧中有強大的包容精神。正因為有了這種精神,也成就了文殊菩薩的智慧性格。

這種包容精神還可以從文殊菩薩的應化道場五台山看出來。從歷史到現在,五台山是唯一的八宗共存和顯密共存的佛教名山,隋唐以來形成的八大宗派全部被五台山包納,而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今天依然在五台山和諧共處,從中,我們依然能夠看到文殊菩薩的包容精神。

國際之精神

文殊菩薩具有國際精神。作為印度傳來的一位菩薩,他能在山西五台山紮根並贏得很多國內外大德的高僧朝禮,並且又對各大國家和地區產生重要影響,與其國際之精神是分不開的。

前來五台山朝禮文殊菩薩的域外僧人有很多,如南華寺的創立者智葯三藏、《四十華嚴》的翻譯者般若三藏等,但最為著名的是佛陀波利。《宋高僧傳》專門為佛陀波利立傳,名曰《唐五台山佛陀波利傳》,傳記一開始,就記載了佛陀波利禮五台山的緣由和經過,「釋佛陀波利,華言覺護,北印度罽賓國人,忘身徇道遍觀靈跡,聞文殊師利在清涼山,遠涉流沙躬來禮謁,以天皇儀鳳元年丙子杖錫五台,虔誠禮拜悲泣雨淚,冀睹聖容。倏焉見一老翁從山而出,作婆羅門語謂波利曰:『師何所求耶?』波利答曰:『聞文殊大士隱跡此山,從印度來欲求瞻禮,』翁曰:『師從彼國將《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來否?此土眾生多造諸罪,出家之輩亦多所犯,佛頂神咒除罪秘方,若不齎經徒來何益?縱見文殊亦何能識?師可還西國,取彼經來,流傳此土,即是遍奉眾聖廣利群生,拯接幽冥報諸佛恩也。師取經來至,弟子當示文殊居處。』波利聞已不勝喜躍,裁抑悲淚向山更禮,舉頭之頃不見老人,波利驚愕倍增虔恪,遂返本國取得經回。」佛陀波利朝禮五台山的事迹在佛教史上影響很大,以至於敦煌壁畫中也有描繪。

國際僧人的朝禮,是因為文殊菩薩具有國際精神。與此同時,文殊菩薩的應化道場五台山也受其影響而逐漸彰顯出國際性。自從山西五台山被認為是文殊菩薩的應化道場之後,東亞的日本、新羅等地也出現了五台山。如歷史上有著名的韓國溟州五台山(白頭山根脈)、日本的五台山(愛宕山)等。而在現代,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加拿大也正在建五台山,而且是四大名山一起來建設的,這其中既有性空長老和達義大和尚的宏偉願力,也有賴於社會和四眾弟子等各種因緣的和合。這也讓我想起去年的7 月2 日(農曆五月二十八)性空長老、達義大和尚率領加國佛教代表團到五台山迎請香火的情景,當時我在致辭中說,這不僅僅是迎請菩提聖火,迎請的還是對佛法的尊重,迎請的還是對文殊菩薩的感恩,迎請的還是文殊菩薩的智慧以及文殊菩薩的光明。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也是智慧的道場。來這裡迎請香火,這是佛法的傳承,這是中加兩國友誼的見證。其實,就我們今天的論壇來看,迎請的還是文殊菩薩的國際精神,正因為文殊菩薩有這種國際精神,才讓我們聯繫在一起。

和平之精神

文殊菩薩的智慧精神還有一大體現,那就是和平之精神。和平是我們人類永恆的主題,也是人類永遠的追求。賈慶林主席曾經在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的賀信中指出:「希望各位高僧大德交流弘法利生經驗,挖掘優秀文化資源,闡發佛教義理精髓,探討人類共同面臨問題的化解之道,一道為人心和善、社會和諧、世界和平作出積極貢獻。」學誠大和尚也指出:「佛教對文化和世界和平建設具有積極意義」,佛教「在現代將肩負起——扶建倫理道德、促進社會和諧、復興中華文化、倡導世界和平、建設人類心文化的重任;佛教未來會朝著社會化、全球化的方向發展,對文化建設、世界人類和平將具有積極的意義。」

世界要和平,首先要社會和諧,而要社會和諧,就要人心平和。這又讓人想起文殊菩薩的智慧劍。文殊菩薩這把劍,不是用來對外挑起鬥爭的,也不是用來發動戰爭的,而是為了讓我們每一個眾生「洗心革面」,因為業力的原因,每一個人都是帶業而來的,自然有很多習氣,破除不了這些習氣,就會有厚重之煩惱。通過修習文殊菩薩的智慧,可以對治很多習氣,這其中包括自己的念頭、行為以及性格等。這甚至包括自己做事時的每一個念頭。如《華嚴經•凈行品》中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如「以水盥掌,當願眾生,得清凈手,受持佛法;以水洗面,當願眾生,得凈法門,永無垢染;手執錫杖,當願眾生,設大施會,示如實道。」又如「自歸於佛,當願眾生,紹隆佛種,發無上意;自歸於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歸於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等。這其實就是見境練心,通過每一個環境鍛煉自己的心境,讓自己慢慢地如同佛菩薩一樣去思考。天長日久,作為一個佛子,就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不作,就會消業障,眾善奉行,就增長福慧;消業障就絕地獄的深因,增福慧就開佛果的門戶。可見,文殊菩薩這把智慧劍,斬斷的是自己的煩惱,將自己的煩惱斬斷了,自然內心平和。「心平世界平。心凈國土凈。」內心平和,就會人際和順,社會和諧,人間和美,世界和平。

總之,作為四大菩薩之一的文殊菩薩,因其表徵智慧而有著極為重要的智慧精神,這種智慧精神,是由無我的精神、不二的精神、包容的精神、國際的精神與和平的精神共同組成的。在全球化、現代化快速發展的今天,這種智慧精神對於我們的自然、社會以及全人類發展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值得我們傳承、弘揚,以促進人心和善,增進人類福祉,維護世界和平。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