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觀點 | 城市文化消費的巨大缺口,從哪裡填補?

點擊上方「社會科學報」關注我們哦!

文化掃描

城市文化是城市經濟新的增長點。21世紀國際範圍內的城市競爭,不僅體現在政治、經濟上,而且很大程度上演變為文化競爭力的較量。不久前,傳媒大學經管學部文化發展研究院發布「2016城市文化競爭力報告」,就當下城市競爭力的問題以及未來的發展給出了針對性的建議。

全文大約5000字,閱讀時長約為13分鐘。

報紙原文:《城市文化消費總量存在較大缺口》

當城市的經濟發展更少地依賴於製造業,而更多地依賴於知識的時候,文化促進城市發展的價值也就日益凸顯。縱觀中心城市文化發展狀況,決定城市發展的主導因素正由資本、資源等經濟層面轉向人才、制度、環境、創新等文化及創意層面。隨著城市轉型和更新的需要,城市文化競爭力的價值與意義日趨重要。

問題

「千城一面」難以提升城市競爭力

目前的城市文化競爭力在文化公共服務、文化生態環境、文化品牌建設、文化消費增長、文化融合創新等方面呈現如下的趨勢:文化財政投入比重日益加大,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逐步制度化;城際文化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多元文化生態環境逐漸形成;文化規劃與頂層設計趨於科學,文化品牌對城市形象塑造的作用更加凸顯;文化消費潛力將進一步釋放,文化要素市場逐漸形成規模;文化與各領域的融合日趨深化,文化創新將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引擎。

通過對城市文化競爭力發展趨勢的研判,反觀2014年中心城市文化競爭力的實際狀況,特別是基於城市文化競爭力核心要素及其指數表現的分析,城市文化競爭力的提升依然面臨著諸多難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文化基礎設施及其服務機制停留在傳統的單向供給模式

文化基礎設施不健全和公共文化服務功能不完善,是長期困擾城市文化競爭力的一大難題。伴隨著文化產業突飛猛進的發展,大量新興文化業態不斷湧現,大多數城市的文化基礎設施及其服務機制卻還停留在傳統的單向供給模式。既不能滿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又無法有效承載新興業態的發展需求。以文化競爭力綜合指數得分最高的北京為例,其文化設施要素得分仍舊偏低,恰好說明公共文化設施的數量與龐大且還在不斷增長的城市人口相比仍顯不足。某些處於第二梯隊的城市也存在著相似的情況。由於城市文化建設總體水平與經濟發展相比長期處於滯后狀態,其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升級往往進展緩慢,導致文化設施得分不盡如人意。如果把目光投向中、西部城市的話,這種矛盾就更加突出。由於經濟發展較為落後,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明顯不足,維護成本較高,利用率低,部分西部城市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甚至還處於起步階段,嚴重製約了城市文化競爭力的提升。

城市文化特色不足,很難提升文化競爭力

沒有資源,就沒有發展,只有合理開發利用城市既有的文化資源,才能讓城市文化生生不息。然而目前城市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普遍存在觀念雷同、模式粗放、效率低下等問題。越來越多的城市在注重「文化興城」、大打「文化牌」的同時,往往很容易出現「千城一面」和將文化泛化的現象。「建築文化」「名人文化」「服飾文化」「山水文化」等口號式、標語化的城市文化定位比比皆是,文化發展戰略相互模仿和跟風抄襲的情況也非常突出;在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存在「重建設輕人文」的弊病,盲目上馬重大項目,過分依賴硬體升級,而忽視城市精神遺產的傳承和整體文化氛圍的營造。最突出的例子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發缺乏科學規劃,出現過度開發和對原生態的破壞;除此之外,大多數城市對待文化資源的開發局限於淺層次的旅遊開發,缺乏對城市歷史文化和現代精神的提煉,缺乏內容創意和技術創新,無法形成具有鮮明個性和比較優勢的城市文化品牌,自然也就很難提升城市文化競爭力。

東、西部城市文化競爭力內部不均衡性顯著

在城市文化競爭力各個要素中,東部地區具有明顯優勢,西部地區城市則表現較為弱勢,呈現出空間不均衡甚至兩極分化的格局。其中,文化潛力要素指標的標準差值最大,說明橫亘在東、西部城市文化競爭力之間最大的鴻溝來自教育水平與科技實力的差距。而文化交流要素的標準差值較大,這也反映出東、西部城市對外文化傳播和文化開放上的差異性表現。雖然有不少西部城市都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旅遊資源,但是由於基礎設施不完善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缺少對外傳播的渠道,文化交流機制尚不健全,大大阻礙了城市文化競爭力的提升。與此同時,這種不平衡性也體現在同一區域內部的各城市之間。由於文化稟賦、政府對文化發展的重視程度和扶植力度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整體環境不同,城市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缺乏質優價廉的大眾文化產品

近幾年,城市居民文化消費規模逐年擴大,文化市場呈現一片繁榮景象。但無論是對比國際通行規律還是國內人均收入水平,無論是相較於文化產業增長速度還是不斷湧現的多元化、個性化需求,城市文化消費總量仍然存在較大缺口。以北京為例,城市文化競爭力排名全國首位,但是文化消費要素得分仍然偏低,這說明普通市民對文化消費的潛力還需要進一步挖掘。究其根源,文化消費動力不足來自文化市場的不成熟,缺乏質優價廉的大眾文化產品,難以獲得應有的市場價值和消費者的認可。作為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城市文化企業是文化市場的主體,對文化消費影響巨大。但是從文化經濟要素各指標的表現來看,城市亟待打造一批具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文化企業與集團。例如個別城市的文化經濟要素得分僅為8.33,缺乏龍頭文化企業的引領是重要原因。資產超億元和營業收入超億元的企業寥寥無幾,小企業幾乎佔到全市文化產業單位數量的一半以上。這些企業主要集中於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領域,缺少在全國文化領域站得住腳、叫得響的龍頭企業,由此帶來文化生產力低下,對文化市場和文化消費的抑制作用明顯。

文化人才總量和結構不盡如人意

城市文化建設離不開人的創意、技巧與才華。城市文化競爭力的比拼歸根到底是文化人才素質的較量。目前,城市文化相關行業發展需求與人才儲備之間存在著巨大缺口和明顯錯位,文化人才隊伍的建設跟不上城市文化日新月異的腳步,城市文化發展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無法獲得教育資源的相對匹配。西部城市普遍缺乏高學歷、高素質的專業型及複合型文化人才。尤其是在偏遠、貧困地區與少數民族地區,人才總量少、質量相對較差已經成為提升城市文化競爭力的主要瓶頸。東、中部城市在人才數量與質量上具有優勢,但是依舊缺乏具有創新能力和國際視野的高端人才,特別是既懂得專業知識又善於經營管理的複合型人才。此外,當前高等教育體系中文化藝術相關專業教育與社會實際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脫節,教育觀念相對落後,教育投入不足,內容方法比較陳舊,也極大地限制了城市文化人才的儲備和發展。

建議

綜合城市文化競爭力發展趨勢和存在問題的分析,針對提升城市文化競爭力提出如下幾點對策建議。

實現從行政性「維護」到法律「保障」的跨越

城市文化建設離不開相關政策措施的引導與扶持,需要因地制宜地出台城市文化政策,發揮政府引導和政策促進作用,大力推動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儘快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從而真正增強城市競爭力、提升城市文化多樣性、保障基本文化民生、促進城市動力轉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出台這一歷史性突破的基礎上,各城市應當更加關注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和基本文化需求,實現從行政性「維護」到法律「保障」的跨越,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實現從可多可少、可急可緩的隨機狀態到標準化、均等化、專業化發展的跨越。除了大力推動大劇院、博物館、市民文化廣場、音樂廳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外,還應當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進一步推進群眾文化創建活動,激活基層細胞,創新理念。開展鎮(街道)文化站建設,開展村(居委會)文化中心建設,開展具有當地特色的居民文化活動,將基層真正變成居民享受文化建設成果的場所,從而滿足人民群眾對於文化的需求,切實保障他們的基本文化權利。此外,還應當大膽嘗試將「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的新模式滲透到城市建設之中,根據互聯網、大數據等精準對接群眾文化需求,推進均等化,打通「最後一公里」。

創造性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塑造城市文化品牌

充分挖掘並利用城市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歷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邊環境是樹立城市文化個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捷徑之一。傳統文化保護是一個長期性、系統性工程,需要政策法律、理念思維和方法路徑的到位和協調,要以強有力的政策、法律體系為保障。政府應通過優化和配置社會資源,設立專項保護與傳承資金,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多元化產業發展。除此之外,要加強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產權保護,不斷健全相關法規,進一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的合理化和健康化發展。對於傳統文化的保護與開發,不是推倒重來,大拆大建,而是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合理化的開發,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用正確的理念指導建設行為。

文化底蘊是一個城市在歷史發展的漫長過程中不斷積澱的結果,充分體現出一個城市特有的氣質。要充分挖掘城市的文化資源,進行系統化開發,實行「文化+」戰略,從工業、農業、旅遊業等多方面生產文化產品,線上線下聯動,合理利用地區經濟和互聯網等優勢資源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產業轉化,使傳統文化在新形勢下煥發活力,使文化遺產創造更多的產業價值,從而達到提升城市文化競爭力和提高城市經濟社會效益的目的。

深入推進文化產業「供給側」改革

首先,發揮服務作用,出台政策措施,為擴大城市文化消費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充分利用《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關於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這些文件都不約而同地提出了擴大文化消費的重要目標,而且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東、中、西部地區不同的文化消費促進措施。東部試點採取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來文化消費;中部試點主要是文化消費激勵政策;西部試點則通過文化消費(稅費)補貼政策來實行。這些都為各城市大力挖掘文化消費潛力,緩解文化產品供需矛盾,消除文化產業長期繁榮的障礙,為提升城市文化競爭力注入原動力。

其次,增加文化產品供給能力,擴大文化消費總量,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文化消費品。深入貫徹「供給側」改革理念,堅持消費結構、質量「兩手抓」。只有內容優質,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才能經得起市場的考驗,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就產品結構與消費結構而言,要大力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形成新的文化消費熱點。推動文化企業投資、興建更多適合公眾需求的文化消費場所和適銷對路的內容產品。發展節能環保型消費品,倡導與國情相適應的文明、節約和綠色、低碳消費模式,引導公眾的消費行為。就產品質量而言,在文化內容上多下功夫,鼓勵多出精品。

最後,順應「互聯網+」趨勢,創新文化企業發展。信息時代網路技術與多種行業結合產生了新的變化,深刻改變著文化產業的內在結構和人們的文化消費習慣,為文化產業發展帶來巨大機遇。在這樣的新形勢下,文化企業發展須充分運用新技術、新平台,引入互聯網商業模式和互聯網思維方式,才能真正迎合新時代精神需求,激發居民文化消費意願。

借力「一帶一路」,推動城市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

對於城市對外文化交流、文化傳播乃至文化貿易而言,「一帶一路」是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更是走向世界舞台的重要契機。

首先,利用「一帶一路」機遇打造對外交流合作基地。尤其是西部沿線重點城市要緊握機遇,通過展演項目、論壇、研討會、競賽、智庫及青年交流、客座藝術家和非遺傳承人互訪等多種形式的活動,推動國際文化交流,創新民間外交方式。其次,加快文化產業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走出去」,推動各城市面向「一帶一路」國際文化市場,通過貿易、投資及相關合作,壯大文化企業規模,拓展對外文化貿易渠道,深化對外文化傳播。最後,積極塑造「一帶一路」中文化企業主體作用,挖掘優勢,樹立全球意識,打造外向型文化企業,提升城市文化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最終形成城市對外文化品牌。

強化城市教育體系,培育多層次文化人才

隨著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和文化產業日益蓬勃發展,城市文化競爭力的提升越來越呼喚多元化、高層次、複合型人才的共同參與。城市文化發展要堅持科學的人才觀,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以文化人才的孵育、發展和合理流動促進城市文化的繁榮。首先,應當完善教育體系,發揮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社會培訓機構在城市文化建設中各自應有的作用,尤其是高校必須與城市文化發展實際緊密結合,加大力度培養高學歷、高素質的複合型人才,成為高端文化人才孵育的高地和城市文化精神的象徵。其次,要形成文化人才的合理流動機制。城市文化建設是全社會的責任和使命,最終也將「反哺」社會。因此,文化建設不能依靠文化界自身,而需要與各個領域互通互促,只有讓不同領域、不同背景的人才貢獻智慧、發揮專長、加強往來、彼此借力,才能讓城市文化生機勃勃,基業長青。最後,要加強本土文化人才的建設,特別是對於彰顯城市精神與文化特色的民族民間藝人和非遺文化傳承人,要加大力度進行保護與扶持,為他們搭建展示、表演、創作、交流、教育和傳播等各個環節的便利條件,延續城市文化基因,保有城市文化根脈。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572期第6版,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大家都在看

還原西方主流媒體視角下的「城市」印象 | 社會科學報

觀點 | 段鋼:一座城市的文化治理,從城市精神開始

萬象 | 活在「摺疊城市」的空巢青年,誰人與我立黃昏?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